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无取论:上善若水,功遂身退
【简注】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23]。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24]。夫唯不争,故无尤[25]。
【帛书】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憨山注】:此言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也。谓谦虚不争之德最为上善,譬如水也,故曰“上善若水”。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谓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处于下。然世人皆好高而恶下,唯圣人处之,故曰“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由圣人处谦下不争之德,故无往而不善。居则止于至善,故曰“善地”;心则渊静深默,无往而不定,故曰“善渊”;谓与物相与,无往而非仁爱之心,故曰“与善仁”;言无不诚,故曰“善信”;为政不争,则行其所无事,故曰“善治”;为事不争,则事无不理,故曰“善能”;不争,则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故曰“善时”。不争之德如此,则无人怨,无鬼责,故曰“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2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27]。
【帛书】持而盈之,不若其已也;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憨山注】:此言知进而不知退者之害,戒人当知止可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者,谓世人自恃有持满之术,故贪位慕禄进进而不已。老子意谓虽是能持,不若放下休歇为高,故不如其已。倘一旦祸及其身,悔之不及。即若李斯临刑,顾谓其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此盖恃善持其盈而不已者之验也。故云: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此之谓也。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者,揣,揣摩,锐,精其智思,如苏张善揣摩之术者是也。谓世人以智巧自处,恃其善于揣摩,而更益其精锐之思,用智以取功名,进进而不已。老子谓虽是善能揣摩,毕竟不可长保,如苏张纵横之术,彼此相诈,不旋踵而身死名灭,此盖揣锐之验也。如此不知止、足之人,贪心无厌,纵得金玉满堂,而身死财散,故曰“莫之能守”。纵然位极人臣,而骄泰以取祸,乃自遗其咎,此盖知进不知退者之害也。人殊不知天道恶盈而好谦,独不见四时乎?成功者退,人若功成名遂而身退,此乃得天之道也。
【串讲】
本讲为传统本《老子》的第八章、第九章。第八章的要点是“上善”即“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夫唯不争,故无尤”“七善”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九章的要点是“退守”即“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第八章以“水”为喻,水“无形无体”、无拘无束,与世无争,与“道”相似,河上公给本章取名“易性”,象征“道”的“不争”“守弱”等特点。第九章以“常识”为喻,遵循“无为”的基本准则而“功遂身退”,无争而无取,因此河上公给本章取名“运夷”。“无取论”的特点是在于“三无”:“无怨于天”“无争于地”“无傲于人”。
第八章的意思是:上善就像水: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喜欢停留在一般东西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的本性。上善善择居所,上善心胸深沉,上善仁爱慈祥,上善诚实守信,上善精兵简政,上善扬长避短,上善把握时机。上善从来都是不争而善争,所以无过失而少怨咎。
第九章的意思是:执盈而握满,不如适可而止;显锋而露芒,势必难以持久;金玉满堂,没人能长久维持;富贵而骄横,自己留下祸根——功德圆满而全身而退,天道就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