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日知录:幽梦谁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爱·保险/鲜

“临川四梦”从《紫钗记》开始,我们舞台上排演《紫钗记》从《折柳阳关》开始。汤显祖文采斐然,像【寄生草】【解三酲】这样的名曲名段即便在场上不常见,在案头也是很多人的心头好。

整个《紫钗记》看下来,大家感受到的地方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可能是某一个点上会有感应,有的人会觉得那一段《折柳阳关》很感动。霍小玉和李益在阳关惜别那一场是《紫钗记》在昆曲舞台上唯一留下来的传统折子戏,我们诠释的方法可能更明确,人物的层次感更分明了一些。所有的表演都应该是给到一种提示,而不是一个硬邦邦的答案。

分别都是希望再重逢,继而百年厮守。可《折柳阳关》夫妻之间的分别很特别,这也是起初排练时就打动我的地方。对于霍小玉对于《紫钗记》,我觉得自己很有创作欲望,也是从《折柳阳关》开始的。

这分别时的仪式感是折一枝柳,赠一杯酒。我折了一枝柳,系在李益的手腕上。人是留不住,心却也未必确定。他们的这一别真的很不常规,一般女孩子都会觉得新婚燕尔郎君就要去做官,要么就带着她上任,要么定期给自己回音,这都是很正常的诉求。霍小玉知道留不住李益,所以她没有死缠烂打、痛哭流涕,只是抛出了那个令观者心碎的“八年之愿”。每演至此,我自己都觉得很感动,都很想落泪,但是忍着不可以。内心很脆弱,但她的外在表现是如此善解人意,如此温婉。我想无论哪一个男孩子听到一个女孩子这么有礼有节、非常诚恳的一番肺腑之言,应该都会被感动。可能好多男孩子都很希望能够找到像霍小玉这样的女孩子,既给自己一方自由的天空,又深深地爱着。这就是戏中给到大家的一份提纯的感情,这份感情也深深打动着我。

李益发下誓言表明心志,说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写了这样一首诗给了霍小玉,让她放心。小玉非常感动,觉得虽然李郎人不在,她抱着这首诗就能过一辈子了。可是到了集结号吹响,看到李益扬鞭策马,完全趾高气昂,志向远大,哪里还顾得上儿女私情,就这样走了,霍小玉心里是难以言状的无比难受。现在我再演这一段到尾声的时候,经过考虑,我跟导演商量重新做了处理。

【寄生草】怕奏《阳关曲》,生寒渭水都。是江干桃叶淩波渡,汀洲草碧黏云渍,这河桥柳色迎风诉。柳呵,纤腰倩作绾人丝,可笑他自家飞絮浑难住。

【解三酲】恨锁着满庭花雨,愁笼着蘸水烟芜。也不管鸳鸯隔南浦,花枝外影踟蹰。俺待把钗敲侧唤鹦哥语,被叠慵窥素女图。新人故,一霎时眼中人去,镜里鸾孤。

——《紫钗记》第25出《折柳阳关》

【解三酲】2016年现场演出版

当李益和大部队猝然远走,全场的气氛冷了下来,只有侍女浣纱陪在霍小玉身边。我(霍小玉)突然反应过来,不行,我怎么能放他走呢?“李郎——”这一声长唤,从上场门一路走到下场门,整个《折柳阳关》我最用力的点就是这里。叫了一声李郎,看向李郎远去的那一边,唱着“他千骑拥万人呼”,而自己是“我一别从此和愁住”,难受得几近崩溃,上半场的节点就落在了《折柳阳关》这个最后分别的相望。

一别人如隔彩云,
断肠回首泣夫君。
玉关此去三千里,
要寄音书哪得闻。

——《紫钗记》第25出《折柳阳关》

戏曲舞台上的分别有很多种,《玉簪记·秋江》里陈妙常跟潘必正的分别是——我好想你,再见了,你一定要记得我……戏曲中分别的动作脚步都差不多,有人会说没有话剧真看真听真感受那样真实,那样全靠内心情感迸发,戏曲程式化的手眼身法步弄一弄就可以了。其实不是,那样看到的只是表象,只是一个形,没有看到内在的神。戏曲看上去不变,内心是千变万化的。

有的分别是——我知道我会跟你再见面;有的分别是——我知道你会回来找我;还有的分别是——如果你不见的话,我会找到你那里去……都不一样,内心要充满很多这样的问号,定位在哪里,表现出来的东西就会在哪里。就这样一个招手,霍小玉的分别是深切的沉沉的,知道这一别有可能就是诀别。在《折柳阳关》的结尾,钟鼓笳鸣,李益策马离去,霍小玉满面笑容送着郎君离去的背影,也许从此真的不能相见,内心是自己难以预料的苦楚,还不能宣泄出来,而方才短暂的话别全变成了奢侈的幸福,漫漫长夜里只有无比凄苦的痴守与品尝回忆的孤独。短剑其短,离情其长,她无心爱的良夜竟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