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两位“老总”
深秋季节,珠海仍阴雨绵绵。
连日来,方先生家二楼彻夜灯火通明。
又一个不眠之夜,焦点还是集中在两位老总身上:王总指挥和林总工程师。
两位老总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爆破专家。两位老总的话题一直紧紧围着炮台山大爆破展开。两位老总引经据典,满嘴的爆破名词术语,不明白爆破专业的人听来,如听经文。一张张蚯蚓状的图纸天书一般,知识分子那股子认真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科技干部每天面对的是数据、图纸,没有官腔,一开口就是名词术语,人力、财力、物力、量、方满脑子飞。
两位老总像并蒂莲被簇拥着。虽说这是一个老、中、青结合的技术班子,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束花环,但是“二老”的那道光环更为巨大。
《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和《中国工程师大辞典》是这样介绍王述俊总指挥的:
“王述俊,高级工程师。男,1933年9月生,吉林人。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学院筑城教研室。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人防工程学会专业委员,军事统筹学会会员。”
“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筑城专业。曾在工程兵部队任团参谋长、副团长,1980年起任讲师、高级工程师,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从事国防工程施工与教学工作。组织完成‘816’工程主体洞室、天津国际机场场道工程、221库工程任务;负责处理南京俞山大滑坡工程;担任珠海三灶炮台山万吨级爆破工作现场总指挥;参加‘饱和软土中爆扩桩的研究’。获国家人防委科技一等奖、国家施工设计优秀奖各一项,立三等功四次。参与起草《人防施工与验收规范》,编写《永备筑城》、《建筑网络基本知识》等书六本,参加撰写《军事工程百科辞典》有关条目,发表译文19篇。”
看完这份简历,称他为专家应不过分。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那些荣誉把他的脚印塞得很满。他越过了一个又一个高度,而这次的高度,确确实实让他好一阵皱眉。
万吨级大爆破,别说国内是空白,国际也尚无先例,尤其是如此之高的工程技术要求。
然而,在每一次冲向新的高度时,不都是无章可循吗?不都是在科学的论证后获得成功的吗?
他忽然想起一句过去的名言:敢想敢干!
当他有点心神不定时,他的目光与林学圣总设计师的目光在空气中相遇了,是一次碰撞!那瓶底一样厚的镜片后面,隐藏蓉的一双知识的眼睛,那一圈一圈的光环,似乎在告诉你知识的容量——令你想到两口深井!
只这一碰,王总指挥的心突然踏实了许多。
有中国“爆破王”,有40年爆破经验的人在你身边,你心跳什么!
林学圣,姓,是对称的组合;名,满含文化背景。难道是一种巧合?
林学圣,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烙下了创业时期知识分子鲜明的印记:勤奋、好学、刻苦、谦虚、认真,这些优秀品质,使他成为我国爆破技术的中坚。
林学圣1932年3月生于浙江慈溪。1952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9月,他怀着一颗悠悠报国之心,迈入军营,这一年他正好20岁,一个如歌如梦的年龄。
刚当完学生,他就当起了先生。入伍后,他被组织上挑选到我国第一所高等军事院校——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主教爆破课。
他是学化学的,却教上了爆破课。专业不对口,他没有打退堂鼓,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他以惊人的毅力对知识结构进行了改造,还编写出了建国后我国的第一本《爆破工程》专著。
令人难忘的是1975年,在控制爆破理论上已有建树的林学圣,受命赴大寨协助搞定向爆破移山造田。陈永贵亲自向他提出要求,任务的艰巨与严肃不言而喻。林学圣凭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人的胆识,大胆采用废火药进行控制爆破,最大用药达32吨,次次成功。
此后,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从戈壁荒漠到南国边陲,在全国几十座城市500多项工程爆破中,都留下了林学圣“控制爆破”的得意之作。
熟悉爆破专业的人,不会忘记1976年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的一幕。这是一个举国瞩目、牵动亿万人心的工程。按设计要求,修建纪念堂需要拆除原北京邮电大楼。邮电大楼是一座8700平方米的大型建筑,属外国人建造的梁、板、柱整体灌注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十分坚固。施工单位用机械方法拆除,一个月时间才拆掉一层皮,不仅速度慢,而且影响纪念堂的正常施工。中央紧急决定把此任务交给工程兵。工程兵司令部点名让林学圣火速赴京,在原工程兵司令部领导下,同部队、科研单位一起实施爆破拆除。
北京邮电大楼距人民大会堂仅100米,离人民英雄纪念碑120米,要求爆破不能影响相隔20米距离的纪念堂的正常施工。
难度极大,别无选择。
林学圣深知爆破点周围的建筑物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这次爆破成败,代表着军队、乃至中国的爆破技术水平。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半个月夜以继日的工作,换来了一个最佳爆破方案。
北京邮电大楼消失了,纪念堂站了起来。一切宛如神话。“爆破王”的美称不径而走,海内外的重点工程被一个又一个地写上林学圣的名字。从杨浦到丰邱;从秦山核电站到澳门国际机场。无论是摩天大楼的定向爆破,还是天女散花式的移山填海,这位中国军人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百分之百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