走在乡间的泥路上
杨文华
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阴。
我和两位记者要到湖北郧县五峰乡13个安置点拍摄记录内安移民工程进度。
天际刚刚露出鱼肚白,我们就出发赶往尚家河工地现场。在一个半小时的路途颠簸后,终于抵达。由于不久前才动手术,身体还未康复,一下车我就呕吐不止。移民指挥部李正阳扶着我到路边的小溪,喝了点水,洗了洗脸,我们一行三人便开始了移民内安生活的拍摄记录。
五峰乡地处偏远,移民安置人口多,交通运输条件差,安置任务重,内安移民共涉及12个村,355户,1558人。
13个安置点,相距较远,拍摄行程要求一天必须采访完,道路泥泞难行,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让每户移民都住进满意舒心的房子,郧县成立了‘六位一体’的责任监督体系,确保工程质量。最近我们又从陕西、四川组织了300多名技术工人投入到13个居民安置点。”五峰乡党委书记李明泉,用手指着尚家河新崛起的移民内安房屋向我们介绍。
上午9点10分,完成对尚家河的采访后,我们转向肖家河移民施工现场。这两处安置点位于汉江北岸,靠近郧西,进村道路非常狭窄,雨过天晴后,路面泥泞不堪,居民点施工现场地面松软。我背着相机,拿着本子只顾记录,没想到一脚踩在泥里,泥浆淹至小腿。早上离家时,为了工作方便,穿得比较少,已是初冬,浸湿的裤子让我全身发抖。无奈,只能坐在草地上,对鞋子和裤腿做了简单处理,又继续工作。
五峰乡移民站站长龚剑锋介绍,这里的公路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道路狭窄,标准低,每逢下雨,多处塌方,车辆无法通行。走水路,要绕道郧西县城,然后渡水到五峰境内,遇到雨天,河水上涨,渡船停止摆渡。为保证砖沙、钢材、木料等建筑材料及时供应,各安置点必须利用晴好天气,提前储备供应3周以上的建筑材料,及时转运材料到工地。我们的车辆就在这样泥泞的路面颠簸前行。
9点30分,我们开始坐汽车轮渡过河。江北的内安安置点所用建筑材料,都通过安城至尚家河渡口的渡船送到汉江对面,然后再由小货车运到安置点。
“下午的任务还艰巨啊。”龚剑锋笑着说。这个不到30岁的小伙子,在这偏僻的乡镇一待就是两年多。中午,我们简单地吃了口饭,又匆匆赶往西峰村。
一排规划整齐的住宅,水、电、气、宽带、有线设施齐全。
走进村民老熊家,厨房里煤气灶、电磁炉、微波炉一应俱全,宽敞的厅堂里,大红沙发围着玻璃茶几。“我们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托党的移民好政策,现在我们一家5口住上了两层的洋房。”老熊动情地说。
临行前,老熊拿出自家产的红心红薯,非让大家尝尝。红薯虽然常见,但这不正象征着移民的心吗?
采访车朝最后一个移民内安居民点驶去。采访车数次“趴窝”。我们只有穿上雨鞋,踏着齐脚脖深的烂泥推车……
下午6点20分,完成了最后一个移民安置点——大树垭的拍摄。
6点30分,夜幕笼罩大地,我们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返城。我想,这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就是泥土。泥土养育了祖祖辈辈的乡村人,是几代人的根,是他们的魂。
乡村的土路,酥软迷人。踏着黄土泥路路面的双脚倍感舒适和亲切。泥土在脚下欢快地蠕动,能听到大地的心跳,给人无穷的力量。
乡村很静,静得可以听到呼吸,虫鸟声如天籁,比管弦乐器之声美得多。这气氛,或挥笔于纸,或凝望星空,或掩衣而睡。虽不比城市繁华,少了灯红酒绿,却多了淳朴和安详。
回到家,已是晚上8点多,我静静地坐在写字台前一任思潮起伏!
见证内安移民生活,累并快乐着!我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我还要一直写下去,握一份执着在手中,揣一份信念在心中,用志、用情、用心血、用汗水、用勤奋、用智慧,一直默默工作下去……
(作者系十堰市郧阳区移民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