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得吃寿面,但不是排场越大就越好
庆祝生日的习俗在我国具体起于何时,已不可考。然而其普及程度,堪称各种节日之最。庆祝生日的方式亦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还是吃“寿面”。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列朝·赐百官食》中记载:“太后圣诞,皇后令诞,太子千秋,俱赐寿面。”可见,过生日时吃寿面的习俗古已有之。
在清朝,皇帝诞辰称为“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义;皇太后诞辰称为“圣寿节”;皇后诞辰称为“千秋节”。《清史稿·礼志七》:“雍正六年,始令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后准此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千秋节,仪同皇后。”三者均为重大的国家节日。文武百官在此期间为其祝寿,是古代宫廷中重要的礼仪活动。其中尤以“万寿节”最为隆重,与元旦、冬至并称清廷“三大节”。
在万寿节之前,百官一般先围绕福、寿、吉祥等主题,准备寿礼,主要包括玉石、木雕、瓷器、珠宝、金饰等工艺品。当然,也有人另辟蹊径,比如乾隆皇帝某次大寿时,就有臣子投其所好,进献诗集,结果乾隆帝龙颜大悦。万寿节当天,百官进献寿礼,并在紫禁城为皇帝贺寿。
贺寿活动结束后,皇帝会宴请百官。寿宴有二十道热菜、二十道冷菜、汤四道、小菜四道、鲜果四道、瓜果蜜饯二十八道、各色点心面食二十九道,共计一百零九品。菜肴包括猪、鹿、羊、鸡、鸭、鱼等肉食,辅以蘑菇、燕窝、木耳等山珍。寿宴午时摆设、未时开始,申时结束,历时四小时。
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万寿节祝寿礼仪有两次: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我们今天已无法还原当时的盛况,但正如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窥见当年北宋都城汴梁的繁华一样,关于康熙帝的万寿盛典,我们从目前流传的《康熙万寿盛典图》中也可以大致领略当时的情景。画中从畅春园到西直门的路上,搭建了各种为康熙帝祝寿的彩棚,棚里面摆满了各地官员精心准备的寿礼。
据记载,当时还搭了20多座戏台,戏台上锣鼓喧天,上演着各种为皇帝祝寿的吉祥戏剧。康熙帝还邀请全国65岁以上老者到京师,举办“千叟宴”,并下诏赐臣民酒果数千席。
还有一次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月十三日,乾隆皇帝80大寿。众所周知,乾隆帝十分崇敬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在万寿节的庆祝上,他也模仿其祖父康熙帝,命人于圆明园至西华门一路披红挂绿,搭满景点彩棚,并且将文武百官贡献的珠宝珍玩陈列其中,极尽奢靡。
乾隆帝亦模仿康熙帝,举行“千叟宴”,而且规模更加宏大。
清 佚名 《康熙万寿图》(局部)
不过在清朝,也并非所有的皇帝在大寿时都如此铺张浪费。比如以节俭著称的嘉庆帝,他在过五十大寿之前,提前向王公大臣打招呼,下旨要简办生日,尤其不准大臣给他送礼品:“万寿正日,准各恭送如意一柄,其珠玉陈设等件,一概不准进呈。”其六十大寿来临之际,嘉庆帝又下旨说:“来年朕寿登周甲,所有金珠玉器陈设,仍一概不准进呈。”
同样以节俭闻名的道光帝也是如此。有一次皇后生日,道光皇帝设宴赏赐朝廷内的诸位大臣,他给准备宴席的官员的谕令是:皇后千秋庆宴,只准宰猪两头,用打卤面招待群臣,其余概行裁减。
庆祝皇太后诞辰的“圣寿节”,其习俗与皇帝的“万寿节”大体相似,但在规格上稍有逊色。在清朝历史上,为皇太后祝寿时礼仪规格不亚于皇帝“万寿节”的,大概有两次。一次是乾隆十八年(1752)十一月,乾隆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庆祝六旬寿辰。还有一次是在清末,慈禧太后过六旬大寿。
清朝末年为多事之秋,巧合的是:几乎每次慈禧太后大寿,都会遇到战争爆发。在其五十大寿时,中法战争爆发;六十大寿的时候,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一败涂地,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慈禧太后不得不下旨,取消各种奢侈庆典,在宁寿宫中黯然度过了自己的六十寿庆。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时,在中国大地上,又爆发了日俄战争。
此时,因“苏报案”而被捕入狱的章太炎满怀悲愤之情,在上海“西牢”内写下了传诵一时的讽刺“寿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皇后诞辰的“千秋节”则比较简单。一般寿辰当日,皇后先去皇帝和皇太后处行礼,然后回中宫受皇子及嫔妃等的内廷贺礼。寿宴的规模自然也要小得多。至于嫔妃、答应、常在等的生辰就更简单,通常给他们行礼的只有自己的宫女。
在民间,祝寿之风亦颇为盛行。其规格没有定制,因人而异。富裕之家其寿宴自然隆重而豪华,有些大户人家的寿宴甚至会摆上一周的时间,光酒席就达上百桌。而穷苦人家庆祝大寿,也不过就是请亲戚朋友及左邻右舍聚在一起吃顿饭而已。
在清代,还有一种奇特的寿礼,即“冥寿”,也叫“阴寿”“冥庆”,是人们为已经去世的长辈祝寿。清代人翟灏编撰的《通俗编·仪节·阴寿》引姚旅《露书》说:“亲死日为暗忌,生日为明忌,宗中极重明忌。亲死者遇生日,如五十、六十之类,犹追寿焉。族人具礼谒贺,一如存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