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电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4 结果与讨论

4.4.1 XRD分析

图4-3是空白和CdS量子点敏化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XRD图谱。空白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是锐钛矿结构。CdS量子点敏化后的XRD图谱上出现了一个新峰,位置在2θ=28.10°,经过PDF卡片的对比,发现此峰与六方结构的CdS的(101)面匹配(JCPDS No.41-1049)。这表明CdS量子点成功沉积到了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中。

img

图4-3 空白和CdS量子点敏化TiO2纳米管(CdS/TiO2)阵列薄膜的XRD图谱

4.4.2 CdS量子点敏化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形貌性能

图4-4为CdS敏化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后表面的FE-SEM图像。从图4-4(a)和图4-4(b)中可以看出,对于一段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而言,沉积的CdS纳米颗粒团聚在TiO2纳米管的表面并堵住了大部分的管口。但在图4-4(c)和图4-4(d)中并没有观察到CdS纳米颗粒的团聚和堵塞管口现象,这些纳米颗粒均匀地分布在TiO2纳米管的管口边沿上。

图4-5(a)和图4-5(b)分别是CdS敏化一端开口和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横截面的FE-SEM图像。从图4-5(a)中可以看出,TiO2纳米管的管壁光滑,无CdS纳米颗粒的吸附。但是对于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而言,CdS纳米颗粒不仅吸附在管的内壁上,而且也吸附在外壁上,如图4-5(b)所示。这说明Cd2+和s2-离子不仅在管内发生反应,也在管与管之间的区域发生反应,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类似三明治的三层结构即CdS/TiO2/CdS的异质结结构。图4-4(c)是CdS敏化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EDX分析结果,纳米管中含有Ti、O、Cd和s元素,而Cd和S接近1:1的原子比表明形成了化学计量的CdS。这就再次证实了CdS量子点成功地沉积进了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中。

img

图4-4 TiO2纳米管FE-SEM图像

(a)CdS敏化一端开口 TiO2纳米管(CdS/C-TNT)阵列薄膜后低倍表面;(b)CdS敏化一端开口TiO2纳米管(CdS/C-TNT)阵列薄膜后高倍表面;(c)CdS敏化两端开口TiO2纳米管(CdS/O-TNT)阵列薄膜后低倍表面;(d)CdS敏化两端开口TiO2纳米管(CdS/O-TNT)阵列薄膜后高倍表面

图4-6(a)和图4-6(b)分别是CdS敏化一端开口和两端开口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数码照片。图4-6(a)中的CdS敏化一端开口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颜色呈现淡黄色,而图4-6(b)中CdS敏化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颜色要更深一些,接近橙色。这表明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吸附了更多的CdS纳米颗粒。

img

图4-5 TiO2纳米管图

(a)CdS敏化一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横截面FE-SEM图;(b)CdS敏化两端开u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横截面FE-SEM图;(c)(b)中的EDX结果

img

图4-6 CdS敏化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数码照片

(a)一端开口;(b)两端开口

CdS量子点敏化一端开口和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形貌特征,研究人员推测了可能形成CdS敏化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示意图,如图4-7所示。当把一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浸入溶液中,由于纳米管的底部封闭导致有空气残留在纳米管内,这些残留的空气会阻碍Cd2+离子和S2-离子进入到纳米管的内部,所以最后大量的Cd2+离子和S2-离子吸附在纳米管表面发生反应生成CdS纳米颗粒并聚集到一起堵住了纳米管的管口,如图4-7(a)所示,只有接近纳米管顶部的一部分有CdS的吸附。而对于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而言,由于其通孔的结构,溶液能够充满整个纳米管,这样当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在交替浸入Cd2+离子和s2-离子溶液中时,这些离子就能均匀地吸附在纳米管的表面并发生反应生成CdS纳米颗粒,最后形成一种规整的纳米颗粒包覆纳米管的形状,如图4-7(b)所示。这种形成机理也表明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能够吸附更多的CdS纳米颗粒。

img

图4-7 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吸附CdS量子点示意图

(a)一端开口;(b)两端开口

4.4.3 TEM分析

为了进一步表征CdS敏化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微观结构,对样品进行了TEM和HRTEM分析,如图4-8所示。从TEM图像中可以看出,CdS纳米颗粒沿着管长的方向均匀地分布在纳米管的内壁和外壁上,这些纳米颗粒的大小约为20nm,与FE-SEM观察的结果相同。从样品的H RTEM图像中可以观察到0.35nm和0.36nm的晶格间距,分别对应着锐钛矿结构TiO2的(101)面和六方结构CdS的(1 0 0)面。

4.4.4 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吸收光谱分析

图4-9是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吸收光谱图。没有经过CdS敏化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光阳极只在紫外光范围内有吸收,这是因为锐钛矿结构的TiO2的能带间隙较宽(Eg=3.2eV),只能吸收能量较高的紫外光。而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经过CdS敏化后,其吸收边界已经拓展到了可见光范围,这是由于窄禁带的CdS纳米颗粒(Eg=2.4eV)调节了TiO2能带宽度的结果。同时,从图4-9中可以看出,与CdS敏化的一端开口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相比,CdS敏化的两端开口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样品的吸光度更大。这也表明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能吸附更多的CdS纳米颗粒,这个结果同FE-SEM结果一致。

img

图4-8 CdS敏化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图像

(a)TEM图像;(b)HRTEM图像

img

图4-9 样品的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吸收光谱

4.4.5 电池的光伏性能测试结果

图4-10是CdS敏化一端开口和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以及空自样品的J-U曲线。其中,开路光电压Uoc,短路光电流密度Jsc,填充因子FF和能量转换效率PCE列于表4-2。对于空白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由于只能吸收紫外光,短路光电流密度仅为0.11 mA/cm2,开路光电压只有0.36V,能量转换效率也只有0.018%o CdS敏化一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短路光电流密度增加了14倍,达到了1.55 mA/cm2,开路光电压也增加了0.21V,能量转换效率则增加到0.46%,是空白样品的25.5倍。对于CdS敏化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样品,短路光电流密度为4.91 mA/cm2,开路光电压为0.62V,填充因子为54.3%,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为1.64%,是CdS敏化一端开口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样品的3倍多。效率的提高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正如FE-SEM结果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分析所示,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能够吸收更多的CdS纳米颗粒,同时具有更好的形貌,而越多的CdS纳米颗粒就能吸收利用更多的太阳光,同时就会得到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

(2)一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底部致密的氧化层会过滤部分太阳光,降低光子的利用效率从而导致转换效率的下降。

(3)一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底部致密的氧化层会阻碍电解液扩散运动到FTO玻璃上的TiO2纳米管颗粒连接层,减少了对TiO2纳米管颗粒连接层的利用,降低了转换效率。

img

图4-10 不同样品的J-U曲线

表4-2 不同样品的电池性能参数

img

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粘贴到FTO玻璃上的FE-SEM图像如图4-11所示。可以看出,TiO2纳米管颗粒连接层的厚度约为1.5µm,纳米管的厚度约为20µm,FTO玻璃上的导电层厚度约为0.5µm。表4-2为不同样品的电池性能参数。

img

图4-11 两端开口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粘接到FTO玻璃上的横截面FE-SEM图像

(a)低倍;(b)高倍

尽管制备的基于CdS纳米颗粒敏化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量子点太阳能电池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1.64%,同一些CdS敏化TiO2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相当,但是仍低于一些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效率。具体分析原因如下:虽然CdS的能带间隙较窄,能吸收部分可见光,但其也仅仅局限于那些波长低于550nm的太阳光,仍不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可见光(400~700nm),导致电池的整体转换效率仍偏低。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基于两端开口的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有必要筛选一些具有更窄能带间隙的量子点(如CdSe和PbS等),同时可以尝试CdS、CdSe、PbS等的共敏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