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2 掌握应用文的构成要素
一、主题
(一)主题的含义
主题与材料是应用文书内容的基本要素。主题,又称主旨、题旨、立意等。具体地说,主题就是通过文章的具体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基本观点或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二)主题的来源
主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解决现实问题,指导实际工作。二是本单位、本部门或个人处理公、私事务时的需要。三是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有关决策意图。
(三)主题的表现方法
(1)显现法。又叫直接法,是在文章的某一部位,用明确而简练的语言,直截了当地把主题表述出来。
(2)对比法。是通过对文章不同侧面或不同性质内容的对比来揭示主题。
(四)主题的写作要求
(1)正确。主题正确是撰写应用文的基本要求。应用文主题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同时也要符合客观实际,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2)集中。主题集中指应用文要集中表达一个主题,即重点要突出,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问题说深、说透,不要试图在一篇文章中表达许多意图,也不要在一篇文章中使用许多与主题无关的材料,使主题分散、零乱。
(3)深刻。撰写应用文要求揭示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内部规律,提出能推进社会发展的有益见解。
(4)鲜明。指应用文的观点必须明确。文章肯定什么、反对什么,作者要态度鲜明,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不能够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使读者不容易理解。
二、材料
(一)材料的含义
材料,是指作者为了某种写作目的,从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搜集到的或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实根据和理论根据,如人物、事件、数据、例证、原因、道理等。它包括经过作者选择提炼后写进具体文章中的材料,以及作者在写作之前搜集和积累的原始材料。
(二)主题与材料的关系
主题与材料的关系主要有:材料是文章的内容,主题是文章的思想,两者要统一;主题要统帅材料,要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材料必须能够证实主题,材料与主题应一致。
(三)材料的收集、选择和使用
1.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要求全面、深入、细致,具体方法有:
(1)观察,是作者凭借自己的感觉对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记录所得的材料。包括总体观察、细节观察、比较观察和过程观察等,都有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入过程。这是取得第一手材料的主要途径。
(2)体验,即置身于对象所处的环境之中,用整个身心去感受。通过体验获得切身感受,以积累素材。
(3)调查访问,即通过向知情人、有经验的人询问以了解真实情况,获得材料。可以综合运用观察、体验、查询、阅读等手段,采用开座谈会、个别访问、现场了解、蹲点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材料。
(4)间接摄取,包括两种方法:一是阅读观听,就是从各种文献、音像资料中获取材料;二是计算机检索,它是当今最便利、最普遍的搜集材料的方法。
2.选择材料
要紧扣主题,选择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新颖性的材料。材料必须真实,应当对所选材料的真伪加以甄别,对材料中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的过程及具体的数据加以核实。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因为典型性材料反映事物的共性和特征,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很强的说服力。要选择具有新颖性的材料,因为新材料往往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思想,更符合时代的特点,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示。
3.使用材料
使用材料直接关系到主题的表达和文章的质量。要根据应用文的不同性质决定材料的使用方式。材料的使用方式有两种:一是作为撰写应用文的依据,具体材料并不写入文章;二是作为文章的论据或消息的主体,这些材料必须写入文章。材料的使用还有详略问题,应根据文章的撰写目的,确定材料使用的详略。
三、结构
(一)结构的含义
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是作者按照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的有机组合和编排,又称谋篇布局。文章的结构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宏观结构,即文章的总体构思、大体框架;二是微观结构,即对文章的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主次的具体设计。
(二)结构的内容
1.开头与结尾
(1)常见的开头方式有:陈述目的式、说明根据式、交代缘由式、概述情况式、提出问题式、引述来文式。
(2)常见的结尾方式有:自然收尾式、总结归纳式、特别强调式、补充说明式、期望号召式、惯用语式。
2.层次与段落
(1)安排层次的常见方式有:1)纵式层次结构,即思路纵向展开的结构方式。具体有两种类型:时间顺序式和逻辑顺序式。2)横式层次结构,即思维横向发展的结构方式。3)纵横结合式层次结构,即将纵向推进和横向展开结合起来交叉安排层次的结构方式。
(2)划分段落要注意:保持段意的单一性;注意段意的完整性;注意段落的有序性;段落的长短要适度。
3.过渡与照应
(1)过渡。在写作中需要过渡的情况大致有三种:1)从一层意思转换到另一层意思或从一件事情转换到另一件事情时。2)当内容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时。3)表达方式变化,由叙到议或由议到叙时。
过渡的形式有明渡和暗渡两种。明渡指有明显标志的过渡,常用的形式有过渡段、过渡句或过渡词语。暗渡指无明显标志的过渡,主要靠层次、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来过渡。
(2)照应。常用的照应方法有:首尾照应;文题照应;文中照应。
四、语言
(一)语言的表述要求
应用文的语言运用,总的来说,要表述准确、恰当,不能使记载与传递的信息变异、失真或导致接受者歧解,贻误工作。应用文的语言表述,根据不同文体,须遵循下述要求:
(1)严谨庄重。具体要求是: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使用含义明确而具有限定性的词语;使用专用词语。
(2)准确恰当。应用文的语言表述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符合逻辑,即概念明确,判断和推理正确而恰当,符合语法修辞的规范。
(3)朴实得体。朴实,即文风要朴实无华,语言实在,强调直接叙述,不追求华丽辞藻,也不搞形象描写,更不用含蓄、虚构的写作技巧。得体,即用词适应不同种类的应用文的需要,说话有分寸、适度。
(4)简明生动。应用文的用语必须简明、精练,用尽可能少的文字浓缩大量的信息,做到言简意赅。
(二)应用文专门用语
(1)称谓词。在应用文写作中,涉及机关或个人时,通常应称机关的全称或规范化的简称,以及对方的职务或“××同志”、“××先生”。在表述指代关系的称谓时,一般用下列专门用语:第一人称:“本”、“我”,后面加上所代表的单位简称;第二人称:“贵”、“你”,后面加上所代表的单位简称;第三人称:“该”,在应用文中使用广泛,可用于指代人、单位或事物。
(2)领叙词。常用的有:根据、按照、为了、接……、前接或近接……、遵照、敬悉、收悉、查、为……特……、……现……如下。领叙词多用于文章开端,引出法规、政策或上级文件等作为行文的根据或事实依据,也有的用于文章中间,起前后过渡、衔接的作用。
(3)追叙词。追叙词是用以引出所追叙事实的词。写作中有时需要简要追叙有关事件的办理过程,为使追叙的内容自然,通常使用追叙性词语。如:业经、前经、均经、即经、复经等。
(4)承转词。承转词又称过渡用语,是承接上文、转入下文时使用的关联、过渡词语,主要用于陈述理由及事实,引出作者的意见和方案等。承转词不仅有利于文辞简明,而且能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如:为此、据此、故此、鉴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概言之等。
(5)祈请词。祈请词又称期请词、请示词,用于向受文者表示请求与希望。如:希、即希、敬希、请、望、敬请、烦请、恳请、要求等。
(6)商洽词。商洽词又称询问词,用于征询对方意见和态度,具有探询语气。如:是否可行、妥否、当否、是否妥当、是否同意、意见如何等。
(7)受事词。受事词即向对方表示感谢、感激时使用的词语。如:蒙、承蒙等。
(8)命令词。命令词即表示命令或告诫语气的词语,目的在于增强公文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引起受文者的高度注意。如:着、着令、特命、责成、令其、迅即、切切、毋违、切实执行、不得有误、严格办理等。
(9)目的词。目的词是直接交代行文目的的词语。用这类词简明、直接地表示行文目的,以便受文者正确理解并按时办理。如:请批复、请函复、请批示、请告知、请批转、请查照办理、请遵照办理、请参照执行、望周知、请备案、请审阅等。
(10)表态词。表态词又称回复用语,即针对对方的请示、问函,表示明确的意见时使用的词语,如:应、应当、同意、不同意、准予备案、请即试行、按照执行、可行、不可行、迅即办理等。
(11)结尾词。结尾词即置于正文最后,表示正文结束的词语。有用以结束上文的词语,如:特此报告、特此通知、特此批复、特此函复、特此函告、特予、此致、谨此、此令、此复等;有再次明确行文的具体目的与要求的词语,如:……为要、……为盼、……是荷、……为荷等;有表示敬意、谢意、希望的词语,如:敬礼、致以谢意、谨致谢忱等。
(三)语言的表达方式
(1)叙述。叙述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分叙等。文章中记叙事件的发展过程、介绍单位的基本情况,一般都用顺叙,即按时间先后为序来叙述。倒叙、插叙、分叙等用得较少,只在通讯、消息、调查报告的写作中才用。
(2)说明。说明在应用文写作中使用广泛,如解说词、广告词、说明书、简介等。经济文书、科技文书、诉讼文书、行政公文等,也常常借助说明的方法解释、剖析事理。
(3)议论。调查报告、简报、嘉奖令、总结、通报等文体,经常在叙述事实、说明情况的基础上,用议论表明对人物、事件、问题的评价。指示、决议、纪要等公文,也常用议论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让下级机关和群众理解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