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旅行:用生命去丈量大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评价与建议

背包客常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和行为,所以背包旅行会被很多国家和文化等同于“探险旅游”。这次户外跳崖,推动我去反思探险旅游产品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寻死”而绝不能死。只有把“危”和“安”这对极致矛盾妥妥地放在一处,探险旅游可能才具备它的核心竞争力。回头来看,在冰冷的大西洋中经历了一场“安全”但完全的濒死体验,何尝不是一场生命的巅峰体验?但这场难忘的濒死体验,却是在我明明知道非常安全的时候发生的。头盔、救生衣、海岸边缘、非涨潮、近在咫尺的教练和每跳必示范必指导的教法,为我们把“硬探险”逐步转向“软探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而背包客自身的勇气而非蛮力,是实现探险体验的基石。

Cary(2004)提出“旅游瞬间”(tourist moment)的概念,表达一种忠于自我、与他人之间毫无芥蒂、在共同归属中达到极致的感觉。Turner(1979)称类似的状态为“共睦态”(communitas)体验。王宁(Wang,1999)提出“存在真实性”概念,认为它由旅游活动(譬如这里的跳崖)所引致,可以与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毫不相干。存在真实性包括内省真实性(intra-personal authenticity)和人际真实性(interpersonal authenticity)两个面向。前者针对个人,指身体主观(body-subject)或感官的正面体验(如这里的挑战、刺激等),以及自我塑造与自我认同的积极体验;后者针对群体,指一种反结构的、类似朝圣的体验,和“共睦态”的概念比较接近。共睦态、存在真实性和旅游瞬间,都可以解释户外背包探险旅行者所追求的一种体验状态:从个体层面来看,内省真实性从结果上回应了人之为自我、身处快乐有何意义这样的哲学命题(赵红梅等,2012);从集体层面来看,人际真实性强调一种平等相处、息息相通的情感。两者共同塑造了一种“真正活着”的感觉。所以,任何旅游目的地,都要从提高旅行者的个人技能、缔造有共同话题和归属感的集体文化两方面设计和开展工作,如举办类似的工作坊、课程和训练营等线下活动,构筑网络社区和虚拟论坛等线上互动,使得探险和另类旅行者既享受旅行及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个人身体和心灵的积极体验,又获得有意义的同伴关系,在同一文化“圈子”中放大个人价值,达到共同的极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