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伯格曼电影的世界性影响
1985年3月7日,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伯格曼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这从侧面反映了伯格曼的艺术创作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伯格曼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他在国际知名电影节上频频获奖,更在于他对艺术那种执着的追求精神。他从不会为了迎合大众而改变自己的创作航向,他一生都在探讨生与死、爱与恨、艺术与生活这些人类的永恒命题,不断朝着这座照亮他艺术航线的灯塔前行。伯格曼的作品以晦涩深奥著称,因为“伯格曼是一个集怀疑论者、理性论者、神秘论者等各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于一身的复杂的艺术家”。[40]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一颗水晶,是一个多面体,每一个面都能反射出夺目独特的光芒,从而成就了它整体上的魅力。因此,在对他的作品进行分析时,匆忙地妄下结论是很危险的,往往容易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之中。
当法国新浪潮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第一次看到伯格曼的电影时就说:“他已经做了我们做梦都想做的事。他写电影,就如同作家写书。不过他用的不是笔,而是摄影机。”[41]同时期的埃里克·侯麦也对伯格曼赞赏有加,称他有无可比拟的才华;费里尼则把伯格曼当作不可超越的对象,认为能把自己和伯格曼相提并论乃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而塔尔科夫斯基则把伯格曼作为电影艺术的基本标尺;在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圣殿中,伯格曼是他所供奉的对象之一;伍迪·艾伦的评价似乎会令人对伯格曼更加肃然起敬,他称其“也许是电影发明以来最伟大电影艺术家”,因为“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导演能够像伯格曼那样支配一个国家的电影,也很少有导演能够创造如此个性坚定的主题连贯的系列作品”。[42]作为一位艺术家,伯格曼并不以拍电影为目的,他把拍电影作为一种手段来阐释与之相关的文学、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本源,使我们在观赏他的作品时往往产生一种在艺术殿堂中畅游的感觉。
综观伯格曼的电影作品,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喜欢把目光投入一种内在的景观之中。由于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中产阶级情调,对人性问题采取垂直而又形而上的看法,为此招致了许多批评。他把人性和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究作为他创作的主要课题可能是受到了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影响,因为伯格曼曾引用过奥尼尔这样一句话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一个标准:任何一部不去探索人与形而上问题关系的戏剧都是不值一提的。他把这条标准奉为圭臬,并一直指导着自己的创作。在伯格曼的众多作品中,只有两部稍带明显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即《羞耻》和《蛇蛋》。在这两部作品中,他虽然注意到了社会现实的一些问题,但在探讨的过程中还是不自觉地上升到了人物的精神层面,而没有真正彻底地剖析这种社会现象的实质根源。“在伯格曼的大量影片中,直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黑暗面的作品无疑是很少见的,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揭露现代西方社会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和内心状态的,他正是从这个角度批判了现代西方社会,他的艺术魅力和意义也正在这里。”[43]伯格曼那种存在主义的愤怒和宗教怀疑论直接导致了他的悲观主义情愫,他似乎从不承认人世幸福快乐的可能性,而是直指人性的根本缺陷,在找不到出路的绝望中渐渐陷入了极端的悲观主义。虽然他的电影中处处充斥这种悲观主义情调,但却能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人们往往能感受到形成这种悲观思想的合理因素。这正是伯格曼的高明之处,他的这种悲观主义情调带给人的是一种深度的哲理思考。
近几年有的中国电影给人的一种明显感觉就是“华而不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除与现实有一定的关系外,是不是更应该从创作者自身来分析一下原因呢?在这种情形下,对英格玛·伯格曼这位艺术电影大师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伯格曼电影的主题开掘和艺术风格入手,结合影片进行具体分析,详细阐释他是如何用一些简单的形式去发掘一系列深刻主题的。择其优点来比较和反观当代的中国电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研究方法。
[40]侯军.基督教与西方电影[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27.
[41]沈语冰.北欧电影哲人英格玛·伯格曼[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
[42]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260.
[43]伍菡卿.英格玛·伯格曼的生活和创作[J].世界电影,198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