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盘点十大掌权女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3章 贫农要划天地政改

第一百七十四章 贫农要划天地政改

贫民是社会最基础的存在。

而从贫民出生的朱元璋,更是能够知道政治体制该如何划分,才能够更好的表现人们的需求。

当然了,这只是表面上的话。

而最重要的就是,大明的政治改革,必须要符合朱元璋的内心。

这就是贫民姐阶级和旧官僚阶级的矛盾所在和出发点。

但什么样的官僚结构才是最适合大明的呢。

在几十年的自身感受和斗争中,朱元璋内心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

洪武初年的官僚机构,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元朝的制度。

朱元璋渐渐感到,现行的政治体制潜伏着十分严重的危机,特别是中书省的丞相,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掌握着行政大权,最容易产生擅权专恣,皇权旁落的局面。

有一次儒士严礼等人上书朱元璋,列举了元朝灭亡的各种原因。

朱元璋看后说,“你们主张不得超越中书省给皇帝上奏章,这正是元朝致命的病。皇帝不能亲自处理国家的行政事务,这就必然会造成大臣擅权拔扈。”

朱元璋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尽心竭力的加强中央的权威,加强皇帝的权威。

所以,从这一点上出发,朱元璋内心的体制改革是从地方机构开始的。

回到前朝,元朝地方设置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中书省分设出来的。

掌管着一个省的军政、民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地位显赫,权力很大。

这样一来往往形成了枝强干弱,权倾中央的局势。

实际上,一个行中书省,就是一个小独立王国。

想当年,朱元璋也做了几年行中书省的丞相,但他从来就没有把小明王放在眼里。

所以,他对元代设置行中书省的弊端看得最深切。

朱元璋于洪武九年废除了地方上的行中书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

布政司设有左、右布政使各一人。

他们是皇帝派到地方的使臣,负责落实朝廷的命令,其权力范围也只限于民政和财政,按照皇上的意志管理地方政事。

当时全国共设13个布政司。

同时,地方上还设置了管理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和管理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

三个机构各自独立,又相互牵制。同时直接听命于朝廷的指挥。

这就实现了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之后,朱元璋又开始集中精力对中央政府机构,首先是总揽天下政事的中书省实行改革。

中书省在中央的各个机构当中,位置最高。

其行政长官左、右丞相,又负有统率百官之责。

这样君权与相权,皇帝与丞相的矛盾最易激化。

明初的第一任左、右丞相分别是李善长和徐达。

李善长为人处事,向来以小心谨慎著称。

徐达则较多时间是带兵征战在外。

他们都没有与皇上朱元璋形成大的矛盾冲突。但相位传给胡惟庸之后,事情就发生了变化,他同朱元璋的矛盾后来发展到你死我活的程度。

胡惟庸是定远人,是淮西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是开国第一号功臣李善长的女婿,他依仗着李善长这个后台当上了左丞相。

他在朝中,大权独揽,独断专行,不向朱元璋请示。

朱元璋怎么会容忍在自己身边!

在胡惟庸还没有擢升丞相之前,刘基就曾经对朱元璋说过,胡惟庸是一头难驯的猛兽。

后来刘基父子又上书朱元璋,揭发胡惟庸的罪状。

不久,刘基病。胡惟庸就假装关心,挟带医生去探病。刘基吃了这位医生的药之后,立感胸中不适,没住几天,这位开国功臣就这样被胡惟庸暗害了。

朱元璋下决心寻找机会来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一天,胡惟庸的儿子乘马车在南京城里招摇过市,不小心从车上跌了下来,摔死了。胡惟庸以车夫抵命。

朱元璋知道后,十分气愤,他非要胡惟庸偿命不可。

胡惟庸请求,向车夫家人赔偿金帛以此了事。

朱元璋坚决不准。胡惟庸听了十分紧张,遂坚定了起事的决心。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入奏,诡称京宅中井出醴泉,请朱元璋去观看。

朱元璋好大喜功,信以为真。

他正行进中,突然内使云奇冲上跸道,拦住车马,慌忙中一时泣不成声。

朱元璋以为不敬,即令左右侍卫挝棰乱下。

顿时,云奇右臂被砸断,但他毅然手指胡惟庸的宅第。

朱元璋猛悟,急忙返驾登城,远远望见胡惟庸宅第中饶有兵气,知系谋逆,即发羽林军逮捕胡惟庸,将其抄家灭族。同时宣布撤销中书省,罢除丞相,提高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的地位。

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上负责。并且规定,后代皇帝不得再立丞相,大臣中如果有奏请再立者,处以重刑。

胡惟庸案株连蔓引,先后持续了数年。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兴大狱,又杀了几十家公侯官员。

这样,整个胡案前后共杀掉了三万多人。

连位居 “勋臣第一”的年迈77岁的李善长,也以天有星变,须杀大臣应灾为由,全家70多口人全部伏诛。

朱元璋在继废中书、罢丞相之后,又对中央监察、审判机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为都察院。下设十三道,一百一十名监察御史。其职权是纠劾百官,辨明冤枉。

这些监察御史本来只是七品官,但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官都可以告发。

在朝可监察一切官僚机构,出使到地方则巡按、监军、巡盐、巡漕、巡关、提督学校等。

特别是巡按御史,权力更大。因为他是代表皇帝出巡,小事立断,大事可直接报告皇上裁决。

朱元璋这种以小制大,以内制外的做法,使这些人实际上成了皇帝打击异己的耳目。

加上督察六部官吏的中央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大理寺、刑部,中央三法司的相互配合和纠举,进一步巩固了中央的统治,加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

经过这样一番改革整顿,朱元璋的皇权确实是强化了。但皇帝的政务也随着繁重起来了。

过去政务有丞相协助,现在朱元璋一人独揽大权,事无巨细。

尽管这样,政务纷繁的矛盾还是没有解决。

长此下去,或者皇帝身体要累垮,或者要延误军国大事。

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设置了华盖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殿、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由品级比较低的编修、检讨、讲读等官来充任,以帮助朱元璋来阅读奏章,处理起草文书,襄助侍从,以备顾问。

昔日的忙乱现象逐渐改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