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开拓疆域
秦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并没有局限于原来六国的疆土范围,而是继续致力于向周围地区扩大,实现拥有天下的梦想。帝国领土的扩充包括南征闽越、百越,北却匈奴。这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之后的汉朝等朝代就是在秦国的版图上继续完善其领域的。
开拓东南地区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长江以南)生活的少数民族一般被统称为越人,《庄子》《史记》《吕氏春秋》中都提到了越人的情况。从考古发现上看,史前时期江南地区的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有些地区的文明成就亦不逊于中原地区。先秦时期百越诸族的发展因地域而异,文献记载越人分为许多支系,其中较大的有于越、瓯越、闽越、西瓯、骆越五支。
前 473 年,越国灭吴,越国势力一度达到江淮间,中原大国楚国于前306 年消灭了越国,越地尽入楚。之后,越国遗民向南迁移,进入瓯江流域的称为瓯越,以现在的温州一带为中心;进入福建一带的,称为闽越。瓯越、闽越各自建立了政权。
秦国对南方诸族的进攻,在王翦取得对楚战争的胜利后就开始了。
越人占据着江南地,附依于楚。王翦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 222)消灭了楚国的残余势力后,“因南征百越之君”。这次对越人的进击应该是从江浙一带出发的。秦人取得胜利后,即设立了会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绍兴,这一带的越人遂成为大秦帝国的臣民。
开拓岭南地区 前 220 年,秦军在平定江浙一带越人的基础上,大举向岭南地区的百越进军。秦人征伐平定岭南诸地的战争旷日持久,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始皇派尉屠雎以五军戍五方。秦始皇“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秦军为进军越人做了长达三年的准备,其中灵渠的修建就是为解决军粮给养问题而进行的一项重大的工程。秦始皇三十年(前 217),由监御史禄主持修筑了联结湘水支流与珠江支流离水的灵渠,水路的畅通使得秦军增援的楼船之士乘水路而至,军粮的供给也得以解决。
第二阶段,秦军大规模地进击越人。秦军的进击是在五军戍五方的基础上,熟悉了越人的情况后进行的。东路,秦军由今江西余干、上饶向东,攻取了东瓯和闽越,东瓯王摇和闽越王天诸相继战败。秦人在这一地区设立了闽中郡。西路,秦军进攻西南越、骆越,一路经今南昌翻越大庾岭进入广东北部,一路经骑田岭抵达番禺,进入广东的秦军也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是,越人转而采用退入山林、零散作战的方式,令秦人不能速战速决。后越人“夜攻秦人,大破之”,秦军统帅尉屠睢被杀,伏尸流血数万,秦军损失惨重。
第三阶段,秦始皇重新布置伐越的战略,使任嚣、尉佗将卒以戍越,其时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秦国当时征发了“逋亡人、赘婿,贾人”开赴岭南,这些在秦国国内被视为罪人的士卒在岭南为赢得自由和爵位奋勇而战。在当地剩余秦军的配合下,才取得了胜利。
秦国在西瓯、南越、骆越故地分别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行政区域。
统一巩固北方边疆地区的战争 战国后期,秦国彻底灭掉义渠国,进而向西北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发起进攻,西北地区的陇西、宁夏一带基本上被秦军所占据,秦因此设立了陇西、北地二郡。这两郡与秦国北部的上郡连为一体。同时,秦国也着手在边境地区修筑长城以抵御胡人骑兵的进攻。自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 272),秦设立这三郡以后,即在三郡边境修筑长城,称昭襄王长城,以防止胡人的入侵。
秦统一六国时期,无暇北顾边地,匈奴族趁机向南扩张,一度占据了河南地,即今河套地区,对秦国的关中平原构成严重的威胁。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遂将解决北方边境的匈奴祸患提到首要地位。统一的次年,秦始皇首次出巡,巡视的地区即是陇西、北地二郡;秦始皇三十二年(前 215),东游碣石后,再度巡视北边,“从上郡入”。此次巡视,秦始皇很有可能亲眼看见了匈奴族对北部边地的侵扰,已意识到匈奴之患到了需要武力解决的时候了。另外,秦军平定南方百越的军事行动已取得初步胜利,再加上术士燕人卢生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 30 万人北击匈奴。
秦始皇三十二年(前 215)蒙恬的进军“略取河南地”,史书记载较略,可见蒙恬以 30 万大军击溃匈奴军队轻而易举。匈奴首领头曼单于,不胜秦,只好放弃肥美的河南地及所筑的头曼城,向北退却。
次年,蒙恬大军继续向西北地区的草原深入,“西北斥匈奴”。秦军兵至阴山地区,“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秦军在这一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军事据点。接着,蒙恬又渡河攻取高阙、阴山和榆中,拓展了北部疆域,秦国在这一地区设立了九原郡。
为了巩固北方的边地,秦始皇施行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包括采取谪戍和晋爵的措施,来充实边地人口;迁徙谪民到九原郡垦戍;修筑了直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三十六年(前 211),又迁徙 3 万户到北河、榆中定居,这些迁移人口都拜爵一级。两次移民不仅充实了边地人口,加强了新开发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还促进了边地经济的开发。
秦直道是一条国防性质的大道,起自甘泉山南侧的林光宫(汉称甘泉宫),北抵九原郡。全路“千八百里”,今实测是 700 多千米。由于这是条新开的道路,主要路线又造在子午岭巅,工程十分艰巨,所以直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 210)夏病逝沙丘,虽可使用,但仍“道未就”。到秦二世三年(前 207),直道的修筑才完全竣工。直道的修成无论是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大壮举。这条道路的修成,不仅维护了新生的秦帝国的统一,而且稳固了秦帝国的政治统治。这条道路对促进北部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增进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为巩固北逐匈奴的战果,“逋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这就是历史上的修筑长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秦始皇又派遣公子扶苏到蒙恬军队任监军,参与长城的修筑。
秦代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即西起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向北至今临洮,然后,沿黄河南岸过兰州,抵宁夏,沿贺兰山北上,接赵长城,傍阴山至代郡,与燕长城联结,向东达到辽东郡。
万里长城的修建,耗费巨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司马迁在《史记》中感叹:“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但当时,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防御了匈奴的入侵,保障了内地人民的安全,巩固了北方边地的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