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研究(第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穷人拉撒路布道词二》疏义

《穷人拉撒路布道词》(Λόγοι εἰς τὸν πτωχὸν Λάζαρον καὶ τὸν πλούσιον[24] 是约翰任安条克主教时为《新约·路加福音》(16:19—31)“财主与穷人拉撒路”所做的八篇布道词,写作时间大约是388年或389年。[25] 此处选译了第二篇布道词。

这篇布道以讨论“贫富”的本质开始,约翰认为“贫富”只是一种主观感受(τῇ γὰρ διαθέσει τῆς γνώνης)[26] ,而不是客观存在,即富人是那些欲求、需求较少,适可而止,可以自足的人;反之欲壑难填的人总感到自己是贫穷的。[27] 用主观感受来定义贫富,并非约翰的发明,我们可以在同时期的异教哲学中找到类似的观点。[28] 根据约翰此处的定义,贫富并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人为制造的社会弊病,匮乏的根源不在于客观上物质财富不足,而在于堕落后人类的一种病态心理——贪婪,即对于物质财富无节制的追求,最大化个人利益,这种扭曲心理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因觊觎和占有他人财富而导致社会分配不均。[29] 约翰这里将“贫穷”或“匮乏”归咎于贪婪这种病态心理可以说也是希腊教父的共识,[30] 在教父们看来,贫穷并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由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所致的社会问题。

“贫富”问题的主观性又与所有权问题息息相关。既然“贫富”并非绝对存在,那么富人对财富的占有也不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事实上所有物质财富从根本上说是都是神创的,最终的归属权都在于神,[31] 这也就是约翰这篇布道中所说的“财富无论我们是从哪里得到的都是主的”(Δεσποτικά γὰρ ἐστι τὰ χρήματα,ὅθεν ἂν αὐτὰ συλλέξωμεν)[32] ,因而物质财富从本质上说也可以为世人所共享。[33]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的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现象?总体而言,教父们并非激进革命者,主张废除私有,施行绝对共有。[34] 虽然约翰曾憧憬在安条克实现一个共产社会,但他希望的是通过基督徒的道德自觉而非借助暴力革命的手段去实现这一社会理想。[35] 包括约翰在内的几乎所有教父其实都是承认和接受社会既定秩序的。那么富人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哪里?如何解释现实社会的财富分配不均?既然贫富分化是人类堕落后一种非本然的状态,那么在一个基督教社会里又将如何改善贫富差距?为解答这些疑难,在四、五世纪的基督教父思想中逐渐发展出一种“管家”(οἰκονόμος/ὑποδέχτης)理论。[36] 正如约翰在这篇布道词中指出的,“富人不过是那本属穷人财物的管家”(ὸ πλούσιος,ὑποδέκτης τίς ἐστι τῶν τοῖς πένησιν ὀφειλομένων χρημάτων)[37] 。这里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借助“管家”说,约翰事实上是否定了“私有权”的绝对性。罗马法至少在法理层面是支持和保护绝对私有权的,即所谓“所有权者,所有人于事实上及法律上之可能范围以内,对于所有物所得行使之最完全、最绝对之物权也”[38] 。与这样的完全的绝对的私有观念相反,约翰不仅认为富人只不过是在暂时管理社会物质财富,而且富人对自己暂时代管的财产也只有十分有限的支配权。约翰在这篇布道词中所表达的对罗马社会绝对私有权的否定普遍存在于希腊与拉丁教父的思想之中,[39] 而这一所有权观正如约翰在这里对《旧约》经文的引用,有着深刻的《旧约》背景,它的出现极大地颠覆了罗马帝国旧有的经济伦理。

另一方面,“管家”说也向我们表明,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平等并不是财富本身的问题,而是财富分配问题。物质财富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并不邪恶,物质财富的善与恶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使用。[40] 富人的使命就是要懂得如何正确使用他们暂时享有的这些物质财富,富人对财富的支配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要将其中的一部分分享给有需要的人,也就是穷人。[41] 正因为富人占有的财富本属于穷人,如果富人挥霍无度、奢靡享乐或者为富不仁,拒绝分享,那么他的自私行为就是在掠夺和剥削穷人。这也就是约翰所谓的“不是说只有夺了别人钱财才是掠夺,不将自己财富的一部分分给别人的也是掠夺,也是在贪图和剥夺他人钱财”(οὐ τὸ τὰ ἀλλότρια ἁρπάζειν μόνον,ἀλλὰ καὶ τὸ τῶν ὲαυτοῦ μὴ μεταδιδόναι ὲτέροις,καὶ τοῦτο ἁρπαγὴ καὶ πλεονεξία καὶ ἀποστέρησίς ἐστι.)[42] 。鼓励富人分享财富,施舍穷人,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切实改善社会分配不均,而且对于富人而言这也是得救的不二法门,如约翰所说:“神说我把穷人拉撒路送到你家门口,是要给你做美德的老师,给你施展仁慈的机会。你忽视了其中的益处,不愿使用这个对你的得救十分必要的助手,而是将之用以更大的地狱之苦与惩罚。”(ἔπεμψά σοι,φησίν,εἰς τὸν πυλῶνα τὸν πένητα Λάζαρον,ἵνα σοι γένηται διδάσκαλος ἀρετῆς καὶ φιλανθρωπίας ὑπόθεσις,παρεῖδες τὸ κέρδος,oὐκ ἠθέλησας εἰς δέον χρήσασθαι τῇ τῆς σωτηρίας ἀφορμῇ,χρήσῃ λοιπὸν αὐτῷ εἰς μείζονα κολάσεως καὶ τιμωρίας ὑπόθεσιν.)施舍的救赎意义也是教父作品中十分常见的神学主题。[43] 我们注意到在施舍有助于得救这一神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给富人提供得救良机的穷人,其形象在古代晚期也发生了巨变。[44] 相比起古典时期精英对穷人的忽略以及对穷人道德水准的贬低与鄙夷,认为穷人以及贫穷是可耻的,[45] 此时的穷人不仅逐渐发展为一个被社会精英所重视的社会群体,[46] 而且在许多基督教作品中,穷人天生占有一种道德制高点,天生具有更多美德,如约翰在本文中对拉撒路的多处赞美。拉撒路身处贫困,却毫无怨怼之心,用极大的忍耐对待生活的种种逆境,极其虔诚,死后得享尊荣,堪称穷人的典范,借此劝慰经济上暂时困顿的穷人效法拉撒路。至于哪些人值得施舍,哪些人不值得,约翰要求信众不要妄自揣测,也不要随意判断,对施舍对象不应加以甄别。而在这方面,另外一些教父如巴西尔的观点要更审慎一些,他主张要区分哪些人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47]

修辞技巧方面,这篇布道词最引人入胜之处莫过于约翰的“演员”比喻。他将穷人与富人比作戴着面具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借用这个比喻,约翰是在向听众展示世俗世界富人与穷人的社会身份只不过是暂时的、虚假的表象,富人与穷人的角色往往会在后世发生逆转,就像富人与穷人拉撒路的故事一样。因此,约翰断定 “拉撒路比所有人都富,而财主比所有人都穷”(ὸμὲν Λάζαρος πάντων ἦν εὐπορώτερος,οὗτος δὲ πάντων πενέστερος.)。事实上,约翰主张的“穷即富,富即穷”的佯谬命题也存在于同时期流行于罗马帝国的犬儒派思想体系中,[48] 约翰的言说方式似乎也受到了这类命题的影响,或至少与这类命题在行文上有极大相似性。另外,虽然约翰曾尖锐批评时人对看戏的狂热,但在布道中他又很钟爱使用异教的戏剧化的表现手法或戏剧语言打动他的听众,[49] 就如我们在本文中所读到的。尽管渗透着一些异教文化因素,但此世与末世张力下贫富的相对性才是这个比喻真正的寓意,约翰借用这个比喻就是要提醒他的听众——安条克的基督徒,真正的贫富是要到此世的一切落幕之后,在末日审判之时才能真正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