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因缘生万有,于无常中识破福祸果报
世间事皆从因缘起。世间万法启于“无常”,好与坏皆处于流变之中,并会相互转化,所以,就算是一时遭遇挫折,只要识得本心,顺应自然本性,逆境终将成为过去。所以,“无常”在另一方面也为人生带来无穷的希望。烦恼是众生不能解脱的最大障碍,只有消除烦恼,才能获得超脱。识得因缘,方知祸福好坏皆己造,自己是命运的主人,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活得自在踏实,了悟真实的人生。
1.万物皆从因缘生
接触世俗的事物,内心不被诱惑,没有忧愁,没有瑕疵,心灵安定,这是多么幸福啊!
有一次,云居禅师正在用箩筐筛豌豆,洞山禅师忽然问他:“你爱色吗?”云居禅师吓了一跳,箩筐里的豌豆也撒了一地,洞山禅师笑着把地上的豌豆一粒一粒捡起来。
云居禅师的脑海里回想着刚才洞山禅师说的那句话,不知道怎样回答是好,因为“色”包含的内容太广了,女色、酒色、财色、颜色等等。
云居禅师放下竹箩,心中还在翻腾。他想了很久才回答道:“不爱!”
洞山一直在旁边冷静地看着云居受惊、闪躲、逃避、犹豫,他缓缓地说:“你可想好了?你真的能够从容面对色的诱惑吗?”
云居大声说道:“当然能!”然后他向洞山禅师脸上看去,希望能得到他的回答,可是洞山只是笑,没有任何的回答。
云居禅师感到很奇怪,反问道:“那我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洞山说:“你问吧!”
云居问:“你爱女色吗?当你面对色的诱惑的时候,你能从容应付吗?”
洞山哈哈大笑地说:“我知道你要这样问,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你问我爱不爱,爱与不爱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爱又如何,不爱又如何?”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女居士,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她虽然没有出家当比丘尼,但对佛教的教义、法术十分精通,时时修炼钻研,是位功道高深的女居士,很有名望。
一天,女居士前往拘萨罗国游历,在迦旃延婆罗门的尼庵中的罗园里住下。
婆罗门尼的几位弟子外出化缘、拾柴回来,一进罗园,看见一位女居士端坐树下,面容祥和舒朗,心凝神注,一副安宁寂静、超然世俗的样子。弟子们很是惊叹佩服,赶紧上前施礼,恳请女居士赐教。
于是女居士便跟这几个年轻弟子侃侃而谈。她说古论今,讲法释道,还勉励她们潜心修研,必能获得真谛。
女居士讲得娓尾动听,句句透彻。几个弟子听得频频点头,心服口服,她们从来没听过这么中肯切实的教诲,这么高深而又平易的事理,都很庆幸自己有这么一个机遇,而且对女居士也就越发尊敬,越发感激。
弟子们听了教诲,依依不舍地辞别了女居士,背起柴禾,高高兴兴到庵中回婆罗门尼的话去了。
她们一见师傅,就争先恐后地抢着说:“师傅,咱们罗园里来了一位姓瞿昙的女居士,是位道法高强的人呀!她特别善于讲法说道,而且善解人意,句句话都能说到人心里去,切中我们糊涂迷惑的地方。真是像俗语中所说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哇!”
婆罗门尼见自己的徒弟们如此眉飞色舞地赞叹那个初来乍到的女居士,心中一动,就势吩咐道:“既然她这么深刻高强,这么值得你们讨教,那么,就替我去跟她说,请她明天到庵里来吃饭吧。”
弟子们一听,惊喜万分,这正是她们求之不得的事,高兴得差点儿叫出声来。一个腿快的弟子赶忙跑到罗园去传师傅的话。
女居士听了弟子传达过来的邀请后,依然平静地坐着,没起身,沉默不语。那个正在兴头上的弟子见女居士既不说去,也不说不去,虽然有点儿纳闷,但她心里是唯恐她不答应,所以也等不及女居士的回话,就兴冲冲地往庵里跑,回禀师傅说,女居士接受了邀请,明天准来。
第二天一早,婆罗门尼坐在正堂上,堂门敞开,远远地就看见女居士身穿素衣,手持钵盂,信步朝尼庵走来。
婆罗门尼叫弟子给女居士添了一个座位,然后就吩咐上菜开饭。一桌子的莱,招待客人可谓是够丰盛的了。可婆罗门尼只顾闷头自吃自喝,对女居士既不谦让,也不关照,似乎并没把她当做自己请来的贵客,谁也不敢多说多动。女居士也就自然要自己照顾自己了。
吃过饭,女居士起身出去洗漱净面,又把钵盂清洗干净,然后回到屋里,坐在为自己特设的位子上。再看婆罗门尼,舒舒服服,心满意足地挺了挺身子,穿着鞋侧卧在一张高高架起的床上,用衣角遮住头,摆出一副舒懒懈怠,漫不经心的姿态。她侧着头,平声慢气地问女居士:“我们有些不明白的事情想向你讨教讨教。我的弟子对你的口才、智慧盛赞不已呀,不知你是否有空为我们解答呢?”
看着婆罗门尼傲慢的样子,女居士平淡而和气地回答:“姐妹们有事要问,我尽力解答,何必如此客气呢。不过,恐怕今天不是时候吧?”
说完,她便起身告辞。婆罗门尼只在床上欠了欠身,草草摆了个送客的姿态,目送着她出了门。弟子们不知师傅到底想干什么,都觉得很不自在,心里很不舒服。
第二天,弟子们外出去砍柴,归途中又去罗园听女居士讲道,回到庵中,又如实地回禀了师傅。婆罗门尼便又请女居士到庵中用饭,就这样一来二去,连请了四次饭。
到第五次,婆罗门尼终于开口说要请女居士来尼庵说法布道。可女居士还是当初的那句话,“还不是时候”。
婆罗门尼见几请不应,又不知女居士话中之意,很是着急。正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她的诸位弟子倒是明白得很。
“咱们师傅初次见面就对女居士不恭不敬。礼数上怠慢不说,还打心眼里瞧不起人家。到如今师傅又想去向人家求法,人家能相信咱们是诚心实意的吗?是我们先失礼,先不真诚待人的呀!”
弟子们交头接耳,私下里议论纷纷,很快被婆罗门尼知道了。她自惭形秽,面有愧色,心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就更要去请她,而且一定真心真意地亲自恭请。
女居士见婆罗门尼亲自登门拜请,而且大有思过悔悟的歉意,终于接受了邀请,第六次来到了尼庵。
婆罗门尼备下各种各样的菜肴款待贵宾,盛情备至。吃罢饭,婆罗门尼脱鞋端坐在一张低矮的床上,毕恭毕敬地对女居士说:“我有一些不懂的事想向姐姐您请教,不知能不能给指点指点?”
女居士答道:“今天是时候了,您尽管问吧。”
婆罗门尼松了一口气,问道:“为什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是由自己的言行决定的,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是由他人的行为决定的呢?还有,为什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既是由自己,又是由他人所决定的?又说一个人的苦和乐既不是由自己,也不是由他人所决定的呢?”
“苦与乐是相反相生的呀。正是因为它们对立、矛盾,所以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而且,苦与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此时为苦,彼时则为乐。没有苦,也就谈不上乐;没有乐,还有什么苦可言呢?”
“那么对一个生在世间的人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婆罗门尼又问。
“世上的事物都有因有果,而因与果都是包含在对苦和乐的追求之中,是由苦与乐的谁多谁寡,谁强谁弱所决定的。”
婆罗门尼紧接着追问:“我现在提问,您随意应答,毫无语塞、含糊之处。那么我再请问,您有眼吗?”
“有。”
“那么,有‘色相’吗?”
女居士回答道:“有!”
婆罗门尼又问:“是不是因眼识、眼触来接触外界事物,而感受苦乐或不苦不乐呢?”
“是这样的。”女居士这时也很感慨地说:“世间万物都是从其因缘而生苦乐啊!”
同时,她暗自赞许婆罗门尼对人生苦与乐的悟性,又说道:“这正是佛的含义之一呀!”
婆罗门尼顿时开悟,整衣正服,合掌端坐,从此皈依佛门,终生致力于探求更深、更广的佛法道义。
淡然心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志坚定的人,纵使世事纷争,也能透过世相看到事物的本质。在任何诱惑面前,都能够从容淡定,不会迷失自己的心性。
2.种植何种因,便得何种果
佛陀说:“在佛像前面种下微小的福德因缘,竟可以得到如此大的福报,甚至到了他将要进入涅境界时还跟着他。可以想见,如果对如来法身种植福因,对于修行的功德将不可限量;相反的,恶业也将遭到苦报。”
王舍城里有一个富贵人家,有一年,这个富人家里诞生了一名相貌非凡的男婴,他出生的时候指头竟然放光,父母看到这种情况既高兴又吃惊,于是请法师来给他起名叫“灯指”,还邀请亲朋好友来庆祝了一番。
来参加宴会的有一个叫苦修的婆罗门学者,看了这个男婴的长相说:“这个孩子是天人下凡,将来必定不同凡响。”听到这样的赞美,富人夫妇更加高兴了,于是大设檀会,七天七夜不停的布施作福。
消息传到国王耳里,他心想:“出生指头就会发光吗?”国王感到很疑惑,于是就派人将这个男孩带到王宫中来,想亲眼见识一下。国王见到这个男婴的手指确实可以放光,惊异的说道:“果然因果是真的存在的。如果没有因果,为什么这婴儿一出生,手指就能发出光芒?这婴儿前世一定积了不少福德,现在才得到善报的。”
渐渐的,灯指长大了,父亲为他选择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富家女子作为他的妻子,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没过多久,灯指的父母相继去世,灯指从小娇生惯养,不懂得管理家业,只是每天过着安逸舒坦的日子,而家里的积蓄越来越少。
这天灯指出门享乐,妻子也回娘家探亲,一伙强盗乘虚而入,抢走了家中仅有的财产。灯指晚上回家发现被抢劫一空,不禁放声大哭,就在这个时候,他那神奇的指头也不再放光了。
可怜的灯指一夕之间什么都没有了,妻子也离他而去,仆人们也四散而去,亲朋好友更是与他断绝了往来。大家害怕他向自己乞讨,只要一看到他,不是急急忙忙躲开,就是大声把他骂走。灯指感到生不如死,不止一次想要自杀,却都没有成功。
灯指心想:“想死又死不了,将来日子还那么长,要如何才能过下去呢?”后来灯指走投无路,就去做了抬尸体的工人。
有一天,他正把一个尸体抬到墓地准备放下的时候,死人却紧抱住灯指不肯松手,灯指用尽全力也不能甩开。灯指吓得乱跑,想要找人解救,可是没有人帮他,反而还骂他怎么背着尸体到处乱跑,然后用石头丢他,丢得他头破血流。灯指不禁难过地说:“我本来家中富有,没想到现在却过着这样的生活,哪知道又有冤魂跟着我,我背的尸体竟然不离开我。我就算背着尸体也要回到原本的家,宁愿和尸体一起死,也不愿以后背着尸体苟且偷生。”
于是灯指背着尸体来到自家空宅,说来奇怪,灯指一到家,死尸就掉在了地上。这时灯指忽然看见死尸的手指闪闪发亮,再仔细观察竟发现是黄金。他拿小刀割开尸体,发现尸体的全身骨骼都是金子。这下灯指发财了,他的富贵更胜从前,妻子、僮仆都回来投靠他,亲戚朋友也都回来找他,灯指叹了一口气说:“运势一去,所有一切都幻灭,生活有如地狱一般。运势一来,连尸体都变成黄金,之前无情的人立刻变得好像没事,对我依旧喜爱。”
经历了这些事,灯指看破人生,不再迷恋富贵繁华,把一切财物施给贫苦大众,之后放弃荣华富贵,出家修行,每天精勤修习,最终成为阿罗汉,但是尸宝还是紧紧随着他,不肯离去。比丘们看了,合掌问佛陀:“灯指比丘因为什么因缘,从出生以来就指头发光?又是什么因缘要遭受大贫困?而且尸宝为什么一直跟在他身边呢?”
佛陀回答:“好几世以前,灯指比丘出生在波罗奈国一个富有家庭里。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天在外面玩得太晚,等到天黑回家时,家里的门窗都关了,他大叫开门也没有人来应门。过了很久母亲才来为他开门,他于是生气地骂母亲:‘全家都死光了吗?还是有盗贼来抢劫?怎么没人帮我开门!’造了这种口业,他死后堕入地狱,并且这辈子遭受贫困,至于指头发光及尸宝的因缘,则是另一件事。从前有一位佛名叫毗婆尸,他入涅槃后,佛法流传到世间。灯指当时已经长大,成为富豪。有天他到塔寺恭敬礼拜之后,见到佛像有一根指头破落,他马上花钱用金箔修补佛指。修好后,他祈愿能因为修治佛像的功德,以后得到尊豪富贵,如果漏失金钱,之后还能寻得。因为上辈子帮佛像修补指头的因缘,所以今世得到指头发光以及死尸成宝的福报。”
佛陀说:“在佛像前面种下微小的福德因缘,竟可以得到如此大的福报,甚至到了他将要进入涅槃境界时还跟着他。可以想见如果对如来法身种植福因,对于修行的功德将不可限量;相反的,恶业也将遭到苦报。”
从前波斯匿王听到两个侍从在对话,一个说:“今天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因国王所赐。”另一个说:“我什么都不依靠,只凭自己的命运来获得。”
国王一听很喜欢前者,便先遣人去皇后那里交代一些赏赐的事,接着便叫那侍者端着国王喝过的半杯酒,送去给皇后。
但天不从人愿,侍者流起鼻血来,只好由那位凭自己命运做事的侍者送去给皇后,皇后因而给他很多赏赐。
得到赏赐的侍者回报给国王,国王觉得讶异,立刻叫之前的侍者来问原因,侍者说:“我刚走出门就流鼻血了,所以才请他代送国王的酒给皇后。”
国王叹气说:“我现在终于了解佛说的‘自作其业,自受其报’。业力是谁也无法更改的。”
“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不该得的福报,怎么都强求不来;是自己的福报,别人也抢不走。
淡然心语:
古语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语有云:“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一切皆有因缘果报。帮助了别人,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伤害了别人,也许某一天会受到同样的伤害。”
3.众生皆有佛性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是渐渐被红尘所遮盖,心灵渐渐被贪、嗔、痴三毒控制,离佛境越来越远,离地狱越来越近了。只要勤加修炼,扫除魔性,又可复归于佛。
印度夏天的天气是非常炎热的,七月十五日,是僧众们自由活动的日子,即佛欢喜日,也是解夏的日子,更是信徒们表达虔敬之心的僧宝日。在这一天,通常信徒们会备办食物、鲜花等东西,来供养有修有证的出家人,希望借着供僧的福德因缘,增长自己的福慧。
早晨的曙光刚照射到皇宫的屋顶,阿育王便迫不及待地起床梳洗,吩咐随从侍卫打点好一切。几天前,阿育王便差人到精舍送递邀请帖,礼请精舍的所有出家人七月十五日到皇宫来应供,接受他的虔诚供养。阿育王为了慎重起见,亲自四处察看一切是否就绪,饮食、医药、卧具、衣服四种供养是否齐全,应供的座位是否安排妥当,中午时分,一千余位出家人,身着橘黄色的袈裟,手捧着应量器,踏着三千威仪的步伐,按照顺序鱼贯进入皇宫,接受阿育王的供养。阳光照射在他们的袈裟上,绚烂的光芒霎时照得皇宫更为金碧辉煌。
依照当时印度的习俗,即使是九五之尊的国王,供养沙门僧侣,也要行五体投地礼拜之仪。因为有修有证的出家人是出世间的导师,是人天师范,是弘扬佛陀圣教的使者,是众生的福田,堪受众生的恭敬。阿育王端肃恭敬地献上供养。并且一一向各位出家人顶礼。
礼拜到最后一位出家人的时候,却是一位年仅7岁的小沙弥。阿育王眉头一皱,赶忙将小沙弥拉到帷幕里面,避开所有的卫兵宫女,腼腆地对小沙弥说:“小沙弥,我是万民景仰的国王,至尊至贵,今天不得不依照国家的礼俗,向稚幼孩童的你顶礼膜拜,如此难为情的事,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啊。”阿育王说完,摘下璀璨的皇冠,万般无奈地匍匐于地上,行起五体投地礼。
忽然,小沙弥笑嘻嘻地从座位上爬了起来,然后,突然将手中的瓦钵往空中抛掷,飘然一跃,腾飞在空中,瓦钵应声变大,小沙弥忽而钵外,忽而钵内,忽而钵沿,手足舞蹈、姿态曼妙。钵中突然涌出一股清澈的水柱,水柱中喷出一条殷红的火舌,小沙弥奋身跳入水火之中,忽而火中出水,忽而水中出火。小沙弥就像一条蛟龙,悠游自在,看得阿育王瞠目结舌,惊得说不出话来。
小沙弥如一片树叶轻落地上,若无其事地对阿育王说:“国王!刚才我在空中嬉戏,在钵里翻筋斗的事,你也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哦!”说完他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宫门。
这时,阿育王才恍然大悟,原来小沙弥是已经了脱烦恼、神通自如的阿罗汉尊者。他懊悔自己的无知短见,与圣弟子失之交臂。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阿育王把顶礼小沙弥的事告诉了大臣们。大臣们听了便议论纷纷:“你是我们最尊敬的国王。你的头最为尊贵,卑微幼小的小沙弥怎么能够承受你的礼拜?”
阿育王却说道:“你们认为我的头最为尊贵,现在我们就来进行一项试验吧!看看这世界上什么人的头最尊贵无比。”
于是,阿育王就派遣了两位大臣化妆成平民百姓。一个人手持肥壮的猪头,一个人拿死囚犯的人头,佯称为阿育王的头颅,分别去街道上叫卖,看看哪一个价钱比较好。大约一盏茶的时间过去了,卖猪头的大臣喜滋滋地禀报卖了一两钱,而阿育王的头因为百姓们害怕惹来无妄之灾,无人问津。
最后阿育王召集大臣们说:“国王的头甚至不及猪头来得有价值,能够礼敬三宝,向圣贤真理谦卑顶礼的头,才是世间最尊贵的头。”
淡然心语:
大海就是由一滴滴的水汇聚而成,小小的蚂蚁联合起来,力量也是巨大无比的。世间有很多小东西,不要因为其小,就忽略了其价值和意义,而心生怠慢。佛家讲求众生平等,所以对于小人物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
4.欲得福报,先植福因
人生难免一死,应趁有生之年多做一点善事。
明朝时,有一位小沙弥,住在普陀山的寺庙里。有一天,他心血来潮,想到郊外走走。他远眺普陀山的最高峰,心想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感应奇迹应该有很多,在那最高的山峰说不定有道场或修行人呢。
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就往普陀山最高峰走去。一路上蔓草丛生,荆棘遍布,小沙弥不畏艰险地爬上最高的佛顶山。没想到山顶竟然是一片平原。他站在山顶上往下一看,普陀山尽收眼底,他非常开心地四处游走,想看看到底有没有人在此修行,可是走了许久,也没有发现一个修行的人。正在他失望之余,他发现地上有一块石碑,而且石碑上还写着四个大字“慧济禅寺”。
小沙弥对“慧济禅寺”这四个字感到很熟悉,也感到很亲切。他心想:“这山峰以前一定有人在这里建过道场,不然怎么会有这样一块石碑存在呢?前人都能在这里建寺庙,为什么我不能建一个寺庙呢,不如我在这里建一个寺庙,好让更多的人来这里修行,就这样决定了。”
小沙弥充满自信的回到山下,向师父说:“师父,在普陀山最高的山顶上,我发现还有一片平地,以前好像建过道场,弟子想去那里建一个道场,不知师父意下如何?”
师父听到小沙弥说想在佛顶山建道场,觉得他是异想天开,于是就对他说道:“你有没有弄错,就凭你一个人想到佛顶山建道场,你要知道,光是搬木材上山就是一大难题了,更何况是在那里建造寺庙!你真是太天真了,也太不自量力了。要建自己去建吧”。
小沙弥说:“弟子已经发愿了,如果师父不帮忙,那弟子只好自己去建了。”
师父听了又说:“你以为建道场就像堆积木那么容易吗?你自己好好去想想吧,真是乳臭未干的小孩,我不想再听了。”
许多师兄知道小沙弥年纪轻轻就想建道场,都来劝说:“小师弟,算了,还是好好修行吧,不要自找麻烦了,赶快打消这个念头吧。”
小沙弥感到大家都这样打击他,看不起他,心里虽然很难过,但是他更加下定决心,要做给大家看看。于是他拜别了师父,走向大殿,跪拜在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前,虔诚地默默祈祷:“观世音菩萨,弟子发愿要建一个道场,请菩萨保佑弟子,使弟子完成宏愿。”
俗语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但是小沙弥发愿要在佛顶山兴建道场,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小沙弥左思右想:“要兴建道场,首先就要去化缘,因为只有有钱才能买木材,请工人来兴建道场。”
于是小沙弥就满怀信心地走向人多的闹市。有时候一家一家的去化缘,有时候就站在闹市的门口,有时候几天也化不到缘,有时候还要遭人的白眼,有时候会化到一些残羹冷炙。
就这样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三年了,小沙弥仍然在大街上敲着木鱼挨家挨户去化缘,可谓尝尽了人间的冷暖,他头发不知道有多久未剪,衣服破旧不堪,乍一看去,像一个又脏又穷的小乞丐,这样就更不容易化到缘了。
有一天,他伤心流泪地走到河边,看到潺潺的流水,想起悠悠的岁月!又想到三年换来的是理想的破碎,于是悲从中来,在河边号啕大哭,心想兴建道场原来只是一个不可以实现的梦,他已没有信心再走下去了。
于是他灵机一动,看看被他敲了三年的木鱼,早已破旧不堪了,不如把它放入河里,求菩萨保佑,看木鱼漂流到哪里,他就到哪里化缘,不再漫无目标地化缘了。于是他就把木鱼放入河里,他也跟着木鱼跑。奇迹竟然出现了,木鱼漂到某处竟然停在那里打转不再漂下去了。小沙弥心想,这里一定有大护法吧!否则木鱼怎会在此打转呢?于是他赶快把木鱼捞起来,可是当他捞起木鱼后,才看到这里根本看不到什么大户人家,连一个人影也没有,只有一大片的树林,小沙弥心想木鱼既然漂流到这里停下来,那就在这里敲木鱼吧!
于是小沙弥在河边就念着:“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一心念着菩萨圣号,手中敲着木鱼,可是三天三夜也没有看到半个人影。
在这儿附近有一个富贵人家前,这个富贵人家中的老夫人卧病在床己有数年光阴了,虽然儿子在朝为官,也聘请各地名医前来医治,服尽名贵中药,仍然毫无起色,但是连续三天来都听到远处传来的木鱼声,使她忘记了痛苦,更感到心里舒爽愉悦。于是老夫人唤来仆人,并对仆人说:“你们赶快去找那位敲木鱼的人,也许我的病体只有那位敲木鱼的人才能治好。”
仆人听了老夫人的指示,循着细微的木鱼声寻去,终于在河边看到小沙弥,并对小沙弥说:“老夫人有请,请您跟我走一趟吧。”
小沙弥因为三天三夜没吃东西,连一点儿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了,于是仆人搀扶着小沙弥来到富人家中。
“回禀老夫人,这位就是敲木鱼的人。他己三年没理发,三年没换衣,三年没鞋穿,三天没吃饭了。”仆人向老夫人禀告说。
“真可怜啊!快吩咐下去,立即准备斋饭、僧衣、罗汉鞋,并请来剃头师父,先替小师父安顿吃穿的问题再说吧。”老夫人指示仆人赶快去办。
一会儿的功夫,小沙弥就恢复了原来清净庄严的模样。老夫人看小师父容光焕发的样子,心里也舒服了一些,于是对小师父说:“你怎会落到这般凄惨呢?”
小沙弥就把发愿兴建道场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老夫人听。老夫人听完以后,感慨地说:“真是观世音菩萨感应呀!想不到我花那么多钱,请来各出名医,服尽名贵中药都不能治好的病,自从听了您敲的木鱼声之后,身体的疾病居然不治而愈了,这真是不可思议呀!您明天起不用再化缘了,兴建道场的事,就由我来为你处理吧。”老夫人讲完,即刻吩咐仆人去请在朝为官的儿子,叫他赶快去普陀山的最高峰兴建道场。
儿子知道菩萨的感应事迹也很高兴,立即命人上山兴建道场。现在普陀山的最高峰佛顶山的慧济禅寺,就是这样建成了。
淡然心语:
俗语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佛家认为,一个人若能长期发善愿,造福众生,那么福报就是无可限量的。因为上天以慈悲为怀,对众生的仁爱是无微不至的。所以,只要一心向善,就能够得到天助,也能够得到人助,最后善愿也一定能够实现。
5.感恩众生,便是快乐自己
假使世间一切众生都不知报恩,普度众生的菩萨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嫌恨,而且不图一丝回报,还会继续帮助他们消除烦恼与痛苦。
——布袋和尚
有一个青年名叫光藏,未学佛前,一心想成为佛像雕刻家,因此特别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能够得到禅师的指点,学习一些佛像的常识,以便在雕刻方面有所成就。
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叫他去井边提水。当东云禅师看到光藏提水的情形以后,突然间开口大骂,并赶他离开。因为天色已晚,其他弟子看到这种情形,对他感到颇为同情,就请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睡到半夜的时候,他被叫醒,去见东云禅师。禅师以温和的口气对他说:“也许你还不知道我昨晚骂你的原因,我现在可以告诉你,白天我看你提水的时候,水都溢出桶外,而你却毫不在乎,虽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予的。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对被参拜的佛像,雕刻的人需要有一颗虔诚的心,才能雕刻出庄严的佛像,像你这样不知惜福且轻易浪费的人,怎么能够雕刻佛像?”
光藏听东云禅师的教诲,颇为感动,并对他钦敬不已,于是在深加反省后,终于成为入门为弟子,其佛像的雕刻技艺也独树一帜。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和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无论生活在何时何处,或是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胸中常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就必然会拥有温暖善良的美好品格。
有一次贝比和马伯、吉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伯失足滑落。幸而吉沙拼命拉他,才把他救上来。
马伯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沙救了马伯一命。”
三人继续走,吉沙跟马伯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沙一气之下打了马伯一耳光。
马伯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沙打了马伯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贝比好奇地问马伯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而将吉沙打他的事写在沙土上?
马伯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沙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人的一生会收获很多,但是有些东西是需要忘记的,这样才能以轻快的步伐,走在人生的前列。
爱因斯坦说:“每天我都要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劳动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
多年前一个感恩节的早上,有对年轻夫妇的一家人极不愿醒来,他们不知道如何以感恩的心过这一天,因为他们实在是穷得可怜。
没多久这对夫妇就争吵起来。随着双方吵得越来越凶,这个家庭最长的孩子眼看着这一切,只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
突然沉重的敲门声在耳边响起,男孩前去开门,一个高大男人赫然出现在眼前。男人穿着上身皱巴巴的衣服,满脸的笑容,手提着一个大篮子,里头满是各种东西:一对火鸡、塞在里面的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罐头等,全是感恩节大餐所不可少的。
这家人一时都愣住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门口的那人说道:“这份东西是一位知道你们有需要的人要我送来的,他希望你们晓得还是有人在关怀和爱你们的。”
起初,爸爸还极力推辞,不肯接受这份礼,而那人却说:“我也只不过是个跑腿的。”带着微笑,他把篮子搁在小男孩的臂弯里转身离去,身后飘来一句话:“感恩节快乐。”
就是那一刻,小男孩的生命从此就不一样了。虽然只是那么小小的一个关怀,却让他晓得人生始终存在着希望,随时有人,即使是个陌生人,在关怀着他们。在他内心深处,油然生起一股感恩之情,他发誓日后也要以同样方式去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到了18岁时,他终于有能力来兑现当年的许诺。虽然收入还很微薄,但他在感恩节里买了不少食物,不是为了自己过节,而是去送给两户极为需要的家庭。
当他到达第一户破落的住所时,前来开门的是位拉丁妇女,带着提防的眼神望着他。她有6个孩子,数天前丈夫抛下他们不辞而别,目前正面临断炊之苦。
年轻人开口说道:“我是来送货的。”随后他从车里拿出装满了食物的袋子,里头有一对火鸡、配料、厚饼、甜薯及各式的罐头。见此,那个女人当场傻了眼,而孩子们也爆出了高兴的欢呼声。
这位年轻妈妈操着生硬的英语激动地喊着:“谢谢,谢谢!”
年轻人有些腼腆地说:“我只是个送货的,是一位朋友要我送来这些东西的。”随之,他便交给这位妇女一张字条,上头这么写着:“我是你们的一位朋友,愿你一家都能过个快乐的感恩节。”
看到张张笑脸,他对自己有能力帮助他们,内生一股感恩之心。他的人生竟是一个圆满的轮回,年少时的悲惨时光竟指引他一生以帮助他人来丰富自己的人生。就从那一次的行动开始,他开始了不懈的追求,直到今日,以行动回报当年他及家人所得到的帮助。
这个年轻人就是美国最成功的心理励志专家,全球顶尖潜能成功学权威安东尼·罗宾。
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为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粒和平的种子。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
淡然心语: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之人,必是遭人唾骂的无耻之人。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懂得付出后,才能获得感恩。一个能够感恩、惜福的人,就是最富有的人。
6.逆境磨练心志
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
从前在一座寺院中,有一个小和尚,他每天清晨都要担水、清扫寺院。做完这些事情以后,他还要去很远的一个市镇上购买寺中一天所需的日常用品,回来以后他还要诵读经书到深夜。
有一天,他发现,虽然别的小和尚偶尔也会被分派下山去买东西,但他们去的是离寺院很近的市镇,而且路途也很平坦。于是,小和尚就问方丈:“为什么别人都比我悠闲自在呢?即没有人强迫他们干活,也没有人督促他们读经,而我却要忙个不停呢?”方丈只是微笑不语。
第二天中午,当小和尚扛着一袋小米从后山走回来的时候,方丈叫住他,并带他来到寺的前门。这个时候的太阳已经偏西,放眼望去,前面山路上出现了几个小和尚的身影,当小和尚们走到寺院的前门时,方丈就问那几个小和尚:“我一大早让你们去买盐,路这么近,又这么平坦,怎么回来得这么晚呢?”
几个小和尚回答道:“方丈,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看看路边的风景,不知不觉就到这个时候了。已经快十年了,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都是这样的啊!”方丈于是又问身旁侍立的小和尚:“寺后的市镇那么远,而且路途又不平坦,你扛了那么重的东西,为什么回来得却比他们还要早些呢?”
小和尚回答道:“我每天走在路上,都想着要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太重,我才更小心去走,这样一来,反而走得越来越稳、越来越快。转眼十年了,我已经养成了习惯,我的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
方丈闻言大笑,说:“如果道路过于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炼一个人的心志啊!”
这个当年的小和尚就是著名的玄奘法师。后来他在去西天取经的途中,虽然历经千难万险,重重阻碍,但在他的心里,却一直闪耀着执着的光。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地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佛教圣地南海去朝拜,你觉得如何呀?”
富和尚用怀疑的口气问道:“来回好几千里的路程,你要怎样才能到达目的地呢?”
穷和尚说道:“我只需要一个喝水的瓶子,一个吃饭的泥盆就足够了。”富和尚听了哈哈大笑,无不讽刺地说道:“几年以前,我就下决心想租一条船到南海去朝圣,就凭我的条件,到现在还没有办到。而你就想拿一只破玻璃瓶子,一个泥瓦盆就想到南海去?真是白日做梦!”
一年以后,富和尚还在为租赁船只筹钱,穷和尚已经从南海朝圣回来了。
淡然心语:
逆境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顺境却往往会使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所以,在身处逆境的时候,没有必要去怨天尤人,要坚持下去,要有执着的精神和韧性,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会变得更加坚强,成功会离自己越来越近。身处顺境的时候,也不要放松懈怠,而是要常常激励自己努力进取。
7.珍爱当下便是尊重生命
我们必须确知:人只要是活在错误当中,他也不得不活在烦恼当中。而人最大的弱点是姑息自己,苛求别人。
——耕云先生
佛经上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在一片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孔雀。孔雀王有五百个妻子,但它把五百个孔雀妻子都抛弃了,爱恋上一只青雀。
这只青雀最喜欢吃甘露和一种美味的果子,所以,孔雀王每天清晨都踏着露水,到森林里去吸取甘露,并寻找那种果子给青雀吃。
有一个国家的王后患了重病,久治无效。有一天,王后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只孔雀,用人话对她说:“您的病,只有用孔雀的肉才可以治。”王后早上醒来把这个奇怪的梦马上告诉给国王。
国王听了以后,立刻命令全国的猎人都去这片树林里捕捉孔雀。
王后还对大家许诺说:“要是有谁能捉到活的孔雀治好我的病,我就把小女儿许配给他,并赏他黄金一百斤。”
于是,猎人们纷纷出去搜寻孔雀。其中一个猎人发现了孔雀王,一连几天,都悄悄地跟在孔雀王后面,发现它常去采果子。
为了能捉到活的孔雀,猎人想出一个好办法,他将拌了蜜糖的面粉调成糊状,抹在孔雀王常常经过的树枝上。
孔雀王发现了这种食物,心想青雀一定非常爱吃,便带回一些给青雀,青雀果然非常喜欢。于是,孔雀王每次去采果子的时候都要带点这种食物回去给青雀。
过了一段时间,猎人见时机已到,就把同样的面糊抹在身上,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孔雀王像往常一样来取这种面糊,冷不防被猎人以极快的速度抓住了。
孔雀王知道自己跑不掉了,就对猎人说:“你这样想方设法地抓我,一定是想得到什么,我可以告诉你一座宝库,那里面应有尽有,它的价值真是难以估计,如果你得到它,你这辈子,甚至你的世世代代都不会受穷了,你放了我吧。”
猎人说:“我怎么能相信你的话呢,王后已经许诺说,谁要是捉住孔雀,就会得到一百斤黄金,还许诺将女儿嫁给我呢!”说着猎人就将孔雀王捆了起来,并带回去献给了国王。
孔雀王被猎人带到国王面前时,对国王说:“仁慈的大王啊,请给我一点水,我对着它念过咒语以后,喝了就可以治百病。若是没效,再杀了我不迟!”国王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便同意了,他拿孔雀王念过咒语的水给王后喝,王后喝了这种神奇的水,立刻觉得精神焕发,身体恢复了健康,而且变得比以前更加年轻、漂亮。
国王又把水分给宫里的其他人喝,个个都变得活力无限、神采奕奕。
大家都很高兴说:“幸好国王没有杀孔雀王,才能得到仙水,医好这么多有病的人。”
孔雀王又说:“大王,我虽然医治了宫里那么多人的病,但外面还有很多百姓,受着疾病的折磨,所以我要对附近的湖水施法术,这样,整座湖的水都可以治病,老百姓只要喝了湖水,任何病痛都可以痊愈了。若不灵验,您可用棍杖打断我的脚。”国王答应孔雀王的请求。
于是,孔雀王来到湖边,跳到湖中,念了一遍咒语。老百姓饮了湖水之后,果然病全都好了,个个都欢天喜地,他们心里都非常感激孔雀王。
孔雀王见自己已经脱离了危险,便飞到树上,对国王说:“陛下,您可知道,这世界上最傻的三个人是谁吗?一个是我,一个是捉我的猎人,还有一个是大王您。”
国王听了感到很奇怪,便问道:“你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
孔雀王说道:“人们都说美色如同烈火,可是这火是会烧掉自己性命的。我说我自己傻是因为,我有五百个妻子,却还是不满足,我把她们都舍弃了,唯独喜欢青雀,想要娶青雀为妻。为了讨她欢心,我每天早晨都去寻找她爱吃的果子,我跑来跑去地就像差役一样,最后被猎人捕获,结果差点儿送了自己的命。
我说猎人傻,是因为在他捉住我时,我曾经真心诚意地对他说我知道一座秘密的宝库,可是他不要无穷无尽的宝库,却偏偏听信王后的话,一心想娶国王您的女儿为妻。王后的病早就治好了,可是她还不提许给猎人的承诺,而猎人偏偏要信她的,这猎人不是很愚蠢吗?
而大王您,费了那么大力气才得到我,凭借我神奇的法术而治好了很多人的病,可是大王您竟然轻易地把我放了,这就是大王您的愚蠢了。”
说完孔雀王拍拍翅膀,腾空而去。
人生最可怜的事,不是生与死的诀别,而是当面对自己所拥有的,却不知道它是多么的珍贵。
大卫·葛雷森说:“我相信,现在未能把握的生命是没有把握的;现在未能享受的生命是无法享受的;而现在未能明智地度过的生命是难以过得明智的。因为过去的已去,而无人得知未来。”
智慧的人多能顿悟人生,看淡尘世的物欲,抵御各种诱惑,舍弃烦恼和痛苦,踏踏实实做些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愚蠢的人混沌人生、贪求名利,在烦恼和痛苦中过早地耗尽自己的生命。
有一位国王,常为过去的错误而悔恨、为将来的前途而担忧,整日郁郁寡欢,于是他派大臣四处寻找一个快乐的人,并把这个快乐的人带回王宫。这位大臣四处寻找了好几年,终于有一天,当他走进一个贫穷的村落时,听到一个快乐的人在放声歌唱。循着歌声,他找到了正在田间犁地的农夫。
大臣问农夫:“你快乐吗?”
农夫回答:“我每天都很快乐。”
大臣喜出望外地把自己的使命和意图告诉了农夫。农夫不禁大笑起来,他又说道:“我曾因为没有鞋子而懊恼,直到我遇到了一个没脚的人。”
每个人总是看重自己的痛苦,而对别人的痛苦忽略不计。当自己痛苦不堪的时候,要是能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痛苦的程度就会大大减弱。
懂得珍惜的人,每一天都是新的。拂去外表的尘埃,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真谛。珍惜拥有就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报答。
淡然心语:
很多人总是羡慕别人所拥有的一切,总是埋怨自己得到的太少,从来不懂得珍惜自己身边所拥有的。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吧,一切都不必苛求,用感恩的心去对待所有的人和物,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丽。
8.命运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在一座寺院里,有一个乐善好施的方丈。
有一天,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向方丈乞讨。
方丈毫不客气地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方丈什么话也没说,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的。”
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
方丈给了乞丐一些银子,乞丐用手接过这些银两,很感激地谢过方丈。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一个乞丐到寺院乞讨。方丈同样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一些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并不重要,但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又过了几年,寺院里来了一个穿着很体面的人,他气度不凡,只是缺了一只手。他就是当年那个用一只手搬砖的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变成了一个富翁。他这次到寺院来是拿了一大笔钱向寺院捐献的。
就在他走出寺院时,他碰到了一个乞丐向他乞讨。那个乞丐就是原先那个双手健全而不屑于搬砖的乞丐。他依然是一个乞丐。
方丈对他的弟子们说道:“你们看到了吧,这就是命运。命运是靠手掌握的,但跟几只手没有关系。”
淡然心语:
没有人生来就是富翁,也没有人天生就是乞丐,人生是要靠自己的手去创造的。财富是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的,有的人之所以成为了富翁,是因为他们付出了很多的辛苦,而那些贫穷的人们多半是不愿意争取和付出。
9.无常乃世间实相
世俗的快乐找不到永恒的幸福,因为时间使任何东西都是无常的。
——《法露缘》
佛经中记载着佛陀涅槃的故事:
佛陀在他的应身年龄到了八十岁的时候,带着阿难行化到速婆罗塔,许多比丘也都聚会到这里。
佛陀对大家说:诸比丘,今天在这里和你们相遇很好。我告诉你们,我要讲的,对你们都已讲过,我没有想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可以命令大家,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要讲的都讲了,佛陀没有秘密,我不会给人压迫,要人来服从我。你们要知道,所有的佛都是不慑众的。
我应身的年龄老了,旧的车子要坏,用修理来保养,不是永久的办法。我在三个月后,于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将依着法性进入涅槃,获得无上的安稳。我会永久的照顾你们,照顾一切信仰我的众生。
佛陀涅槃的确实日期一公布,弟子们大惊,在弟子们的心中,顿觉日月无光,天地旋转起来。佛陀又说:你们不要伤心,天地万物,有生就是无常之相,无论怎样,都逃不了这个定律。我过去不是向你们说过吗?所爱的必定有散失时候,会合必有分离的时候,人间精神与物质所合的身体,既是无常的,就不能如人们所想的自由。肉体的生命不能永久长存,我不是常这样说吗?
佛陀顺着法性进入涅槃,这是法的自然表现。要佛陀的应身永久的住于世间,这是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我是宇宙真理的示现者,我当然不能违背法性的自然规则。你们假若要我永久住于世间,而你们却不依着我所指示的教法而行,就算我活了千千万万岁,又有什么用呢?你们若能依我的教法而行,就等于我永久活在你们的心中,我的法身慧命,会遍于一切处和你们及未来的众生共在一起。
二月十五日夜,西山上高悬着一轮满月。佛陀进入拘尸那迦罗城。他吩咐阿难在婆罗双树间敷座设床,头朝北面朝西。
佛陀看看时间要到,他慈祥地对诸比丘和皈依的弟子们做最后的叮咛:
弟子们,你们不要悲哀,我在世上就是把肉体的生命活上数千万年,和你们共同在一起,但有会合就有别离,这是不变的道理。
我要度的众生皆已度尽,还未度的众生,皆已作了得度的因缘。现在已没有让肉体继续存在的必要,你们随顺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佛陀的法身常在之处。
听到这一席话,阿难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伤,但他又怕佛陀看到自己的眼泪,于是就走到附近的寺院里,身体靠着大门失声恸哭起来。他心里想:“真是让人伤心,我现在还是个徒弟,还没有悟道,而法师却要离开我了。”
长老们把阿难叫了回来。佛陀对阿难说:“阿难,不要忧伤烦恼,更不要哭泣。我跟你说过,我们往往要与最亲密的东西分割开来,这是一种规律。内部含有消散的因素,又怎么能够不让它消散?阿难,这些年里你一直是我最亲的人,你的爱,你的善心从来没有改变。你不仅在口头和思想上,而且还有行动上,都做得很好。阿难,只要你精诚努力,一定会得到解脱。”
佛陀度化了他的最后一个弟子须跋陀罗。然后,他保持狮子卧的姿势进入了涅槃。
万种之王因陀罗说:
“万物皆迁流,生则必死,死则愉快。”
长老们说:“毫无欲念的佛陀已安静地躺在这里,他以坚定果敢的精神忍受了死亡的悲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终于永远从业障中解脱出来了。”
淡然心语:
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一切因缘都是生灭无常的。惟有因缘触发,我们才能觉悟不生不灭,觉悟永恒。无常本来是世间的实相,升天是自然的道理。佛不慑众,故如涅。对觉悟了的人来说,未觉悟的只是还没有觉悟而已。
10.识得一切因缘果报
佛曰:万有皆从因缘生。
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人是好朋友,而且两人都是著名的宗教学者。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佛法。尽管他们两人学识已经很渊博,但总认为自己还没有获得真理,于是两人相约,如果谁有了什么新的见闻,就相互告知彼此,然后互相切磋。
有一次舍利弗去京城办事,遇见一个披着袈裟的人走在街上,神情严肃,他觉得很奇怪,就跑过去跟他交谈:“先生,从您的穿着看像是一位宗教师,而且您的态度雍容肃穆,看起来很有修养的样子。请问您的大名叫什么?您所信奉的是什么宗教?”
“我叫阿说示,我信奉佛教。”
“什么是佛教?你们的老师是谁?”
“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出家成佛后所创立的佛教吗?我听人家谈起过的。那么,请教你们的教义说些什么?”
“本师释迦牟尼佛。”阿说示合掌恭敬地答道。
“佛教的教义广博渊深,我修学的日子还不长,不知道的还很多,只是常常听见本师说:‘万有皆从因缘生。’这就是佛陀的中心理论。”
舍利弗接着说道:“听起来很是玄妙,您能把‘万有皆从因缘生’的道理给我讲得详细一点吗?”
“就拿这棵树来说吧。”阿说示手指着路边的一棵树说道:“这棵树之所以长这么大,首先必须先要有一粒树种子。这就叫‘因’。同时在生长过程中,必须有土壤、肥料、水分、温度、空气种种条件。这就叫‘缘’。因缘结合,才能使一棵树生长,这叫‘因缘所生’。如果缺少了水土等条件,因缘的离散,树就会干枯致死。所以,万有的消灭,还是由于因缘。树就是这样从因缘生起的,其他一切万物也都如此,从因缘生起。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不能逃出‘从因缘生’的定律。一个人的苦乐贫富、智愚,也都是由于过去思想行为的‘因’,后来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条件为‘缘’,这些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
阿说示滔滔不绝地说:“有些人,不懂得因缘的道理,以为人生的诸事都是偶然的,并没有什么原因。那么,如果没有种子、水、土的因缘,一棵树怎么会凭空生长呢?一棵树一定要从树的种子生起,绝不会从毫无关系的石头、瓦块生起。一个人的遭遇也是一样的,是自己的业力和环境造成的,并不是由于另外的什么神的主宰赏罚。一个人的遭遇,固然由于许多因素决定,但是现在的努力是更要紧的。能够知道万有皆从因缘生,把握到正确的因果关系,就可以确定自己行为的价值,知道怎样去努力创造光明的前途。”
舍利弗听了阿说示说的话,立刻解悟到佛的真理。他回去以后邀目犍连,带领了两百个学生,一同从佛出家。后来,他俩分别成为了佛陀门下智慧第一与神通第一的两个大弟子。
淡然心语:
佛家认为,一切的因缘果报,都是由自己的心念所感召。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果才得以存在。一个人只有坦然面对自己所遭遇的境况,积极地生活在当下,才能够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