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合浦廉政历史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叶吉旺
汉隋之际的大部分时间里,今合浦县都是合浦郡治所在。合浦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素有“还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称,悠久的历史为合浦留下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人文财富,其中廉政文化无疑是合浦文化中一个突出亮点和名片。
一、合浦廉政文化是合浦文化中一个突出亮点和名片
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因大廉山之名将合浦改为廉州,以树清廉勤政之风气。据明崇祯本《廉州府志》载:“(费贻)仕合浦太守,为政清简,民怀其德,或合浦江山皆名廉者,以费贻故也。”由于费贻任合浦郡太守,为政清廉,当地群众为怀念他,把他离职时送别他的地方(即今广西合浦县公馆镇一带)命名为廉山、廉江、廉垌,大廉山因此得名。廉州——这个以“廉”命名的行政区域,与清廉之“廉”有莫大的关系。
从东汉到清代,在合浦(古廉州)这片土地上,出现了130多个清官廉吏。比较突出的有费贻、徐柏、苏东坡等勤政务实、清廉为民,孟尝、颜游秦、杨友等革除弊端、造福百姓,马援、薛综、饶秉鉴等保民平安、廉洁自律,危祐、苏缄、李逊等从严治吏、刚正不阿,张岳、张夔、陶弼等严格治家、政廉业精。在合浦当地,还有千秋传世、象征廉政官德的“五廉”(廉山、廉州、廉垌、廉泉、廉江)名胜古迹。
二、合浦廉政文化保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商业贸易正常发展
《汉书·地理志》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来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所至皆廪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汉代官方指派“译使”,从最靠近南海的合浦、徐闻等地出发,入海进行贸易,其航线经东南亚,远至南亚的斯里兰卡,这是历史文献中关于中国由官方主持进行远距离海外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开通和发展,合浦地区采珠业逐步兴起,由于本地区农业开发水平有限,汉代合浦“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从中可以看出,合浦港内外贸易是比较繁盛的,且珍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商品。对于本地居民而言,发展本地农业生产和扩大海上丝路贸易显得尤为重要。在东汉一朝,就涌现了两位具有突出贡献的廉洁官吏:东汉初,费贻为合浦太守,他在任期间,政清刑简,大力推行农耕,奖励农民开垦荒地,推广种植五谷杂粮和瓜果蔬菜。同时,还引进中原种桑、抽丝、织布等技术,使当地的百姓受益匪浅,后人称颂他“节义至仁费奉君,不仕乱世,不避恶君”。之后,朝廷所遣之官,多数贪污腐败,采取杀鸡取卵的办法,无限制地驱民搜采珍珠,很快采绝,以致行旅不至,贫者饿死于道。到汉顺帝时,孟尝为合浦太守,“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他为政清廉,与民休息,有所节制地采珠,迁到交趾的珍珠随之回到合浦珠池,百姓一时得以安居乐业。
汉代合浦是中国南方和西南地区重要的出海港口,是连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的纽带,是北部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通俗点说,汉代的合浦,相当于今天的经济特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贪吏问题比其他郡要突出得多,以孟尝等为代表的清廉官吏不贪珠利、仁义爱民,不仅保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商业贸易的正常发展,也有利于维持地方社会稳定、和谐。
三、合浦廉政文化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制度完善
汉代对外贸易实行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除了严禁铁器、兵器等出口外,还在合浦设合浦关,负责管理过往商旅、征收关税、缉私防卫等。对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珍珠,一度执行“内珠入于关者死”的法令。在东汉大多数时期里,地方贪腐官吏利用朝廷限制民间自由采珠的命令控制地方采珠业,严重侵害了百姓利益,虽有费贻、孟尝等惠政爱民,惜未形成制度性规范。孙吴承汉世合浦官吏贪渎、采珠自入之弊,更加严格控制采珠业。三国吴黄武七年(228年),改合浦郡为珠官郡。《舆地广记》卷二九《成都府路》曾这样解释成都又名锦官城的原因:“成都府治成都,旧谓之锦官城,言官之所织锦也,亦犹合浦之珠官云。”可见改名珠官郡即是由官府垄断合浦地区采珠业。据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载:“合浦民善游,采珠儿年十余岁,使教入水,官禁民采珠,巧盗者蹲水底刮蚌,得好珠,吞而出。”虽然孙吴施行“禁民采珠”的严令,而民间盗采时有发生。“吴时珠禁甚严,虑百姓私散好珠,禁绝来去,人以饥困,又所调猥多,限每不充。”朝廷征调繁巨,超出了地方承受能力,百姓没有珍珠用于交换大米,难免饥饿、穷困。对于蛮夷也要“裁取供办”包括“名珠”在内的各类奇珍异宝,这种涸泽而渔式的剥削自然会激起民变。黄龙三年(231年),薛综向孙权上疏曰:“今日交州虽名粗定,尚有高凉宿贼,其南海、苍梧、郁林、珠官四郡界未绥,依作寇盗,专为亡叛逋逃之薮。”
孙吴治下,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路贸易受蛮夷暴动、权贵盘剥以及交广分治的不利影响,内外贸易有所减少。西晋时期,熟悉交州民情的刺史陶璜上疏武帝,建议:“上珠三分输二,次者输一,粗者蠲除。自十月讫二月,非采上珠之时,听商旅往来如旧。”该建议为武帝所采纳,由之前“禁民采珠”到分层抽物,并在指定时间开放民间贸易,“粗者蠲除”对于以珠贸米的普通合浦百姓十分有利。这个政策扭转了孙吴以来合浦以采珠业为代表的内外贸易颓势,大致为东晋南朝所延,萧梁任昉《述异记》言“合浦有珠市”,合浦珠也随珠市流转各地,成为众所周知的珍品,海上丝路贸易一度再次繁盛起来。
在合浦珠还廉政思想影响下,朝廷也渐渐认识到廉政不能完全靠个人的德行,要有制度的制约,从而扭转了单纯依靠仁厚长者为治的局面,形成了有制度约束的廉政思想。这无疑对维系汉晋之际合浦作为中外商贾云集、繁华富庶的国际商港地位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为管理海上丝路贸易,唐玄宗设市舶司,开始实行较为自由的管理政策,“除供进备物之外,并任蕃商列肆而市,交通夷夏,富庶于人,公私之间,一无所阙”(《全唐文》)。由于缺乏完善的征税制度,此后海上丝路贸易盛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充任市舶使或广州刺史,一旦有司贪渎,就会出现“比年长吏,多务征求,嗟怨之声,达于殊俗”的情况。终唐一代,海上丝路贸易时好时坏,直到宋代,才建立“抽解”制度,“大抵海舶至,十先征其一,其价值酌番货轻重而差给之”,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唐代海上丝路贸易管理无序的情况。可以说,汉晋之际,关于合浦地区珍珠贸易的制度创设为后世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对外贸易在制度上提供了重要借鉴。
四、合浦廉政文化是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一种重要的文学意象
自东汉中后期,“珠还合浦”慢慢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意象,以孟尝为代表的廉洁官吏一直为后人所推崇。南朝刘宋沈怀远在《南越志》中写道:“国步清,合浦珠生。”这里延续了孟尝政声清明、合浦珠还的历史记忆,表达对政治环境改善的期盼。唐代把合浦改为廉州,唐代诗文中不乏运用“合浦珠还”典故者,据笔者统计,在《全唐文》《全唐诗》中,“珠还合浦”“合浦珠还”出现次数达19次,这无疑是合浦廉政文化影响力扩大的表现。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礼部侍郎杜黄裳主持贡举,此次赋题以“不贪为宝,神物自还”为韵,作《珠还合浦赋》,阆州人尹枢文采飞扬,一举得中状头(即状元),同年中进士的还有莆田人林藻,他以《珠还合浦赋》,叙珠去来之意,人谓其有神助。
宋初,廉州团练使陶弼有一首《题廉州孟太守祠堂》,诗云:“昔时孟太守,忠信行海隅。不贼蚌蛤胎,水底多还珠。”这首诗称颂孟尝忠信立身、仁义爱民,不贪珠利、合浦珠还的优良品质,也是作者以先贤自勉、清正爱民的体现。明代廉州知府饶秉鉴的《廉江》诗,更是以廉江自警:“长江来浩浩,何事得廉名。自是源常洁,因之流也清。浪浮云影动,波静月华明。寄语沧浪客,于兹好濯缨。”正是由于合浦廉政文化在促进地方社会稳定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才使得“孟尝”“珠还合浦”“廉江”“廉泉”等文学意象具有了很大生机和影响力。
五、合浦廉政文化对于推动当下“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强调,“要加强国际反腐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目前,中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都面临着新的突破,当我们在扩大国际交往、科技文化交流、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贪污腐浊之气难免会乘虚而入。这时候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抵住“糖衣炮弹”,为“一带一路”渲染“廉洁”底色。
就合浦县而言,县委、纪委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发掘、保护和利用合浦廉政文化的深厚底蕴,树立清廉为民典范,以此教育、激励各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心全意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助推向海经济发展,书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六、结语
西汉中后期,随着以合浦等地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和发展,合浦当地商业贸易逐步繁盛,遗憾的是,由于贪渎官吏“采珠自入”,当地居民未能共享海上丝路发展成果。东汉时期,以费贻、孟尝等为代表的地方廉洁官吏施行仁政,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垄断海丝贸易者,不仅保证了海上丝路商业贸易正常发展,也促进了地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汉晋之际,合浦廉政文化推动了“分层抽物”的海上丝路贸易制度创设,成为唐宋海上丝路管理的重要借鉴;以“珠还合浦”等为代表的合浦廉政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发展成为合浦海丝历程中一种重要的文学意象。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合浦廉政文化对于我们加强国际反腐合作,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廉洁之路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