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跳舞的捕鼠高手——黄鼬
黄鼬的舞动
黄鼬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可以说是人们了解得最透彻和民间故事最多的动物之一。它们生活的环境与人类的居住环境关系比较密切,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踪影。
它们有固定的活动地盘,喜欢活动于林间小道上、河流岸边和有人居住的地方,不管是在白天还是在黑夜,一般单独从事捕猎活动。
黄鼬的捕食活动非常神秘。在野外人们除了发现其捕杀家禽留下的痕迹,很少见到它们捕食猎物的场面,它们也很少留下被捕食动物的残骸。为什么呢?原来黄鼬具有特别的习性,它们捕猎成功后先把猎物带到洞穴中再大快朵颐。黄鼬喜欢捕食人类饲养的家禽,夜间闯入禽舍后咬死家鸡,常常一次咬死数只小鸡,但它们似乎只喜欢喝点血,很少吃肉。
黄鼬对自然界多种环境具有超强适应本领,喜欢钻洞、攀爬和游泳。它们的胸肋骨细长而具有良好的伸缩弹性,所以能轻易地钻进比身躯还小的缝隙和洞穴,捕杀洞里的鼠类、昆虫或躲避天敌。
图1 黄鼬(Mustela sibirica)属于食肉目鼬科,体长40cm左右,尾长20cm左右,被《中国红色物种名录》列为近危种
文献上经常描述黄鼬具有攀爬能力,但是我们在野外几乎没有见到过黄鼬爬树的迹象。实际上,黄鼬在捕食家禽的时候,可以沿墙壁爬上很高的地方,寻找入口处,钻入禽舍。黄鼬的游泳本领高,冬季可钻至冰下捕鱼,听养蛙户讲述过,它们也会入水捕杀越冬的林蛙。
虽然黄鼬的活动非常神秘,不过,我在野外偶尔也见到过黄鼬捕食的场景。黄鼬和其他鼬科动物一样,在发现猎物后,经常以匍匐前进的方式靠近猎物。它们有时非常灵巧地在原地左跳右跳,有时原地跳高,翻身落地,重复多次。我觉得这是它们迷惑猎物,或遇见危险时逃避的行为。最近,红外相机也拍到了黄鼬“跳舞”的视频。可能是黄鼬在夜间看到了红外相机发出的红光,便在镜头前跳了起来。
图2 春秋两季两栖类林蛙入水和出蛰时,黄鼬多出没在河边捕食蛙类。姜权提供
图3 黄鼬在河边捕猎
我在研究路域动物活动情况时,发现黄鼬极有规律地在公路附近活动。黄鼬喜欢沿公路左右两侧长距离移动,移动距离长达20多千米。然后,它们又沿自己走过的路线返回。它们喜欢在公路上活动的原因可能是在公路上可以食到被车撞死的动物,我曾见到在路面上要吃死亡的刺猬而被轧死在刺猬边上的黄鼬个体。
黄鼬没有什么天敌,其肛门处有一对臭腺,遇到敌害时能放出带有怪异臭味、呈气雾状的液体,许多食肉动物不喜欢这个气味,也很少捕食它。许多在公路上被车碾轧致死的黄鼬没有被任何动物拖走或啃食,很长时间都留在路面上。
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黄鼬是不受欢迎的动物。其实,黄鼬是高超的灭鼠能手,能够控制农田、森林、居民区的鼠害。
虽然黄鼬没有致命的天敌,但是由于栖息地的丧失、药物中毒、人类的猎杀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如今黄鼬的数量急剧减少,许多地方已经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了。
图4 黄鼬死在公路边
图5 黄鼬已经习惯了在道路上食那些被车辆撞死的动物尸体,在觅食过程中也经常被车辆撞死
捕猎黄鼠狼的森林独居老人
每年的冬天,我都要去经过多年采伐的森林里,数一数、看一看那里生活的动物。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寻找和记录,从没有间断过。在人类活动过的树林里寻找动物的足迹,记录森林里发生的故事,都是为了回答森林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是如何影响野生动物的以及野生动物又是如何适应这种变化的等问题。
图6 雌性黄鼬足迹,左右脚印常并列,足印小于雄性,步距为30~40cm
图7 雄性黄鼬足迹,通常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单足印大小为2.5cm×3cm左右,步距为30~60cm
那是1983年的冬天,我沿着一条已多年不用的运材道走进森林,一边走一边记录见到的动物种类,包括鸟类和兽类。在这里想见到一头野兽真的非常困难,只能根据雪被上留下的痕迹,来识别和判读这是什么种类动物的足迹,它们在干什么、吃些什么,在什么环境里动物活动最频繁。
这片树林已经被择伐过3次了,粗大的乔木没有剩下多少,孤单地站立在矮小的灌木丛中,显得格外高大。大树下小径级的乔木还是不少,但它们要成材还需要漫长的岁月。由于林木被采伐,这里的光照变得充分,林下是茂密的萌生枝条和灌木丛,人在里面走非常艰难,就连野猪、狍子也不喜欢在这种环境中活动。的确,这里生活的动物很少,一路上仅见到一头狍子沿小路走过的足迹、一只松鼠在树下觅食用的食穴、灌木丛中东北兔来回走过的足迹链,还有随地排泄的粪便、近几天黄鼬走过的足迹。
这条小路宽不到两米,路旁的柳树遮挡了天空,路面上有两道很深的车轱辘旧迹,许多被大雪压断的小树横在小路上。
我们沿着林间小道走了一个多小时,在一片杂木林中发现了人刚走过的足迹。步距不大,好像是上了年纪的人,他在跟踪黄鼬的足迹,是向北走的。我们觉得他一定是猎人。我们沿着足迹走了半个小时,来到一座小房子前。房子坐落在沟坡上,周围是茂密的树林,与最近的公路和宝马林场相距两千米左右。
房子里出来了一位老人,衣着破烂,个头矮小,身形单薄,驼背,走路有些歪斜。小房子非常简陋,房子框架是用几根木杆搭建成的,墙壁是用泥土糊成的。一扇门、一扇窗户、一个土炕。窗户是用白色塑料布遮挡的。小房子长2米,宽1.5米,高1.6米左右。房子的顶棚是前高后低的坡面,棚顶覆盖着一些桦树皮和塑料布,用几根木头压着,防止被风刮走。烟筒是用枯立的空心整木做成的,整个窝棚的大部分材料是就地取材的。小房子南面10米处有条小河沟,夏季有水,冬季封冻,是季节性小河沟。
房子里小炕和灶坑是连着的,灶坑上面有一个平底锅,还有烧水用的壶。灶坑边还有一些干柴,有半袋食盐、一瓶酱油、火柴、碗筷等。炕上铺了一张狗皮,上面是一件破棉袄。墙壁上挂着钢丝套子和夹子等猎具。小房子里阴暗,墙壁被烟熏得发黑,屋里散发着汗味和浓浓的烟熏味道。
老人是东北人,70多岁,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单身汉。他很健谈,他说自己在这森林里独自生活了很久,是以捕捉黄鼠狼为生的。他说的黄鼠狼就是黄鼬。他经常换地方,走过许多地方,在一个地方捕捉一段时间后,再换到另一个有黄鼬的地方。他来到这里已经三年了,每年抓几只黄鼬,然后用皮张换些日常用品和食物,维持自己的生活。
图8 森林里老人居住的窝棚
他说:“黄鼠狼是有灵气的,如果它的灵气附着到人的身上,人就会出现‘中邪’症状,所以人们尊称其为‘黄大仙’。放臊气就是黄鼠狼迷人的方式,就是因为它会迷人,所以人们都恐惧它,通常不轻易捕杀或伤害它。我自己是单身,不怕黄鼠狼附身。这一辈子我打死不少黄鼠狼,还没有在自己身上发生过什么。”
让我不解的是,他靠捕捉几只黄鼬怎么能维持生活呢?他说,自己要求不高,只要有盐和粮食就可以了。夏天再采集一些山野菜,秋天晒一些蘑菇,还到农田里捡些遗弃的谷粒等,有时捕猎小鸟、野兔、蛤蟆等来补充蛋白质。
这次的考察给我的印象很深,脑海中时时浮现那位森林里的独居老人。我觉得老猎人就像许多食肉动物,为自己的生存而去捕杀猎物,与猎物一起生存。他最希望的事情应该是那些能使他获利的生物能够一直繁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