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 Maonan
田野调查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调查时间:2016年
调查者:裴诗赟、李雷、高宁
撰文:裴诗赟
摄影:李雷、高宁、裴诗赟
毛南族人口较少。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毛南族在全国共有10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河池市的环江、金城江、南丹、宜山、都安和贵州省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惠水、独山等县。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该县毛南族人口占毛南族总人口的50%以上。这里紧接云贵高原东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绝大部分地区海拔为500~1000米,个别高峰海拔超过1000米。当地溶岩地形遍布,石山挺拔横亘,可供耕作的土地资源有限,且地表的水源及河流很少。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少见霜雪,植物生长季节长。年降雨量可达1500毫米,多集中在春夏两季。两山之间的平地(毛南语称为“田峒”)以种植水稻为主,一年两熟;而山区则种植玉米、小米、豆类等旱地作物。
在历史上,毛南族曾被称为“茅滩”“茆滩”“茅难”“冒南”“毛难”“毛南”等,最早见于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该书称:“自融(州)稍西南,曰宜州。宜处群蛮之腹,有南丹州、安化三州一镇,荔波、赢河、五峒、茅滩、抚水诸蛮。”这些地方包括了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和相邻的南丹县以及紧邻的贵州荔波县境。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调查和识别工作组将毛南族族称定为“毛难族”。1986年,本着民族自愿的原则,国务院批准其更名为“毛南族”。
一般认为,毛南族是由当地的土著民族发展而来的,但也有融合外来的民族成分在内。据史籍记载,现在毛南族分布的地区古为“百越”(或称为“百粤”)民族居住之地。三国、南北朝后,这里又居住着由“百越”民族衍发而来的“僚人”,他们和稍晚出现的“伶人”与毛南、壮、侗、仫佬等民族的居住习俗几乎完全相同。此外,在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毛南族和壮、侗、水、仫佬等民族的关系十分密切。
明末清初以后,毛南族的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商品交换活动频繁,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若干小市场,有了经济活动的中心,民族共同体逐步形成。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曾经使用过以汉字的音、意来拼写毛南语的“土俗字”,用以记载民族史诗和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