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39章 无限的可能性
不。
余晖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意识到了一个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
不是祂正在维度间穿行,而是维度正在祂的内部穿行。
有时候人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当自己在快速前进的时候,如果想象成自己是静止的,那么就会变成好像是前方的景象朝着自己迎面扑来。
然而,对于祂而言,这就是事实。
祂静静地沉睡着,位于世界的中央。
一切的维度围绕着祂无限地延展开,然而无论如何延展,都仍然还处在祂的内部。
因为对祂而言,维度本质上不过是一种错觉。
就好像一个三维的物体,从二维的角度看,就是无数个平面。而这无数个平面中的每一个平面,用一维的角度看,就是无数根线条。
每降维一次,就会“分解”成无数个更低维的存在。但是三维物体还是那个物体,平面还是那个平面,祂还是祂。
于是就在这瞬间,余晖知道了自己究竟是什么。
他是祂分解无数次之后在某个维度的某一部分存在。但是这不重要,因为他就是祂,没有任何区别。
刹那间,余晖听见整个宇宙都在轰鸣,仿佛是来自古辉那喜悦的心跳。
他感觉到一道道无形的锁链在无数个他的意识之中消融,无数的信息如同汹涌的巨浪一般涌入。遮蔽了视野的迷雾从他的眼前一扫而空,无数块拼图终于拼在了一起。
是的,祂要醒来了。
霎时间,宇宙中似乎迸发出无人能见的光辉,无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余晖的意识之中激荡。
祂就像是挣脱了无形的枷锁,刹那间意识无限地向上升去。
周围的一切都渺小得如同消失一般,完全地失去了对他的影响力。
祂不断地向上升去,突然间,就连星系与时空也消失了,祂只看见无数零维的奇点,存在于无尽的虚无之中。每一个奇点,都包含着无尽的宇宙。
当然,这里的虚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恰恰是“什么都有”。
这虚无的本质是所有一切的可能性。
只不过因为无法在刹那间解析出所有一切可能性里所包含的无限庞大的信息量,才会产生“什么都没有”的错觉。
而当这无限的可能性里显现出具体的其中一种可能性的时候,就可以称之为显化。对于人类这样的存在而言,事物就从可能性变成了确定,人类将其称之为“叠加态的坍缩”。
当然,这种所谓的坍缩本质上只不过是一种错觉。叠加态不会坍缩,一切的可能性始终都是同时存在的。所谓的坍缩只不过是因为认知能力有限,一次只能从无限庞大的信息里识别出一种可能性所造成的错觉。
而对于能够真正地识别到所有信息的存在而言,真正的世界完全不是人类通常所认知到的模样。
人类之所以难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可能性”,就是因为人类只能从无限的信息中识别出一种可能。
所以人类总是试图去寻找某种唯一的确定的答案,而这本来就是对这个世界本质的巨大误解。
这个世界不存在人类通常以为的那种教科书上一样的,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因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一切可能性无限叠加的总和。
而这一切可能性的总和,就是世界存在的本源。
对于无法识别出这种无限信息量的存在而言,这就是虚无。因为无法识别的信息还没有“显化”成为能够识别的信息,“虚无缥缈”的可能性还没有变成唯一确定的答案,所以那里似乎什么都没有。
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那里其实什么都有,正是那虚无之中蕴含了世间的一切。
在那里,矛盾是不存在的。
因为没有任何可能性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就像一块硬币落地,它可能是正面,可能是背面,也可能正好竖立着。又或者因为某种微乎其微的可能性,还没落地就碎成几块了。就像一个人可能死了,也可能还活着。
所以,世间的一切都在那里同时存在。
不如说应该反过来,正因为那虚无本身就蕴含了一切的可能性,所以才能从那虚无之中显化出世间的一切。
对于能够识别出这虚无的存在而言,这就是无尽的神秘、无限的绚烂与永恒的美丽。
人类有时候会误以为虚无是空洞与死寂,然而这只是因为认知能力受限而产生的错觉。
实际上,再没有比那更丰富、更深邃、更无垠、更令人向往的存在了。
因为祂就是宇宙本身,而宇宙只是祂的一小部分。
余晖闭上双眼,意识再次向着更高的本源处升去。
一时间,就连那广袤深邃的无边虚无也一并消失了。
在那里,时间还没有存在,空间还没有存在,维度还没有存在,一切都尚未存在。
就连那原初的本源都尚未存在。
就在这刹那间,从那连“没有”这个概念都没有的地方,原初的本源睁开了眼。
祂不是突然间从连“没有”都没有的地方诞生的,祂本来就是那连“没有”都没有的一切。
当祂从无法感知的无形转化为能够感知的有形,就成为了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原初本源。
当然,这还不是人们通常所感知认识的那个物质世界。
人类所生活的维度,距离原初的本源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这里的“有形”,指的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形,而不是人类认知上的有形。因为,这世间有无数客观上有形的存在,是超出人类的认知范围的。
也许这里的“有形”,更应该描述为“能够被感知”。只要在任何情况下有任何可能被感知到,即便完全不是通过人类的认知能力所感知到的,也是客观意义上的“有形”存在。
而在此之前,祂甚至连所谓的“有形”都还不是。
祂无法被称呼,无法被形容,无法被任何语言描述。
因为称呼也罢,形容也罢,描述也罢,都是属于有形世界的规则,无法用来约束“无形”。
首先是“有形”的产生,然后才随之产生了一切能够用于感知、形容、描述的媒介。
就好像先有物质的存在,然后才会形成能够感知物质的器官。
先有“有形”,然后才能感知。
这就是“无形”无法被感知的原因。
就好像存在于一个小瓶中的生物,无法真正的理解何为小瓶一样。要想真正地理解何为小瓶,首先必须要能够超越小瓶本身。
身在小瓶外,才能看清究竟什么是小瓶。
同样的,身为处于世界内部的存在,要想真正地理解世界,首先就必须要能够超越世间的一切。
超越一切的感知、形容、描述,舍弃所有一切有形世界的规则,毫不犹豫地投入那个不属于任何感知、任何形容、任何描述的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