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成功更重要的,是获得可叠加式的进步
在职场上,你会发现真正厉害的人,都不是追求一时的收获,而是布局深远,令人叹服。
吴军在《格局》一书中写道:“格局大的人追求的是重复的成功和可叠加式的进步,格局小的人满足于自己某件事做得快、做得漂亮。”其实我更喜欢吴军在一篇文章中说的这段话:“选择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往前走一步都要积蓄更多的势能,让每一步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点,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
否则走得再远,都只是原地踏步而已。
1
追求可叠加式的进步,让成功从偶然变成必然
韩寒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自己经常因为在各个方面都练了两下子,就对专业领域的选手不屑一顾,总觉得自己分分钟能把对方干趴下。结果不是在足球场被小学生碾压连进20个球,就是被潘晓婷这样的九球天后暴击一整晚。
说到底,很多人可能在某些方面偶尔取得了看起来非常不错的成就,就以为自己真的很厉害了,继而对专业人士的能力和素质不屑一顾,用韩寒的话说就是:“我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这样的情况在我身边也时常发生,以前在教很多写作学员的时候,他们一开始就问我:“你不要教那些所谓的方法论,那我都知道,你就告诉我,我怎么才能写出爆文?怎么才能上稿大号?怎么才能写文卖钱?”
说实话,这样的问题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熟悉网球的朋友都知道,在网球比赛中有一个ace球,你能发出ace球就代表可以直接得分,一个非专业的球手,偶尔也能发出ace球,但他很难复制那种成功,而真正的高手可以在一场比赛中不断发出ace球。
号称“20世纪最优秀的网球选手”之一的伊万尼塞维奇,他曾在一年内的正式比赛中发出将近1500个ace球。和业余选手相比,他的动作更标准,更重要的是每次发球动作一致性极高,说他是一个发球机也不为过。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无法企及的成功,往往就来源于这些单调的重复。
人们常常被成功时的惊艳所吸引,却忽略了那背后千万次的积累。美国开国元勋亚当斯说过:“我必须学习政治和战争,我的儿子才有机会学习数学和哲学,这样,他的孩子也才有机会学习艺术。”
任何一项伟大的成就,都是在此前的基础上不断有效的叠加,学习如此、行走如此,连我们的财富积累也是如此。
偶然的成功,不代表拥有长久成功的能力;偶然的失败,却能推倒所有的成功。这些年我经常会看到很多人,总是将自己短暂的成功归因于个人的机智与才华,总觉得自己就该发财走运,殊不知过度迷恋偶然的成功,会让人忽视重复成功和叠加式进步的可能,将个人命运投掷在不确定性之中,看起来很潇洒,实则不过是自我麻痹而已。
2
专注在某一方面,让每一步都尽可能少走弯路
吴军在《格局》这本书中讲到,他的弟弟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就进入硅谷后来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的美满电子,从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做起,13年后成为该公司的CFO,这在硅谷的中国员工中其实是非常少见的。
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
是因为他放弃了很多看起来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机会,他能花七八年的时间专注在一个产品上,将它做到全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而且每年能够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营业额。
与此同时,他还获得了280项美国和世界专利,这也确立了他在半导体行业技术和管理专家的地位。
在后来的交谈中,他的弟弟在总结成功的原因时也曾经表示:要敢于放弃所有不能对长远发展有用的短期机会。而敢于放弃那些充满诱惑力的短期机会,对一个人的格局和眼界有着巨大的考验。
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做减法,专注在某一方面,将一件事做到极致。
商业评论家金错刀也在他的文章中,说过一个发生在朋友身上的类似的故事:有一次出差,公司破天荒地给朋友配了头等舱,朋友很兴奋,拿出自己公司生产的手机准备拍照留念。
旁边一位貌不惊人、50来岁的先生认出了他的手机,于是俩人有了一番攀谈。
交谈中朋友得知这位先生是做吸管生意的(就是喝饮料用的那种塑料吸管),平均卖100根才能赚几分钱的利润。当时那位朋友内心的想法是,这得卖多少吸管才能坐得起头等舱?
于是问了一下:“您一天能生产几万根吸管啊?”
对方回答:“平均每天能生产1.7亿根。全中国3/4的吸管都是我生产的。”
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一根小小的吸管,他用了20多年时间,做到全球超过三成的市场份额,毛利100%、净利22%,拥有全球2/3的吸管专利,全球吸管行业标准是他的公司主导发布的。
后来朋友才知道,原来这位相貌平平的隐形富豪就是被称为中国“吸管大王”的楼仲平,卖了27年吸管,每年仅卖吸管的收入就接近2亿元。
聚焦自己擅长的领域,将每一步都变成后来继续前进的基础,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这都是非常务实的基业长青之道。
如果能坚持做到高倍数成长,可叠加式进步,即使起点低,即使现在还不富裕,10年后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
对于那些零资源、无背景、没关系的后进者而言,这是最好的跃迁方式。
3
想要得到更多,就要学会着眼未来
曾国藩曾经说:“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有时候那些看起来先天条件极好,一出生就注定成为赢家的人,最后却总在历史面前摔了个大跟头,不是他们不够聪明,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条件太好而根本没有往前一步的野心和勇气。
过分强调现在的拥有,本身就是一种封闭式思维。那些想要得到更多的人,永远都在聚焦未来,想要成为众人满意的那一个,注定要比普通企业和普通人付出更多。
有时候,形势就是如此,往前一步,生死未卜;后退一步,安安稳稳。这本身就需要在眼前利益和未来愿景之间进行权衡比较。
写到这里,其实很多人会觉得那些大人物离自己太远了,其实,作为一个普通个体,你未来的发展,也是由你今天每一个微小的选择决定的。
近些年来,我渐渐明白很多时候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利益,所以放弃了很多看起来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事情:高价帮人代笔写稿、出席各种可以让自己出名的商业年会、给其他公众号做主编等。一来是个人能力有限,无法胜任;二来确实也还是想做点儿自己的事。
曾经有很多人和我说,你写的那个小号又没人看,阅读量又不高,粉丝量更是少得可怜,还不如将一篇稿子卖给别人拿钱快。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看到的科技行业如此快速地发展,其实没有一样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发展起来的,有些想法诞生于几十年前,是在不断积累后才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
拿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微信来说,其语音通话功能基本可以取代电话,这个想法在20年前就有,Skype开创的这个功能在20年前被视为异端,但十几年的积累后,在无线宽带进入4G时代后,前期的积累终于爆发。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总有一些人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过这一生,其实这没什么不好。在对的环境和对的时间,找到对的人去做对的事,去创造可以无限叠加的进步和积累,这样的人生远比“毕业三年,年入百万”的爽文真实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