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报表分析(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相关知识点

学会会计报表基本分析方法是研究和分析企业会计报表的基础。利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技巧,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以便做出科学决策和预测。同时,正确认识会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和非正常影响因素,尽可能保证会计报表披露的内容充分、可靠和透明,使会计报表分析更具有效率和效果。

一、会计报表分析概述

(一)什么是会计报表

1.会计报表的定义

会计报表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书面文件。会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业内人士也称其为财务报表。会计报表是以一种简洁的形式,对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给予准确定量的描述和刻画。每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使用者,都希望能够读懂企业的会计报表。当你知道会计报表中数字后面所隐含的真正意义时,你就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可以做出正确的商业或管理决策。因此,是否具有准确分析会计报表的能力至关重要,它直接决定管理者和投资者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基本信息的把握和后期的决策方向。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企业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按照各项具体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经济业务,财务部门根据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分类记入相应账户中。通过总分类核算,提供了总括的会计信息,同时通过明细分类核算,提供了详细的信息,以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状况。但是这些在账簿中归集的信息是分散的,为了集中向各有关方面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经济信息,就必须将分散在账簿中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并定期编制会计报表。

2.会计报表的构成

会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财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1)按编报期间的不同,可以分为中期会计报表和年度会计报表。中期会计报表是以短于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包括月报、季报和半年报。

(2)按编报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别会计报表和合并会计报表。个别会计报表是由企业在自身会计核算基础上对账簿记录进行加工而编制的会计报表,它主要用于反映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合并会计报表是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根据母公司和所属子公司的会计报表,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

3.会计报表的作用

会计报表是外界各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其主要作用表现在:

(1)为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过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改善经营管理,以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为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政府部门根据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及时掌握各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的情况,并找出差距,保护企业间的有序竞争。此外,还可以通过会计报表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为政府部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提供依据。

(3)为各方关系人的投资信贷决策提供依据。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以此做出决策。

(4)为国家制定未来的经营管理方针提供依据。国家可以利用会计报表信息,了解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促使国家的经营管理方针更为科学、合理。

(二)什么是会计报表分析

企业的会计报表分析是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分析是指以会计核算和报表资料及其他资料为依据,通过对企业筹资、投资、经营活动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运营能力进行分析,从而了解过去、评价现状、预测未来,以便进行恰当财务决策的一种分析方法。狭义的财务分析就是指进行会计报表分析。

具体而言,会计报表分析是以企业会计报表信息为主要依据,运用专门的分析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解释和评价,以便于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会计报表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按照一定的格式综合地提供了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还在于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合理估计出未来企业现金流量及风险的大小,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未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形象,同时帮助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

财务分析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记账与会计核算、比率分析、趋势百分比分析和会计报表分析的过程。

会计报表分析的主体不同,分析的目的也不同:

(1)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的资产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通过分析,债权人可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据以做出是否继续持有企业债权的决策。

(2)投资者主要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本保值增值能力。通过分析,投资者可以了解企业的获利状况,评价企业受托经营管理的责任履行情况,据以做出是否继续投资的决策。

(3)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一切方面。通过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运转是否正常、企业经营前景如何、企业有无资金潜力可挖,据以做出是否借款、是否投资、是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以及是否调整企业经营战略等决策。

(4)国家和社会主要关注企业的贡献水平。通过分析,国家和社会可以了解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水平,如企业上缴税金的情况、社会积累的情况,据以制定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保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

(三)会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进行会计报表分析,可以得到更深层次的信息。但是,使用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认识到这些局限性,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地规避分析的风险和误区,辩证看待分析结果,并结合客观经济环境综合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财务成果。

会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会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1)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报告资产,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成本。会计报表中会计要素金额的计量主要依据确认时的历史成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优点在于,能取得真实可靠的原始凭证资料。但是当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发生大幅度背离时,只有实物资产可以通过测试进行减值调整,其余报表项目的金额仍为账面原值。

(2)假设币值不变,不按通货膨胀或物价水平调整,且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币值稳定是货币计量假设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企业多年前购入的资产,可以加总计入多年后购入的资产总额。一方面,由于现实中,通货膨胀致使货币性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故实物资产的现时价值常常会高于原账面价值。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资产实际被低估而导致成本偏低,会使收益虚增。另一方面,货币时间价值也会影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

(3)稳健原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收益和资产。

(4)按年度分期提供的报告是短期报告,不能提供反映企业长期潜力的信息。

(5)会计报表是在财务事项发生后,经过一定程序,记录、汇总、分摊、计算,然后编制出来的。如果企业规模庞大、机构众多、业务复杂、交易频繁,则把每一个结算期内的所有财务事项完全结算清楚并编制成报表,需要经过相当时日。因此,会计报表的实时性受到一定影响。

(6)会计报表中的数字部分出于主观估计。随着会计准则的国际接轨与趋同,处理会计事项时,越来越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遵循一定公认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许多会计处理方法是必须由财务人员进行主观估计和选择的。虽然原则与方法一样,但主观估计的结果总是有差异。例如,对固定资产耐用年限、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估计,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处理等,都包含有主观估计的成分。在对会计报表的处理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学识、经验、职业道德不同,对同一事项的具体处理方法不同,故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由于这种主观估计的存在,导致会计报表的内容产生差异性。

(7)会计报表无法表达非货币衡量的因素。会计报表上反映的项目都是可以用货币金额记载的,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还有一些是无法用金额表达的。例如,企业员工的忠诚程度、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可挖掘的潜力、企业文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及目前尚未通行的环境会计学的相关指标等,都无法从会计报表中得到。

2.会计报表的真实性问题

粉饰改变过的会计报表,直接影响财务分析的正确性。只有根据真实的会计报表,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财务分析通常假定报表是真实的,而报表是否真实,要靠审计来解决,财务分析不能解决报表的真实性问题。有时财务人员为了企业的利益,故意粉饰会计报表,致使报表数字不真实,财务分析就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例如,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如果公司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关联企业,则需特别关注关联企业的定价政策,分析公司是否以明显偏离市价的方式进行关联交易,粉饰会计报表。这其中就有可能隐藏着利己和转移资产的违法交易行为。随着相关法律条例的完善,这种会计造假行为会被认定为一种欺诈而受到法律严惩,从而保证国民经济良性运转,并保护中小股民的权益。

3.比较基础问题

在比较分析中,要尽量选择合适的比较基础,将其作为评价企业当期实际数据的参照标准。比较基础可以包括同业数据、本企业历史数据和计划预算数据。横向比较是使用同业数据,有的企业实行多种经营,没有明确的行业归属,同业对比非常困难。趋势分析是以本企业历史数据作为比较基础。历史数据代表过去,并不代表合理性经营的环境是变化的,如今年比去年利润提高了,不一定说明已经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甚至不一定说明管理有了进步。实际与计划的差异分析,以计划预算数据作为比较基础,但实际和预算的差异有时可能是预算不合理造成的,而不是执行中有了什么问题。总之,对比较基础本身要准确理解,并且要在一定范围内利用分析结论,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企业会计政策的不同选择也影响可比性。不同的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总会有所不同,会计报表分析并没有对每一项都进行调整,使之具备可比性。例如,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产生了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区别,以及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问题。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4.会计报表附注的局限性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会计报表的文字性说明,是报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企业简介、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相关说明、会计报表科目附注、承诺事项。尽管会计报表附注可以通过灵活的披露方式丰富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数量和内容,使提供的信息更加完整和全面,但会计报表附注仍存在着无法弥补的局限性。具体包括:

(1)由于直观性不强,只有经过仔细研究才容易理解。

(2)与会计报表中高度概括的数量信息相比,附注中过多采用文字,会给使用者的判断和分析带来不便,甚至产生误导。

(3)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业务的发展,会计人员往往难以把握究竟哪些项目、事项或业务需要注释,在理论上也存在分歧,这就使充分披露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在运用上有一定的困难。

(4)会计报表附注不像报表本身的数据那样,在列示、陈述上限制性较强,它具有较大的弹性,因而往往会有滥用附注的情况。在我国,近些年来,上市公司年报附注中的避重就轻、注而不释,不乏其例。

以上四个方面体现了会计报表分析的局限问题的根源。随着会计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

二、会计报表分析方法

所谓会计报表分析,就是根据会计报表数据对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既是已经完成的财务活动的总结,又是财务预测的前提,可以为财务决策、计划和控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和依据。

会计报表分析所运用的基本方法有比较分析法(含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一)比较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的特点

比较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结合,统一性使它们具有了可比的基础,多样性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特征,在实际分析时,就可将这两方面的比较结合起来。比较分析法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主要项目或指标数值变化的对比,计算差异额,分析和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收益性和资金投向的安全性。

比较分析法是会计报表分析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应当指出,本书介绍的比较分析法是狭义的。因为不仅报表中的绝对数要通过比较才能说明问题,而且计算出来的财务比率和结构百分比也都要与有关资料进行对比,这就是一种广义的比较。

2.比较分析法的种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比较分析法可分为以下几类。

(1)按比较标准分类。

1)简单比较分析法。简单比较分析法是将两期数额或指标进行比较,计算差异,分析和判断该项数额或指标存在的差距,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最常用的分析方法。

例如,2×12年万洋公司A产品销售收入的比较分析如表1—2—2所示。

表1—2—2 万洋公司A产品销售收入比较分析表 单位:万元

由此可见,2×12年万洋公司A产品销售收入与上年同期和计划相比都增加了,但是与先进企业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公司要找出原因,积极改进。

2)趋势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就是将企业自身的分析期与前期或将连续若干期数额进行对比,是一种动态分析的比较方法。通过连续数期有关项目的增减比较,判断这种变化的性质是有利还是不利,从而达到发现问题、评价管理水平和预测本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目的。一般来说,采用趋势分析法,至少要分析三年的数据,才能初步分析出某项指标的发展状况,从而评价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明企业发展的方向。

【例1—2—1】对三个公司4年的速动比率进行趋势分析,如表1—2—3、图1—2—1所示。

表1—2—3 三个公司速动比率一览表

图1—2—1 三个公司速动比率比较

本例中,通过三个公司4年速动比率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公司乙的速动比率逐年下降,表明其短期偿债能力在逐渐减弱。公司丙的短期偿债能力一直好于公司乙,并且在2×13年有一个小的回调,速动比率2×13年比2×12年提高了0.1916%,说明其偿债能力趋稳。

3)同业分析法。将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与同行业的平均指标和同行业中先进企业的指标进行对比,可以全面评价本企业的经营成绩,判断企业所处位置。通过与行业平均指标的对比,可以分析判断企业在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与先进企业的指标对比,有利于吸取先进经验,克服本企业缺点。采用同业分析法时,主要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是找出同业比较企业,这一步至关重要。2001年4月3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并于2012年进行了修订。根据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对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可以确定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为了取得比较准确的同业比较分析结果,在参照《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细分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假设有一家上市公司生产淡水鱼,对这家公司进行同业分析时,可以选择其他淡水鱼生产企业和海洋渔业企业作为同业比较对象。如果同业比较企业中包括一家生产农作物种子的上市公司,那么,同业分析的结果可能不准确。

第二步是计算财务指标或财务数据的同业平均值、同业最高值和同业最低值。例如选择5家同业企业,计算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的同业平均值、同业最高值和同业最低值。通过计算,首先计算主营业务收入的同业平均值是18000万元,B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最多,为26000万元,C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最少,为10000万元。净利润的同业平均值是4500万元,A公司的净利润最多,为6000万元,而在同业企业中,B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是最多的,但是它的净利润是最少的,为4000万元。

第三步是计算上市公司严重偏离同业平均水平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在上述举例中,我们发现,B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是最多的,但是净利润最少,有待进一步查明原因。

4)预算差异分析法。预算差异分析法就是通过比较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目标,确定差异额及差异原因。如实际成果与预算标准的差异较大,企业管理当局应审慎调查,并判定其发生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矫正措施。预算差异分析法有利于及时发现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控制和评价职能作用赖以发挥的最重要的基本手段。

例如,某上市公司2013年度的预算考核净利润是200万元,实际完成数是180万元,确定差异额是减少20万元,偏离预算率为10%。将这样的财务分析结果提交给管理当局,可以促使管理层重视偏差现状,以便进一步进行原因调查。

(2)按比较指标不同分类。

1)绝对数比较分析法。绝对数比较分析法是将各有关会计报表项目的数额与比较对象进行比较,主要通过编制比较会计报表进行。包括比较资产负债表、比较利润表和比较现金流量表。

比较资产负债表是将两期的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并列对比,直接观察并比较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每个项目增减变化的绝对数。比较利润表是将两期的利润表各有关项目的绝对数并列,直接分析利润表内每个项目的增减变化情况。比较现金流量表时,选取最近两期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变化,从而揭示现金流量的变动趋势,帮助管理者对企业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做出决策。

2)绝对数增减变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有关项目的绝对数比较,会计报表使用者仅仅了解了初步直观的列示,为了明晰变化幅度,在比较会计报表内,增加绝对数字“增减金额”一栏。

3)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法。虽然与绝对数比较分析法相比,绝对数增减变动比较分析法能提供更多的财务信息,但增减金额只是绝对数,无法消除总量因素的影响。为了消除项目绝对规模因素的影响,可将增减变动的绝对数转化为百分比,即在计算增减变动额的同时计算增减变动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计算增减变动百分比,并列示于比较会计报表中,可以反映企业不同年度有关项目增减变动的相关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能一目了然地掌握企业的财务情况。

【例1—2—2】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7—2×08年度部分财务数据比较表及柱状图如表1—2—4、图1—2—2所示。

表1—2—4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7—2×08年部分财务数据比较表

图1—2—2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7—2×08年度部分财务数据比较

4)比率指标分析法。在进行比较分析计算百分比时,由于选定的基期不同,分为定基动态比率和环比动态比率。

第一,定基动态比率。定基动态比率是以某一时期的数额为固定基数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定基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固定基期数额×100%

【例1—2—3】假设某企业2011年的净利润为100万元,2012年的净利润为120万元,2013年的净利润为150万元。以2011年为固定基期,分析2012年、2013年利润增长比率。

2012年的定基动态比率=120÷100×100%=120%

2013年的定基动态比率=150÷100×100%=150%

第二,环比动态比率。它是以每一个分析期的前期数额为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动态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环比动态比率=分析期数额÷前期数额×100%

【例1—2—4】某企业2011年的净利润为100万元,2012年的净利润为120万元,2013年的净利润为150万元。则:

2012年的环比动态比率=120÷100×100%=120%

2013年的环比动态比率=150÷120×100%=125%

3.使用比较分析法的注意事项

使用比较分析法时,应注意对比指标之间的可比性,这是用好比较分析法的必要条件,否则不仅不能正确说明问题,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所谓可比性,是指指标之间在内容、计价基础、计算口径、时间长短等方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如果是在企业之间进行同类指标的比较,还要考虑企业之间是否存在可比性。

计算相关指标变动百分比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相关财务指标的增长率,但也有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变动百分比的计算受基数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第一,基数的金额如果是负数,则会出现变动百分比的符号与绝对增减金额的符号相反的情况。

第二,基数的金额如果是零,则不管实际金额是多少,变动百分比都是无穷大。

第三,基数的金额如果太小,则绝对金额较小的变动就可能得出较大的变动百分比,易导致误解。

因此,如果出现上述问题,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如果基数为负数,则取按公式计算出的变动百分比的相反数;如果基数为零或太小,则放弃使用变动百分比分析法,仅仅分析其绝对金额的变动情况。

(二)比率分析法

1.比率分析法的特点

比率分析法是把某些彼此存在关联的项目加以对比,计算出比率,据以确定经济活动的变动程度的分析方法,是对关联性与结构的深入分析。比率是相对数,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把某些条件下的不可比指标变为可比指标,以利于分析。这里介绍的比率分析法是广义的概念。

比率指标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相关比率。

相关比率是以某个项目与其相互关联但性质又不相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利用相关比率指标,可以考察有联系的相关业务安排得是否合理,以保障企业经济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如将负债与资产加以对比,得出资产负债率,据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

(2)构成比率。

事物的总体是由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经济资源也不例外。构成比率又称结构比率,是某项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数值占总体数值的百分比,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利用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个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协调各项财务活动。其计算公式为:

构成比率=某个组成部分数值÷总体数值×100%

【例1—2—5】伊利股份公司流动资产构成比率表及饼状图如表1—2—5、图1—2—3所示。

表1—2—5 伊利股份公司流动资产构成比率表

图1—2—3 伊利股份公司流动资产构成比率

(3)效率比率。

人们从事任何工作或进行任何活动,都存在效率高低的问题。如果用很少的时间、精力等投入取得很好的收获,则表明效率高。人们都希望达到这种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经济活动也有效率高低之分,可以通过一系列效率指标来反映。

所谓效率指标,是指某项经济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率,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利用效率指标,可以评价经济效益。例如,将利润项目与销售成本、销售收入、资本等项目加以对比,可计算出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以及资产报酬率等指标,从而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

2.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

在财务分析中,比率分析法用途最广,但也有局限性,突出表现在:比率分析属于静态分析,对于预测未来并非绝对合理可靠;比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为账面价值,难以反映物价水平的影响。可见,在运用比率分析法时,一是要注意将各种比率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不可单独地看某种或各种比率,否则难以准确地判断企业的整体情况;

二是要注意审查企业的性质和实际情况,而不能只着眼于会计报表;三是要注意结合差额分析,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将来有一个详尽的分析、了解,达到财务分析的目的。

3.使用比率分析法的注意事项

(1)所分析的项目要具有可比性、相关性,将不相关的项目进行对比是没有意义的。在构成比率分析中,部分指标必须是总体指标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在效率比率分析中,投入与产出必须有因果关系;在相关比率分析中,两个对比指标要有内在联系,这样才能评价有关经济活动是否协调均衡、安排是否合理。

(2)对比口径要一致,即比率的分子项与分母项必须在时间、范围等方面保持一致。

(3)选择比较的标准要具有科学性,要注意行业因素、生产经营情况差异性等因素。

历史标准:如上期实际、上年同期实际、历史先进水平等。

预定标准:如预算指标、设计指标、定额指标、理论指标等。

行业标准:如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颁布的技术标准、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等。

公认标准:包括国内公认标准和国际公认标准。

(4)要注意将各种比率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不可孤立地看某种或某类比率,同时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将来有一个详尽的分析和了解,从而达到财务分析的目的。

(三)因素分析法

1.因素分析法的特点

人们对事物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知道它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探究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即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某项经济指标而言,它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只有知道了各个因素对整体的作用,才能更准确地把握经济指标变动的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预定的经济目标。因素分析法,是从数量上确定一个综合经济指标所包含的各个因素的变动对该指标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其实质是:在分析某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时,首先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然后按顺序确定每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2.因素分析法的分类

在实际运用中,因素分析法具体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计算法和比率因素分解法三种。杜邦分析法体现的也是因素分析法的思想,但在本课程中将其归入综合分析法。

(1)连环替代法。

连环替代法是根据因素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依次测定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连环替代法的主要作用在于计算并分析综合经济指标变动的原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1)应用连环替代法的前提条件。经济指标与它的构成因素之间有着因果关系,能够构成一种代数式。应注意,这个代数式不一定是乘积关系,加减乘除都可以。

2)连环替代法的特点。在运用时,应注意该方法的如下特点:

第一,连环替代的顺序性。

第二,替代因素的连环性。连环替代法是严格按照各因素的排列顺序逐次以一个因素的实际数替换其基数。除第一次替换外,每个因素的替换都是在前一个因素替换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三,计算结果的假设性。运用该方法在测定某个因素的影响时,是以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为条件的。

3)连环替代法的分析程序。

第一,找到与经济指标有因果关系的构成因素。

第二,将因素按顺序排列,即确定在以后的计算中因素替换的顺序。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替换的顺序不一样,计算结果就不一样。替换顺序的确定有一个原则:先换量的因素,再换质的因素,并按照影响指标的重要性来安排各因素的替换顺序,先换主要的因素,后换次要的因素。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需要和已知资料及给定公式来确定。

第三,在基期的水平上进行连续替换,每次只替换一个因素,而且这个过程要严格按照已经确定好的替换顺序依次进行。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假定:在整个替换的过程中,当替换某个因素时,排在它前面的因素要保持报告期水平,排在它后面的因素要保持基期水平。

第四,计算每个因素单独变动对差额的影响。应注意,每一次替换都会产生一个新的经济指标和新的代数式。在计算每个因素单独变动对差额的影响时,这个新的代数式要与它相邻的前一次替代的代数式相减,并比较差额,而不是去减基期的代数式。

第五,将各因素单独变动对差额的影响数汇总相加,将相加以后的合计数与“报告期-基期”的差额进行验证,若相等,则结束工作。

4)连环替代法的应用举例。设某一个分析指标R是由相互联系的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报告期(实际)指标和基期(计划)指标为:

报告期(实际)指标R1=A1×B1×C1

基期(计划)指标R0=A2×B2×C2

在测定各因素变动对指标R的影响程度时,可按顺序进行:

②-①为A变动对R的影响。

③-②为B变动对R的影响。

④-③为C变动对R的影响。

把各因素变动综合起来,总影响:ΔR=R1-R2

【例1—2—6】根据甲产品2×09年产销量实际与计划的对照情况(见表1—2—6),计算各因素单独变动对指标的影响数。

表1—2—6 产销量实际与计划对照表

根据公式“销售利润=销量×[单价×(1-税率)-单位成本]”,确定因素替换的顺序是销量、单位成本、单价、税率,这也是按照企业可控制性来排列的。一般来说,企业要增加利润,首先是要扩大销量,然后是降低成本和提高单价,而税率则是企业不可控的。

首先,替换销量。注意销量为报告期数据,其他三者为基期数据。

这说明由于销量减少到了80台,使得2×09年的利润减少了6000元。

其次,替换单位成本。注意销量和单位成本均为报告期数据,其他二者为基期数据。

这说明由于单位成本下降了50元,使得2×09年的利润增加了4000元。

再次,替换单价。注意销量、单位成本和单价均为报告期数据,税率为基期数据。

这说明由于单价上升了200元,使得利润增加了14400元。

最后,替换税率。

这说明由于税率上调了5%,使得利润减少了8800元。

这说明由于以上各因素的变化,使得总利润实际比计划增加了3600元。

注意,所有替换因素前面的因素都要保持报告期水平,而排在它后面的因素都要保持基期水平。

(2)差额计算法。

此方法是连环替代法的简化形式。其计算公式如下:

1)产品产量因素变动对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

2)材料单耗对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

3)材料单价对产品直接材料成本的影响:

(3)比率因素分解法。

比率因素分解法是把一个财务比率分解为若干个影响因素进而进行分析的方法。例如在杜邦分析法中,将净资产报酬率分解为总资产报酬率和权益乘数两个比率的乘积,同时将总资产报酬率分解为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两个比率的乘积。财务比率是会计报表分析中的特有概念,财务比率分解是会计报表分析所特有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分解法和比较法是结合使用的。比较之后需要分解,以深入了解产生差异的原因,分解之后还需要比较,以进一步认识因素的特征。不断地比较和分解,构成了会计报表分析的主要过程。

另外,数学中的统计学侧重于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技巧去解决问题,经济中的统计学则侧重于用经济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分析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