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查村庄概述
(一)区域选择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东隔澜沧江与普洱市景谷县、翠云区相望,南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相邻,西与思茅市西盟县、孟连县相接,北靠临沧市的沧源县和双江县,西部的雪林乡、南部糯福乡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80.563千米,在这片区域内分布着拉祜族村寨。澜沧县总面积8807平方千米,下属20个乡镇。
澜沧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峰连绵,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澜沧地区降水充沛,地下水丰富,地表径流依山势纵横蔓延,主要河流有澜沧江和黑河。
根据2013年的人口统计,澜沧县人口49.6万人,其中拉祜族21.5万人,占全国拉祜族人口的1/2。此外,在澜沧县还有汉族、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布朗族等其他民族,大部分是以山区中村寨聚落方式聚族而居。
(二)区域文化背景
《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收录了国内相对较早的一系列关于拉祜族社会文化、经济的调查报告,是了解拉祜族早先的文化概况的重要文献。陈炯光在《拉祜族简介》一文谈到拉祜族社会的三个突出社会现象:
一、长期保留族内对偶婚制,以母系为主,双系并存;
二、共居于长屋之内大家庭公社非常牢固,个体私有制经济停滞不前;
三、流动不安的民族大迁徙活动。
以上基本概括出了拉祜族进入所谓“文明时代”之前的社会状况,同时这些文化因素也不同程度衍变并保留在如今称为“直过民族”的文化特征中。
一般来说,到了清中叶,拉祜族摒除族内对偶婚,摆脱大家庭公社集体经济,并定居在现代的分布区域,开始进入了社会形态的转型期。因为拉祜族长期实行族内对偶婚及以母系为主双系并存的亲属制度,使得母系或父系都不能形成发达的家庭或氏族制度,而且长期处于游猎游耕的生产阶段,生产力低下。所以,拉祜族没有形成稳定的氏族与家族谱系传承的观念,族群历史简略,口传故事丰富,偏重族群与支系的历程,罕见英雄人物与事迹。
1.“屋吉屋卡”组织
拉祜族的大家庭公社是建立在定居迁徙农业的基础之上的。家庭公社共居在固定的“长屋”内,这个大家庭叫作“底叶”,“叶”即房舍的意思。在农业生产期间,各对偶家庭就分散居住在随耕地大面积轮歇而周期迁徙的临时住宅“班考”,班考意为“窝棚”,随着逐步发展演变,班考开始建立房子而成为新寨子。在大家庭公社中,每到收获完成,各对偶家庭把粮食背回底叶的公共仓库,过共食的集体生活。《澜沧县糯福区拉祜西(黄拉祜)社会经济调查》(1956年8月调查)一文记录了坝卡乃寨子中曾有的大家庭情况:
据了解,当他们还未从牛尖山来此之前……一个家庭是由若干个小家庭组成。当家人的房子是竹楼单顶的大房子,房中设有六七个火塘,设若干铺位,铺位之间用木板间隔,以备小家庭年节回来时住宿。
一个大家庭由若干小家庭(个体家庭称为“估”)组成,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而内部的公有财产由家长掌握,共同享用,平均分配。财产继承则按照“屋吉”原则,父亲的财产多传给儿子,母亲的财产传给女儿。
“屋吉”即屋吉屋卡的简称。这种组织形式按性别来划分,男性组成男屋吉,即一个男祖先,他的男性子孙及其兄弟之男性子孙组成为同一男屋吉;同样女性组成女屋吉。坝卡乃(巴卡囡)寨共有男屋吉8个,女屋吉10个。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澜沧县的南段、坝卡乃,勐海县的贺开,耿马县的福荣、芒美等地,仍保存着此种社会组织残存现象。
各屋吉都以年龄最大者担任屋吉头,称为“屋唯高”。屋唯高负责主持本屋吉内成员的婚姻,调解纠纷,保管祖先留下的无法分配的部分财产。同一屋吉内有互助的义务,如粮食互济、蔬菜互赠,派款负担协助分摊,以及赡养遗孤等事宜。有观点认为:这种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组织是氏族制的前身。
2.“卡些卡列”制度
屋吉屋卡是拉祜族的双系家庭组织形态,屋吉有种群、种族的意思,屋卡有部族、村落的意思,“卡”可以理解为村寨,是指同一血缘集团或同一地域内的群体的意思。卡的含义原本来自屋吉屋卡,即母系或父系的氏族组织,这个血缘集团单位就是卡。在生产水平低下的时代,火对于维系氏族生存意义非凡,保存火种是神圣而重要的职责。火是神圣的,因此拉祜人崇敬火塘。火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来保管,火塘的领导就是“卡些卡列”,汉语作“火头”“伙头”或“夥头”,通常称为“头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卡转变为地缘性的互助共同体“村落公社”。所以,卡(村寨)逐渐发展为拉祜族基层社会的村寨协作组织,也是生产和军事组织。
卡些卡列由村寨全体依原始民主习俗公举产生,在村寨公社时代,是具有公仆性质的村寨代表,没有特殊职权。卡些具有对内与对外两方面的职责,对内方面如调解寨内纠纷、主持庆典祭祀、指挥军事活动等;对外则代表本村寨同外界的行政联系和社交往来。卡列为副手,协助卡些工作。
初时,一个寨子有一个卡些,几个寨子组成的部落有共同的“觉真”(大卡些,也称为卡些竜)。糯福南段地区历史上曾是孟连傣族土司的属地,根据20世纪50年代在孟连南抗乡荫山寨的调查,拉祜族老人说卡些卡列制度并不是原来就有,是自傣族孟连统治以后才有的。所以,原本拉祜族农村公社的村寨卡些组织,被傣族统治者制度化并加以利用纳入到统治体系中。孟连土司用傣族的称号来任命拉祜族头人,改卡些为“先”(或布格),大卡些的傣语称为“先弄”(先为伙头,先弄为大伙头,也称为“角码”),先弄之上为傣族人担任的“波郎”(土司代理),再上即为孟连宣抚司(拉祜语称之“角莫”,大官之意)。糯福地区有六个角码:南段一个角码,景迈三个角码,糯福两个角码。南段角码直属于孟连土司。
3.“五佛五经”之地
拉祜族信奉厄萨、灵魂与神鬼崇拜为核心的原生信仰,随着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相继传入拉祜族地区,这些外来宗教与拉祜族原始信仰观念相结合而得以传播,拉祜人对上帝、佛祖的认知通过厄萨观念来理解。糯福乡部分地区的宗教信仰已经转变为基督教,糯福大教堂是澜沧县重要的历史文化胜地,而南段村则保留了佛教的遗存。佛教曾经在拉祜族中迅速传播,并与其原始信仰相结合,形成“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影响深远。
明末清初,来自大理鸡足山的明朝遗老杨和尚(杨德渊,山西酋阳州人),以行医为名,游方传教,经大侯(今云县)、临沧、耿马、岩帅进入拉祜族地区传教。杨和尚精通佛法,医术高明,热心救治拉祜人,并且宣讲“普度众生”教义,获取了众多信众,使得佛教推广开来。杨和尚受到拉祜族的信奉,被尊为“佛祖帕”“厄萨爷”,佛教在澜沧东西两岸的大片区域扎下了根基。他在拉祜族与佤族结合部的南兴(今澜沧县安康乡南栅一带)建立佛房,现存遗址。杨和尚有四大弟子:铜登、铜金、铜盆、铜轴,均来自大理鸡足山,在此弘扬佛法。佛房建成后,杨和尚广收门徒,这些弟子学成回到各地各自建立佛房传教,先后在孟连土司(今澜沧县)与勐勐土司(今双江县)的领地分别建立5个佛教中心,这就是五佛五经。五佛地(南栅佛、王佛爷佛、勐糯佛、东主佛、尾帕佛)是澜沧境内5个佛教中心,以佛像为真传,即偶像崇拜。五经地是今双江县内的5个佛教中心,以佛经为真传。中心佛房下面建立部落佛房36个,即所谓“澜沧三十六佛”。部落佛房下面是村寨佛房300多个,形成网络,与卡些卡列制结合,成为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原始信仰与佛教相混生,是近代拉祜族宗教信仰的重要特征。随着拉祜族政教合一的社会组织的建立,拉祜族在各地的佛房带领下发动反官府和土司的起义,即拉祜族历史上的“五佛起义”,最终都以被镇压告终,拉祜族也在动乱中继续迁徙。
清嘉庆元年(1796年),景谷牛肩山(或写作“牛尖山”)一带,扎杜、扎那领导的起义被镇压,扎杜被杀,扎那带余部逃到今澜沧县的南段、坝卡乃一带。嘉庆七年(1802年),李伙头、罗小二、杨金率众反攻景谷,再次遭到镇压,退回到澜沧景迈、芒景一带居住,后来又迁回到南段、坝卡乃一带;罗小二曾在南栅佛房修炼,于是在南段建立佛房,传播佛教,先后在中国境内传了16个大寨子、18个小寨子,国外传了6个寨子。因为南段地处极边,为佛教最后传入地,受到冲击较小,佛教信仰保持得比较完整,至今南段的一些村寨还有政教合一的卡些卡列制的遗存。
拉祜族所传佛教是汉传大乘佛教,宣扬大乘教义,现在还能找到部分佛经,如《般若波罗蜜经》《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经》《太上玄灵北斗本名延生经》等,可见所传经文是汉地佛道两教经典。因为佛经主要是汉文经籍,讲经的佛爷需精通双语,利用拉祜语进行讲解,不会汉语的佛爷只能依靠记忆背诵来传播。所以,中心佛房的佛爷相对较为精通佛法,而到了村寨佛房,其实已经很难理解佛法,寨民只是崇拜佛房,佛房也不供奉佛教偶像,佛教教义只是通过口口相传融入到村寨礼仪规范与民俗观念中。
(三)村社概况
澜沧县糯福乡南段村是中国极南边境一个行政村,与缅甸接壤,下辖11个自然村寨,其中龙竹棚老寨、南段老寨等都是传统老寨子,村公所设于南段老寨。龙竹棚老寨(拉祜语称为“瓦姆布卡比”)是南段历史久远的老寨子,曾经是大家庭公社底叶的驻地,后来逐渐扩散出诸多班考,并演变为新的村寨,南段老寨最初就是龙竹棚的班考,如今龙竹棚老寨周边还分布着10个班考性质的小寨子。
糯福区村寨分支迁徙历史列表
上世纪50年代民族调查时采访到的关于龙竹棚老寨村寨源起的口述材料如下:
据说约在150年前,从景谷牛肩山迁出的一部分拉祜西人在谦六地区定居下来,另有7户在景迈地方的巴老住了三年,到南北归住了又数月,随后到鞋帮与哈尼族同住(在这段时间,拉祜族吸纳了哈尼族风俗,如今还保留的礼俗,如寨子边上要做龙巴门,寨子中不能生产小猪等)。几年后,因生活困难与民族矛盾,又迁徙到缅甸北部的板戛地方,数年后搬到龙竹棚定居至今。
60年代中山大学历史系编写的《滇西民族原始社会调查资料》中记录了南段地区的村寨历史,使龙竹棚先人的迁徙线路更加详尽:
据传,龙竹棚人是从勐缅密缅来的,迁徙的路线是由勐缅密缅到上改心,再到牛金山(牛肩山),到南平弄,到南片内(今罗勐乡),到龙竹棚旁边,最后到龙竹棚。到龙竹棚的有三家人,分别是乌地巴、租滴巴和阿达巴,后来其中一家搬到了南段寨,留下一家就是阿达巴,他的儿子就是扎咧。而糯福地区拉祜西的佛教系始于扎咧一代,在这以前,拉祜西只像哈尼族那样做鬼。
这两条材料都提到龙竹棚的先人来自牛肩山,应该就是清朝时期景谷牛肩山一带拉祜族起义被镇压后撤逃的移民,迁移到今澜沧县的南段、坝卡乃一带,在这里驻扎下来并开始传播佛教。材料中提到的阿达巴、扎咧应该就是调查中所了解到的阿布·阿代巴与老人巴·李扎列,即龙竹棚建寨、传佛的初祖。
龙竹棚老寨如今生活着72户人家,成年人口约317人,绝大部分为李姓,是原住民,还有白、罗、张等姓,这些姓氏是由于战乱或者婚姻等原因迁居来的。改革开放后,龙竹棚老寨复建了核心信仰空间——佛房,恢复了一度中断的村寨头人组织,其成员有6位,分别是佛爷、卓巴、卡些、走神、莫巴、加列。如今,这套村寨民族头人组织的职能已经转变,只保留宗教与民俗职能,而行政、民防、治安等职能在1949年后则归入基层行政体系,即村寨的行政领导,有5位,分别是队长、副队长、会计、保管员、妇女主任。两套班子相互协作,在文化信仰、生产生活及治安管理等方面共同参与到村寨活动中,促进着各方面事务的运行与发展。根据一些材料报道,泰国政府直接将卡些卡列纳入到地方行政的管理体系中。可见,卡些卡列制在拉祜族社会中有着深刻烙印,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依然保持着根深蒂固的民俗惯性。
龙竹棚老寨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山势平缓,背靠山林,自西向东分别是三座神山:“老元科”“卡甚科”“考水帕其科”,这里不可以随意砍树和打猎。东面考水帕其科山有祭拜年神的地方,西面老元科山中有老人巴·李扎列墓地、山神以及取水泉眼,在更远的地方,还有龙竹棚佛主阿布·阿代巴升天的地方,即糯卡。龙竹棚的村落则依着山势向下扩展,佛房位于村寨聚落的上位处,地势稍高,俯临寨子,以此为基点延伸出4片居住区域,一条中轴小路自佛堂缓缓下行,是寨子的主干道(图1-1)。寨子的房屋是2004年在政府的资助下,由茅屋改建为瓦顶木结构的干栏建筑,分两层,下层比较低,主要是放柴火和杂物,上层住人。屋内分为两片主要的起居空间,即伙房与居室,伙房以火塘为中心,主要用于烧饭、煮茶、烤火、聊天,是拉祜族人家庭生活的中心。居室是受现代生活方式影响而划分出休息睡觉的卧室空间。传统生活中,拉祜人也常在火塘旁休息(图1-2)。
图1-1 龙竹棚老寨的村落环境
图1-2 寨民围绕火塘烧饭、煮茶、烤火、聊天,日常生活起居都要围绕火塘展开
村里的主要农事为种粮与采茶。粮食主要在3月到5月间耕种,10月粮食收获。茶叶在3月开始采摘,如果管理得当可以一直采到12月,是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
(四)村社文化
1.龙竹棚建寨与“拉祜礼”的缘起
拉祜人没有民族文字,口传故事是传承民族记忆的主要方式,蕴含着族群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在龙竹棚老寨也流传着很多传说故事,虽然因讲述者的不同会有所差别,内容其实大同小异,涉及了信仰、节日、族群血缘等多方面的口传文化,是理解龙竹棚村社文化的切入点。现摘录两则如下:
(1)龙竹棚建寨的缘起
龙竹棚的祖先阿代巴和扎列父子曾在糯卡居住。老天爷告诉阿代巴,他的儿子不会一直待在糯卡,要带他去找叫“牡卡密卡”的地方(就是建天和地的地方),那个地方无法确定,只要到了合适的地方,儿子就会告诉他。所以,爸爸背着儿子去找牡卡密卡。先去了东方到了勐海县地区,扎列说:“爸爸我不想在这里。”于是又去了南方的南莫、邦角(在今缅甸境内),扎列也不想在那里。爸爸心里想:我常常背他去的地方,他可能会喜欢,所以,又去了北方和西方,但也不是这些地方。最后到了一个地方,就是龙竹棚以前佛堂旧址边上的地方,位于现在考水帕其科山上请年神地方的附近。扎列说“爸爸把我放在这里吧”。爸爸找到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叫作“帔亚伊米固”,意思为祖先停留过的地方)将扎列留在这里,回到糯卡后就升天(离世)了。但是,这个地方还不是建村子的地方,阿代巴在脑海里告诉扎列:“你要找到一个地方,这里长着一种竹子,四面枝条上有圆圆东西,这个地方就是叫牡卡密卡的地方。”所以,扎列又在继续找。
阿代巴还有一个女儿名叫阿列妈,在别的寨子(在今缅甸境内)住着,可是那里打猎分得不平均,她就不想待在那个地方了,于是来到哥哥扎列住的地方就升天了,这边有条河就叫作“洛玛”。阿列妈升天的地方在西方。阿代巴升天的地点在东方的糯卡,那里有一条河叫作“洛巴”。今天,龙竹棚男人上衣背后绣的倒三角图样,其内涵其实就是龙竹棚祭祀的方位图,两条斜边是两条河,即“洛巴”(也称舅舅河,即男人河)、“洛玛”(也称女儿河,即女人河),两条河汇聚的地方,在现在村庄的下方,被称为“改掉”,即祛除不好东西的地方(如果想要祛除不祥,就要在那里烧香点蜡,堆上河里的石头),倒三角中的两条横线是山脉,上面的地方是糯卡所在,在下面三角的中间方位就是龙竹棚的所在(图1-3、图1-4)。妹妹死了以后,扎列用了十天十夜的时间来磕头敬拜天地。
图1-3 李家保的手绘图,记录了拉祜西男人衣服后背纹饰的阐释,讲述人为前任佛爷白李竹
图1-4 拉祜西人的男性服饰
后来,扎列找到了长着“四面圆圆”的竹子的地方,就把这棚竹子挖掉,在这里建寨子。这个地方就是今佛堂牡卡密卡所在地,这里需要挂“图”(即“帕统”,用来保护天地,一定不能倒)。这就是龙竹棚建寨的缘起。
扎列定居在这里,先做好寨心,又相继做了活业(佛堂)、四业(天地四方的房子,里面用来装品质最好的蜂蜡,这里供奉总寨神,掌管整个寨子的平安,只有佛爷和卓巴能进入,其他任何人都不可以进去)。四业房竖立有贯通上下的中心柱,在建造四业时需要砍树,老人巴在山上砍树时砍到了脚趾,于是流血而死。埋葬他的地方,在老元科山中,那里有一处泉眼,是他生前取水的地方(现在村里过节还要去那里取保佑寨子“得吃得穿”的圣水)。
为什么老人巴会砍到脚趾头流血而死?其实,这是老天爷对他的惩罚,因为他娶了两个妻子,拉祜人的法则是男女一对,无法容忍这个平衡被打破,所以,李扎列遭到了老天爷的惩罚。
这其实反映了拉祜人理解世界本质的“一对一对”观念,他们常说“太阳月亮是一对,扎迪娜迪是一对(天神厄萨创造拉祜族的始祖扎迪、娜迪,二人结合,繁衍后代),神也是一对一对的,有男有女”,因而,在拉祜族的观念中崇尚双数。人要成双成对,夫妻双全是成为头人的基本前提,是家庭美满的重要标志。祭祀中的道具与祭品必须是双数,这样才能愉悦神灵。
(2)“拉祜礼”与李姓的由来
老人巴·李扎列是龙竹棚老寨的祖先,其实原本拉祜人并没有姓氏,那么,龙竹棚的原住民为什么姓李呢?这就源自龙竹棚人所尊崇的“俄理”,龙竹棚人更熟悉的说法是“拉祜礼”,是扎列所传下的“礼”,扎列一共育有8个子女(具体见列表1-1),后来的子子孙孙延续下来,都遵循着此先祖传下的礼俗,但是,拉祜人本没有姓氏观念,因为近现代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拉祜族也要明确姓氏,于是就以他们所尊崇的“俄理”的谐音,套用“李”为姓氏。
表1-1 老人巴·李扎列(又称娜儿爸)子女列表
②所涉及的人名是截至2011年还在世的扎列的后人
以上两篇口述材料是根据龙竹棚人的口述记录而整理出的文本,具有口传文化的特点,也是深入理解龙竹棚村寨文化的基本前提,龙竹棚人常常会谈到糯卡、祖先、老人巴、拉祜礼等名词,这些都是村寨文化传统的核心关键词,是文化信息传达的基本语。龙竹棚人十分重礼,常常将拉祜礼挂在嘴边,他们认为拉祜礼是阿代巴、扎列传下的祖礼,世世代代都应该遵循并传承,不能遗忘。
过节时,敬神、拜神需要做礼,包括供米、供水、点蜡、烧香以及颂念、跪拜都是礼。婚丧嫁娶、盖房迁居都有相应的礼。村寨一年有四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洒卡节、火把节、新米节和扩塔,都要做相应的祭祀礼。另外还有涉及村规民约的礼,如:寨子里禁酿酒、神职头人不能饮酒、不能与人争吵打架、要谦让隐忍、与人为善、尊老爱幼等等,都是寨民要遵守的礼。
总体来看,礼的范畴比较广泛,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礼仪”,即日常遵循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礼俗”,即节日与祭祀的习俗,比如民俗禁忌、年节礼俗、祭祀流程、佛房装置等很多方面都属于此范畴,其中,制作剪纸、布置神坛都是重要的礼。
2.村寨信仰:原始宗教与佛教的混生信仰
在1956年的调查报告《澜沧县糯福区拉祜西(黄拉祜)社会经济调查》一文中,谈到了“波”的来历,波即指佛教,是吸纳了拉祜族原始信仰的佛教形态,当时的调查者就提到:拉祜族的佛教不同于傣族、布朗族等所信佛教。从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实是属于大乘佛教,而村寨里管理佛房的宗教首领叫作“波库”,汉译名为“佛爷”。前文已经谈到,拉祜族地区建立的五佛五经之地,在五佛中就有两位为王佛爷、东主佛,王佛爷教徒甚多,在澜沧地区分散开来建立佛房。东主佛名叫阿三,又称“阿霞佛爷”,传说,这位佛爷是王佛爷的私生子,在王佛爷的扶持下,阿霞佛爷又建立了执掌一方的中心佛房,实力雄厚。“大约在光绪初年,拉祜西有个叫‘阿的八’的人,智慧有本领,获东主佛亲传。回到南段地方,在龙竹棚设立佛堂。五代人以来,先后在15个大寨18个小寨传播佛教。”这段材料所见“阿的八”应该就是阿布·阿代巴,是龙竹棚人传说的祖先与佛主,而龙竹棚老寨是南段地区传佛的起始地。
虽然,拉祜族受到佛教影响,但是,从龙竹棚老寨来看,其明显的特征只是佛房还保留着佛的称谓,另外在拉祜礼中有着佛教教义的文化因素,其实在村寨信仰中,主要还是延续着原始信仰,主要体现在老天爷(厄萨)、神鬼(万物有灵)等方面,混生杂融,神鬼概念模糊。
龙竹棚老寨的祭祀空间主要有佛房(佛房区域由活业、四业、卡甚、糯卡门、贺达门等组成)、家堂以及几处散布在神山中的自然祭拜地,神灵主要有老天爷、寨神、家神以及老天爷的徒弟们(即自然神,如山神、水神等)。老天爷是供在活业(佛堂)里的神,就是整个拉祜族认为创世纪的最高神厄萨。老天爷是全村人信仰和拜祭的神,需要全寨子人做礼,并且龙竹棚老寨的班考也要依靠在这里祈求庇佑。
在龙竹棚,有的人家会在正堂处设置“迭瓦拉”,供奉家神,在供桌上放置一个盒子或“亚谷”(小型高脚篾桌),里面装有蜂蜡,并没有神像或神位,蜂蜡是通神的供品。在南段老寨则更显简洁,木架上设浅平木屉,将蜂蜡平铺在里面。迭瓦拉作何解释?龙竹棚人也是众说纷纭,没有明确而统一的答案。澜沧县的专家按语表义推测为“用竹子搭的小房子”。
从早期的文本材料中,似乎可以寻见一些线索,有的地区的拉祜人家的家神使用高脚篾桌放置蜂蜡(在龙竹棚至今还有人家这样摆置),泰国拉祜尼村寨用竹子搭祭坛,从安东尼·R.沃克20世纪60年代的调查报告来看,当地拉祜族的民俗与南段地区相近,泰北拉祜族文化的调查报告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材料。由此推断,迭瓦拉的早期形式可能是竹制。而综合龙竹棚人的解释,可以将迭瓦拉理解为对一套作为供奉家神的象征物的称呼,这套象征物是用供桌、装有蜂蜡的亚谷以及纸花等构成的整体,可以理解为家堂神龛性质的供坛,佛堂、四业中的一套整体的装置架构也可以称为迭瓦拉(表1-2)。
表1-2 龙竹棚老寨家堂迭瓦拉统计表
(此表信息为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调查组于2014年2月调查统计)
那么,家堂迭瓦拉供奉的家神是什么?如果问龙竹棚人,他们也说不清楚,有的说是周边形形色色的神,有的说是阿代巴和李扎列,并没有公认的解释。是祖先吗?据说,含有一小部分去世先人灵魂的成分,但只是一小部分。如今关于家神的阐释基本已经遗忘了,然而,在早先的调查资料有所涉及。在拉祜族信仰中有着“尼”(音译,也有写作“你”)的观念,可以理解为万物有灵的鬼神,在安东尼·R.沃克的著述中翻译为“精灵”。在《拉祜族社会历史调查》中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调查到的南段拉祜西的家神功能与内涵,如下:
“家神”是在一个“大屋”之内,即一个家长所率之下的人的共同的“神”。“家神”的职权,也就是“家长”的职权。有几种“鬼”也反映着血缘联系,象征着财富及继承权、家长尊严等。“脚”老鬼……即历代祖先。“密差你”(土地鬼)……“初司你”(父母鬼)……“凯帕你”是一种“报仇之鬼”……“叶你”(护家鬼)。
这段材料体现出了家神观念的复杂构成,既有祖先,也有涉及家庭生活诸方面或好或坏的鬼神,其中最主要的鬼神为叶你(业尼),直译为家神,即护家神,保佑依靠在这里的各个家庭成员。虽然,如今以供家神作为家长地位的象征意义已经消失,但是,家神的传承制度依然严苛,是家庭与血缘联系的象征,遗存屋吉屋卡双系继承的色彩。
普通寨民家的迭瓦拉供的是家神,卓巴家供的既是自己的家神,也是寨神,佛房区域的四业房供的是10个寨子(龙竹棚老寨及其班考)的总寨神。在龙竹棚,只有李姓、白姓和头人才能够拥有迭瓦拉,礼由迭瓦拉的拥有者来做,外姓人只能依附李、白姓的迭瓦拉,家堂迭瓦拉为世袭继承制,须遵守严格的传承惯例,不能随便设立。在调查中,我们对龙竹棚进行了统计,共有33户人家拥有家堂迭瓦拉。
如今,其他的传统老寨也恢复了佛堂,各个寨子之间会在节日期间互相拜访。还有一些村寨没有佛堂,就要依靠在母寨佛堂处。龙竹棚的佛堂管辖着周围10个村寨,包括4个缅甸村寨。因为只有老寨才能有佛堂,班考只能依附于母寨。所以村寨是有等级之分,按照惯例,班考不能产生头人,只有大寨子才能产生头人,班考不能有头人是因为他们不是家长。也有解释:神在大寨子,班考没有神就不能当头人。
3.头人组织
而今南段地区普遍恢复了村寨头人组织,南段老寨有4位头人(佛爷、卓巴、卡些、加列),龙竹棚老寨则有6位。头人的行政职能已经消释,如今的角色更似村寨神职的象征。选举头人是由全村商定候选人,然后通过“鸡蛋选”方式决定。6位头人分别是佛爷、卓巴、走神、莫巴、卡些、加列。前4位头人负责村寨信仰祭祀方面的礼,只能由李、白二姓之人担任。卡些主管日常事务与对外社交,加列主要是技术性的职能,负责打铁之事,这两位头人不受姓氏限制。6位头人的基本职能见表1-3。
表1-3 龙竹棚老寨头人及基本职能
从早期的材料记录来看,如今的头人构成与职能已经有所改变,根据早期的调查报告,本来有四个等级的宗教上层,即“介梦”“波库”“召八”(也有写作“着八”“卓巴”)和“香坦八”。
介梦是当时村寨的宗教主持,相当于“长老”或“方丈”,由年纪很老的人担任,掌控全部宗教,虽然介梦相当于宗教领袖,然而,其影响力也受制于自身的财力,如当时(1956年)龙竹棚的介梦枝耐李妹八家贫,就没有什么实权,还要受有实力的波库张福支配。
波库是“大佛爷”,没有介梦的佛堂,波库可代行介梦之职,还可升为介梦。因为介梦一般年老,波库其实是宗教活动的骨干,是村寨中实际的最高领导者。有的村寨没有介梦,就由波库主持佛房。
召八是佛房中管理财务经济的人,如收取供给佛房的谷子,保管财产等。每逢年节祭日,群众祭献的东西先送到召八处,再由召八送交波库和介梦。没有波库,召八可以代行波库之职。
香坦八是初入佛堂学习宗教礼的人。
可知,在相对较早的时期,佛房内有一个自成体系的管理系统,是宗教上层组织,后来经历特殊历史时期,这套组织遭到破坏,所以,如今介梦已经失传,波库与召八依然保留,佛爷的宗教职能与现在差不多。召八管理佛房经济财务的职能消失,而接收献祭品的惯例保持至今。香坦八相当于小和尚,这个传统也有保留,但日渐衰退。
随着时代演变,风俗习惯也在转变,如今,波库的含义其实更宽泛些,在龙竹棚有称为波库的群体,就是对通晓拉祜礼的男性老人群体的称呼,而与之对应的是“麦库”群体,即通晓礼俗的女性老人群体,波库和麦库其实就是村寨传统文化的老师,他们将自己精晓的村社传统传授给后辈,在村寨中极受尊崇。如今,佛爷则被称为“波库帕”,相当于波库中的代表,而佛爷的妻子则称为“麦库玛”。另外,也有称佛爷为“佛协帕”的。
卡些是拉祜村寨最普遍存在的头人,随着管理职能的消解,卡些如今主要充当村寨中纠纷的调停者,地位在逐渐下降。加列也写作“章离”,即铁匠,来自傣语,在拉祜族村寨也普遍存在,而且称呼一致,因为能够打制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受到寨民的尊重,被归入头人之列。
龙竹棚还有一位特殊的头人是莫巴,在一些材料中会提及“摩巴”或“魔巴”,可以理解为巫师或巫医。在龙竹棚人看来,他们的莫巴主管庄稼的礼,并不能治病、驱邪,其发音为“莫拔”而不是“摸拔”,而后者“摸拔”才相当于巫医,可以治病。龙竹棚老寨的队长李玉在缅甸的村寨见过“摸拔”使用奇术治病,但他并不认为是本寨的“莫巴”(莫拔),考虑到龙竹棚老寨的特殊性,为了与一般的书写形式有所区分,本文写作“莫巴”。
总之,龙竹棚老寨本有着一套以佛房组织为核心的政教合一的头人制度,由德高望重的老年群体来管理村寨事务,随着社会变迁,虽然一度中断,却延续着民俗惯性,随着文化环境的解禁而复兴起来,演变成为今日的形态,并保留着宗教性与民俗性的职能。
4.拉祜历法、节日与礼俗
拉祜西原本的历法,一年有12个月,每月30日,没有大月、小月之分,也无闰月,用12属相计日,每个月按照月亮盈亏变化表示时间。拉祜西的历法比汉族夏历早1个月,与阳历时间相似,不分春夏秋冬,仅有干、雨两季。日子的计算从12属相的顺序依次轮流。过几年后,自然物象与年节时的物象不吻合,就推后一个月过年,校正律历与物候的偏差。现在,拉祜族地区使用通行的公历,结合拉祜族习惯,在阴历上加以属相标示,所以,如今拉祜族使用的历法与汉族阴历同步。
拉祜人的命名依据历日,即孩子出生并确定性别后,依据当日所逢的属相或出生时具体时间和地点来命名。代表男女性别的分别为“扎”和“娜”,其后加出生日的属相命名,如“扎拉(虎)”、“娜睦(马)”之类。根据出生时间或地点命名,在出工时间出生为“多”,中午太阳热的时候出生称为“格”,在黄昏时生称为“俄”,鸡叫时出生称“吴”,子夜时生下称为“克”,在山上或者地里出生称为“海”。
过去拉祜族会根据历法与自然时序结合来确定过年的时间,所以,拉祜族年节时间并不能固定。安东尼·R.沃克对泰国拉祜族年节的观察与记录(由于地处异国,并没有使用汉地阴历,相对保持了本原的习惯)中谈到“据说拉祜人新年与汉族的春节在同一时期,至少在同一个月”,1968年泰北拉祜尼村寨的新年就与春节同一天。如今,国内拉祜族已经使用农历春节的时间,习俗则依然保留拉祜族的惯例。
拉祜族一年最重要的节日,分别是洒卡节、火把节、新米节和扩塔。
洒卡节近似傣族泼水节的时间,拉祜语名为“扎卡优习”,现在与政府策划的葫芦节的时间重合。拉祜族洒卡节就是撒谷子播种的节日。过节时间在四月,为期1天,过节期间不能宰杀家禽牲畜,要食用野生动植物,如野鸡、野鱼、野菜等野生的食物,还要吃蜂蜜粑粑,预示着从种谷子以后,大家才有种植和家养的东西吃。家家户户要在田地里做撒谷子的祭祀礼,祈祷丰收。
火把节拉祜语名为“阿戈都尼”。传说,男人在外面打仗回不了家,女人独自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无力顾及生产,以至所有家畜都成了野兽,他们三年都没有过年。七月的一天,男人终于回来了,这才过上了年。所以,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如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被定为火把节,是男人节,节庆活动与过年相像,时间也比较长。
表1-4 拉祜历时间与生肖对照表
新米节拉祜语名为“扎世哦匝”,时间在八九月,为期三天,要做的礼也比较多。因为,这个时候新谷子已经长出,是值得庆祝的时间。过节期间,最重要的是孝敬老人。村民要给长辈亲戚送一碗米,全村杀猪、鸡庆祝。
过年拉祜语称为“扩塔”,是拉祜族最重要的节日,每逢年节拉祜人就会停止劳作,辞旧迎新,尽情享受新年的欢愉。过年期间,在佛堂、寨心、神山上的祭祀处以及家堂迭瓦拉都要做隆重的礼。年前的十几天,寨子已经开始筹划过年事宜,村里的行政领导、头人与村民商定过年安排,全寨人要一起做纸花和其他祭祀用品的准备工作,还要去糯卡祖先升天的地方拜祭,取“长命百岁水”。
拉祜年会分为大年、小年,大年为女人年,小年为男人年,如今受到汉族春节影响,大年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按照惯例,大年的天数根据新年的属相来定。比如,今年是马年,那么,从初一这天到之后的第一个马日这段时间就是大年,这段时间是有据可循的固定时间。如果正逢初一为马日,那么,过大年的天数就由全寨子商定。虽然,大年的期限按照惯例是固定的,但是可以根据当年的收成年景有所伸缩,大年结束后,休息两三日,就要开始过小年,直至送年,拉祜年才算结束。
年节活动从农历除夕日开始,上午全村人就忙活起来,首先要杀猪,这些猪肉是重要的节日美食,其中有一部分要作为礼送给头人,猪颈肉一条送给卡些,这是拉祜西村寨的传统惯例,卓巴处也要送肉。还要储备一些做腊肉,留待平日食用。除夕日下午,一部分村民要上神山祭拜山神及老人巴的墓地,并且到泉眼处取得吃得穿水。早些时候,在糯卡已经取得长命百岁水,这两处福水、圣水被储存在佛堂两侧的鱼形木桶中。
初一早上,寨民早起去村里的水源处抢新水来孝敬并祝福老人,预兆新年有好运气,紧接着就去山上请年神,将年神请下山到寨心。晚上去给长辈拜年,由老人家洗手、拴线,表示对晚辈的祝福。最后,大家都聚集到卡些家里跳芦笙舞和摆手舞,直到午夜时分,在卡些家吃些酒肉才散去,一天的庆祝活动方才消歇。
初二,寨子里各家相互拜年,寨子里选出代表到其他村寨拜年,村寨的行政领导也要相互拜会。尤显浩大的活动是去澜沧县参加全县的拜年汇演活动,但是这不是每年都要参演,而是根据政府安排,各自然村轮流前往(图1-5)。
图1-5 每年春节期间,澜沧县政府组织辖区内村寨到县城拜年活动,各族村寨都会精心准备,在活动中展现出自己村寨的精神风貌
过年期间,全寨人要每天早晚两次到寨心跳舞,下午还要摆街心宴,这样的活动要延续到大年结束。大年之后,平息几日,可以开始劳动,紧接着就要过小年,还会继续庆祝两三天,小年不如大年热烈,送年最后的活动是上山送年神,这也是整个年节庆典中最隆重的礼,全寨人要在祭年神处跳舞摆宴,以轰轰烈烈的声势结束年节。
一年里,龙竹棚老寨主要的节庆就是这四个节日,平日需要大办的人生大事就是结婚。拉祜族结婚礼俗从双方定情开始,如果互相中意,由女方长辈准备一个装有米、烟、茶、钱的象征性礼包送给男方家。男方家若收下礼物,则表示确定两人的婚姻关系。然后,要在结婚前准备一只猪给女方的舅舅。收到猪第二天,女方家要杀猪,男方拿走猪的两条腿和大肠,女方家留下剩余部分。结婚当天在卓巴和亲戚的见证和帮忙下,新人要拿香和蜡到寨心的寨桩处做礼,最后,所有亲戚和村民一起吃饭。结婚后,女方先去男方家住三天,代表“三年”。然后,男方便和女方回家,上门三年。期满,可以继续留在女方家,也可以组建独立的小家庭。但是,如果男方家没有任何孩子能留下来照顾父母,经双方商量,可以不去女方家上门。
相比于拉祜族极看中的婚俗,丧俗就显得轻微简易。在龙竹棚人的生死观念里,生与死严格划分,亡人去了另一个世界就不要回到现世。所以,如今在龙竹棚老寨,人死后没有盛大的葬礼,也没有周期性的祭奠,对于死去的人也就逐渐淡忘,不愿再谈,一旦下葬永不相见。在村寨墓地只能见到在树林中零零散散的矮土包,如果不是村民指认,并不能与坟墓联系起来,经过长时间的草木滋生,坟墓也就消弭在树林中。
如果是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能进村子的坟地,直接埋葬到其他地方。如果正常死亡,可以埋葬在公共墓地中,用鸡蛋卜的方式选出埋葬地点,生前所有的东西(包括迭瓦拉)要烧掉、砸掉。下葬12天后,在墓地附近的路边给亡人做一个小房子,放上些生活用品,告诉他安心在另一个世界不要再回来,这样就算结束了所有的葬礼程序。但无论如何,活着的人都不会再去祭祀,除非家里发生不幸的事情,怀疑是祖先的鬼回来捣乱,人们才会在家门外用一点饭菜驱赶不应该回来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