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春秋战国论辩实战 2
六、庄周嘲刺惠施
齐威王敢于纳谏,因而齐国强大起来,齐威王死后,齐宣王即位。他倡导讲学求士,一时间齐国文化荟萃,学术空前昌盛。著名思想家和雄辨家孟子,也曾应邀到齐国,在那里讲学,并且在齐国和九流杂派有过唇枪舌战。因为他脾气有点儿急燥,说话时有一般火辣辣的味道,所以被许多学士称为“倔老头”。孟子也的确很倔强,他不但敢于批判诸子百家,就是齐宣王,他也没放在眼里,只认为他是一个心窍未开的童蒙。正因如此,也决定了孟子在齐国呆不长久。孟子晚年退居鲁国,著书立说,授徒讲学。
当时,楚国有位叫陈良的先生也传授儒学思想。有一天,陈良的一个学生陈相,突然不辞而别。扛着犁铧,锄头跑到滕国,拜倒在“农家”许行的门下。许行仍战国时期农家的集大成者,有门徒几十人,他们生活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穿着粗衣粗布,流浪在乡村田野。陈相对许行一见倾心,完全抛弃了所学的儒家思想,当上了“农家子弟”。几年后,他自以为掌握了农家的理论基础“君民并耕说”,于是北上鲁国,向“当代儒学集大成者”孟子发起挑战。
陈相先将许行学说宣扬了一番,然后问孟子:“鲁国的国君称得上贤能吧?”孟子说:“称道上。他尊王道,行仁政。”陈相马上问:“但是真正的贤君,要亲自同农民一起耕种才吃饭。可现在鲁国有粮仓,国君从来不下地士活,这是靠农民来奉养自己,怎么称得上贤能呢?”
孟子反问道:“许行一定是种了粮食才吃饭?”
陈相答:“对。”
“许行一定织了布才穿衣服?”
“不。我老师穿的是粗麻。”
“许行戴帽子吗?”
“戴。”
“哪么他戴什么帽子?”
“戴生绢做的帽子。”
“是不是他自己织的?”
“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因为对耕田种地有害。”
“许行用铁锅煮饭、用铁犁耕地否?”
“当然用。”
铁锅和铁犁是他自己打造的吗?”
“不是,也是用粮食换来的。”陈相机械地回答说。
孟子旋风般地追问:“用粮食换器械,不是虐害农夫吗?况且许行为什么不自己制陶炼铁呢?为什么还要麻烦各种工匠交换东西呢?”
陈相回答:“各种手工制品,本来就不是在耕作的同一时间可以干得了的。”
孟子立即追击:“既然这样,那么只有治理天下就是耕作的同时能干得了的吗?世界上的事有许多,但有重有轻。一个人的需求,需要各种制作产品才能满足;如果日用品都得出自个人之手,那么每个人累死累活也忙不过来。因此说:“社会上必须要有人从事脑力劳动。脑力劳动者起到指导作用,而体力劳动者则是创造具体的物质财富,二者仅仅是分工的不同。国君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你怎么一定要他去下地种田呢?”孟子连续问下来,丝丝人扣,步步紧逼,最后的“杀手锏”把问题归结为社会分工的问题,立论坚实,无可移动。这位可怜的陈相,被久经沙场的倔老头批得体无完肤,垂头丧气地离开了鲁国。他羞于重归儒学,又不愿再跟许行,于是南逃到楚国,在一座荒山中过起了永无唇舌之争的隐居生活。隐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古代以来就有不少人身体力行。和孟子同时期的庄子,一生就过着“隐而不仕”的生活。庄子,名周、宋国人。他虽是一个聪明绝顶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但看破红坐,逍游山林,同化于自然。
楚威王深知庄子很有学问,就派两个侍从带着千两。黄金作为聘金去主庄子出山,让他出任相国。庄子时值正在河边钓鱼,他手执的钓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已死了三千多年。楚王用竹箱装着,用绸锻盖着,珍藏在庙堂之中。我想问龟是宁肯死了留下它的尸骨而显示它的贵重,还是宁肯拖着尾巴在泥泞中自由自在的活着?”
两位使者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当然宁肯拖着大尾巴在泥巴中自由地活着。”就这样,两个使者被庄子稀里糊涂地打发走了。庄子仍旧靠打草鞋卖点钱过日子,逍遥自在。
庄子有位宋国朋友,叫惠施。他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也是当时有名的一个学派,着重点在于名词、概念的辩证,被人称为“辩者”。惠施知识渊博,学富五斗。庄子虽是惠施的朋友,但在口才上他们互不服气,凑在一起就要“斗嘴”。
有一天;阳光明媚,二人结伴迈步子花香鸟语之间,走到流水的桥上,庄子指着桥下对惠施说:“你瞧瞧,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嬉戏,多么快乐啊!”惠施马上抢白说:“你又不是鱼,怎知道鱼儿有那么快乐。”惠施马上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那么,同样的道理,你不是鱼,理应不知鱼是否快乐。”
“要这么兜来兜去地转着说,那谁都没有办法知道谁了。”庄子反驳,“我仅仅是说,因为我在桥上自由漫步觉得很快乐,就猜想到鱼在桥下自由自在的游,也一定很快乐。这件事情本来很简单,你又何必故弄玄虚呢?”惠施无什么话可说了。
惠施开始时亦隐居不仕,但是到了后来就有点耐不住性子了、去魏国应聘,当了魏惠王的相国。地位虽然有了变化,但庄子仍旧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待到万物复苏的季节,庄子从隐居的山林中动身去魏国,看望老朋友惠施。刚刚进入魏国边境,就有人对惠施说:“庄子名声很大,本领也高,这次来,也许对你不利,可能取代你而成为相国!”
惠施听了很害怕,在全国马上发布了戒严令,要全国士兵搜查庄子,接连折腾了三天三夜,庄子听到此事后十分生气,他主动前去见惠施,说:“你知道南方有一种鸟吗?名叫凤凰。凤凰展翅北飞去北海。途中非梧桐树不停下来休息,非竹实不吃,非甘泉不喝。这时候,有只猫逮到了一个腐烂的老鼠,看到凤凰从上空飞过,就抬起头来瞪着凤凰吼道:‘哎!别过来抢我的东西!’惠施相国,难道现在你也想抓住魏国来‘哎!’我吗?”
极为辛辣的寓言,使惠施羞红了脸,他忙着向惠施赔礼道歉。
惠施病逝,时年52岁,自从惠施当官之后,二人在某些方面虽有一点过节,但庄子仍十分痛惜惠施之死。他不顾弟子,的劝阻,亲自赶往魏国为惠施送行,默默站在墓旁,他对众人说:“惠施先生在生前,我们经常辩道理,说寓言。现在他离我们而去,我再讲一段寓言送给他:一个楚国人在粉白墙壁时,一不小心,鼻子上沾了点白灰,白灰如同发丝那么薄,他叫来一位‘木工’,叫木工用斧头把粉污砍掉。木匠三话没说,双手抡起斧头,呼呼几下向鼻子猛砍,白粉被砍得一千二次,但鼻子却完好如初。那个楚国人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没有半点紧张的表情,后来,宋元君听到这件事,派人把木匠请来,要他砍他一次。木匠十分抱歉地说:‘我能砍去鼻尖上的白粉,但是,适合我施展手艺的人已经长眠了!’可惜阿。惠施先子死了之后,我再也找不到施技之人了!我也没有谈话的对象了!”
尽管庄子曾经许多次用寓言嘲刺过惠施,但是最后的这段寓言,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和深奥的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