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劝谏田婴
一个人如果积聚了财力和势力,那么应当做点什么呢?传统办法是积蓄起来,传给子孙后代。这样做是不是正确呢?在古代就已经提出了疑问。下面这个故事足以发人深省。
孟尝君姓田名文,其父田婴是齐威王少子,初为将,后与田忌、孙膑一道参与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之战,打败魏军,魏将庞涓自刎,俘虏魏国太子申。不久,升任相国,初封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齐威王三十五年(前322年)复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人称薛公,谥号为靖郭君。
田婴共有四十多个儿子,田文为田婴贱妾所生。田文的生辰为五月初五日,田婴认为不祥,便命令田文之母道:“不要抚养他,以免贻害家人。”田文之母不忍,私下将他养大成人。后其母通过她的兄弟将儿子介绍给田婴,田婴大怒,叱责其母道:“我令你弃之,你竟将其抚养成人,是何道理?”其母不敢作声,只在一边流泪哭泣。只见田文神态自若,不慌不忙跪拜于地,磕头认父。并彬彬有礼地询问父亲道:“您不令抚养五月初五日出生之子,究竟为何?”田婴叹道:“齐俗认为:五月初五生子,其身高会与门楣相齐,男害父、女害母。”田文问道:“人之命运是受于天,还是受于门楣呢?”田婴闻言,无法回答,只好沉默不语。田文又道:“人的命运如果是受于天,您又何必整日忧愁呢?人的命运如果是由门楣来决定,那么加高门户就是,有谁能长到那么高呢?人的身高无法与门楣相齐,不利于父母之说又将焉存?”田婴见,田文聪慧,又言之在理,便挥手制止道:“你不要说了罢!”父子遂相认相亲。
田文见家中富埒诸侯,奴仆成群,唯独门下见不到一个贤能之士,认为无益于国,亦无益于家,便心生一计,便劝谏田婴招贤纳客。一天,田文待田婴朝罢归家,故意询问田婴道:“儿子的儿子叫什么?”田婴道:“叫孙子。”田文接着问道:“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道:“叫玄孙。”田文又问道:“玄孙的孙子叫什么?”田婴无法回答,便道:“不知道。”田文乘机劝谏田婴道:“您侍奉国君,担任齐相,已经三代。齐国的疆域至今并没有扩大,您的家财却积累有万金。您的姬妾身穿绸缎,士人却连粗陋的衣服也穿不上。您的奴婢都吃着甘食美味,残剩之食皆为鱼肉,而士人却连粗劣的饭食也吃不饱。如今还在无休止地积蓄、储藏,不知传至玄孙后,还要传给什么人?我听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您的门下如今看不到一个贤士,不知您聚财又有何用?您的家室富有,而国力正在一天天削弱,我私下为您感到诧异。”田婴闻言,不住地点头表示赞许。自此,愈加看重田文,并让田文主持家政,接纳宾客。
田文在薛邑,广纳宾客,无论是各国前来的宾客还是逃亡的难民,田文都好生招待,赐以钱粮,使他们安居立业。田文与宾客谈话时,屏风后面总有秘书负责记录,每位宾客告辞离去,田文早已根据其家中的生活情况,派使者前往慰问,将财物馈赠给他们的亲属。
田文招待宾客,不分贵贱,一律平等。所赐饮食与田文一样,没有主客之分。有一次,田文款待宾客们吃夜餐,有个人遮住了烛光,黑暗中看不出每人所吃的饭菜是否都一样。有一个客人误认为田文的饭菜与自己的不同,有主客之分,便中止吃饭,准备离去。田文见到,马上走过去,拿着自己的饭菜跟他比较,那个宾客发现自己错怪了田文,羞愧无比,竟然拔剑自刎。此事逐渐传开,很多有志之士都来归附田文,宾客越来越多,后发展到有几千人。用文的名声传到各国,各国国君都派人建议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自然满口应允。田婴去世后,田文便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治家,不图聚敛巨财,谦恭待士,广纳宾客,乐善好施,天下闻名。后果多次得力于宾客,联合韩、魏,打败楚、秦、燕三国,虽一度失去齐国相位,终赖冯驩之谋,复任齐相。真所谓是“治国齐家平天下者”也。
【简评】
田文问父亲的问题包含深刻的哲理:如果自己都不知道玄孙之后该是何人,那么,自己积累的财力和势力怎么会长期保留呢?要想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必须考虑现在应当做什么?或者说向哪个方向投资?
田文的意见是转向人才投资。他认为只要有人帮助,自己的家族就可以长盛不衰。
人才投资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仅仅养士的办法是不够的。田文首先做出了尝试,这已经足以显示出他的远见卓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