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艺术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唐声诗

唐诗历来被誉为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在唐代,唐诗被称为“唐声诗”,“声”者歌也。可见,唐诗在当时无不能入乐歌唱。在传播方式并不发达的一千多年前,唐诗正是以唱的方式传播、以歌的形式传承的。唐声诗是中国独有的古典诗词演唱艺术形式,只有诗与音乐的结合,才能真正展示唐声诗艺术的全貌。如果忽略了唐声诗的声乐艺术价值,那么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历史的描述无疑是不全面的。因而,唐诗的繁荣,不仅造就了中国文学艺术的高峰,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声乐艺术的高峰。

唐声诗入乐歌唱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唐声诗入旧曲演唱;二是唐声诗制新曲演唱,如李白的《蜀道难》在乐府中以瑟调旧曲演唱。为了丰富声诗歌唱的表现力,在唐声诗以新词入旧曲的演唱中,逐渐出现了泛声、虚词、和声以及叠句等多种演唱处理方法。泛声一说为歌曲中的器乐演奏部分,而《朱子语类》则说:

古乐府只是诗中间衍出了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这些泛声,才逐声添加实词,遂成了长短句,今曲子便是。

唐声诗演唱中的和声是指以人声和唱或帮腔。而关于叠句,清沈雄《古今词话》说:“两句一样为叠句,一促拍,一曼声。”唐代最流行的声诗有王维的《阳关三叠》、刘禹锡的《竹枝词》、贺知章的《咏柳词》等等。随着唐声诗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歌行体这一新颖的声乐演唱形式。如杜甫的《兵车行》、李峤的《汾阳行》等等。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化艺术大繁荣的时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文化的发展,太宗李世民设立了“文学馆”,一时“四方儒士,云集京师”,盛况空前。每逢佳节,诗人歌伎携游胜景,宴饮吟咏,成为唐代极为风行的唐声诗演唱活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声乐艺术盛景。

据文献记载:大唐盛世,某晚唐玄宗携宠妃杨玉环到华清宫沉香亭赏花。波光粼粼的兴庆湖畔,一行梨园弟子在花香月色中摆下歌舞。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此情此景怎能再唱旧词?”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新赋七言律诗。李龟年叫人从酒楼把半醉半醒的李白架进兴庆宫,李白即席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皇室歌唱家李龟年即兴而歌,梨园弟子伴歌起舞。这三首歌诗,语语浓艳,声声流葩。诗仙李白将牡丹和杨妃浑融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唱来如觉春风拂面,花光满眼,人面迷离,因而深得唐玄宗和杨贵妃所赞赏。是夜,《清平调》的歌声响彻华清宫,皇家歌诗演唱通宵达旦。从这一历史佳话,我们不难看出唐代皇家宫廷歌诗演唱的盛况。

著名的旗亭画壁赌唱的故事,则生动地反映了唐代民间声诗并著、诗人声诗普遍被演唱的情景。“旗亭画壁赌唱”又称“旗亭画壁”或“旗亭赌唱”。据唐薛用弱的《集异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王之涣、高适、王昌龄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互相倾慕对方的才华,经常结伴聚游、饮酒论诗。某日,天气寒冷,雪花飘飘,他们相约来到洛阳城东最为繁华的龙华寺,在旗亭(即酒楼)饮酒观景。忽见十几个梨园子弟来到旗亭饮酒欢聚。三位诗人退避一旁,围炉饮酒,且看她们表演。一会儿又有四位漂亮的梨园女子登上楼来,随即乐曲奏起,表演的都是当时十分流行的曲子。王昌龄等私下约定:“我们三个在诗坛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个高低。今我们悄悄听这些歌女们唱歌,看谁的诗作被演唱得最多,谁就最优秀。”不一会儿,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就用手指在墙壁上画一道:“我的一首绝句。”随后一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高适伸手画壁:“我的一首绝句。”又一歌女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王昌龄又伸手画壁,说道:“两首绝句。”这时,王之涣仍然神态自若,他自信成名已久,诗歌多被世人传唱,定不输于两位晚辈朋友。便打趣地对王、高二位说道:“刚才唱歌的三位都是不入流的歌妓,所唱的不过是下里巴人爱听的俚词俗调。那些高雅之曲,她们这些普通歌妓哪里敢唱呢?”说罢,指着还没演唱的那位端庄俏丽的歌妓说:“等到这个最漂亮的歌妓演唱时,如果她唱的不是我的诗,我这一辈子都甘拜下风。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二位可就应该拜倒在我面前,尊奉我为老师哦。”不一会儿那位最漂亮的歌妓启唇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听到歌妓果然唱到了自己的诗作,王之涣得意地对王昌龄和高适笑道:“乡巴佬,我说得不错吧?你们还不赶快过来拜师啊?”说罢,三个人纵声大笑。那些歌女听到笑声,纷纷走来问道:“不知诸位先生为什么这样高兴?”王昌龄就把比诗的缘由告诉她们。歌女们施礼拜道:“小人们有眼不识泰山,诸位大诗人与我们一道喝杯酒吧!”于是三位诗人与她们欢宴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