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五言古诗

感遇[1](二首)

张九龄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2]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3]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4]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5]

[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唐朝开元年间名相,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为“开元盛世”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他的诗从淡雅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喻和人生慨望,对唐初诗风的转变贡献尤大。作为开元盛世最后一位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

[注释][1]感遇:指心有所感,借物抒情。[2]兰:指菊科的兰草或泽兰,叶有香气,而不是指兰科的兰花。葳蕤:草木茂盛、枝叶披拂的样子。桂华:桂花。皎洁:皎白洁净。这两句用对偶形式描写春兰和秋桂的美好:春兰长得花叶茂盛,生机无限;秋桂皎白洁净,清雅宜人。[3]欣欣:形容草木茂盛。自尔:因此,以此。佳节:美好的季节,这里指春季和秋季。这两句写兰叶和桂花长得欣欣向荣,生机蓬勃,所以春秋二季当然成为“佳节”。[4]林栖者:山林隐士。闻风:从风中闻到兰叶和桂花的芳香。坐:因而。这两句紧承上两句,从写兰叶和桂花转到写人,点明山林隐士因为闻到风中的芳香,因而对兰、桂极为喜爱。[5]草木:兰叶和桂花。本心:本性,此处指美好的品质。折:采摘。这两句写兰叶和桂花具有芳洁的品质,完全出自本性,即使没有人欣赏采摘,也不会减损它们的高尚品格。诗人在此借兰桂自喻,表明自己就像兰桂一样,不会刻意求得别人的赏识和提拔,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和理想,由此点明全诗的主题。

[简析]开元后期,唐玄宗不再像以前那样勤于国政,而是沉溺声色,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邪,朝中贤臣遭谗言被毁弃,政治日趋黑暗,主张改革、守正不阿的宰相张九龄也受到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本诗就是诗人被贬之后所作的12首《感遇》诗第一首。诗人以比兴的手法,借歌咏春兰、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表达了坚持政治理想、决不同流合污的志向。本诗结构严谨,寄慨遥深,抒发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属上乘咏怀诗作。

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1]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2]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3]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4]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5]

[注释][1]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丹橘:红色的橘子。这两句写丹橘不畏严寒的特性,即使在严冬季节仍然绿叶葱茏,表达了对丹橘的深情赞颂。[2]岂:难道,反诘词。伊:那里,指江南地区。岁寒心:耐寒的本性。这两句写丹橘经冬犹绿并非地气之利,而是它本来就具有耐寒的本性,由此体现出丹橘的可贵品质。诗人借此暗指自己当时被贬江南的处境,表明自己的心志和情操。[3]荐:呈献,贡献。阻重深:被阻隔在偏僻深远的地方。重,指山;深,指水。这两句写丹橘的遭遇。丹橘虽然果实甜美,可以献给嘉宾,但因为道路险阻而难以进献,所以只能叹惜“奈何”!诗人以此表明自己本有治国谋略和报国忠心,留在朝廷会大有作为,却奈何皇帝听信谗言,将自己贬到江南,只能凭空忧叹。[4]运命:运气和命运。寻:推究。诗人在这两句感叹命运,认为自己以前受到皇帝信任,现在却被贬谪,其中的难言之隐不能向世人表白,所以只能把这种遭遇归于命运的安排,抒发了诗人内心沉重的感慨。[5]徒言:只说。树:种植。此木:指丹橘。阴:树荫。这两句表面上指人们只知道忙着栽桃种李,却不知道丹橘也可以供人蔗阴纳凉。诗人在此暗讽玄宗重用李林甫、牛仙客等人,暗示自己如果能得到起用,仍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

[简析]这是诗人《感遇》诗第七首,以丹橘自况,和前篇都是托物言志的佳作。在前一篇中,诗人毫无东山再起之意,心志消沉,本篇却重起回朝之心,希望能再返朝廷效力,但却山重水远,难荐嘉宾,所以只能叹惜“奈何”。在本诗中,婉而多讽,含蓄深沉,表达了诗人坚贞不屈的节操。全诗最后以反诘收尾,进一步表达了对执政者听信谗言、排斥贤良的愤慨和不满,却又不敢过分抒发出来的郁闷情怀和苦衷。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1]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2]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3]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4]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5]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6]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7]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出生在唐代安西都护府管辖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境内),少居蜀中。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天宝初年应唐玄宗征召,赴京任翰林院供奉,但遭权贵谗毁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后永王与唐肃宗有矛盾被杀,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放回。次年,参加李光弼东征,半路因病返还,卒于安徽当涂。李白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剧变时代,既目睹了国家的繁荣强盛,又经历了动荡和危机,因此他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和时代面貌。李白的诗内容丰富,有对山河的歌颂、对人民的热爱、对权贵的蔑视,也有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抗争。李白的诗风格豪迈,想象大胆,用笔如长江黄河,浪涛纵横而不可遏阻,在艺术上有特殊的成就。

[注释][1]终南山:即秦岭,又名中南山或南山。唐代士人为了仕进,多隐居于此,待价而沽。过:拜访。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2]却顾:回头看。苍苍:深青色,这里指暮色。翠微:草木翠绿的山色。前四句描写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明月跟随在身后;回头看走过的山间小路,已是夜幕降临,披上了翠微之色。[3]相携:手拉着手,这里指与斛斯山人相遇之后,一同相伴去他家。及:到达。童稚:儿童。荆扉:柴门。[4]青萝:即女萝,蔓生植物,枝叶常从树梢悬垂。行衣:行人的衣服。[5]欢言:欢快地说笑。所憩:休息的地方。聊:姑且。挥:举杯。这两句指作者和主人欢快地说笑,宾主在休息的地方畅饮美酒,频频举杯。[6]松风:古琴曲名《风入松》。河星稀:指夜之将尽。河,银河;稀,少。这两句指宾主长声歌咏,尽情吟诵,等曲尽之时,已是夜之将尽。[7]陶然:欢乐的样子。忘机:忘掉世俗的巧诈心机。这里指心地淡泊,与世无争。

[简析]这首诗作于天宝三年(744)春,写诗人在一个月夜,从终南山下来,遇到一位姓斛斯的隐士,应邀同往其家,宾主二人饮酒高歌,直到夜之将尽的情景。诗人饮酒酣醉,主人也因为客人的胸怀坦荡、豪放不拘而无限欢喜,因此二人全都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中,忘却了世俗的机巧奸诈,展现了一副淡泊淳朴的景象。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月夜如画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把山月看作自己的伴侣,显示了冲淡清新、恬静自然的诗歌特点。这首诗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的生活和思想。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1]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2]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3]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4]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5]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6]

[注释][1]对影:和身影相对。三人:指明月、我和身影。[2]解饮:懂得喝酒。徒:徒然,只。前六句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的苦闷情感,由于身边没有相知的人,只能把明月作为知己,举杯邀请明月共饮,还把自己的身影当作有情感的伙伴,对饮交欢。然而,明月既不会饮酒,身影也只是随着人的身子动,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3]将:和,偕。须:应该。及春:趁着春宵良夜的美好时光。这两句紧承前两句,既然月和影都不会饮酒,所以只能暂且将它们当作伴侣,趁着春宵良夜及时行乐。这里流露出了诗人消极“行乐”的思想。[4]徘徊:来回走动。零乱:孤独散乱。这两句写诗人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对月高歌起舞,月亮听得出神而不肯向前移动,影子也随我的舞步放纵不羁。[5]交欢:指我和明月、身影一齐欢乐。这两句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因为自己只能在清醒时和明月、身影为伴取乐,一旦醉后,自己又将孤零零的一个人。[6]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期:约会。邈:遥远。云汉:银河。这两句写诗人希望和明月永远结成忘情之交,相约在遥远的天空中再见。

[简析]诗人李白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一直怀才不遇,导致心情苦闷孤寂。然而,他面对黑暗政治,并不同流合污,而是坚持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此他的诗中咏月之篇很多,并非偶然。在本诗中,诗人就把明月引为知己,并要与它永结无情之游,抒发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光明世界的热切渴望。当然,诗中也流露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情怀和追求仙境的幻想,这和诗人早期所受的教育及现实环境也是大有关联的。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1]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2]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3]

[注释][1]燕草:燕地的春草。燕,今河北、辽宁一带,是唐代东北边防要地。碧丝:青绿色的丝线。秦桑:秦地的桑树。秦,今陕西关中一带。这两句写燕地寒冷,秦地温暖,当秦桑已经绿枝低垂的时候,燕草才开始像碧丝般生长,借指夫妻相隔遥远。其中的燕地是远征的丈夫所在地,是思夫之妇想象中的远景;而秦地则是妻子所在地,是近景。远景和近景相映衬,使妻子对丈夫的相思之情跃然纸上。[2]君:妻子对丈夫的尊称。怀归:思念回家,指丈夫在思念远地的妻子。妾:旧时女子对自己的谦称。这两句形容妻子对丈夫的深切相思。[3]何事:为什么。罗帏:丝织的帐幕,这里指女子的闺房。

[简析]此诗描写秦地妻子在春天思念远征燕地的丈夫,表现了善良妇女真挚的情感和坚贞的情操。全诗并没有正面刻画妻子如何想念丈夫,而是以春景托情,使春景成为联系夫妇之间相思之情的纽带。妻子触景生情,想到了远地的丈夫,同时又想象丈夫也正在怀念自己,由此深刻地描绘了妻子的思夫之情。全诗末尾的反诘“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更进一步深刻形象地表现了妻子的思夫深情,蜿曲动人。

望岳[1]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2]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3]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唐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早年游历南北各地,35岁入京求官不得,困顿十年后勉强得到一个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叛军攻陷长安,杜甫全家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鄘州。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只身前往,途中被叛军俘虏,次年冒险逃出,在凤翔见到肃宗,被任为左拾遗,后因上疏被贬。肃宗乾元二年(759),官军在邺城惨败,为了补充兵源,不分男女到处乱抓,杜甫忧心如焚,写下《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三吏”“三别”震烁千古的组诗,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年辞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畔草堂。不久又经兵乱,再度流亡移居夔州。后漂泊鄂湘,病死途中。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为“李杜”,代表了唐代诗歌的两大高峰。杜甫生活在唐朝逐渐衰落的时代,当时政治黑暗,执政者穷奢极欲,恣意聚敛,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安史之乱及后来的一系列动荡更加剧了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杜甫亲身经历了这一切,因此在他的诗中都得到了深刻的反映,杜甫也由此被誉为“诗史”“诗圣”,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注释][1]岳:山岳,对高山的尊称,这里指泰山。[2]岱宗:泰山,在山东泰安县。岱,泰山别称,因为泰山为五岳之首,故又称“岱宗”。宗,根本。夫:语气助词。如何:怎么样。齐鲁:舂秋时期两个国家,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青:山的颜色。未了:无穷无尽。这两句以设问开始,出语即惊叹仰慕泰山的雄伟,十分传神;接句则是对上句的自问回答,说走完齐鲁两国的国境,还可以望见泰山的青色,由此形容泰山的高大壮丽,描绘出一幅苍茫磅礴的泰山图画。[3]造化:天地,大自然。钟:汇聚,聚集。神秀:山色的神奇秀丽。阴阳:山南向日为阳,山北背日为阴。割:分割,分开。昏晓:山的阴处为昏,阳处为晓。这两句描写泰山的秀美和高耸入云的气势,将山南山北分割成一昏一晓。诗人先是惊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将泰山打扮得如此“神秀”;然后又用一个“割”字,将静止的山峦变成了充满活力的景致,动静结合,富有情致。[4]荡胸:心胸荡漾开豁。层云:云气层叠。决:裂开。眦:眼眶。入归鸟:归鸟尽入眼中。这两句描写近观泰山时所见动景。第一句是倒装句,因望见山上云层迭起,而使心胸为之开豁;第二句则写极目远望,日暮归鸟飞回山林的景象尽收眼底,由此形容登上泰山之后眼界的空阔。[5]会当:一定要,定当。凌:登临。绝顶:最高峰。览:看。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以览众山的豪迈情怀,体现了他内心当中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雄伟抱负。诗人晚年创作的《又上后园山脚》写道:“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雾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自慰曾登上泰山顶峰,实践了当初的诺言。

[简析]杜甫《望岳》诗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后期,是诗人在漫游中赴兖州省亲时作品。诗中描写了泰山雄伟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青年时期积极向上的豪情壮志,也充分体现了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预示着他的创作才能将有一个大发展的前景。全诗由远望到近观,句句写“望”岳,但是通篇却无一“望”字,体现出奇巧精妙的艺术构思。

赠卫八处士[1]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2]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3]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4]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5]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6]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7]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8]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9]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10]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11]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12]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13]

[注释][1]卫八处士:姓卫,排行第八,名不详。唐人最重排行,对人往往只称排行而不称名字;但也有排行后再出现名字的,如王维《赠祖三咏》。处士,隐居不仕的人。[2]动:动辄,往往。参商:星宿名,这两颗星不同时出现,参星在西方,商星在东方,永不相见。这里比喻诗人和卫八处士很长时间没有见过面。[3]复:又,再。这两句是诗人对与好友重新聚首表示惊喜,说明朋友相聚的难得和兴奋。[4]少壮:青春年华。苍:鬓发灰白。[5]访旧:打听故旧亲友的消息。惊呼:惊讶地叫。热中肠:心中激动难捺。[6]焉知:哪料到,怎料到。君子:指卫八处士。[7]昔别:从前分手的时候。忽:速度快。成行:这里指儿女众多。[8]怡然:和睦高兴的样子。敬:尊敬。父执:父亲的好友。[9]未及已:来不及结束。已:停止,结束。驱:驱使,命令。罗:陈设,摆出。酒浆:酒。[10]间:杂有。黄粱:黄小米。这两句写主人让儿女晚上冒着雨水,去田中割新长出来的嫩韭菜,并用新煮的黄小米饭招待宾客。新炊句是倒装,谓黄粱新炊。[11]举:举杯。累:接连。十觞:十杯,形容多。[12]感:感激。子:您,这里是对卫八处士的尊称。故意长:老友的情谊深长。故,故交。[13]山岳:这里指华山。茫茫:渺茫难知。这两句指明日分别之后,将为重重山峦相阻隔,以后的情况如何,就渺茫难知了。

[简析]唐肃宗乾元元年(758)6月,杜甫因为上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次年春,他回故乡洛阳探亲,返华州时途经蒲州,与少年时的至交好友卫八久别重逢,当晚留宿在卫家,临别时吟赠此诗。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战火纷飞,民众流离失所,诗人能在这种动乱的环境中遇到少年友人,其内心的欣喜可想而知。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在诗中描述了这次相会的情景,感叹世事多变和光阴似箭,感情起伏跌宕,充分反映了对动荡时代百姓困苦的同情,使人有共鸣之感,因此千百年来为读者所喜爱。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1]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2]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3]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4]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5]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6]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7]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8]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9]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10]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11]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12]

[注释][1]绝代:绝世,这里指美色举世无双。佳人:美丽的女子。汉代李延年曾作“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唐人避李世民讳,改“世”为“代”。幽居:静处,恬淡自守。空谷:空旷的山谷。[2]自云:自己称说。良家子:指家世清白并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家庭子女。零落:飘零流落。依草木:指住在山林中,与前文的“幽居在空谷”相对应。[3]关中:指潼关以西,今陕西南部,即唐朝都城长安所在地。昔:从前。丧乱:指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戮:屠杀。[4]官高:官职高,这里指遇害的兄弟都曾任高官,与前文的“良家子”相对应。何足论:哪里值得说。收骨肉:收葬骨肉至亲。这两句写自己曾当过高官的兄弟在战乱中被杀,自己被丈夫遗弃(见下文),自己也不能为死去的兄弟收尸骨。[5]世情:世态人情。恶:讨厌。衰歇:衰颓失势。转烛:烛光因为风吹而转动,比喻世态反复无常。这两句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自己娘家衰败之后,丈夫就变了心,厌恶自己,终于将自己冷落一边,重新娶了一个美妇(见下文)。[6]夫婿:丈夫。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女子。[7]合昏:即合欢树,夜合花。因其叶早开晚合而得名,所以称其“知时”。鸳鸯: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形影不离,故云“不独宿”。这两句以花鸟尚能守信多情,来反衬丈夫的轻薄浮浪,连花鸟都比不上。[8]但:只。那闻:哪里听见。旧人:故旧之人,这里是佳人自称。[9]这两句是佳人表白自己要保持节操,像在山泉水那样清洁,而不像出山泉水那样混浊。[10]侍婢:女佣。萝:女萝,产于深山中的地衣类植物。这两句写佳人为了操持一家生活,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11]动:往往,经常。盈:满。掬:两手捧。这两句写佳人摘花,但不插在头发上,说明无心修饰打扮;相反经常喜欢采折松柏,以此来暗示自己甘于清苦的坚贞品质。[12]翠袖:绿色的袖子,这里是以衣袖代指衣服。倚:靠着。修竹:长竹子。这两句描写佳人在寒冷的冬天,过着寂寞孤独的生活,却仍然坚贞自持,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清白。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在乾元二年(759)初由华州弃官,西入秦州时所作。这首诗中的“空谷佳人”并非托咏,在安史之乱中,家破人亡者不计其数,这位女子的兄弟被杀,薄情的丈夫遗弃了她,另娶新欢,揭示了当时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但她仍然保持坚贞的品质,使诗人对她既同情又钦佩。再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因上疏而触怒唐肃宗,被贬官,政治上遭到排斥,最后弃官西去,由此暗寓了诗人的身世之感,从这位女子的形象中也能看到诗人自身的影子。前人曾解释此诗说,“弃妇”就是“被逐老臣”,“新人”即指“新贵”,似有一定道理。所以此诗既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又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品质,是一篇客观反映和主观寄托巧妙结合的佳作。

梦李白(二首)

杜甫

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1]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2]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3]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4]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5]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6]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7]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8]

[注释][1]死别:与下文“生别”相对应,实为“生离死别”成语分成二词,各有侧重。已:停止,与下句“常”对举成文。吞声:哭不成声。恻恻:悲伤。这两句写生离比死别更痛苦,因为死别的痛苦有限,只是痛哭一场,不再存有重见的希望;而生离却含经常盼望相见,但相见甚难,因而令人悲伤。[2]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李白在浔阳入狱,被流放到夜郎,均属江南之地。瘴疠:指南方因为气候湿热蒸郁而造成的疾疫。瘴,瘴气;疠,疾疫。逐客:被贬官流放的人,这里指李白。这两句引用的是孙万寿《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中的“江南瘴疠地,从来多逐臣”,借指李白的遭遇十分不幸,被流放到了瘴气疾疫盛行的江南地区,这才使诗人替他担心。[3]明:表明。长相忆:常常怀念,和前文“常恻恻”相照应。这两句话写李白在诗人梦中出现,表明诗人对他的热切怀念。[4]恐非:恐怕不是。平生魂:生者的魂魄。不可测:难以预料,这里指死亡。这两句是诗人怀疑李白在狱中或在流放途中已经死亡(当时有李白在流放途中坠水而死的谣传),所以说梦中见到的李白恐怕已经不是生者的魂魄。[5]枫林青:江南多枫林,指李白流放的地方。这里指李白魂来时的情景。关塞黑:指杜甫所在的秦州,秦陇多关塞。这两句描写的是诗人设想李白之魂来去时的情景。这两句紧接“路远不可测”,描写李白魂来魂去的艰难不便,魂来时要经过江南一带青色的枫林,魂返时要越过秦地的重重关塞。典出《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6]罗网:法网,与前文“逐客”照应。何以:怎么能。羽翼:翅膀。这两句接上两句,指诗人怀疑李白既在狱中,完全失去了自由,又怎么能飞度关塞,往返自如呢?[7]颜色:指梦中所见李白的容颜。这两句写梦醒时月光满屋,李白的容颜在梦中十分清楚,落月反射屋梁的光辉仿佛还照着李白的容颜似的。[8]这两句是祝愿李白魂返时一路平安,不要被蛟龙伤害。这是承前“魂返”句说的。诗人在此以“波浪阔”和“蛟龙得”暗喻政治环境险恶,希望李白要加倍小心,免遭不测。“蛟龙得”还影射诗人曾听到李白落水身亡的谣传,希望它不至成为事实。

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1]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2]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3]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4]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5]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6]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7]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8]

[注释][1]游子:远游的人,这里指李白。这两句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之意。因见浮云便想到游子,终日只见浮云飘来飘去,却总不见游子归来。诗人与李白在天宝四年(745)秋分手之后,14年未曾谋面,又听说李白下狱并遭流放,当然极其牵挂怀念。[2]频:屡次,频繁。情亲:感情亲热。君意:您的情谊。[3]告归:辞别回去。局促:急促不安的样子。苦道:愁苦地表示。[4]楫:划船的用具,长称棹,短称楫。这两句和第一首末两句用意相同,诗人希望李白能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加倍小心,免遭不测。[5]搔:挠,用手指甲轻抓。负:辜负,违背。平生志:平生的抱负。这两句描写李白告别时的凄凉抑郁神态。[6]冠盖:冠冕和车盖,代指京城的贵族官僚。京华:京城。斯人:此人,指李白。憔悴:穷困潦倒,困顿不得志。[7]孰云:谁说。网恢恢: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天道,天理;恢恢,宏大的样子。将老:李白此时已59岁。反累:反而遭受无辜之罪,指李白被流放。这两句是杜甫的激愤之词,反驳天道太不公平。[8]这两句语出阮籍《咏怀》:“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之。”诗人相信李白一定能留名千古,但那也只是在他死后,因此所谓的千秋万岁之名,也不过是寂寞的身后之事罢了,对于李白生前的不幸遭遇于事无补。这两句和前四句都是诗人在为李白的遭遇鸣不平。

[简析]这两首诗是诗人在李白流放夜郎后因怀念而作。天宝三年(744),杜甫和李白在洛阳偶然相逢,一见如故,从此一同游历,论文作诗,朝夕共处。次年临别时,李白赠诗杜甫,以后杜甫也多次作诗怀念李白。

至德元年(756),李白参加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幕府,李璘受其兄肃宗李亨围攻被杀,李白受牵连下狱,旋即流放夜郎,次年在途中遇赦放还,回到江陵。但杜甫不知此消息,还以为李白仍在下狱流放,甚至听说李白落水身亡,因此心中悲伤不安,连着几天在梦中见到李白,于是作诗以表达思念之情。

第一首诗描写诗人对李白生死的极度关心。先从抒情开始,对友人的不知生死心怀忧惧;接着写梦中情景和做梦时的犹疑心理;最后写梦后的幻觉,并由此表达诗人的心愿,希望李白能够逃脱厄运,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李白的深切怀念和忧虑。

第二首诗则着重刻画了李白憔悴的形象,对他的遭遇表示愤慨不平。尤其是诗的后六句,诗人对执政者的弃才不用,以及李白到了晚年反遭牢狱之灾,表现了极大的痛惜;并用最后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历史上伟大人物在世时寂寞、死后却声名永传的悲剧,因而具有深刻的现实社会意义。这两首诗是杜甫抒发对李白深挚友谊的代表作,仇兆鳌曾评说:“千古交情,唯此为至。”(见《杜诗详注》)可与诗人的《天末怀李白》合读:“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1]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2]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3]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4]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5]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6]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7]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8]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9]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唐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人。开元九年(721)中进士,初任太乐丞。次年,张九龄执政,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后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王维也被贬出使边塞,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不久复京官,因不满李林甫专权,在政治上不再像前期那样积极进取,而渐趋消极。安史之乱叛军攻陷长安,王维被俘,受胁迫任伪职,乱平之后被论罪,降为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诗前期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情调激扬;张九龄罢相后,王维开始消极避世,诗作也多描绘田园山水,或宣扬佛理。王维是唐代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杰出诗人,还善于绘画,精通乐理,能将画、乐融于诗中,因此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注释][1]綦毋潜:唐代著名诗人,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王维、张九龄、孟浩然等过从甚密。落第:未考取进士。[2]圣代:圣明之世。唐人避李世民讳,改“世”为“代”。隐者:隐居不仕的人。英灵:英杰灵秀的才俊。[3]令:使得。东山客:指隐者。晋朝谢安曾隐居东山,故称。采薇:指隐居生活。商末周初,伯夷、叔齐不愿为周之臣民,隐居首阳山下,采薇而食,后世以“采薇”代称隐居。这首诗前四句写朝廷广揽人才,使得一些原先隐居的人都不愿隐居了。[4]金门:汉代宫中有金马门,也称金门,是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这里代指朝廷。远:远离。金门远,指应试落第。吾道:我的主张。这两句指綦毋潜虽然落第,但并不能说明他的主张不对,也不是才能欠佳,只不过时运不好所致。[5]江淮:江指长江,淮指淮河。这是綦毋潜还乡必经之水路。度:度过。寒食: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三日,只吃冷食。京洛:指东京洛阳。这两句写綦毋潜应试落第后,将取道洛阳,经过江淮回到家乡,途中必然会很辛苦。[6]置酒:摆设酒席。同心:知己,志同道合的朋友。违:分离。这两句写设酒席送别知己朋友。[7]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此代指船,因綦毋潜家在江南,途中需要乘船,故有此说。未几:不久。拂:轻掠。荆扉:荆柴做的门,指穷人住的房屋。[8]带:环绕。行客:远行的客人,指綦毋潜。落晖:落日。这两句写诗人设想綦毋潜回家途中的景色。[9]吾谋:我的谋划。适:偶然。此句本自《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勿谓:不要认为。知音:通晓音律的人。稀:少。“知音稀”语出《古诗》“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列子·汤问》记载:“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后世称能识别人才的人或知心朋友为“知音”,即源于此。这两句说綦毋潜落第只是偶然失败,但赏识他才能的人并不少。

[简析]这是诗人与落第友人分别时的赠诗。尽管落第是一次挫折和打击,但诗人并没有替友人伤感和惋惜,相反情调乐观高昂,认为綦毋潜是“英灵”,前途光明,知音不缺,这自然会给友人极大的慰藉和鼓舞。此诗写景写情均属上乘,诗人沈德潜认为“远树”二句如画,写情则“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1]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2]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3]

[注释][1]饮君酒:请君饮酒。饮,使动词,使饮。何所之:去往哪里。[2]归卧:这里指隐居。南山:终南山。陲:靠近边界的地方。[3]但:只。

[简析]这首诗是送友人归隐。前四句通过问答,说明客人的归隐是因为政治上的不得意;但这些问答的目的却是要引出结尾两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两句既是诗人对朋友归隐所表示出来的态度,“你只管去吧,山中白云飘浮,乐趣无穷,你就不再会说什么不得志的话了”,同时又隐含了诗人此时的心态,用“白云无尽”来抒发诗人难以言喻的内心苦衷,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据此推断,此诗应为诗人后期作品。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1]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2]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3]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4]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5]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6]

[注释][1]言:发语词,无义,《诗经》中这种词很多。黄花川:水名,在今陕西凤县东北。每:总是,经常。逐:跟随。[2]趣途:前往的路程。趣同“趋”,奔走。无百里:不足一百里。这两句说从黄花川到青溪,途中山路曲折回转,实际上不足一百里。[3]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色:山色。[4]漾漾:水波荡漾。泛:浮。菱荇:泛指水草。菱指一年生水草,果实可食,俗称菱角;荇是多年生水草,嫩绿可食。澄澄:清澈。映:倒映。葭苇:芦苇。[5]素:一向。闲:恬静无欲。澹:恬静,淡泊。这两句说我的心犹如青溪之水,恬静而无欲。[6]盘石:大而平的石头。垂钓:垂下钓竿钓鱼,这里指隐居。将已矣:将结束算了,即以隐居结束余生。

[简析]这是诗人晚期山水诗作。前八句极力描写青溪及远近景色,采取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一幅清澄、恬静的画景,正是“诗中有画”的体现。但前面所有这些描写都是为后面四句作铺垫,表明诗人已经心如青溪,恬静无欲,并希望从此隐居终老,不再为世事烦恼。全诗清雅素净,极好地体现了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1]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2]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3]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4]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5]

[注释][1]斜阳:夕阳,下山的太阳。墟落:村落,村庄。穷巷:深僻的巷子。[2]野老:农村老人。倚杖:倚靠棍杖。候:等候。荆扉:柴门。[3]雉雊:野鸡鸣叫。秀:开花。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状如睡眠,故称蚕眠。桑叶稀:春蚕将到吐丝之时。这两句说麦苗开花的时候,到处都能听到野鸡的鸣叫;春蚕快要吐丝时,桑树上的叶子也不多了。均是描写农村初夏的景色。[4]田夫:农民。荷:肩扛。语依依:亲切而说不完的样子。[5]即此:就此,因此。此,指上述农村风光和乡村生活。羡:羡慕。怅然:惆怅失意的样子。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式,发语词;微,衰落;胡,为什么。这两句写诗人羡慕农家的闲情安适,由此感慨自己在政治上不得志,却又未能早点隐退。

[简析]这是王维后期的田园诗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农村初夏傍晚的景致。诗人以如画般的笔调,一一描绘了农村夕阳、村落、深巷、牛羊、野老、牧童、野鸡、麦苗、春蚕、桑叶、农夫等景象,最后以“闲逸”为总结,使之成为一幅生动而完整的画面,再次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当然,诗人描写的这幅乡村风光是有所美化的。事实上,安史之乱以后,广大农村遭受到了种种痛楚,诗人虽然见到了这些,却不愿面对现实,而只希望把农村的风物和劳作当成隐逸生活的一种点缀,这从侧面体现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对官场的厌恶。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1]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2]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3]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4]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5]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6]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7]

[注释][1]艳色:美丽的容貌。重:重视。西施:即西子,春秋时越国美女,本为苎萝山下卖柴人之女。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退守会稽之后,想献美女给吴王,以乱其政,后寻得西施与郑旦,献与吴王。吴王果然荒废政事,被越所灭。宁:难道。微:卑贱,地位低。[2]朝:早上。越溪:指苎萝山下的浣江,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暮:傍晚。[3]贱日:卑贱的时候。贵来:显贵的时候。悟:发觉。[4]邀:招手叫来。傅:通“敷”,涂抹。脂粉:胭脂和香粉,均为化妆品。著:同“着”,穿戴。罗衣:丝绸之类的衣服。[5]君:君王,此指吴王夫差。娇态:妩媚的样子。怜:宠爱,同前句“宠”照应。无是非:不辨是非。这两句指西施因为深得吴王宠爱而益发显得妩媚娇艳,吴王被迷惑得不辨是非,对她言听计从。[6]浣纱伴:指和西施一同在浣江洗纱的女子。[7]持谢:把手劝告。邻家子:指效颦西施的人。效颦:仿效西施皱眉头。《庄子·天运》记载,西施因病捧心皱眉,东邻丑女看见而以为美,亦仿效西施,结果很难看,把别人都吓坏了。

[简析]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两个思想主题。前六句写西施的美貌没有被埋没,借喻杰出的人才不会永远湮没无闻,终将出人头地。但后面各句却写西施得宠之后的奢侈生活,以及吴王荒淫废政之事,表达了诗人的否定和讽刺态度;也有人认为这是诗人联想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借此暗讽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导致安史之乱的不幸悲剧,因此最后两句奉劝那些姿色不佳、没有真实才华而又追逐权贵的人,不要东施效颦,故作姿态,徒惹人笑。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1]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2]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3]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4]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5]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6]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后漫游吴越。40岁入长安考进士不中,只好重返鹿门山隐居。在长安时,得到张九龄和王维的赏识。张九龄贬到荆州后,署为从事,不久病死。孟浩然的诗在当时颇负盛名,多写怀才不遇、洁身自好的失意情怀;写景诗则艺术造诣很高,尤擅五言律诗,意境清新淡远,在盛唐诗坛别具一格,深得杜甫和王维的好评。

[注释][1]北山:指万山,张五隐居的地方。隐者:指张五。怡悦:欢快喜悦。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这两句即本于此。[2]相望:为了看见(张五)。登高:登上万山。这两句写登山远望不见张五,因此心神只能随着大雁飞翔,直到不见雁影,以此寄托诗人对张五的相思之情。[3]薄暮:太阳将落之际。薄,靠近。兴:兴致。清秋:深秋,高秋。这两句说因为见到傍晚景色而使心中愁闷,因为看到深秋风光而引起兴致。其实这是诗人本身心有忧愁,正好触景生情。[4]时见:经常见到。沙行:在沙滩上行走。渡头:河两岸过渡的码头。这两句写诗人从山上往下看,只见归村的行人有的正在沙滩上行走,有的正在码头上休息。[5]若:像。荠:野菜。畔:边。洲:水中陆地。这两句写远景,天边的树像荠菜一样细,江边的沙滩像月亮一样小。[6]何当:何时。重阳节: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日,因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是双九,故名重阳,又称重九,古代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简析]这是诗人在重阳节登上万山,盼望好友张五来共度节日而不得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孟浩然和王维同是盛唐时期山水诗派代表人物,世人“王孟”并称。从本诗和后面两首诗不难看出,诗人在山水诗方面的艺术成就的确不同一般。诗人以清淡的笔墨描绘了一幅素气优雅的秋暮夕照图画,将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融于写景当中。诗中景色远近结合,动静相交,同样给人“诗中有画”的传神之感,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夏日南亭怀辛大[1]

孟浩然

山光忽西若,池月渐东上。[2]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3]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4]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5]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6]

[注释][1]辛大:名不详。大,排行老大。孟浩然还有《送辛大之鄂渚不及》《都下送辛大之鄂》《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等诗。[2]山光:傍山而照的日光,即夕阳。池月:池中所见的月亮。作者此时在池边乘凉,故称“池月”。这两句对偶,上句说“日落”很快,下句说“月上”冉冉,由此引出下文的夏夜情景。[3]散发:披散头发。古人平时束发戴冠,散发则有放纵闲适之意。李白曾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句。轩:有窗的廊或小屋。卧闲敞:躺卧在舒适宽敞的地方。这两句写不顾平时的礼仪约束,散发脱冠躺在舒适宽敞的地方,享受凉爽的夏夜。[4]荷风:含有荷花香气的风。竹露:竹叶上的露珠。清响:极细微的声响。这两句写晚风微拂,送来荷花的清香;在寂静的夜晚,连竹叶上露珠滴落的声音也能听见,描写了夏夜的安宁和适爽。[5]恨:遗憾。知音:此指辛大。[6]感此:有感于此。此:指上述夏夜景色。劳:劳苦。

[简析]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作。孟浩然怀念的友人,大多是和他遭遇相同的隐居之士,他们有才而不得用于世,因此常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在这首诗中,诗人虽然描写了夏夜宜人的景色和闲适的生活,但语句中仍免不了流露出惆怅抑郁的思想感情;尤其在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更是通过“终宵”和“劳”突出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怀念或许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到头来也可能是在梦中相见,这种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1]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瞑。[2]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3]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4]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5]

[注释][1]业师:名叫业的僧人。师是对僧人的尊称。山房:古代指建在山中的房屋,这里指寺宇。丁大:名风,排行第一。[2]度:越过。壑:山谷。倏:忽然。瞑:昏暗。[3]松月:松林中的明月。生:使产生,使动词。风泉:风声和泉声共鸣。[4]樵人:打柴的樵夫。欲:将。烟鸟:暮色中归巢的鸟儿。[5]之子:这个人,指丁大。期:约定。萝径:长满青萝的山路。

[简析]这首诗写诗人在山间小路上等待友人,一同到业师山房住宿。诗中描绘的傍晚山景非常有特色,西下的夕阳、昏暗的群山、松林中的明月、风声和泉声、樵夫回家、鸟儿归巢,写得极其细致动人,突出表达了诗人盼望友人赶快到来的渴望心情。全诗借景抒情,情景有机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1]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2]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3]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4]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5]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6]

[作者简介]王昌龄(689-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王昌龄在开元、天宝间诗名甚重,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盛誉。他与同时代许多诗人,如常建、王之涣、辛渐、高适、王维、李白、岑参等均有交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

[注释][1]从弟:堂弟。斋:书室。山阴:今浙江绍兴。少府:县尉。[2]高卧:高枕而卧,指安闲无事。帷:幕帘。月初吐:月亮刚刚升起来。[3]清辉:月亮皎洁的光辉。澹、演漾:水波荡漾的意思。这两句指月光在水上和树间流动,窗外的水光和月光交相辉映。[4]荏苒:形容时间推移。盈虚:月圆月缺。盈,满;虚,缺。澄澄:指月色清澈透明。变今古:指社会不断变迁。[5]美人:有德行的贤人君子,这里指崔少府。清江:今浙江绍兴县东的曹娥江。越吟:用越地音调吟咏,此处是想象着崔少府因怀念故人而在苦吟。[6]千里共:指诗人在南斋,崔少府却远在山阴,相隔千里,但明月与共。语出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兰杜:兰草和杜若,均香草名。这两句写虽然诗人与崔少府相隔千里,但仍明月相共,而且崔少府的美德犹如兰草和杜若,经微风吹送,到处可闻。

[简析]这首诗由与从弟高卧南斋赏月联想到远地的朋友,感叹人生聚散无常。前六句“玩月”,描绘开窗所见的月色和月景,引出月圆月缺,人世变迁的感想。后四句“忆崔少府”,是因为皎洁的月色激发了诗人的情感,使他对好友产生怀念,由此使“忆”字更显深切。尤其末二句,振起全诗,既称颂友人的高尚品德,同时也表明诗人自己的心态,读来耐人回味。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1]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2]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3]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4]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5]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6]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7]

[作者简介]丘为,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多次应试不第,复归山苦读。天宝元年(742)中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八十余岁致仕,继母健在,给俸禄之半,以孝称。年九十六,以寿终。与王维、刘长卿等相友善,互有唱和。诗擅五言,善摹湖山景色。

[注释][1]绝顶:最高岭,指西山的最高处。茅茨:茅草房。这两句说直上西山三十里的高处有一所茅房,西山隐者便住在这里。[2]扣关:敲门。僮:未成年的仆人。窥室:从门窗缝里张看。案几:矮长桌。这两句说隐者不在屋里。[3]巾柴车:用巾覆盖柴车,此指给车子盖上帷幔,准备出行。巾,用作动词。柴车,破旧的车子。钓秋水:到水边钓鱼。秋,点明寻隐者的时间。[4]差池:原指不齐的样子,这里是错过的意思。黾勉:努力。仰止:仰望。止,语助词。这两句意谓:我来了,隐者却离开了,没有见到,空负了我一片仰慕的心意。[5]及兹:来到此地。契:相合,接触。幽绝:清幽至极之境,指上两句所写景物。荡心耳:洗心涤耳。[6]宾主:宾客与主人,宾指作者,主指西山隐者。清净:没有烦扰。[7]下山:指从“绝顶一茅茨”下来,照应“直上三十里”。之子:此人,指隐者。这两句说,兴致尽了便下山,为什么一定要等待和他相见!这两句暗用王子猷访戴安道的故事。《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轻船就戴。经宿方至,既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子猷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简析]此诗写诗人上山访隐者不遇的见闻和感受。诗人着意刻画了隐居生活的闲适舒爽,并对深山的美丽幽静景色作了传神的描绘。通过考访隐者,诗人领悟了清净无为的道理,感到自己的心腑耳目都受到了洗涤,因此虽未见到隐者,却也乘兴而上,尽兴而下,表现了诗人的自由和洒脱。“颇得清净理”句还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羡慕和对世俗生活的厌烦,这是封建社会文人的普遍风尚。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1]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2]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3]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4]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5]

[作者简介]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南康(今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授宜寿尉,迁右拾遗,入集贤院待制,复授校书,终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弃官归隐江东。与王维、李欣、韦应物等人有诗唱和,和王维交谊深厚。其诗多写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境,王维称“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

[注释][1]幽意:寻幽访胜所引起的兴致。随所偶:随遇而安。这里指任意而去,没有确定的目标。[2]花路:指航道两岸鲜花掩映。[3]际夜:入夜之际。南斗:星宿名,位置在南,为越分野。[4]潭烟:江潭上的水雾之气。溶溶:浓厚广大的样子。这两句写潭水上雾气弥漫,夜深之后,月亮落于林梢,船则反向航行,故觉月低而向后。[5]生事:世事,人事。弥漫:渺茫无尽。持竿叟:钓鱼的老头。这两句写世事变化无常,自己希望隐居于水乡,做个垂钓翁终老一生。

[简析]这是诗人春夜泛游若耶溪所作的诗。诗人因景生情,陶醉在如画的美景当中,又联想到当前政治劫荡的时局,在朝为官反不如持钓翁悠闲舒适,由此产生归隐之心。当然,其中也隐含了诗人内心难以言表的苦衷。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1]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2]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3]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4]

[作者简介]常建,生卒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中同榜进士。曾任盱眙(今江苏盱眙县)尉。一生在政治上不得志,于是寄情山水,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隐居鄂渚。常建是一位沦落诗人,他的诗“属思既精,词亦警绝”,境界清远,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注释][1]深不测:幽深而无法测量。孤云:孤特的云彩。这里是双关语,既指隐居地的孤云,又暗喻聚集在王昌龄隐居处的都是当时的英才。陶潜《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李善注:“孤云,喻贫士也。”[2]际:缝隙。露微月:露出明月的一部分。清光:明月的光辉。君:指王昌龄。这两句写松林间露出一丝明月,月光似乎是特意为王昌龄而发的。[3]宿花影:伫立着花影,这里指夜静时花影如眠。宿:止,停留。药院:种药的院子。滋:生长。苔纹:青苔长在地上皱起如纹。[4]谢时:谢绝世俗,离开尘世,即隐居。鸾鹤群:与鸾鹤为群。古人认为鸾鹤是仙人骑乘的鸟。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的山水诗代表作之一。诗人和王昌龄是同榜进士,但其遭遇和后者大不相同。前六句着意描写王昌龄隐居地方的幽清,清溪孤云、松际微月、茅亭花影、药院苔纹,都是令诗人十分羡慕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隐逸生活的钦羡,以及对他高尚品格的赞美。而末两句直接表明了诗人的心境,希望也能在西山与鸾鹤为伴,过上清闲幽雅的隐居生活,表达了对世俗生活和官场倾轧的厌倦。这首诗清淡秀丽,借景抒情,盛唐时已传为名篇,到清代更是受到“神韵派”的推崇。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1]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2]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3]

空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4]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5]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6]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7]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8]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9]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10]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11]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12]

[作者简介]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父亲早逝,家境贫困,但能自砥砺,博览史籍。天宝三年(744)中进士,后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任职,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安禄山反,肃宗朝任右补阙。后出为虢州长史、关西节度判官、嘉州刺史。罢官后客居成都。其诗以写边塞最为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生活,语言激昂,气势磅礴,是边塞诗派的代表和唐代成就卓越的大诗人。

[注释][1]慈恩寺:在长安东南,原为隋代无漏寺故地。唐高宗李治当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修建,故名“慈恩”。浮图:梵文佛陀音译,即佛塔。慈恩寺浮图又名大雁塔,是高宗永徽三年(652)玄奘所建。[2]孤高:独自高耸。这两句写慈恩寺浮图如从平地涌出,孤高地耸入天宫。这是从下仰望,写浮图之高。[3]登临:登高临下。世界:佛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连用指宇宙,这里指人间、人世。磴道:石阶。这两句写登临高塔,犹如走出世间;蹬上石阶,如身在空中一般。仍是突出浮图的高耸。[4]突兀:高耸突出的样子。压神州:指下压神州大地,反衬塔的雄伟。峥嵘:高峻的样子。如鬼工:像鬼斧神工一样,这里指塔的建造精巧,非人力所能建成。[5]碍:阻碍遮挡。摩:迫近,接近。苍穹:天空。[6]下窥:向下俯视。高鸟:在高空中飞的鸟。惊风:强烈的风。这两句写在塔上俯视,可以看见在高空中飞的鸟儿,可以听到呼啸而过的风声。飞鸟和强风都在塔下,再次凸显塔的雄伟高峻。[7]这两句说从塔顶远望,群山连绵,犹如波涛起伏,奔涌向东。[8]驰道:旧指天子所行的道路。宫观:宫殿,宫阙。玲珑:精巧美观。[9]苍然:灰白色的样子。关中:东自函谷关,西至陇关一带,古称关中。后用来指陕西地区。[10]五陵:指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即高祖刘邦的长陵、惠帝刘盈的安陵、景帝刘启的阳陵、武帝刘彻的茂陵、昭帝刘弗陵的平陵。五陵都在长安城北,故称“北原上”。蒙蒙:原指下细雨的景象,这里是不分明的意思。[11]净理:清净的妙理,这里指佛理。了:完全。悟:理解。胜因:佛语,佛教讲因果报应,胜因犹言好因、胜妙的善因。夙:早,业。宗:信仰。这两句写清净的佛理完全可以领悟,善因早就为人所信仰,暗示佛理的高深和得人心。[12]挂冠:《后汉书·逸民传》:“时王莽杀其子,(逢)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后用“挂冠”代指弃官辞职。觉道:大觉之道,指佛道。资:助益。这两句写诗人希望弃官辞职,信奉佛道,从中获得无穷无尽的助益。

[简析]此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秋。同登塔者有高适、薛据、杜甫、储光羲,而且每人都有诗,薛据诗今已不传。此诗写登塔的见闻和感想。起首两句写未登塔之前在下面仰望的形势;“登临”八句写塔的高峻雄伟,诗人在塔上仰望和俯视;“连山”八句写四周景色,分别是远眺和近观;末四句写因登塔而领悟佛理。全诗气势雄伟豪迈,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体现了诗人的诗歌特色。

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

癸卯岁,[1]西原贼入道州,[2]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3]不犯此州边鄙而退。[4]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5]诸使何为忍苦征敛?[6]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7]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8]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9]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10]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11]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12]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13]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14]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15]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16]

[作者简介]元结(719-772),字次山,唐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安史乱起,任山南东道节度参谋,组织义军抗击叛军。唐代宗时任道州刺史,官终容管经略使。其诗反对浮艳之风,主张文学应救世劝俗,反映人民的疾苦,曾获杜甫高度评价。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先驱。

[注释][1]癸卯岁:唐代宗广德元年(763)。[2]西原贼:指当时少数民族“西原蛮”,在今广西扶南县。当时少数民族起义反抗压迫,诗人站在官方立场,贬称其为贼。道州:唐代州名,今湖南道县。[3]永邵:永州和邵州,今湖南零陵县和邵阳市。[4]边鄙:边境。[5]欤: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盖: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6]诸使:负责收税的官吏。征敛:搜刮。[7]太平:指开元盛世时期。[8]洞壑:山洞沟谷。当:正对着。[9]井税:指唐代定期按户口征取的定额赋税。古代有“井田制”赋税法,故后世常称赋税为“井税”。晏:晚。[10]世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惨变。亲戎旃:亲自经历军戎生活。戎旃,军帐,旃通“毡”。[11]邻境:永州和邵州。见全:得以保全。[12]使臣:序文中的“诸使”。将王命:奉皇帝的命令。这两句写使臣奉皇命而来,难道还不如乱贼吗?元结任道州刺史时,曾奏请朝廷不宜增税,现在使臣却“奉王命”前来搜刮,而且急迫如火煎,实在比乱贼还要残忍无情。[13]征敛者:指上文的“使臣”。[14]绝人命:断绝老百姓的生路。时世贤:指当时统治者称许的贤能官吏。这两句说谁能忍心断绝老百姓的生路,而去博取“贤能”的名声呢?凡是有道德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都不会这样做。[15]委:放弃。符节:代指朝廷任命的官衔。引竿:拿起船竿。刺船:撑船。这两句写想要弃官不做,不与诸使为伍。[16]将家:携带家眷。就:靠。鱼麦:盛产鱼麦的地方。归老:回家养老。这两句写带领全家去鱼麦之乡,在江湖之滨隐居终老。

[简析]此诗是诗人任道州刺史时所作。诗人认为“贼”之所以不再劫掠道州,是对道州人民的哀怜,而朝廷派来的征税使却比“贼”还不如,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诗人以“贼”不屠道州来警示朝廷官吏,愤慨地表示,如果当官不为民做主,不保护人民,那么不如弃官。诗人能发出这种疾呼,实在难能可贵。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1]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2]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3]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4]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5]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6]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7]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8]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9]

吴中盛文中,群彦今汪洋。[10]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11]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约790),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早年豪侠任气,放纵不羁,以“三卫郎”(宫廷侍卫之一)侍卫玄宗。后悔悟折节读书,举进士,曾任洛阳丞,又一度辞官。德宗时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苏州刺史,故世称韦苏州。与顾况、刘长卿等相友善,并有唱和。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清丽闲淡,深受陶潜、谢灵运和王维的影响。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充满对人民的深厚同情,表现出忧国忧时的心情。

[注释][1]郡斋:官署中供休息的斋舍,也即诗中“燕寝”之处。燕集:宴集,举行宴会。燕同“宴”。[2]森:众多。画戟:戟是一种长竿头上装有月牙状利刃的兵器,绘彩画则为画戟。燕寝:小寝休息处。凝清香:凝聚着清雅的香气。[3]这两句写海上的风雨来了,池塘亭阁顿时变得凉爽起来。因苏州近东海,故称海上风雨至。[4]烦疴:烦恼与疾病。嘉宾:贵客,这里指“诸文士”。[5]居处崇:居于高官之位。斯民:老百姓。康:安乐。这两句说自己很惭愧虽然官居高位,却不能使老百姓安居乐业。[6]理会:通情达理。遣:排除。性达:性情旷达。形迹:指表现在外的仪容、行动。这两句写通情达理就能藐视世俗的是非毁誉,性情旷达就能忘掉一切形迹,不受礼俗约束。[7]鲜肥:活鱼和肥肉。时禁:古代正月、五月、九月禁止杀生,称“时禁”,此次宴会在五月,属时禁之日,故不能吃荤腥,只能吃蔬菜。见尝:被尝。[8]金玉章:声韵铿锵,如金玉般悦耳。这里是对诸文士吟咏的赞美。[9]神欢:心神欢悦。体自轻:身体自然感到轻松。这两句写诗人在宴会中感到极度快慰,真想乘风在万里高空中飞翔。[10]吴中:苏州。古代吴国都城在苏州,故称。彦:有文才的美士。汪洋:指文士的文章气势恢宏。[11]大藩地:大郡或大州,此指苏州。古代称捍卫国家的重地为藩,诸侯称藩国,后世重要州郡也称藩地。苏州在唐代属江南东道,为上州,故有此称谓。这两句说苏州作为大藩之地,岂止是财赋强盛,而且人文也很昌盛。

[简析]此诗写诗人与诸文士宴集吟咏的欢快情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这是身处仕宦的诗人可贵品质的表现。诗中对苏州文士的赞扬,使诗人不拘形迹,与文士亲切相处的形象跃然而出。此诗曾得白居易极度推崇,他在任苏州刺史时,曾作《吴中诗石记》说:“韦在此州,歌诗甚多,有郡宴诗云‘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最为警策。今刻此篇于石,传贻将来,因以予《旬宴》一章,亦附于后。虽雅俗不类,各咏一时之志,偶书石背,且偿其初心焉。”虽然白居易谦称自己的诗与韦诗“雅俗不类”,但从思想和艺术造诣来说,白诗确实都略逊一筹,可见此诗之精湛。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1]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2]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3]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4]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5]

[注释][1]初发:启程。扬子:扬子江,即长江。这里是津名,在今江苏扬州南。元大:姓元,排行老大,生世不详。校书:校书郎,官名。[2]亲爱:好友,指元大。泛泛:船浮在水上。[3]归棹:归舟,指自己从长江乘船回洛阳。残钟:残余的钟声。广陵:扬州。这两句说自己乘船回去洛阳,船行渐远,还能听到钟声余响,依稀看见广陵树色。[4]此为别:在这里分手告别。还相遇:再次相逢。[5]波上舟:在河上的小船。沿洄:沿指顺流,洄指逆流。住:停止。这两句说世事捉摸不定,就像水上小船一样,随风漂泊。

[简析]这是诗人离开广陵回洛阳时,在船上写给好友元大的留别诗。起首两句用“凄凄”和“泛泛”叠字,形容诗人离去时的悲伤惆怅心情;接下来两句是抒写对好友的留恋,表达了深厚的友情难以忘怀。后四句则慨叹世事无常,反映了诗人身世漂浮不定的伤感情绪。“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摹写早发的情景,是历代公认的名句,逼真如画。

寄全椒山中道士[1]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4]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5]

[注释][1]全椒:县名,今安徽全椒县。山:指全椒县西的神山。王象之《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滁州神山,在全椒县西三十里,有洞极深。”[2]冷:双关语,既指天气寒冷,又指郡斋冷清,令人感到寂寞。[3]涧:两山之间的水沟。束荆薪:捆绑荆柴。煮白石:葛洪《神仙传》载:“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这里指道士的生活清苦。[4]这两句说我本想拿一瓢酒,在清冷的风雨之夜来神山慰问你。[5]这两句说满山都是落叶,我该去哪里寻找你的行踪。

[简析]此诗作于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时期。诗人由郡斋清冷想到山中道士,又联想到他的清苦生活,于是想持酒前去慰问,但又担心访寻不见,因此只能满腹惆怅,慨叹“何处寻行迹”。全诗引典有据,写景如画,能激发人的无尽联想,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山中道士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写诗抒情,看似平淡,但情谊深厚绵长,令人回味不尽。据说苏轼曾仿作此诗而不成,引以为憾。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记载:“《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由此点出了自然和雕琢之间的差异所在。

长安遇冯著[1]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2]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3]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4]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5]

[注释][1]长安:唐代京城,今陕西西安。冯著:与韦应物同时代诗人,两人交游甚厚。[2]灞陵:即灞上,在长安东,因汉文帝葬此,故名。[3]何为来:为何而来,倒装句。采山:采伐山上的树木,此指隐居生活。因:因而。[4]冥冥:形容花悄悄地开放。飏飏:通“扬扬”,飞翔的样子。燕新乳:初生的小燕。这两句写百花悄悄地开放,初生的燕子也开始到处飞翔。[5]昨:去年。鬓丝:鬓上的白发。这两句说去年一别如今又到了早春,鬂上却不知又多生了几根白发。

[简析]此诗是诗人在长安遇到友人冯著,有感而作。冯著身怀才艺,但仕途失意,一生只做过几任小官,最后归隐深山,对此诗人深表同情。当诗人问他为何而来时,冯著表示“采山因买斧”,继续隐居,体现了诗人对冯著的不得志的极大同情和关心。尤其“冥冥”两句,将花和燕的勃勃生机与冯著的郁郁不得志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引出最后两句,感慨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全诗婉转含蓄,感情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夕次盱眙县[1]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2]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3]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4]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5]

[注释][1]次:停留,止宿,这里指泊船。盱眙:今江苏盱眙县,在淮河南岸。[2]落帆:降下风帆。逗:停留。淮镇:淮河边的市镇,指盱眙。驿:驿站,古代专供邮传和官吏途中歇息住宿的地方。[3]浩浩:广大的样子。风起波:风吹起波浪。冥冥:昏暗的样子。[4]山郭:山村和城镇。芦洲白:指洲上芦苇开花。芦花色白,故称。大雁喜欢栖息在芦苇中。[5]独夜:夜里独自一人。忆:怀念。秦关:指长安一带。因长安为古秦地,多关隘,故称秦关。听钟:唐代有夜晚敲钟习俗。张继《枫桥夜泊》有“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客:诗人自称。

[简析]这首诗写于旅途中,诗人因见盱眙县的景色而引起思乡之情。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写诗人傍晚停靠在一个偏僻的小驿站,目睹大风吹起波浪,太阳西落下山,人迹稀少,雁落芦洲,使诗人睹景思乡,耳听钟声,夜不能眠。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羁旅愁思的强烈情感。

东郊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1]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2]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3]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4]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5]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6]

[注释][1]吏舍:衙门。跼:同“局”,限制,拘束。旷:空阔,此处用作动词,指心胸开阔。清曙:清早。这两句说整年被束缚在衙门中,天一亮就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而心旷神怡,暗指诗人对官僚生活的厌倦。[2]澹:使安定。虑:思绪,杂念。这两句说杨柳在和风中荡漾,青山使我的杂念消除。前写近景,后写远景兼抒情。[3]丛:树丛。缘:沿着。还复去:徘徊往来。[4]霭:云雾。此处用作动词,使变得迷蒙。芳原:芳香的草地。这两句写毛毛细雨使整个草地变得一片迷蒙,到处都可以听到斑鸠的鸣叫。[5]心屡止:多次想隐居于此。遵事:遵奉王事,代指做官。遽:匆忙。这两句说心里很喜欢这个幽静的地方,几次想在这里隐居,但事与愿违,因为公务缠身,行迹匆忙,不能像平常百姓那样行动方便。[6]结庐:修盖房屋,此指隐居。语本陶潜《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陶潜。直:直接。庶:庶几,接近,这里是实现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我终究要辞官来这里隐居,我平生仰慕陶潜的为人,到那时我的愿望差不多可以实现了。

[简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厌倦仕宦生活,深感官舍拘束,出去郊游之后不禁心旷神怡,更增添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此诗风格与陶渊明的诗极相似,与陶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旨趣相同,而且结尾更清楚地表明要向陶氏学习,归隐郊野。前人将“陶韦”并称,确实符合实际。诗人在诗中寓情于景,托物抒情,语言生动,冲淡和雅,体现了“真而不朴,华而不绮”的风格特征。

送杨氏女[1]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2]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3]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4]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5]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6]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7]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8]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9]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10]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11]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12]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13]

[注释][1]杨氏女:嫁与杨家的女儿。[2]永日:整天。戚戚:悲伤。出行:指出嫁。悠悠:忧思的样子。[3]有行:出嫁。《诗经·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大江:指长江。溯:逆流而行。[4]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无恃:没有母亲失去依靠。《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幼年无母为“无恃”。韦应物早年丧妻,故有此说。抚:抚养。[5]幼为长所育:指幼女是长女养大的。作者自注云:“幼女为杨氏所抚育。”两别:两相分别。[6]此:指“两别泣不休”。结中肠:形容内心极度悲伤。义往:理当出嫁。《礼记》:“女子二十而嫁,义当往也。”[7]阙内训:缺少母亲的教训。阙,通“缺”。事姑:侍奉婆婆。姑,丈夫的母亲。贻我忧:给我带来忧虑,因为担心她不懂得“事姑”之道。[8]赖:幸好。托:寄托,托付。令门:好人家。仁:爱。恤:怜。庶:希望。无尤:没有过失。这句说希望她嫁到夫家之后,能够得到婆婆的怜惜。[9]诚:确实。尚:崇尚。资从:嫁妆。周:完备。[10]妇道:旧时礼教规定妇女的应尽之道。容止:仪容举止。顺:遵循。猷:法度,规矩。[11]尔:你,指大女儿。当何秋:当在何年。[12]居闲:平时闲居。自遣:自我排遣。临感:临别时的感情。忽难收:忽然难以控制,指悲伤忧愁。[13]归来:指送大女儿回来。零泪:落泪。缘缨流:沿着帽带流。这两句与前文“两别泣不休”相照应。

[简析]此诗是诗人因大女儿出嫁杨家有感而作。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个女儿,小女儿在大女儿的抚育下长大。大女儿就要嫁给杨家为妇了,所以姐妹两个伤心哭泣,情难自抑。诗人身为慈父,虽痛伤离别,但义难复留,只能谆谆告诫大女儿要“孝恭遵妇道”。不要让自己担心。当送走大女儿回来之后,见小女儿还在伤心痛哭,诗人更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涕泪滂沱。此诗情真语切,感人肺腑,体现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特色,是一首经典抒情诗。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1]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2]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3]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4]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5]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6]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7]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8]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贞元九年(793)中进士。贞元十五年(799)举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里行。唐顺宗时,王叔文执政,锐意革新,柳宗元积极参与,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后又贬柳州刺史,在柳州多善政,深受百姓爱戴。病死于任所。为追慕其功绩,柳州人民特修祠祭祀。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哲学家、散文家和诗人,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散文,和韩愈共同倡导了中唐的古文革新运动,在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诗得《离骚》之余意,常于自然景物中寄托幽思,苏轼曾评价其诗文:“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注释][1]诣:到。超师:名叫超的僧人。[2]汲井:从井里打水。漱寒齿:洗漱牙齿。寒,指井水清凉。清心:使动用法,使心情净下来。拂尘服:拂去衣服上的灰尘。这两句说使内心清净,身上干净,诚心诚意地准备读经。[3]闲:闲适。贝叶书:佛经。《汉书·西域传》:“西域有贝多树,国人以其叶写经,故曰贝叶书。”[4]真源:真正的佛理。了:完全。取:取得。妄迹:虚妄的事迹。逐:追求。这两句说世人对佛经中的真理毫无所得,只是热心追求其中荒诞无稽的东西。[5]遗言:指佛经。冀:希望。冥:默契、暗合。缮性:修身治性。何由:何从,从何处。这两句说本希望在冥冥之中能领悟佛经中的真理,但奈何我心性修为不足,无论如何也不能领悟佛理。[6]道人:指超师。庭宇:庭院。苔色:青苔的颜色。深竹:竹林深处。这两句说苔草的青色和竹子的绿色相连,说明庭宇环境的清幽。[7]雾露余:雾气和露水还没有散尽。膏沐:古时妇女用来润发的油脂。这里名词动用。这两句说太阳出来之后,雾气和露水尚未散尽,青松在雾和露的滋润之下,经曙光照射,好像抹了润发油一样葱绿。这是以日出雾散,青松如沐,比喻去掉“妄迹”而取得“真源”。[8]澹然:恬静自然。离言说:无适当的言辞来表达。悟悦:悟透道理的喜悦。这两句的大意说,由于领悟到了佛道的真理,我内心的恬静无以形容,今天能尝到这种乐趣,我的心自然很满足了。

[简析]这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所作的诗,写到禅师院读佛经的感受。诗人认为佛经中含有真理,但世人追求的却是佛经中荒诞不经的东西,全然不了解佛经的“真源”。不过,诗人对佛经真理能否真正领悟也持怀疑态度,倒是在佛院中读经时所感受到的清静幽雅的环境打动了他,使他从心里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这种心理感受,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流露了他希望寻找一种超越尘世,能沉浸其中的冲淡闲适佳境的复杂情绪。

溪居[1]

柳宗元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2]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3]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4]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5]

[注释][1]溪:零陵冉溪,或称染溪。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在此建房居住,改名愚溪,作《冉溪》诗。[2]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代指仕宦生活。簪,用来别住头发固定冠帽的饰物;组,丝带,用来系官印。束:束缚。南夷: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永州。谪:被降职或调到边远地区,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这两句说我长期被官场生涯所束缚,现在很幸运被贬到永州来。[3]圃:种蔬菜瓜果。偶似:偶然好像,因作者还有官职,故称。山林客:在山野生活的人,指隐者。这两句说我在闲暇之际与种田种菜的农人为邻,好像过着隐居的生活。[4]夜榜:晚上行船。榜,摇船的桨。响溪石:摇桨行船时碰上溪石而发出响声。这两句说一大早就到田里耕地翻草,从事农活,晚上便开船在溪中捕鱼或游荡。[5]人:这里不是指普通百姓,而是特指庸俗的官吏,因为种田种菜的农人是经常会碰到的,作者到冉溪来住就是乐于与他们为邻的。楚天:指春秋战国时楚国,永州古属楚国,故称。“楚天”与前文“南夷”照应。

[简析]此诗写诗人被贬到永州时期的生活。诗人开始写自己长期受官场生涯的限制,有幸被贬,得以和农民一种耕田打渔,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享受难得的清静。全诗看起来是在写溪居生活,好像诗人心胸阔达开朗,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愤慨,正如清人沈德潜所分析的“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这首诗和诗人另一首诗《江雪》同样含意深远,意存言外。

乐府

塞上曲[1]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2]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3]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4]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5]

[注释][1]《塞上曲》和下面的《塞下曲》都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属《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战事。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这种曲辞到唐代大为流行,成为新乐府辞。[2]空:空旷。萧关:关名,为“关中”四关之一。[3]黄芦草:枯黄的芦苇草。[4]幽并:幽州和并州,辖今京、冀、晋部分地区。客:指幽并二州的勇士。[5]游侠儿:指好交游讲义气、为知己打抱不平的人。矜夸: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简析]这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之一,描写了边关将士出征塞外、老死荒漠的悲惨遭遇,以此来警示统治者不要穷兵黩武,牺牲百姓。诗中塞外风光的描写,很好地反衬了出征将士的凄苦生活,体现了诗人寓情于景的高超写作技巧。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1]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2]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3]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4]

[注释][1]风似刀:指风特别冷,吹在身上有如刀割。[2]平沙:广袤的沙漠。没:太阳落下。黯黯:模糊不清的样子。临洮:秦置县名,今甘肃岷县,是长城的起点。[3]长城战:玄宗开元二年(714)吐蕃兵马侵犯临洮,朔方行军道总管王睃与吐蕃兵战于武阶,斩首七千,获马羊二十万。又战于长子,吐蕃大败,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因秦朝蒙恬筑长城,西起临洮,故称“长城战”。咸言:都说。意气:奔赴前线作战的意志与勇气。[4]足:充满。乱蓬蒿:散乱在蓬蒿之中。这两句说从古到今这里都是黄沙弥漫,征战将士的白骨散乱在蒿草中。

[简析]这首诗和上首同属反战诗。诗人极力描写了塞外的荒凉和战场的凄惨景象,给人们呈现了一幅战死将士白骨散乱地抛弃在野草之中的悲壮画面,既体现了边塞将士不畏牺牲、英勇抗敌的艰苦卓绝精神,又表现了诗人对这些将士的同情和哀悼,强烈地反映了诗人的反战思想。

关山月[1]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2]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3]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4]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5]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6]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7]

[注释][1]关山月:古乐府调名,多写离别悲伤。[2]天山:祁连山。云海:云气苍茫如大海。[3]几万里:指从戍边将士的家乡所在地到边塞的距离。此为夸张手法。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4]汉:汉朝。下:指出兵。白登道:白登是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据《汉书·匈奴传》载,汉高祖刘邦时,匈奴扰汉,刘邦亲率军抵抗,至白登被围,伤亡惨重。史称“白登之围”。胡:吐蕃。窥:探视,此指侵扰。青海湾:青海湖,在今青海东北部。唐与吐蕃多次在这里交战。[5]征战地:指白登道和青海湾。[6]戍客:戍守边疆的战士。苦颜:愁眉苦脸的样子。[7]高楼:古诗中常以高楼代指闺阁,这里指将士的妻子。这两句本自徐陵《关山月》:“思妇高楼上,当窗夜未眠。”

[简析]古乐府《关山月》的传统题材是写征戍的艰苦,这首诗正是描写了远戍玉门关外的将士在明月之夜思念妻子的热切情怀。诗的主题是非战,表现了诗人对征戍将士及其亲人的同情和怜悯,斥责了无休止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极其感人。

子夜吴歌[1]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2]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3]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4]

[注释][1]子夜吴歌:《乐府》曲名,相传为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创,并起于吴地,故名。[2]捣衣:洗衣服时用木棒捶打。秋季捣衣是为换季御寒做准备,给远方的征人寄寒衣,所以家家户户一片捣衣声;同时,捣衣声又映衬出思妇对出征丈夫的离情和戍客对故乡的怀念。[3]玉关情:指妻子对远在玉门关外戍守的丈夫的思念之情。[4]胡虏:指侵犯边塞的敌人。良人:丈夫。罢:停止。

[简析]这是李白乐府组诗《子夜四时歌》第三首,属于秋歌,描写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情怀。诗人以秋夜捣衣为切入点,烘托出妻子心中的哀怨;“秋风”和“玉关情”进一步突出了这种思夫之情。诗人在末尾发出呼喊,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使远征战士能返回家乡和妻子团聚。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战争的批判。

长干行[1]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2]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3]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4]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5]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6]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7]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8]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9]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10]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11]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12]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13]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14]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15]

[注释][1]长干行:乐府《杂曲歌辞》名。长干:里名,在今南京市,靠近长江。古辞系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女子的生活和情感。[2]初覆额:刚盖着前额。此指女童的发式,谓年幼。剧:游戏。[3]骑竹马:用竹竿当马骑的孩童游戏。绕床:围绕着庭院中的井床互相追逐。弄青梅:舞弄着青梅。[4]无嫌猜:没有嫌疑猜忌之心。[5]羞颜:怕羞的容颜。开:开颜笑。[6]向暗壁:向着墙壁的暗处。这两句承上句,指初婚时的含羞情态。[7]展眉:眉头舒展,即“开颜”之意。尘与灰:指生死与共,即使化为灰尘也不分离。[8]抱柱信:《庄子·盗跖》载:尾生与一女子约好在桥下相会,女子未来,忽然涨水。尾生为了守信不肯离开,结果抱着桥柱被水淹死。后人便以“抱柱”比喻对爱情的忠贞不贰。望夫台:指丈夫久出不归,妻子登上高地眺望。古代许多地方都有所谓“望夫台”“望夫山”“望夫石”。[9]瞿塘:峡名,在今四川奉节县东,长江三峡之一。滟滪堆:瞿塘峡口江心的一块巨大礁石,冬季露出水面,夏季江水上涨没入水中,行船容易发生触礁危险。晋代有民谣“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今已炸毁。[10]不可触:指五月江水上涨,行船必须小心,以免触礁。猿声:三峡多猿,啼声哀切,船行峡中,旅客闻山上猿声如在天上。晋代民谣说:“巴东三峡猿鸣悲,夜鸣三声泪沾衣。”[11]迟行:徐行、缓行,指丈夫离别时徘徊行缓的样子。这两句说丈夫在门前留下来的脚印都长满了绿苔,所以让她触景伤情。以下六句都是写这种情怀。[12]蝴蝶黄:据说秋天的蝴蝶黄色最多,成双成对地在草地上飞舞。[13]此:指蝴蝶双飞。坐愁:因为哀愁。[14]早晚:或早或晚,不管何时。下三巴:指丈夫从三巴东下回家。三巴,古巴郡、巴东、巴西总称“三巴”,在今四川东北部。[15]不道:不管,不顾。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怀宁县东长江边。陆游《入蜀记》:“自金陵至长风沙七百里。”后四句说女子盼望丈夫早日回家,只等他预报回家的信一到,她便不辞路远到长风沙去迎接他。

[简析]李白的《长干行》共两首,写一位商人的年轻妻子对久别丈夫的思念。两诗均由妻子自白,这是其中第一首。全诗由回忆两人相识、结婚、分离、盼望丈夫回家四部分组成。诗人通过叙事般的语言,娓娓诉说,揭示了一个善良女子的纯洁内心,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值得指出的是,此诗语言特色非常鲜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而流传至今。

列女操[1]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2]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3]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4]

[作者简介]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市)人,早年曾在河南嵩山隐居。孟郊性情耿介,韩愈一见如故,与其结成忘形之交,诗酒唱和。曾屡试不第,46岁中进士,50岁任溧阳(今江苏溧阳市)尉,不久辞官家居,一生常处于穷困忧伤之中,故其诗多啼饥号寒之作,或描写寒士的生活遭遇,时有不平之鸣,表现出愤世嫉俗的思想。他的诗朴质自然,情意生动,在当时诗坛上别树一帜,被誉为“苦吟”诗人。

[注释][1]列女操:列,同“烈”。操,乐府琴曲的一种体裁。烈女,重义轻生的女子,这里指贞节的妇女。在封建时代,不少女子成为封建礼教和伦理的牺牲品,有的夫死而不独生,有的夫死而终身不嫁,以此表示对丈夫的忠贞。[2]梧桐:落叶乔木,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与下句“鸳鸯”对举。相待老:指梧和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会双死:鸳鸯雌雄不离,一只死了,另一只决不独生,也是同生同死的意思。会,终究。[3]贵殉夫:以为丈夫殉身为贵。殉,以死相从。舍生:牺牲生命。亦如此:也应该像梧桐、鸳鸯那样。[4]这两句说我的心正像古井里的水一样,永远不会起波澜。这也是说她的心坚贞至极,誓不为外物所动摇。

[简析]此诗用梧桐共老、鸳鸯双死做比喻,来表明烈女心如井水、波澜不起的坚贞情感,给人以鲜明强烈的人物形象。但是诗人歌颂的烈女,有许多是封建伦理道德的牺牲品,她们为了所谓的“贞操”,不敢追求自己的人格和自由,因此不符合新时代的精神。另一方面,诗人笔下的烈女似乎也隐含了诗人的自喻,表明自己誓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体现了诗人自身的道德取向。

游子吟[1]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2]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4]

[注释][1]题下原注:“迎母溧水上。”[2]游子:古代离家远游的人称游子。[3]意恐:担心。这两句说慈母对儿子的爱无微不至。[4]寸草心:小草的嫩心。双关语,比喻游子对母爱的报答很少。三春晖:春天三个月的阳光。双关语,比喻慈母的无限关爱。这两句说寸草的心是向着阳光的,好像儿女的心向着慈母一样;儿女的心像寸草一样小,慈母的爱像春晖一样大,儿女竭尽毕生心意,也难以报答慈母的爱。

[简析]《游子吟》是孟郊自创的乐府题。此诗题下自注曰:“迎母溧水上。”诗人于贞元十二年(796)任溧阳尉,时年五十,可见此诗是诗人去接他年迈的老母亲时有感而作。诗人没有刻意描画自己的内心感情,而是以“慈母手中线”,把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展露无遗,使人受到强烈的震撼。最后以寸草难报春光的恩德,来比喻儿子难以报答母爱,尤其感人至深。此诗表达了深藏于每个远离父母、出门在外的儿女的心声,因而成为传颂千古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