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1,为天下谿2。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3,〕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4,圣人用之5,则为官长6,故大制不割7。
【注释】
1 知其雄,守其雌:“雄”譬喻刚动、躁进。“雌”譬喻柔静、谦下。
2 谿:同“徯”,徯径(亦作“蹊径”)。言默守雌静,当为天下所遵循之蹊径。
“谿”若如字训“溪谷”,则与下之“谷”字义复。
3 〔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这六句疑为后人所窜入。
易顺鼎说:“按此章有后人窜入之语,非尽《老子》原文。《庄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此《老子》原文也。盖本以‘雌’对‘雄’,以‘辱’对‘白’。‘辱’有黑义,《仪礼》注:‘以白造缁曰辱。’此古义之可证者。后人不知‘辱’与‘白’对,以为必‘黑’始可对‘白’,必‘荣’始可对‘辱’;如是,加‘守其黑’一句于‘知其白’之下,加‘知其荣’一句于‘守其辱’之上,又加‘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四句,以叶‘黑’韵,而窜改之迹显然矣。以‘辱’对‘白’,此自周至汉古义,而彼竟不知,其显然者,一也。‘为天下溪’,‘为天下谷’,‘溪’,‘谷’同义,皆水所归。‘为天下式’,则与‘溪’、‘谷’不伦,凑合成韵;其显然者,二也。王弼已为‘式’字等句作注,则窜改即在魏晋之初,幸赖《庄子》所引,可以考见原文,函当订正,以存真面。”(《读老札记》)
马叙伦说:“易说是也。……古书‘荣’‘辱’字皆‘宠’‘辱’之借。本书上文‘宠辱若惊’,不作‘荣辱’;此作‘荣’‘辱’,亦妄增之证。然《淮南·道应训》已引‘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则自汉初已然矣。”(《老子校诂》)
高亨说:“按此文本作‘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其‘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二十三字,后人所加也。请列六证以明之。《老子》本以雌对雄,以辱对白,辱即后起字,《玉篇》:‘,垢黑也。’四十一章曰:‘大白若辱’,亦白辱相对,即其明证,则此以白对黑,决非《老子》旧文,其证一也。荣辱,《老子》作宠辱,十三章曰:‘宠辱若惊,’即其明证。则此以荣对辱,亦决非《老子》旧文,其证二也。‘为天下谿,为天下谷’,谿谷同义,皆水所归,间以‘为天下式’句,则与谿谷不类,其证三也。‘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意旨相同。人性未漓为婴儿。木质未散为朴。间以‘复归于无极’句,则与婴儿及朴不类,其证四也。《淮南子·道应篇》引《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又引《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而未引‘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句,盖《淮南子》所见本无此句也。且其所引‘知其荣,守其辱,’原作‘知其白,守其辱。’今作荣者,妄人依误本《老子》改之耳。其文曰:‘文王砥德修政三年,而天下二垂归之。纣闻而患之,拘文王于里,文王归,乃为玉门,筑灵台,相女童,鼓钟鼓,以待纣之失也。纣闻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无忧矣。”乃为炮烙,剔孕妇,杀谏者。文王乃遂其谋。故《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按‘砥德修政’非荣字之意,乃白字之意,白者其行洁白也。‘为玉门,筑灵台,相女童,鼓钟鼓。’非辱字之意,乃字之意,者其行污也。文王之改道易行,正《老子》所谓‘知其白,守其辱’也。若然,荣本作白,明矣。是《淮南子》所见本无‘守其黑’二十三字,其证五也。《庄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其文虽有裁省,而庄子所见本无‘守其黑’二十三字,尤为确的,其证六也。此采易顺鼎马叙伦说而补成之。”(《老子正诂》)
张松如说:“按:易、马、高所说极是。今帛书出,可见后人窜改之迹,非但不待魏晋,且复早于汉初,盖自帛书已经有人染指了。不过帛书中尚未见‘知其荣’句,而重见‘知其白’句,其为战国末以至秦汉间人所增补,甚显。此乃窜改之第一步,增加了二十七字。在辗转传抄中,方增一‘黑’字与‘白’对,增一‘荣’字与‘辱’对,两段变成为三段;在知白守黑一段,臆造出‘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等语句,此为窜改之第二步。到两汉,尤其是东汉时,更将新增补之二十七字提前,如此,则‘复归于朴’句,与‘朴散则为器’句相衔接,更顺当些,此为窜改之第三步。于是遂为魏晋以来之今本奠定了基础。惟每段二十七字裁省为二十三字,这是与帛书不同的。”(《老子校读》)当从以上各说订正。
4 器:物,指万物。二十九章河上公注:“器,物也。”
5 之:指朴。
6 官长:百官的首长,指君主。
7 大制不割:帛书本作“大制无割”,完善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释德清说:“不割者,不分彼此界限之意。”
高亨说:“大制因物之自然,故不割,各抱其朴而已。”
蒋锡昌说:“‘大制’犹云大治,‘无割’犹云无治。盖无治,可以使朴散以后之天下复归于朴,正乃圣人之大治也。”
【今译】
深知雄强,却安于雌柔,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常德就不会离失,而回复到婴儿的状态。
深知明亮,却安于暗昧,作为天下的川谷。作为天下的川谷,常德才可以充足,而回复到真朴的状态。
真朴的道分散成万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的首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引述】
“知雄守雌”:在雄雌的对立中,对于“雄”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而后处于“雌”的一方。“守雌”的“守”,自然不是退缩或回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它不仅执持“雌”的一面,也可以运用“雄”的一方。因而,“知雄守雌”实为居于最恰切妥当的地方而对于全面境况的掌握。严复说:“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脉在前一句也。”这话说得很对,老子不仅“守雌”,而且“知雄”。“守雌”含有持静,处后,守柔的意思,同时也含有内收、凝敛、含藏的意义。
“谿”“谷”即是处下不争的象征。老子鉴于政风社情抢先贪夺,纷纭扰攘,所以主张“谦下涵容”,同时呼吁人们要返归真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