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大唐诗人风华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陈子昂

登上黄金台,才知孤悲无人能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第一次读到这首《登幽州台歌》,笔者脑海中就自然而然出现一幅画面:那个吟咏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戴着高冠,款款走来。

一看作者是陈子昂,笔者有点蒙,再一看陈子昂是唐朝人,更加震惊。

笔者的第一感觉,作者即便不是屈原本人,最起码与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者是同年代的人。

可作者确确实实是初唐诗人,只不过高举复古大旗,呼唤“建安风骨”而已,所以他的诗,风骨雄健,古韵盎然。

这首诗,短短二十二个字,却使一种千年的孤独、万年的悲怆扑面而来。

寒秋时节,落叶纷纷,独处高台,轻轻吟诵这首诗,你一定会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忧伤和历史沧桑的感慨。

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孤独、什么样的悲伤?是表达才高命蹇、壮志难酬的悲哀,还是表达人生渺渺、何去何从的茫然?

笔者认为,作者要表达的,其实就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特有的东西——骨子里的孤独与悲伤情怀。

中国文人绝大多数是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的最终理想,是让现实社会走向理想中的状态,然而,现实中的社会又岂是一介书生所能左右的?这不是一个人的悲哀,而是这个群体连绵不绝的悲哀。每一个中国文人读到这首诗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是什么原因促使陈子昂喊出古往今来所有文人的心声?又是什么原因让陈子昂被后人尊称为“诗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人生,寻找答案。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市)人。陈子昂是个富家子弟,虽然很聪明,但一开始并不喜欢读书,而喜习武搏击,想当一名笑傲江湖的大侠。十七八岁的时候,在一次群斗中,他伤了自己的同伴,而后幡然醒悟,弃武从文,慨然立“济天下”之宏志。此后,他钻研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尤其是诗文,居然有司马相如的遗风。

682年,学有所成的陈子昂进京参加科考,但他没有名气,也没有去行卷,因无人推荐而落榜。

陈子昂痛定思痛,决定留在京城搏出名气再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他一个外乡人,虽然有钱,却没有官场背景,要想闯出名气,真的很难。

一天,他在长安街头漫无目的地闲逛,忽然发现一群人围住一位老者,正在叽叽喳喳地议论,于是,他也挤进人群想看看热闹。

挤进人群,他才知道原委。原来那位老者正在兜售一把破旧的古琴。据老者说,这把古琴乃东汉时期大文豪、大书法家蔡邕制作的焦尾琴,音色古朴,是难得的稀世珍品。不过,老者兜售的价格是一万两白银。

围观的人议论,这个老头不是疯子,就是个骗子。总而言之,除非碰到傻子,否则老者的这把琴不可能卖得出去。

陈子昂听清原委,忽然灵机一动,走到老者跟前说:“这把琴我买了!”说完,他也不还价,直接掏出一万两银票,钱货两讫。

围观的人惊呆了,心想,这世上还真有钱多人傻的人啊?但一看这位买琴者,气宇轩昂,气度不凡,也不像个傻子呀!于是,有懂风雅却无银子的人说道:“这位仁兄,既然能一掷千金购买这把古琴,想必是位绝代琴师吧?能不能现场奏一曲,让我们见识一下古琴不同凡响的音色和您高超的琴技,也不枉我们凑了这场热闹?”

陈子昂慨然应允道:“既然诸位有雅兴,不妨明日到宣阳里客栈一聚,我设宴招待大家,然后抚琴为大家助兴!”

有钱就是豪爽,不但花大把的银子买琴,还花钱请素不相识的人吃饭喝酒。于是乎,第二天的宣阳里客栈,人山人海,将大厅挤得满满当当。

众人没有失望,来者皆可落座,好酒好菜伺候得舒舒服服。

就在众人嚷嚷着那个钱多人傻的人咋还不出来弹琴助兴时,陈子昂翩然出场。来到大厅中央,他神情激昂地道:“我是四川的陈子昂,自幼苦读诗书,写了诗文百卷,怎奈庶民出身,无人赏识,弹琴不过是雕虫小技,又怎么和我的诗文相比呢?”

话音未落,就听得砰的一声,陈子昂将那把花了一万两银子买来的古琴当场摔得粉碎。

众人目瞪口呆之际,陈子昂迅速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诗卷,一一分发,然后诚恳地道:“如果觉得写得不好,请当场批评指正;如果觉得写得好,请大家予以传诵!”

众人打开诗卷,当即诵读,有文化的人觉得那是字字珠玑、满纸云霞啊!于是,陈子昂的诗名在京城大噪。

陈子昂的诗卷终于传到时任京兆府司功参军王适的手中。王适官虽不大,却是京城中名气很大的诗品家。他读完陈子昂的诗卷,惊叹道:“此人必为海内文宗矣。”于是,他热忱地向礼部推荐陈子昂。

第二年(684年),陈子昂不出意外高中进士。

中了进士的陈子昂,还没参加吏部的“释褐试”时,唐高宗李治就在洛阳驾崩。武则天诏令驻东都洛阳的军队与文武百官护送高宗灵柩,回京都长安安葬。

这种事劳民伤财,还是一介布衣的陈子昂,觉得大张旗鼓地护送高宗灵柩回京的做法不对,斗胆向武则天递上《谏灵驾入京书》。

武则天细心阅读了谏书,发现写得有理有据、分析透彻、言辞犀利、政见卓越。武则天不接受谏书的意见,但还是觉得写谏书的陈子昂文采斐然,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才。于是,她召见了陈子昂,授予他“麟台正字”的官职。

这个官职就是中书省中的校书郎,阶位低,不过,武则天亲自授予,就彰显了破格的恩宠。陈子昂借此顺顺当当地走上了仕途。

与大多数读书人不同的是,陈子昂出仕,“达济天下”的理想更真实些。他本是富甲一方的豪门子弟,根本没有生计上的担忧,如果没有一腔热血报效国家的理想驱动,他完全可以待在老家,安安逸逸地做一辈子富家翁。

既然决心济天下,那么对于当权者不顾民生的做法,就要犯颜直谏。陈子昂在京做小官时,一连给武则天上了七八封谏书,陈述时弊,希望革新。可惜他的谏言虽然忠直,但受盘根错节的利益掣肘,武则天只能束之高阁。

见自己的谏言石沉大海,陈子昂知道走谏臣这条“济天下”的道走不通,于是改走“从军”这条路,以实际行动践行报国理想。公元686年,陈子昂跟随乔知之北征突厥。征讨胜利后,陈子昂回京复职。

687年,武则天准备派兵前往蜀地,开辟山道,从雅安进攻羌人,再征伐吐蕃。陈子昂听到消息,毅然呈上《谏雅州讨生羌书》,反对穷兵黩武,认为强国必先富民,主张与民休生养息,提倡族群之间和睦相处。

谏议书议论透辟,情理兼赡,武则天看后,接受了陈子昂的谏议,取消了这次战争。

693年,登基后的武则天基本平定了天下动乱。九月,她带领一班文武大臣游龙门山,别出心裁地搞了一场“宫廷赛诗会”,目的当然是点缀太平,接受歌功颂德。

这种诗会,诸如沈佺期、宋之问之流,自然心领神会,谁敢不大肆吹捧?

赛诗会上吹捧得最卖力的当数宋之问。第一个完成诗作的是左史东方虬,武则天命上官婉儿将锦袍赐予东方虬。待宋之问献上诗,武则天仔细一看,赞叹不已,又命上官婉儿取来披在东方虬身上的锦袍,赐予宋之问。

众臣哈哈大笑,其乐融融。武则天欣赏宋之问文采的同时,不忘还有一个同样文采飞扬的陈子昂,命上官婉儿取来陈子昂的献诗诵读。

上官婉儿刚读完陈子昂献诗的第一联,武则天的脸色就阴沉下来。待这首诗读完,诗会现场一片静寂,连空气都紧张得像要爆炸似的。

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

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

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夸愚适增累,矜智道逾昏。


这首诗是说,圣人不是考虑一己利益的人,而是忧虑关心百姓的人。金碧辉煌的宫殿不是尧这样的圣君所住的,更别说瑶台了。我听说西方佛教以清净为宗旨,为什么花费金玉雕刻塑像来表达尊敬?建个大寺庙,要砍尽山上所有的树木,建个瑶台搞得珠光宝气的,很烦人。这样的庙,鬼斧神工都不一定能完成,何况人力?夸示宗教排场,足以造成无穷的后患;玩弄聪明的结果,徒然劳民伤财,使政治更加昏乱。

这是歌功颂德的献诗?这明明是对武则天劳民伤财兴建佛寺的批判嘛!

武则天的脸,阴沉得能滴下水来,宋之问之流的谄媚文臣早就被吓得冷汗湿透了衣裳。好在这时宰相狄仁杰站起身,大声道:“陈学士敢于为民请命,为苍生社稷着想,其言发自肺腑,忠诚可表!”

武则天当上女皇,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遵循的是李世民的“贞观治国”理念,所以对于谏臣也还能宽容,听到自己最信任的狄宰相说出这种话,武则天趁机下台阶,道:“陈爱卿敢于忠言直谏,实在难得!”说完,武则天还当众下旨擢升陈子昂为右拾遗,主管劝谏和举荐官员。

696年,东北契丹骚扰边境,武则天下令派兵征讨。这次讨伐的主帅是建安王武攸宜。陈子昂慨然应征,担任军事参谋。

武攸宜兵至河北蓟州,却不敢主动出击。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告奋勇地请求带兵数万人作为先锋,迎击敌军。但武攸宜认为陈子昂不过一介书生,根本不予理睬。

陈子昂再次进谏请求,武攸宜被彻底激怒,将陈子昂贬为军曹。结果,唐军错失了歼灭契丹军队的机会,眼睁睁看着契丹军队载着从大唐掠夺的财物溜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满怀悲愤的陈子昂登上建在蓟州的幽州台,想起幽州台的历史由来,不由得悲愤交加,感慨万千,手抚幽州台那苍古的石栏,泫然而泣,吟出了本文开头所写的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

幽州台又称黄金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修建的拜将台。当时燕国与齐国交战,被齐国打得一败涂地。为了招徕天下英豪,燕昭王下令建此台,以示礼贤下士。战国名将乐毅,就是见到燕昭王此举才投效燕国。燕国在乐毅的率领下,终于击败了齐国。

这一事件发生后,陈子昂“达济天下”的梦想彻底被扑灭。心灰意懒的他,愤然辞官回家,准备隐居山林,聊度余生。

可是,陈子昂的举动已经彻底得罪了权势熏天的武攸宜。陈子昂回家不久,武攸宜便密令射洪县令段简,罗织他的罪名,并将他逮捕入狱。

陈子昂并不知内情,还以为县令只是贪图他的财产,便命家人纳送县令铜钱二十万缗,以期县令放过自己。可是县令收了钱,依然对陈子昂施刑逼供,将身体羸弱的他杖得奄奄一息。

悲愤交加的陈子昂在狱中为自己起了一卦,卦象出现后,他仰天长叹:“天命不佑,吾殆死矣!”

之后,他绝食三天,无言而亡。

这一年刚好是700年,只有四十二岁的陈子昂,就这样在屈辱中含恨离世。

陈子昂是武周时期最具理想主义色彩的诗人。其人豪侠仗义,刚直忠烈,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不谄媚奸佞的铮铮诗人,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刻,苍劲有力。

除了千古传诵的《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还写有“感遇三十八首”等一百二十多篇诗作。他的诗高雅冲淡,一扫六代之纤弱,“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唐·卢藏用《唐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陈子昂的诗风与人品,皆傲骨铮铮,后人尊崇他为“诗骨”。

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陈子昂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事实上,初唐时期,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武则天,虽然都崇尚诗文,但出于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需要,他们倡导的还是“上官体”之类的宫廷诗。早期以王勃为代表的“初唐四杰”,就指责宫廷诗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唐·杨炯《王勃集序》)。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修竹篇序》)。他还明确提出诗歌创作应继承汉魏风骨,应具有真情实感的内容、慷慨激昂的气魄。

陈子昂这种倡导复古,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的文学主张,得到后来诗人的积极响应。所以,初唐之后,诗人创作的诗歌,形式百花齐放,内容也呈包罗万象之势,终于将唐诗推向了文学史的巅峰,孕育出“唐诗”这颗璀璨夺目的文学明珠。

后人对陈子昂推崇备至,杜甫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将他与杜甫并列称赞:“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