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夫人——家有贤妻,后顾无忧
一
在曾国藩的家乡,至今仍流传着一个说法——曾国藩之所以能飞黄腾达,是因为他娶了个好老婆。
曾国藩结发之妻欧阳夫人,比曾国藩小五岁,其父欧阳凝祉为曾国藩授业恩师,与曾家早有交往。
欧阳夫人年幼时在家受父训,读过《幼学》《论语》等书。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前后,曾国藩在欧阳凝祉门下读书,欧阳夫人伴读。她常听闻父亲对曾国藩的称誉,很早就对曾国藩萌发了敬仰之情。
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欧阳凝祉将其许配给曾国藩,正合其夙愿。欧阳夫人一共为曾国藩生有三子五女,长子桢第(又名纪第)惜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染痘症早殇,次子纪泽由次子递升为长子,三子纪鸿;女儿为纪静、纪耀、纪琛、纪纯、纪芬。
欧阳夫人出阁后,作为曾家长媳,家务全要靠她料理,便没有闺中那么多的闲暇时间了。虽不能专心读书,却也常忙里偷闲看书识字,能作一般诗文。无论是家居乡间,还是随夫辗转南北,她都坚持勤俭治家,严格管理家务,亲自纺纱、绩线、做鞋。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十一月,曾国藩进京散馆后写信回家“欲接家眷”。翌年冬,欧阳夫人携两岁的曾纪泽,随曾国藩父亲曾麟书及九弟曾国荃入京,途中受尽艰苦。后来她对儿女言及此行:“道光二十年随竹亭公入都,正值隆冬,严寒昼夜,携幼婢一人骡车。往往深暮到店,未黎明即起,呵气着被边头,遂成冰冻。小儿啼号不绝,有时母子均哭,其苦况犹在心目。”
欧阳夫人入京后,初居棉花胡同,翌年迁居贾家胡同。其时,曾国藩以翰林院侍讲升用,旋补授翰林院侍讲,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等,每天既要奉职朝端,又要教督九弟,还要接待客人,其家务事全由欧阳夫人担任。
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六月,曾国藩奉命充任江西乡试正考官,获准事毕将顺路回家探亲。但七月行至安徽太湖境内时,忽接母丧讣闻,便由九江登舟西上,回籍奔丧。其时,太平军已进湖南,曾国藩怕太平军“扰乱”,不敢接家眷回家。欧阳夫人在京闻讣告后,即在贾家胡同“率子女成丧”。至年终,太平军出湘,欧阳夫人才率子女回籍。据曾纪芬回忆,“欧阳夫人一行自京坐马车至湖北襄阳登舟,沿途风鹤多警,幼弱牵随,太夫人劳瘁甚至。惠敏公在舟次几失足于水,幸母舅见而拯之出险”。
自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始,欧阳夫人带领诸子女在乡下老家生活十余年,直到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才随居曾国藩官邸。
二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初,曾国藩率湘军出师东征太平军后,黄金堂家务由欧阳夫人主持,她带领弟媳、妹妹及女儿纺纱、织布,还要服侍公婆,处理亲友往来关系,使耕读家风、孝友家风发扬光大。
曾国藩在江西军营知道这些情况后非常高兴,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九月三十日致诸弟信中说:“自七月来,吾得家中事有数件可为欣慰者,温弟妻妾皆有梦熊之兆,足慰祖父母于九泉,一也;家中妇女大小皆纺纱织布,闻已成六七机,诸子侄读书尚不懒惰,内外各有职业,二也;阖境丰收,远近无警,此间兵事平顺,足安堂上老人之心,三也。”
在欧阳夫人主持黄金堂家政期间,因曾国藩率湘军转战各地,“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故家中经济状况显得特别紧张。但欧阳夫人居勤居俭、操持家务任劳任怨,下厨烧灶、纺纱织布,事事躬亲,把家人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从未问曾国藩索要过正常生活开支以外的银两。
曾纪芬晚年回忆道:“先公在军时,先母居乡,手中竟无零钱可用。拮据情形,为他人所不谅,以为督抚大帅之家不应窘乏若此。其时乡间有言,修善堂杀一猪之油,止能供三日之食;黄金堂杀一鸡之油,亦须作三日之用。修善堂者,先叔澄侯公所居,因办理乡团公事客多,常饭数桌。黄金堂则先母所居之宅也。即此可知先母节俭之情形矣。”
欧阳夫人不仅成功实践了曾氏治家的理论,还在实践中对其加以完善阐发。曾国藩独特的家教理论与方法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且产生深远的影响,实与欧阳夫人的努力实践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