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记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边关风月

百尺石城

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南方的广西,寒风凛冽,芳草萋萋。大名鼎鼎的主持纂修《永乐大典》的明朝翰林院侍读解缙,舟车劳顿,几经周转,从南京艰难地来到了广西。但此时,他已经不是翰林院的侍读,而是作为被贬的官员,发落到广西,任布政使司参议。

他是以“池禁中语”“试读卷不公”受政敌陷害的。仕途之不顺,使解缙的情绪十分低落。闲暇,他便到处游历,观摩山水,以解心中的烦闷。自全州、兴安、桂林而下,到苍梧、北流、柳州、南宁。某一年的某一天,他来到了南疆边陲龙州。

此时,建制于唐先天二年(713年)的龙州,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小都会。街道井然,屋舍层叠;舟船穿梭,歌声隐现。看到此情此景,作为文人和学者的解缙,心头一个激灵,不禁诗兴大发,提笔作诗。他写道:

石城老街

龙州百尺石为城,万户层楼树色青;

举网得鱼沽美酒,满船明月棹歌声。

寥寥几笔,便把一个秀美、恬静而富足的小城勾勒而出。解缙所描绘的场景,大概是指现在的仁义街到南宁师专仙岩一带,那是龙州旧城的区域。600多年了,时过境迁,人去物非,那时的景况已不复存,但今天的龙州城的确保持着诗中所绘的那些特征:一条江清丽而平缓,自西往东,将县城划成南北两半;河床极深,沿江边望去,两岸多为岩石。或高于路面,或低至水边。石壁陡峭,壁面裸露,色呈灰白。石缝处,倒是草木丛杂,枝叶泛绿,映于水面,就是一幅幅水墨小景,甚是美妙。即便是无岩石的坡岸,也是竹丛密布,竹尾迎风摇曳,婀娜多姿,如观音之千手。龙州可真是一座石城,且绿树成荫啊。

至于江面,则是另一番景致:

穿城而过的河段,有三四公里远,河床有些弯曲。河两边,三三两两停泊着一些乌篷船,水面很静,像一张平铺着的绿绸。偶有拉货的轮船驶过,水面才泛起些波纹。那些乌篷船,大多是渔家的,打鱼为生。夜里,船家就纷纷出去撒拦江网,第二天天未亮,就出去收网;天一亮,船家就把打来的鱼挑上街去卖了。然后,整整一个白天,船家就闲着了。没事,就坐在岸边修补渔网,有的就在岸坡上种菜,有的就养些鸡鸭。黄昏,余晖金黄金黄的,染得江面一片艳红。炊烟在乌篷船里慢慢地升起了,江面便漫起一团团的烟雾。不一会儿,一家人就坐在船头吃饭。很快,天就黑了,爱喝酒的男人,独自一个人蹲着,自斟自饮。月亮不知什么时候爬到了头顶,洁白洁白的银辉灌满了船舱。不远处,不知是谁哼起了歌,狗一惊,跟着就吠了起来。

喝酒的男人仍在船头蹲着,自斟自饮。

一座石城,一条江河,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演绎着它的故事。

它的故事,是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就在这一座石城里,一条河边上,延续了千年百年,越积越厚,越积越厚。

这条江名曰左江,发源于越南北部。左江有两条支流,分别从越南流进来,一条流入龙州县水口镇,称水口河;一条流入凭祥市平而镇,称平而河。两河北南相对东流,于龙州汇合,尔后往东北与明江、黑水河相汇,再流经崇左、扶绥至南宁,汇入邕江,全长470公里。

显然,龙州正处在中越边境的水陆交通要塞上。尤其是水路,最为便捷。往西,溯水口河、平而河而上,可入越南北部的高平、谅山;往东,沿左江而去,经南宁、梧州,可通广东。龙州自古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亦是贾商开展商贸的集散地。

龙州的历史与文化就是这样从上游开始书写开来了。但往往,任何一段历史,文明与野蛮总是掺杂在一起的。

左江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次年春,法军从殖民地越南大举北犯,进逼广西边境。显而易见,当时的法国政府是在觊觎中国的西南,企图在中越边界打开一个通道,入侵中国。不得已,广西提督府即由柳州急忙移驻龙州,并任命广西提督苏元春兼任边防督办。

苏元春,字子熙,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人。他到任后,立即招募兵勇20营2万人,以龙州为中心,连接平而关、镇南关(今友谊关)等,在1000多公里的中(桂)越边境上进行了大规模的边防建设:“路宽者筑台安炮,路窄者设卡开壕,甚僻者掘断禁阻,营外多栽刺……”从1885年春开始,全线共筑炮台、碉堡165座,设隘109处,分66道关卡。其中,以至今遗存在左江地区的龙州小连城、凭祥的地下长城最为出色。

在龙州县城西约3公里处有一排山,叫将山。将山山口正面临丽江。看上去,山顶草木覆盖,浮云散漫,完全看不出上面隐藏着一个与战争有关的工事。但走上山顶,一个连接几座峰峦、长达几公里的连城炮台便一目了然。其形状与北方的长城类似,都是沿着山脊两边筑墙,高端处建炮台,兵房、弹药房一应俱全,因而有“南方长城”之称,闻名海内外。毫无疑问,边防工事的推行者苏元春已经把小连城作为全线的纵深阵地和镇边行辕进行了重点建设。

此外,为了使边境防御工事连成一片以更加稳固,苏元春还在凭祥一座大山岭里修筑了地下长城。这是一个地下营垒,位于凭祥市北25公里平岗岭的腹部,为坑道建筑,拱式砌法。坑道呈拱形,长约50米,高约3米,宽约2米。内有厅堂、指挥所、兵房、弹药房,还筑有水池。而在平岗岭表面,则建造了南北两座炮台。两炮台上分别安有德国克虏伯大炮各一门,小炮数门。但北台大炮已于1921年被广西军阀陆荣廷移至现南宁市白龙公园内的“镇宁炮台”。经历百年时间,无论是营垒还是大炮,至今还保存得十分的完整。

边境有力的防卫保证了战争的胜利。1885年3月24日,法军进犯镇南关。曾任广西提督、年近七十的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官拜关外军务帮办,亲自率清军在镇南关与法国侵略军决战,大败法军,取得了震撼中外的镇南关大捷。是役为中法战争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从而扭转了战争局势,导致了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中法两国政府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将龙州辟为通商口岸。一个原本封闭、偏僻的小城,终于打开了国门,突然变得热闹非凡。随即,法国政府率先派员来龙州组建法国驻邕龙领事馆和天主教堂,美孚洋行、亚细亚洋行相继设立。广西提督又移驻龙州筹办边防。至此,龙州已成为广西一个名副其实的边防重镇。

正因为龙州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具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因而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视。1929年9月,俞作柏、李明瑞率部反蒋,不到一个月失败。共产党决定,派俞作豫率广西警备第五大队,从南宁开赴左江地区开辟左、右江三角地带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1日,在何世昌、俞作豫、宛旦平、李明瑞、邓小平的领导下,龙州宣布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僻静的左江地区,也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

龙州与越南,一衣带水,有184公里长的边境线。多少年来,两国边民互市通婚,亲如一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越南的革命者胡志明、黄文树等,以龙州为落脚点,经常出入龙州,开展越南革命活动。龙州既是越南革命者的联络点,又是他们的庇护所。

小小的龙州,南疆之一隅。山峦叠翠,江河环绕;城镇繁华,乡村富足。龙州人就在这方土地上劳作耕耘,生生不息。千百年了,每一寸土地,每一段江河,都必然遗存着关于龙州的历史与文化,只是,有的流失了,有的还流传着。如果那个明朝的解缙还活着,那他该用怎样的笔调去描绘今天的龙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