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真实漂亮的自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爸爸妈妈的期望

董振森的妈妈苏霞也是大学生。她不是本地人。她和董兴国是大学的同班同学。在大学里,她爱上了当班长的董兴国。毕业后,她考上了自己家乡的公务员,在政府机关工作。

董兴国准备自己办企业的时候,让苏霞辞职过来帮他。苏霞的父亲不同意女儿辞职,也不同意她过去帮董兴国。他们认为,好不容易把女儿培养上了大学,考入政府部门工作,有一份旱涝保收的工资,一辈子什么都不用怕了,现在把好端端的工作辞了,去干个体企业,自己挣钱来发自己的工资,真是疯了。他非常生气,把苏霞骂了一顿。

没有办法,董兴国只得亲自去苏霞家说服未来的岳父。

苏霞的爸爸见到董兴国,气已经消了三分。董兴国确实才能出众,百里挑一,人见人爱。凭着董兴国不俗的谈吐,苏霞的爸爸又考证了董兴国的创业蓝图,终于认可了董兴国,答应把女儿嫁给他,但是不同意苏霞辞职。

爱情的力量大过天。一天早上,苏霞趁父母还没起床,偷偷和爱人跑了。等父母发现时,他们已经在火车上了。

苏霞过来后,就在董兴国的公司当会计。一来这是个重要岗位,自己人干更放心。二来,苏霞学的专业也比较对口。

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又白又胖又漂亮、声音像百灵鸟一样好听的儿子。他们如获至宝,奉若明珠。在给儿子取名字时,他们每个人选了一个自己崇拜的中国科学家,从这个科学家的名字里取一个字来组成儿子的名字。

董兴国佩服杨振宁,取了一个“振”字。苏霞崇拜钱学森,取了一个“森”字,所以他们的儿子叫董振森。

董兴国非常喜欢董振森,爱董振森胜过爱自己。董兴国的父母愿意帮忙带孩子,但母亲有高血压,董兴国怕累坏了老人,更怕带不好儿子。岳父岳母也愿意带,但离得太远,自己不能随时随地看见孩子。放在哪儿带董兴国都不满意,就让妻子做全职太太,在家专门带儿子。

开始,苏霞不同意,但又没有别的办法,为了儿子,她只好做出牺牲,妥协投降。但是她说,等董振森上学了,她还是要出去上班,不能窝在家里,不然,几年大学白读了。

董兴国的公司上规模之后,他根本就不管家里的事。家里的柴米油盐,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确实也要人干。于是,她安心在家相夫教子。

董兴国的性格武断,苏霞做了全职太太之后,他不让她过问公司的事,她想插手也插不进去。于是她的精力全部放在董振森父子生活上。董兴国好对付,一天三顿吃什么都行,苏霞做什么他吃什么,是咸是淡从不发表意见,他只有一个要求,不耽误他的时间。

苏霞整天围着董振森转,一颗心全在儿子身上。冬天怕冻着了他,夏天怕热坏了他。硬东西怕咬坏了他的牙齿,软东西怕噎了他。他不睡,怕他疲倦;他睡多了,怕他虚弱。他吃少了,怕他营养不够;吃多了,怕他不消化。

她像儿子的贴身保镖,随时都在儿子身边,只要儿子有困难,她马上出现,帮他解围。

董振森小时候好伺候,大了名堂多起来了。一天早上,苏霞本来准备吃面条,前一天晚上就炖好了骨头汤,董振森还没起床她就煎好了鸡蛋,葱花香菜一应俱全,只等董振森起床面就下锅。

可是,董振森前一天晚上睡得晚,早上起不来,起来一看表,时间不够用,于是要妈妈准备汉堡和牛奶在路上吃,开车送他去学校。

苏霞手忙脚乱,从冰箱里抓了一个汉堡,把煎鸡蛋夹在里面,又下去发动汽车。

送完董振森,苏霞才回来吃饭。

吃了饭,她就上超市去买菜。买菜时,心里想的是董振森。董振森爱吃的就买,董振森不爱吃的,她问都不问。至于丈夫爱吃什么她从来不考虑。

从超市回来,她就搞卫生。从董振森的房间搞起。先帮他叠被子,把他浴室里的漱口杯、牙刷放好,把毛巾晾好,把前一天晚上他换下的脏衣服放到洗衣机里洗了,把书桌上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归置,把地扫干净,用拖把拖一遍。

董振森真的什么事也不干,洗完脸的毛巾都丢在洗脸盆里。他长这么大,没有扫过一次地,没有倒过一次垃圾,更别说洗衣洗菜。饭来张口,吃完饭,碗一推,就走了。衣来伸手,脏衣服往旁边一丢。每次洗澡前,苏霞都帮他把衣服准备好,放在浴室里。如果他想泡澡,苏霞会帮他把澡盆里放满水温适度的热水,他只负责洗。

那董振森做什么事呢?他的事就是学习。学习是他的主要任务,他不是自己需要学习,而是在帮爸爸妈妈学习。

董兴国曾经说过:“希望董振森长大超过我。”这句话给了董振森压力,注定了他负担过重的童年。

董振森从小有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为了成为像爸爸一样的人,他不羡慕在外面草地上玩耍的小伙伴,为了考上爸爸妈妈希望他考上的北大,他天天待在家里压迫自己学习。

苏霞一直有块心病,就是自己和丈夫都只有一张大学文凭。现在的大学文凭含金量不高,走在街上,十个人里七八个人有大学文凭,不算什么事。

苏霞读大学时,班上有一个很优秀的男同学追求她。但苏霞对这个男同学没有感觉,她爱上了英俊的董兴国。

这个男同学读完大学之后,考上了研究生。拿到硕士学位之后,他又考上了博士。读完博士,又到国外读了博士后。现在在一所大学当教授。

一次,他携带妻子回乡探亲,和苏霞在路上相遇。他说苏霞这么多年都没有变,还是那样漂亮,风采依旧。然后,很自然地向苏霞介绍他的妻子,某大学张教授。

苏霞嘴上没说,心里觉得他变了,变得那样有气质,有教养。说话时,有一种学者气派,和办企业的董兴国比起来,高下立判。

苏霞很不服气,耿耿于怀。心里说:神气什么呀,不就是多读了几年书吗。当年董兴国家里要是有钱,支持他考研,一定也能考上。自己这辈子要实现读博士的理想是没希望了,除非下辈子。但她有儿子呀,她可以让董振森帮她实现这个理想。

在苏霞的心中,董振森就是她的精神寄托,是她实现理想的替身。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儿子读博,就要从小学起打好基础。董振森读小学,她就开始辅导他,督促他。

董振森读一年级,开始学拼音。苏霞小时候拼音学得不好,她就买来一年级的课本和拼音磁带,自己先学,然后再辅导儿子。

董振森稍微大一点,学的知识多起来。按说一个大学生辅导一个小学生,是小菜一碟。但这中间还有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

苏霞专门到老师家去请教如何才能辅导好自己的孩子。老师被她感动,给了联系电话,让她有问题随时咨询。

为了让自己教儿子的方法和老师同步,苏霞又买来教学参考书,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不过,儿子、老师、自己三者之间还是会出现一些矛盾。

那次,苏霞帮助儿子预习课文。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生词:液体。苏霞凭经验认为自己认识“液”字,记得小时候老师曾教她读yì,还重点交代不能读成yè。这么多年她一直读yì,于是就教董振森读yì。

第二天,儿子回来发脾气,说妈妈教错了,老师说只能读yè,不能读yì。苏霞大吃一惊,连忙翻字典,果然,应该读yè。苏霞马上向儿子承认错误,说自己教错了。从此,凡是书上的生字生词,苏霞一定先翻字典,再教儿子。

苏霞在学习上对董振森抓得很紧,只要他一到家,她首先就盘问他。今天是不是考试了,语文课教了些什么,数学课教了一些什么,你是不是都听懂了。然后就陪他做作业。

老师要管几十个学生,苏霞只管董振森一个人,有的是精力。如果做错了,苏霞就会把这方面的知识再教一遍,让董振森重做。

董振森是孩子,懒惰是本性,当然害怕重做,每次做作业时,他像对待考试一样认真,免得重做。这样,董振森从小养成做作业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苏霞没有想到董振森是孩子,没想到孩子有爱玩的天性。把他应该娱乐的时间都占用了,他会不乐意。要是别的孩子,早就提出抗议了。董振森这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不大爱说话。他知道,按妈妈的话做,妈妈会高兴,会奖励自己,比如说让他看一会儿动画片,给他一杯冰激凌。不按妈妈的话做,妈妈会不高兴,还会跟爸爸告状,冰激凌也没有。董振森不愿意妈妈不高兴,所以经常压抑自己的想法,逆来顺受,委曲求全。

在苏霞辅导下,董振森不费什么力气,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几乎次次考试是前几名。董振森小学六年,年年是三好学生。这让苏霞很有成就感,让她觉得自己正朝理想一步一步迈进。

董振森拿到中学入学通知书的那天,董兴国特地休息了一天,陪他们母子出去玩。

那天,他们到了董振森早就想去的游乐场,董振森坐了很多同学早已经玩过的过山车,车子从高处滑下来时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让他过了一把瘾。玩累了,他们到餐厅吃饭。

饭桌上,董兴国问他们想去哪个远一点的地方玩,儿子说要去海南岛,妻子说要去北京。

董兴国问儿子为什么要去海南岛,儿子说:“我还没有看见过大海,我想到海里游泳,戴上潜水镜,穿上潜水衣,沉到海底,看看海底是什么样子,海里有些什么样的鱼。我们班上有几个同学去了,回来都说好玩。”

董兴国问苏霞为什么要去北京。苏霞说,其实上哪儿玩都是一样。我要去北京是想带振森到北京大学去看看。那儿是我国的最高学府,是藏龙卧虎的地方。从那里走出来的人,是国家的栋梁。我想让振森感受一下那里的气氛,从小立志,将来考到那里去读书。

苏霞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持,他一反常态,表现出少有的兴奋。他准备放下工作,陪他们去北京。

本来,一听不去海南岛,董振森有点不高兴。但爸爸说陪他们去北京,他又高兴起来。一年中,他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能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京,他也非常高兴。

董兴国安排好公司的事务,马上买飞机票陪爱人和孩子去了北京。董兴国首先带他们母子去参观了鸟巢,在举办了奥运会的体育馆里到处看看,又去了水立方和国家大剧院。

最后,他们来到了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校门还是原来的老式校门,古香古色。宝蓝色的底子上用金字写着“北京大学”几个字,苏霞告诉董振森,这几个字是毛泽东主席写的。

因为是暑假,学校没有上课。各地到这儿参观的人不少,大多数是家长带着孩子。校门两边的保卫人员只负责维持秩序,并不阻拦进进出出参观的人。

一踏进校门,苏霞就感叹道:“这真是一块圣地啊。”脸上现出敬重的神情。

妈妈的表情让董振森觉得新鲜,他回头看了看爸爸。平日里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的董兴国,也不说不笑,像是在寻找什么。

妈妈见董振森一脸的好奇,就告诉他:“这所大学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中国好多优秀的学者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说话间,他们来到了未名湖旁。只见微风轻拂,湖水荡漾,湖面出现一圈一圈的涟漪。湖对面的宝塔特别清晰。他们三个人坐在湖边大柳树下的长椅子上。

爸爸说:“这儿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我小时候做梦都想到这儿来读书。”

十二岁的董振森已经知道到北京大学读书要考很高的分数。他见爸爸这么遗憾,忍不住说:“你那时为什么不努力呢?”

“我努力了的,但我没有考上,还差十多分。有些事和你说不清楚。我们那时哪能和你们现在一样,一心一意读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每天放学后要帮奶奶做好多家务事,好让奶奶去做田里的活。有时,晚上我还要和奶奶一起去种菜。不过,也还是我自己的问题,有比我们家更困难的同学考上了北京大学。”

“也不能怪你,后来大学毕业,你完全有能力考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但你要出来工作挣钱,你父亲老了,一家人生活要靠你了。”苏霞见董兴国这样自责,连忙安慰他。

“好了,不说我们。还是说北京大学吧。我们到北京来就是来看它的。”爸爸把话题扯开,“这儿现在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每年要出好多科研成果。”

“我将来要是能到这儿来读书就好!”董振森在父母的介绍下,也对这所大学肃然起敬,树立起雄心壮志,不觉脱口而出。

“那好哇!”妈妈马上接着说,“只要你能考上北大,那就实现了爸爸妈妈的心愿。”

“只要你努力,一定能考上。”爸爸说。

“听别人说,北大每年到咱们那儿招的人特别少,我能考上吗?”董振森心里没底。

“别人我不敢打包票,我的儿子我知道。你能行!你不是次次考前几名吗?”苏霞马上给儿子打气。

董振森好像劲头不是那样足,毕竟考北大太难了,这担子太重,他不想往自己肩膀上扛。而且,他也和爸爸一样,没有十足把握的事,不轻易答应。

于是,他们边走边聊。

“蔡元培是这所学校出来的吧?”苏霞问董兴国。

“蔡元培担任过北大的校长,好多著名人物都与北大有密切的关系,比如李大钊、鲁迅、茅盾……”

“他们都是一些什么人?”董振森插嘴问道。

“蔡元培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你将来学历史就会知道他。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鲁迅和茅盾都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董兴国只能这样笼统简洁地回答这个才小学毕业的儿子。

他们绕了一圈,看到了图书馆。图书馆前面有一个好大的广场,他们站在广场的这头,远远地看着图书馆。图书馆中间的主建筑是中式的,两边的大楼搂抱着它。

他们来到图书馆里面,看到简介上说,这里的藏书很丰富,达到八万五千多册。有中文书库、外文书库,而且已经全部实行自动化管理。

董兴国告诉儿子:“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毛泽东年轻时在这个图书馆当过管理员。他在这里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知识,结识了许多名流学者,这对他的人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假如我考上了北大,我将来就能在这儿看书。”董振森想象着美好的将来。

这话让董兴国夫妇精神一振,他们觉得这趟没有白来。

他们到了一栋教学大楼外面,可惜进不去,只能看看它的规模。

“不知道这里面的教室和我们学校的教室是不是一样的。”董振森自言自语地说。

“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有一种环形教室,老师的讲台最低,学生的座位一层比一层高。”董兴国告诉他。

“要能进去看看就好。”

“现在办不到,以后,你考到这儿来上学就知道了。”苏霞不失时机地帮董振森树立考北大的信心。

回家的火车上,他们一家三口谈的全是北京大学。

回家后,苏霞找来很多关于北大的资料给董振森看,加深董振森对北大的印象。

有一天,董振森郑重其事地问妈妈:“如果我真的想考北大,那要怎么做?”

苏霞喜出望外,坐下来慢慢地说:“北大是重点中的重点,是所有学生都想去读书的学校,难考是肯定的。但它每年都要招生,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董振森说:“我不信别人能考上,我就考不上。”

苏霞进一步诱导:“要考上,就要下决心。光有决心不行,还要脚踏实地打好基础。从现在开始就要用功。我去买初中的课本,咱们比其他同学先走一步,马上开始学习。”

十二岁的董振森像个男子汉一样,立下雄心壮志,决心向北大冲刺。

这个暑假,小学升初中的那些孩子,小学因为他们毕业了,不管他们;中学因为他们还没报到,管不着他们。他们快乐地过了一个没人管束的夏天。可谁知道,有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正在奋斗,天天坐在书桌前学习。这些人中就有董振森。等到学校开学,别人学习新知识,对董振森来说那已经是复习了。

这一切应该归功于董振森的妈妈,她向董振森灌输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年纪不大的董振森胸怀大志,树立了人生目标,不同于一般孩子。

心理医生说:

部分家长在年轻时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于是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转移到孩子身上,迫切希望孩子帮自己实现没有实现的理想,补偿自己的遗憾。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有些盲目和偏高,也就不足为奇。

董兴国和苏霞对董振森的期望值非常高。他们希望董振森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要求他考上最好的大学,希望他到北京大学读书。

作为家长的董兴国,他将人才视为单一类型的高学历获得者,并不正确。在我们国家,不是当科学家才算有出息。应该说,只要这个人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他就是有出息。

苏霞自己无法实现读博士的理想,把这个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想方设法去激励儿子努力学习。

家长的期望值要与孩子的客观能力,主观愿望一致,孩子才会接受,不然,家长的期望是空望,不能落到实处。

再说,从教育孩子出发,不能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干、时时刻刻搞学习。过分安逸的生活会让孩子动手能力很差。家长如果对孩子爱之过分,疼之过度,会使孩子长大后不能独立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