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免疫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免疫学检查是通过免疫学检验的原理及方法对人体的甲状腺功能、感染性疾病、肿瘤标志物、激素及其他疾病相关物质进行检测。以了解疾病状态、疗效观察及预后监测。
样本采集:静脉采集非抗凝血(红帽管)。
一、甲状腺功能检查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的调控,甲状腺激素又可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从而维持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动态稳定。甲状腺激素在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糖、蛋白质、脂肪的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生殖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甲状腺功能检查有助于甲状腺疾病或甲状腺功能障碍的诊断,是临床的重要检测项目,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社会生活情绪及压力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甲状腺疾病成为目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规体检一般检测甲状腺功能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及甲状腺相关自身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1.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
【项目简介】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T3在甲状腺总的代谢中占65%左右,其生物活性为甲状腺素(T4)的3~5倍。T3作为一种平衡混合物和血清结合激素在血流中循环。游离T3(FT3)是一种未结合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形式。FT3虽然在总T3中仅占0.2%~0.4%,但其是甲状腺激素对各种靶器官作用的主要激素。因FT3不受结合蛋白质浓度和结合特性变化的影响,因此是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较灵敏的指标。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2.0~4.4pg/mL(3.1~6.8pmol/L)。
【FT3检测影响因素】
血清中的异嗜抗体可与试剂中的抗体发生反应,从而干扰实验室中的免疫测定结果。经常与动物或动物血清产品接触的患者易于受到上述影响,其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异常值。
【FT3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甲状腺功能亢进、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早期桥本甲状腺炎。
(2)FT3是诊断T3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特异性指标。T3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特点为FT4正常、TSH减低,FT3升高。T3型甲状腺功能亢进多见于功能亢进性甲状腺瘤或多发性甲状腺结节性肿大。
(3)缺碘引起FT3代偿性增高。
(4)FT3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后的复发有诊断意义。
(5)妊娠可以升高。
降低:
(1)明显甲状腺功能减退、黏液性水肿、晚期桥本甲状腺炎、低T3综合征。
(2)长期抗甲状腺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多巴胺或卡马西平。
2.游离甲状腺素测定(FT4)
【项目简介】
甲状腺激素(T4)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重要内分泌激素,由甲状腺合成和分泌,受垂体促甲状腺素(TSH)调节。甲状腺素(T4)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的具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血清中99.5%的T4与甲状腺激素结合球蛋白(TBG)结合,结合的T4不能进入外周组织细胞,只有转变为游离甲状腺素(FT4)后才能进入组织细胞发挥生理作用,游离T4(FT4)是一种未结合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激素,在总T4中仅占0.03%,故测定FT4较T4更有价值。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0.93~1.7ng/dL(12~22pmol/L)
【FT4检测影响因素】
血清中的异嗜性抗体可与试剂中的抗体发生反应,从而干扰实验室中的免疫测定结果。经常与动物或动物血清产品接触的患者易于受到上述影响,其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异常值。
【FT4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FT4升高,TSH减低;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FT4升高,TSH升高。
(2)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无痛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或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早期。
(3)在甲状腺抑制治疗中,可能与治疗前给药有关(如含碘放射造影剂或含碘药物),罕见于垂体瘤。
(4)妊娠、口服避孕药。
降低:
(1)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FT4减低,TSH升高;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FT4减低,TSH减低。
(2)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期间、极端碘缺乏、继发性(垂体)甲减。
(3)应用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多巴胺或卡马西平。
3.促甲状腺激素测定(TSH)
【项目简介】
促甲状腺激素(TSH)由垂体前叶细胞分泌,它可促进甲状腺细胞对碘的摄取与甲状腺球蛋白的碘化,从而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TSH可促使血中T3(FT3)、T4(FT4)浓度增高;而增高的T3(FT3)、T4(FT4)又可反馈抑制垂体TSH的分泌,使TSH维持在正常水平。血清TSH测定是反映甲状腺功能变化非常敏感的指标,特别适合于早期检测或排除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中枢调节环路的功能紊乱。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0.27~4.20μIU/mL。
【TSH检测影响因素】
人血清中的异嗜性抗体可与试剂中的抗体发生反应,从而干扰实验室中的免疫测定结果。经常与动物或动物血清产品接触的患者易于受到上述影响,其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异常值。
【TSH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测定TSH是最敏感的指标。由于T3(FT3)、T4(FT4)分泌减少,对垂体的抑制减弱,反馈调节使垂体分泌TSH增加,此种情况主要病变在甲状腺。
(2)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TSH升高,T3(FT3)、T4(FT4)升高,此种情况主要病变在垂体或下丘脑。
(3)甲状腺功能亢进接受碘治疗后、某些严重缺碘或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的居民中,可伴有TSH增高。
(4)单独TSH升高提示亚临床甲减;对甲状腺激素耐受的患者,TSH、FT4均上升。
(5)手术切除甲状腺后甲低、放射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甲低、垂体TSH瘤(垂体性甲亢)、下丘脑性甲亢、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单纯性甲状腺肿、组织对甲状腺激素不敏感综合征。
(6)先天性甲状腺球蛋白增多症、地方性缺碘性甲状腺肿。
(7)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部分肝癌、急性肝炎等。
降低:
(1)原发性甲亢,自主性甲状腺腺瘤,席汉综合征。
(2)垂体性或下丘脑性甲低,垂体肿瘤(催乳素瘤,库欣病,肢端肥大症),糖尿病等。
4.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TGAb)
【项目简介】
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是一种以甲状腺球蛋白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是各种自身抗体中最典型的、具有器官特异性的抗体,抗体以IgG类为主。主要存在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患者体内。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0~115IU/mL。
【TGAb检测影响因素】
人血清中的异嗜性抗体可与试剂中的抗体发生反应,从而干扰实验室中的免疫测定结果。经常与动物或动物血清产品接触的患者易于受到上述影响,其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异常值。
【TGAb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浓度升高常见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甲状腺炎。高浓度的TGAb和TPOAb预示有慢性淋巴细胞浸润性甲状腺炎(桥本氏甲状腺炎)。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包括桥本氏甲状腺炎)受试者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阳性率约50%~80%,在Graves病患者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阳性率约30%~50%。TGAb检测还可用于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病程监测和鉴别诊断。
5.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
【项目简介】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是甲状腺激素合成过程的关键酶,存在于甲状腺细胞的微粒体中,能与甲状腺球蛋白协同将L-酪氨酸碘化成为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是潜在的自身抗原,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是机体针对甲状腺过氧化物酶而产生的自身抗体。TPOAb主要存在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患者体内。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0~34IU/mL。
【TPOAb检测影响因素】
人血清中的异嗜性抗体可与试剂中的抗体发生反应,从而干扰实验室中的免疫测定结果。经常与动物或动物血清产品接触的患者易于受到上述影响,其检测结果可能会出现异常值。
【甲状腺功能检测的综合分析及指导建议】
(1)甲状腺疾病女性多发。
(2)检查结果FT3或FT4增高、TSH降低,常见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也可能为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早期桥本甲状腺炎。需内分泌科就诊,结合甲状腺抗体、影像学结果可进一步诊断。
(3)检查结果FT3或FT4降低、TSH增高,可能为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进一步甲状腺功能抗体检测,可伴或不伴有甲状腺抗体(TPOAb或TGAb)明显增高。需内分泌科进一步诊断治疗。
(4)甲状腺抗体(TPOAb或TGAb)明显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患者,有时并不伴有FT3、FT4、TSH的改变。
(5)常规体检FT3、FT4、TSH任意一项异常,需内分泌就诊,结合甲状腺抗体及其他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TPOAb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主要见于慢性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者、部分亚急性甲状腺炎及单纯甲状腺肿患者。某些患者TGAb阴性,但TPOAb阳性,故两种抗体同时测定可提高抗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水平。在疾病的缓解期或经过漫长的病程之后原先升高的抗体滴度可能转为阴性。如果抗体在缓解之后再次出现,可能意味疾病复发。
二、肿瘤标志物检查
肿瘤标志物是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产生,或是机体对应肿瘤细胞而产生的反应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存在于患者血液中。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肿瘤的辅助诊断、鉴别诊断、观察疗效、检测复发以及评估预后有一定价值。肿瘤标志物的形成可比影像学早3~6个月,对于早期监测、早期发现肿瘤有重要意义。多数肿瘤标志物与组织器官并不完全对应,一个组织或器官可出现多个肿瘤标记物升高,因此一般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方法,以提高诊断敏感性。检测肿瘤标记物增高,如果无影像学改变,需定期监测。体检常用检测项目为:AFP、CEA、CA125、CA-199、TPSA、FPSA、FPSA/TPSA、CA-153、CA72-4、CYFRA21-1、NSE、ProGRP、SCC、Fet。
1.甲胎蛋白测定(AFP)
【项目简介】
α1-甲胎蛋白(AFP)是胎儿发育早期,在肝脏未分化肝细胞和胎儿胃肠道及卵黄囊内合成的一种分子量约为70kDa的糖蛋白。新生儿时期甲胎蛋白含量较高,1岁左右降至正常。正常成人甲胎蛋白含量很低,当肝细胞发生恶性变时AFP含量明显升高,因此AFP是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用于肝细胞癌筛查、诊断、疗效评价和复发判断,也用于妊娠期胎儿神经管等先天性疾病筛查。联合CEA、CA199可用于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0~10ng/mL。
【AFP检测影响因素】
(1)因抗原抗体反应的钩状效应,浓度过高时可出现假阴性。
(2)口服含胎盘素类药物或保健品,可出现假阳性。
【AFP检测结果的分析及指导建议】
(1)AFP是肝癌的肿瘤标记物,但肝炎、酒精中毒等其他疾病也可增高,一般不超过300ng/mL。
(2)肝癌时一般明显增高,但有些早期阶段可能增高不明显,同时不伴有影像学改变,需要定期监测。
(3)血清AFP联合肝脏超声检查可用于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4)服用胎盘类保健品或某些激素类药物,可使AFP增高,需停止服用后再检测。
【AFP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AFP测定主要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血清含量>400ng/mL为诊断阈值,其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阳性率可达60%~80%。是目前肝癌较好的早期诊断方法,可在症状出现前6~12个月作出诊断,其专一性仅次于病理检查的诊断方法。AFP是否降至正常是判断手术治疗根治的指标之一。
(2)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重型肝炎恢复期(提示肝细胞再生)、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绒毛膜上皮细胞癌、运动失调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等。但一般不超过300ng/mL。
(3)在肠炎和遗传性酪氨酸血症等病症中AFP可呈中、低水平和暂时性或病症反复性升高。胃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等病症中AFP可呈中、低水平和暂时性或反复性升高。
(4)羊水中AFP浓度与胎儿生长和孕周呈负相关,高于正常提示胎儿畸形、死胎、无脑儿和开放性神经管缺损等。
2.癌胚抗原测定(CEA)
【项目简介】
癌胚抗原(CEA)是一种结构复杂、高度糖化的酸性糖蛋白分子。主要存在于成人癌组织以及胎儿的胃肠管组织中。CEA类似于AFP,属于胚胎期和胎儿期产生的抗原。在结肠癌、肺癌、乳腺癌等肿瘤患者中可见增高,是一种较广谱的肿瘤标志物。联合AFP可用于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用于肿瘤的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0~5ng/mL。
【CEA检测影响因素】
(1)浓度过高可出现假阴性。
(2)吸烟者可出现假阳性。
【CEA检测结果的分析及指导建议】
(1)CEA是应用最广泛的肿瘤标志物,涉及多个器官,在体检筛查中更有意义。
(2)CEA轻度增高,与肠炎、消化道溃疡、胰腺炎、肺炎、肺气肿等有关。
(3)吸烟人群可轻度增高。
(4)消化道及肺肿瘤时,可轻度或明显增高,需要结合影像学综合判断。
【CEA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健康成人血液中仅可见到极低水平的CEA。在非恶性肠道疾病、结肠炎,消化道溃疡,胰腺、肝脏和肺部疾患中(例如肝硬化、慢性肝炎、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肺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慢性支气管疾病),也可见到CEA水平有轻至中度的升高。吸烟也会导致CEA水平升高。
(2)在恶性肿瘤中,常见于消化道恶性肿瘤。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患者血清CEA含量可明显增高。用于肿瘤的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一般病情好转时,血清CEA浓度下降,病情发展时可升高。CEA诊断敏感度最高的是结肠、直肠癌和甲状腺髓样癌。在非转移的乳腺癌中,血清CEA浓度仅有10%的病例上升,而一般不超过参考范围上限值的5倍。在乳腺癌扩散中,临床敏感度在50%~60%之间,25%的患者CEA浓度超过参考范围上限值的5倍。在胃、胰、肺、卵巢和宫颈癌中,随肿瘤的分期不同,50%~70%的病例CEA浓度上升。
(3)肿瘤早期,CEA含量较低,不易检出,因此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受到限制。
3.糖类抗原125测定(CA-125)
【项目简介】
CA-125是一种大分子量的黏蛋白型糖蛋白。其抗原表位在黏蛋白的蛋白质部分而不在糖链上。存在于上皮细胞内卵巢组织和患者的血清中,是重要的卵巢癌相关抗原。用于辅助诊断恶性浆液性卵巢癌,上皮性卵巢癌,也是卵巢癌手术和化疗后疗效观察的指标。同时输卵管腺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胰腺癌、肠癌、乳腺癌和肺癌患者CA-125水平也会增高。另外CA-125也见于结核性腹膜炎、盆腔炎患者血清中。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0~35U/mL。
【CA-125检测影响因素】
月经期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应避开月经期检测。
【CA-125检测结果的分析及指导建议】
(1)女性CA-125增高,可能由妇科炎症或妇科肿瘤引起,需妇科就诊。
(2)CA-125虽然名为卵巢癌相关抗原,但非器官特异性,女性及男性其他器官肿瘤也可增高。需临床就诊结合其他检测指标综合分析。
(3)腹膜炎腹水中CA-125可明显增高。
【CA-125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CA-125可存在于卵巢、输卵管、子宫内膜和子宫颈的上皮细胞中。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其阳性率可达90%以上,故对诊断卵巢癌有较大临床价值,尤其对估计治疗效果和判断有无复发危险极为灵敏。
(2)其他妇科肿瘤如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宫颈癌患者也可见CA-125水平增高。
(3)胃肠道癌如胰腺癌、肝肿瘤、胆管癌、结直肠癌,胃癌和其他恶性肿瘤如肺癌CA-125也可见升高。
(4)增高可见于急性子宫附件炎、宫外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相关的囊肿、骨盆炎症疾病、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肠梗阻、良性胃肠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石症、胆囊炎、急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肝脏疾病、肝硬化、无肝硬化的黄疸、肝肉芽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和肾脏功能不全、良性附件肿瘤、Meigs综合征、平滑肌瘤。
(5)其他癌症,如宫颈癌、乳腺癌、胰癌、胆道癌、肝癌、胃癌、结肠直肠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阳性反应。
(6)妊娠早期,可见CA-125增高。
4.糖类抗原19-9测定(CA19-9)
【项目简介】
CA19-9(糖链抗原19-9或唾液酸化的Lewis(a)抗原)是一种生物标志物,是胃肠癌相关抗原。CA19-9在正常人的分泌物(消化液、唾液、精液等)可少量存在。发生消化道病变时可大量分泌,在胰腺癌、结肠癌、胃癌、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患者可明显增加。在其他非恶性肿瘤时也可增加。因此CA19-9用于肿瘤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和癌症复发的监测。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0~37U/mL。
【CA19-9检测影响因素】
(1)在月经和妊娠期可见增高。
(2)体内存在异嗜性抗体(如鼠咬、蚊虫叮咬)可使CA19-9假性增高。
(3)经常与动物(饲养宠物等)或动物血清产品接触,易出现假性增高。
(4)接受过小鼠单克隆抗体治疗的患者可使CA19-9假性增高。
(5)Lewis a-/b-血型患者,由于缺乏反应性决定簇CA19-9,可引起假阴性反应。
【CA19-9检测结果的分析及指导建议】
(1)CA19-9是胃肠及胰腺消化系统肿瘤的较好检测指标。
(2)CA19-9轻度增高而又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需定期复查。
(3)体内存在异嗜性抗体患者,CA19-9可长期增高,但由于某些检测试剂动物源性抗体选择及纯化度不同,可产生不同程度影响。此类CA19-9增高的患者,需采用不同仪器或方法进行验证。
(4)CA19-9在结直肠癌CEA没有增高的患者中,可作为一种补充的疾病监测标志物。
【CA19-9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胰腺癌、结肠癌、胃癌、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时,患者血清CA19-9水平可明显升高,故CA19-9可作为这类癌症的主要辅助诊断指标。若血清CA19-9含量很高,但肝、胆、胰未发现异常者,应全面检查胃、结肠、肺等脏器。
(2)在非恶性肿瘤中,梗阻性黄疸常与CA19-9增加有关,而血清中CA19-9的非特异性升高同时反映了胆汁黏蛋白的炎症分泌过多并渗入血清中。囊性纤维化、肾积水和桥本甲状腺炎等良性疾病也会导致CA19-9水平升高。
(3)急性胰腺炎、胆汁淤积性胆管炎、胆石症、中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血清CA19-9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4)血清CA19-9与碱性磷酸酶以及胆红素水平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5.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t-PSA)
【项目简介】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一种与前列腺癌相关的抗原,是与腺体激肽释放酶结构高度相似的糖蛋白,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具有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存在于前列腺组织和精液中,微量进入血循环,正常人血清内含量极微量。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导管上皮结构遭到破坏,PSA通过受损的腺管进入血液,使血液中PSA含量增高。PSA用于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良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前列腺癌病情变化和疗效观察,是较好的肿瘤标志物,因此作为男性体检的指标有重要意义。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0~4ng/mL。
【t-PSA检测影响因素】
前列腺按摩或肛门指诊后,血清PSA水平可增加2倍以上,2~3周后恢复。故应先采集血液样本后,再进行前列腺按摩和直肠检查。
【PSA检测结果的分析及指导建议】
(1)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肿瘤,进展缓慢,前列腺癌是威胁50岁以上男性生命的主要肿瘤,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环境及膳食结构的变化,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大于65岁的男性发病率明显增高。
(2)前列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不易诊断,但结合直肠指诊和PSA检测,可以提高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率。
(3)前列腺炎症或创伤、尿潴留、直肠指检、膀胱镜检、结肠镜检、尿道活检、激光治疗后,可引起PSA不同程度和不同时期的增高。
(4)PSA>10ng/mL时,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性增加,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与PSA浓度有关。
(5)若PSA水平在放疗、激素治疗、根治切除术后、发生急剧下降后检测不出,说明治疗成功。如果手术治疗后PSA升高,说明肿瘤复发。
(6)区分良性和恶性PSA升高,需结合游离PSA(f-PSA)检测及其他检查,进一步诊断,前列腺癌患者游离PSA浓度低于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
【t-PSA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前列腺癌时,可见血清PSA水平明显升高。
(2)当行前列腺癌外科切除术后,PSA水平升高,即有发生转移及复发的可能。
(3)良性前列腺瘤、前列腺肥大或急性前列腺炎时,也可见血清PSA水平升高。良性前列腺增生者,PSA水平越高,发生急性尿潴留的风险越大。PSA水平在4~20ng/mL时,应进行游离PSA的检测,与前列腺癌相鉴别。
(4)正常女性血循环中有低水平的PSA,当乳腺发生良性或恶性肿瘤时,PSA水平可能升高。
6.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f-PSA)
【项目简介】
血清总PSA(t-PSA)80%以各种结合形式存在,称为复合PSA(c-PSA),20%以未结合的形式存在,称为游离PSA(f-PSA),f-PSA无结合酶的特性。通过对f-PSA的测定及f-PSA/t-PSA比值的综合分析,有助于f-PSA水平处于4~10ng/mL灰区范围内的患者对于前列腺癌的筛查和鉴别。用于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良性肿瘤的鉴别。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0~1ng/mL。
【f-PSA检测影响因素】
(1)前列腺按摩或肛门指诊后,血清PSA水平可增加2倍以上,2~3周后恢复。故应在取血后进行前列腺按摩和直肠检查。
(2)常温或4℃条件下,血清游离PSA浓度会随时间延长而下降,所以,标本应及时检测,如不能检测,应存于-20℃。
【f-PSA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前列腺癌患者PSA绝大多数为结合状态,用单项的血清总PSA浓度测定不能明确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因浓度在4~20ng/mL范围内二组患者有交叉,前列腺癌患者游离PSA与总PSA比值较前列腺增生患者低。f-PSA/t-PSA比值有利于鉴别此二组患者。f-PSA检测主要适用于未经治疗,总PSA值为4~20ng/mL的患者。
7.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抗原比值(f-PSA/t-PSA)
【项目简介】
用于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良性肿瘤的鉴别。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
(1)正常参考值(血清):>0.25良性疾病的可能性大。
(2)<0.15前列腺癌的可能性大。
【f-PSA/t-PSA检测影响因素】
由于该比值测定可能会出现商数偏差,造成明显的结果差异,应结合其他检查进行诊断。
【f-PSA/t-PSA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肾脏和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患者,也可见于PSA浓度增高。单独使用t-PSA升高来诊断前列腺癌时,很难排除前列腺增生症,特别是当t-PSA浓度在4~20ng/mL时,此时应用f-PSA/t-PSA比值来判断,比值<0.15时提示前列腺癌,>0.25时提示前列腺增生。
8.糖类抗原153测定(CA-153)
【项目简介】
CA15-3(糖类抗15-3)是黏蛋白(mucin)型糖蛋白Mucin-1(MUC-1)抗原上的表位。存在于乳腺、肺、卵巢、胰腺等恶性的或正常的上皮细胞膜上,是乳腺癌相关抗原也是手术后随访、检测复发或转移的指标。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0~32.5U/mL。
【CA15-3检测影响因素】
CA15-3对蛋白酶和神经酰胺敏感,因此应避免微生物污染。
【CA-153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乳腺癌时,可见CA-153明显升高,但在早期乳癌诊断时,敏感性较低,阳性率为20%~30%。晚期乳腺癌、转移性乳腺癌阳性率可达80%。
(2)CA-153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病程监测的有价值的指标。CA15-3浓度增高可见于:乳腺癌和其他恶性疾病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癌、肺癌、胃、胰、肝细胞癌患者。
(3)常用于追踪乳癌经治疗后有复发危险的患者及监测乳癌的转移。在某些良性疾病,如乳房疾病、肝脏、胰腺、风湿、结核。以及其他器官癌症,如转移性卵巢癌、结肠癌和支气管癌时,其血清水平也可见不同程度的增高。
(4)血清CA-153浓度升高也可见于,依赖透析的肾功能不全、HIV感染、慢性肝炎、支气管疾病。各种良性疾病:肝脏、胰腺疾病,风湿病和结核病、良性乳腺疾病、肌瘤病、纤维腺瘤和胸腔其他良性疾病。
9.糖类抗原72-4(CA72-4)
【项目简介】
糖类抗原72-4是一种高分子量的肿瘤相关糖蛋白,是胃肠消化道的肿瘤标志物。可见于多种癌细胞的表面,包括胃癌、卵巢癌、乳腺癌、结肠癌和胰腺癌细胞。
糖类抗原72-4是胃癌手术疗效和复发的重要标志物。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0~8.2U/mL。
【CA72-4检测影响因素】
某些食物(羊肉、韭菜等)对结果影响较大,轻度增高时需要定期观察。
【CA72-4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血清水平升高主要见于胃癌患者,其他恶性肿瘤如结肠直肠癌、胆管癌、胰腺癌、食管癌、卵巢癌,乳腺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可见CA72-4浓度升高。
(2)CA72-4也可见于某些非恶性疾病,如肺炎、胰腺炎、肝硬化、风湿性疾病、良性卵巢疾病(腺瘤、囊肿)、卵巢囊肿、乳腺疾病、良性胃肠道疾病。
(3)CA72-4与CEA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胃癌的敏感性。
(4)CA72-4与CA-125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卵巢癌的检出率。
(5)正常人约3.5%呈轻度增高,良性胃肠道疾病约6.7%可见增高。
10.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
【项目简介】
CYFRA 21-1是在癌症患者血清中发现的细胞角蛋白19片段,这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40000,等电点为5.2的酸性蛋白,主要分布于单层和假复层上皮细胞,如支气管上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等。在肠上皮、胰管、胆囊、子宫内膜、输卵管上皮细胞中也有发现,细胞癌变时即释放入血。见于70%的肺鳞癌,60%的肺腺癌,75%的非小细胞肺癌,是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指标。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0~3.6ng/mL。
【CYFRA 21-1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CYFRA 21-1主要用于监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病程及疗效判断。肺部有不明的阴影,CYFRA 21-1>30ng/mL提示存在原发性支气管癌的可能性。
(2)增高也可见于宫颈癌、乳腺癌、胆道癌、胰腺癌。
(3)也可用于监测横纹肌浸润性膀胱癌的病程。
(4)在良性肺部疾病(肺炎,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也可增高。在良性的肝病和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偶见CYFRA 21-1轻微升高。
(5)血中CYFRA 21-1水平显著升高提示肿瘤已晚期或预后差。
(6)CYFRA 21-1正常或轻微升高,不能排除肿瘤的存在。
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项目简介】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一种酸性蛋白酶,参与糖酵解,在正常人脑组织中含量最高,存在于神经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以及这些细胞所引发的肿瘤细胞中。而癌肿组织糖酵解作用使细胞增殖周期加快,细胞NSE进入血液增多,并且导致此酶在血清中含量增多。另外,小细胞肺癌是一种能分泌NSE的神经内分泌性质的肿瘤,因此NSE是检测脑神经瘤和小细胞肺癌的指标。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0~15.2ng/mL。
【NSE检测影响因素】
溶血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
【NSE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肺癌:NSE可作为检测小细胞肺癌首选标志物,而CYFRA 21-1在非小细胞肺癌检测中优于NSE。
(2)神经母细胞瘤、精原细胞瘤、非肺部恶性疾病患者NSE浓度可升高。在原发脑瘤或脑转移性瘤和恶性黑色素瘤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患者中,可发现中枢神经系统(CNS)的NSE值升高。
(3)良性疾病:良性肺部和脑部疾病NSE浓度略有升高,主要见于脑脊液(CSF)中,包括下列疾病患者:脑脊膜炎、弥漫性脑膜炎、脊髓与小脑退化、脑梗死、脑血肿、蛛网膜下出血、脑外伤、脑炎、器质性癫痫、精神分裂症和Jakob-Creutzfeld病。
12.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
【项目简介】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是胃泌素释放肽(GRP)相对稳定的前体,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小细胞肺癌(SCLC)肿瘤标志物。小细胞肺癌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癌细胞能释放胃泌素释放肽并可刺激小细胞肺癌的生长,由于GRP在血清中不稳定,易被降解,半衰期仅为2分钟故很难测定其在血液中的浓度,而ProGRP位于GRP的前端在血液中较为稳定,是测定小细胞肺癌的良好标志物。临床研究证实ProGRP对小细胞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均优于NSE。适用于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在监测病情和观察疗效方面有重要意义。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0~69pg/mL。
【ProGRP检测影响因素】
ProGRP与临床其他肿瘤标记物相比,稳定性较差,标本要及时测定或冰冻保存。
【ProGRP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血清ProGRP水平增高对诊断小细胞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一般>200 pg/mL诊断的可靠性可达99%。
(2)ProGRP在监测病情和观察疗效方面有重要意义,小细胞肺癌复发时患者ProGRP再次增高可较临床症状提前1个月。
(3)ProGRP联合NSE可进一步提高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可靠性。
(4)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清中ProGRP可明显增高需要注意鉴别。
(5)良性乳腺疾病、良性肺病、自身免疫病会轻度增高;良性消化道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细菌感染性疾病(伴有明显CRP增高)可升高至正常的2~3倍。
13.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
【项目简介】
鳞状上皮细胞是上皮的主要构成部分,SCC是一种从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糖蛋白。存在于宫颈、肺、头颈部鳞状细胞的胞质内,也可出现在消化道、阴道、唇、口和食管等身体的其他部位中。SCC是一种特异性较好的测定鳞状上皮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0~2.7ng/mL。
【SCC检测影响因素】
汗液、唾液及其他体液的污染会引起测定值假性增高。
【SCC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SCC水平增高与鳞状细胞癌相关。子宫颈癌、肺鳞癌、头颈部癌、食管癌、鼻咽癌患者血清中水平增高,并随病情加重而增高。
(2)SCC用于肺癌,可提示疾病复发、治疗后残余和治疗反应。是宫颈癌最常见的组织类型,而SCC是该组织类型的生物标志物。在鳞状细胞宫颈癌患者中,SCC的血清水平与肿瘤分期、大小、治疗后残余、复发或进展、生存率相关。头颈癌是指一组生物学上相似的肿瘤,它们可出现在唇、口腔和鼻腔、咽部和喉部。90%的头颈癌属于鳞状上皮细胞癌,它们来自该区域的黏膜(上皮)。
(3)SCC血清水平与淋巴结受累相关,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水平显著较高。
(4)在良性疾病中,肝炎、肝硬化、肺炎、结核、肾衰、银屑病、湿疹等患者SCC也有一定程度增高。肾功能衰竭和皮肤病是该生物标志物假阳性结果的最主要原因。
14.血清铁蛋白测定(Fet)
【项目简介】
血清铁蛋白(Fet)是机体内用于贮存铁的可溶性组织蛋白,可由很多体细胞合成,包括肝脏、脾脏和骨髓,少部分见于血液。在机体缺血时血清铁蛋白水平降低,铁过多时铁蛋白水平升高,在肿瘤时铁蛋白合成增加,因此铁蛋白检测用于缺铁性疾病及肿瘤的辅助诊断。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男性 30~400ng/mL,女性 13~150ng/mL。
【血清Fet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反复输血的患者,体内贮存铁增加,血清铁蛋白增高。
(2)铁蛋白合成增加:急性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肝癌或胰腺癌)。
(3)酒精性或病毒性肝炎以及慢性肾衰竭的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
(4)成人“still”病血清铁蛋白常显著增加。
降低:
(1)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表示铁缺乏,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既往失血、铁摄取量改变、转铁蛋白缺乏或需求量增加(例如妊娠)。
(2)长期腹泻,营养不良,肝脏合成减少。
三、感染性疾病检查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螺旋体等)感染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抗原或抗体而产生的,可通过抗原或抗体检测,确定是否有存在相关疾病的感染。
(一)幽门螺杆菌抗体(HP)
【项目简介】
幽门螺杆菌(HP)是生存在人类胃黏膜的病原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是人胃内唯一能够产生大量尿素酶的细菌。因此,检测人血液样本中是否存在HP尿素酶抗体是判断患者是否感染HP的重要依据。
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
(1)经口传播,同桌吃饭。
(2)粪口传播,粪便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污染了水源和食物。
(3)低温能延长幽门螺杆菌的存活期,冰箱长期保存的食物可增加幽门螺杆菌的传播机会。我国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50%以上。
【方法及参考范围】
胶体金检测法;阴性。
【HP抗体检测影响因素】
有时HP感染后抗体尚未出现或者是抗体水平过低可能会导致结果阴性。
【HP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及指导建议】
(1)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表现为胃炎,不经治疗可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及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及时治疗,可避免疾病发展。
(2)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不代表目前正在感染幽门螺杆菌。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经治疗后抗体可持续存在数月或数年。
(3)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建议结合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C13呼气试验进一步确认,必要时进行胃镜检查。建议消化内科就诊。
(4)阴性结果不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因早期感染,抗体尚未产生,需定期复查。
【HP抗体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通过血清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了解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该方法简单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治疗后抗体依然存在,可达数月或数年,因此血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不能肯定患者是否有活动性感染,阴性也不能排除早期感染。血清抗体检测不宜作为现症感染或疗效评估指标。主要用于易感人群的筛查。
确诊HP感染应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诊断技术。
(二)乙肝感染检测
1.乙肝表面抗原检测(HBsAg)
【项目简介】
乙肝表面抗原是一种糖蛋白,是由S基因编码的衣壳蛋白,包括S、前S1和前S2蛋白。HBsAg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HBs抗体。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最早1~2周内、最迟11~12周血中首先出现乙肝表面抗原。急性自限型乙肝病毒感染时表面抗原大多持续1~6周,正常可达20周,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患者表面抗原可持续存在多年甚至终身。
用于辅助诊断疑似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患者并对抗病毒治疗效果和感染者的状态进行监测。
(1)对献血员进行HBsAg筛查,用于输血安全保证。
(2)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时HBsAg检查。
(3)对人群进行HBsAg筛选,对HBsAg阳性者进行监测。用于肝炎的鉴别诊断,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发现。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0~0.05IU/mL。
【HBsAg检测影响因素】
(1)标本溶血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2)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其样本可能会凝固不完全,样本中纤维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3)患者在HBsAg感染窗口期时,抗原滴度较低,可能出现阴性结果。
(4)抗原浓度过高时,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HBsAg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HBsAg阳性是HBV感染和携带的特异性标志,常见于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潜伏期、急性期、慢性迁延性肝炎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不肯定意味着疾病或具有传染性。HBsAg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HBV感染,约8%的患者在肝炎症状开始前HBsAg已转阴。因此,在临床上不能仅根据HBsAg一项来判断HBV感染状态,必须结合其他血清标志物(如:HBcAb、HBeAg、HBeAb等)的结果来综合分析。
2.乙肝表面抗体检测(HBsAb)
【项目简介】
HBsAb是一种中和性抗体,也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后产生的抗体,能够中和掉乙肝病毒的感染力,保护人体免受乙肝病毒再度侵袭,其滴度越高保护性也就越强。HBsAb一般在HBsAg转阴后出现,是乙肝病毒感染恢复的开始,抗体可持续多年,其滴度与特异性保护相关。用于体检筛查、疫苗注射后效果观察,及疫苗注射后的长期效果观察。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0~10mIU/mL。
【HbsAb检测影响因素】
(1)标本溶血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2)抗体浓度过高时,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3)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其样本可能会凝固不完全,样本中纤维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HbsAb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HBsAb是保护性抗体。
(1)HBsAb既往曾感染过乙肝现已恢复,而且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的免疫力。
(2)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产生HBsAb说明免疫成功,机体产生了对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3.乙肝E抗原检测(HBeAg)
【项目简介】
HBeAg是HBV核心的可溶性抗原,是人体感染HBV后跟随HBsAg出现的第2个血清学抗原标志物,一般高峰持续2~3个月,通常在4个月后消退。可用于监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进展状况。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0~1.00S/CO。
【HBeAg检测影响因素】
(1)标本溶血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2)抗原浓度过高时,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3)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其样本可能会凝固不完全,样本中纤维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HBeAg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HBeAg阳性仅见于HBsAg阳性者,在HBsAg之后出现。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病毒数量较多,有较强的传染性,可作为有传染性的可靠指标。
(2)HBeAg阳性持续4个月以上,预示有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的可能。
(3)HBeAg阳性的孕妇可垂直传播,90%以上的新生儿将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eAg可阳性。
(4)有一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不能检测到HBeAg,但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呈阳性,这些患者血清中的HBV-DNA也可能呈阳性。
4.乙肝E抗体检测(HBeAb)
【项目简介】
HBeAb是乙肝病毒的对应抗体,由HBeAg刺激产生,对HBV感染具有保护作用。但不是中和抗体,没有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HBeAb出现于急性感染的恢复过程中,持续时间较长,HBeAg和HBeAb一般不会同时阳性,一旦HBeAb出现HBeAg就消失。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1.00S/CO。
【HBeAb检测影响因素】
(1)标本溶血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2)抗体浓度过高时,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3)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其样本可能会凝固不完全,样本中纤维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HBeAb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HBeAb若存在于病变持续活动的慢性肝病患者中,则病情可能继续发展,并逐步演变成肝硬化。
(2)HBeAg转阴且HBeAb转阳,大多表明HBV复制停止,病变活动静止,提示传染性明显减弱或疾病在恢复过程,但不能说明传染性已消失或病情已康复。
(3)部分HBV感染者,HBeAg消失后可不出现HBeAb,说明:①复制病毒虽已清除,但无HBeAb应答;②复制病毒一时减少,HBeAg消失后可再现;③前C区变异,不能编码合成HBeAb。
5.乙肝核心抗体检测(HBcAb)
【项目简介】
乙肝核心抗原(HBcAg)是乙肝病毒的核心成分,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不游离于血液中,难以检测到,故临床不做常规检查,HBcAb由核心抗原HBcAg刺激产生,是乙肝感染后最早出现的,不是保护性抗体,是反映肝细胞受到乙肝病毒侵害的指标。其持续时间长,甚至终生存在,可作为当前或者既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指标,但不能用于区别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0~1.00S/CO。
【HBcAb检测影响因素】
(1)标本溶血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2)抗体浓度过高时,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3)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其样本可能会凝固不完全,样本中纤维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HBcAb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几乎所有乙肝病毒感染者都能产生HBcAb,接触HBV的抗原者,血清中可出现低滴度的HBcAb,对其进行连续检测,如抗体滴度逐渐升高,可作为感染指标。
(2)HBcAb单项阳性提示:
①急性感染的恢复早期(窗口期):很可能具有传染性;
②HBcAb被动转移:母婴传播;
③既往感染伴HBsAg消失:此种情况在感染多年后才会发生。
(3)注射乙肝病毒疫苗后,可产生HBcAb(表1-7-1)。
表1-7-1 乙肝病毒五项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解读
(三)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HAV-IgM)
【项目简介】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无包膜的单链RNA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HAV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经肠道从粪便排出,经由粪-口途径传播。HAV是感染性黄疸中最常见的病因,HAV会造成急性肝炎,但不会转成慢性肝病,该病毒不会持续存在于机体中。甲肝病毒抗体包括HAV-IgM和HAV-IgG,IgM出现在疾病感染早期,约三个月转为阴性,是急性甲型肝炎感染的血清学标志。HAV-IgG出现较HAV-IgM稍晚,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几乎可终身存在,阳性则表示过去曾受过HAV感染,现在已经有免疫力,可用于甲肝的流行病学调查。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法;0~1S/CO。
【HAV-IgM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对于急性甲型肝炎的鉴别诊断,需要血清学检测方法来检测HAV的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甲型肝炎发病时总是能够检出HAV-IgM抗体,而且通常在3~6个月内消失。
(四)丙型肝炎抗体(抗-HCV)
【项目简介】
丙型肝炎病毒是RNA病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的球形颗粒。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一般是由输血引起。HCV抗体检测用于肝炎鉴别诊断和保证安全输血。HCV抗体的存在提示机体可能已经感染HCV,虽然大部分感染者无症状但部分HCV感染可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增加患肝细胞癌的风险。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0~1.0S/CO。
【抗-HCV检测影响因素】
血清IgG浓度升高会出现抗HCV试验的假阳性。
【抗-HCV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抗HCV阳性表明体内已有HCV感染。
(2)输血后肝炎患者中有80%~90%的患者为丙型肝炎,抗HCV呈阳性反应。
(3)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特别是经常使用血制品的患者可以引起丙型肝炎的合并感染,使疾病易转为慢性化,肝硬化或肝癌。所以对乙型肝炎复发及慢性肝炎患者应进行抗HCV的检测。
(4)抗HCV阳性不能证实急性或慢性HCV感染,抗HCV阳性必须进行免疫印迹试验以证实其特异性。
(五)戊型肝炎病毒抗体IgM(HEV-IgM)
【项目简介】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RNA病毒,是经肠道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通过粪-口传播途径,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经肠道从粪便排出。病毒感染后机体可产生HEV-IgM和HEV-IgG抗体。HEV潜伏期为15~75天,戊肝患者体内首先产生IgM抗体,接着产生IgG抗体,在急性期后IgM抗体较快消退。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法;0~1S/CO。
【HEV-IgM检测影响因素】
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其样本可能会凝固不完全。样本中纤维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为避免这种情况,应在肝素治疗前采集样本。
【HEV-IgM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急性戊型肝炎症状和甲型肝炎相似,但黄疸症状比甲肝严重,尤其是妊娠后期合并戊肝感染,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
(2)一般急性期检出HEV-IgM,IgM一般持续2~3个月;恢复期检出HEV-IgG,IgG抗体持续约1年,也可能几年。HEV-IgG代表既往感染过HEV或注射戊肝疫苗有效,说明机体对HEV具有免疫力。
(3)戊肝感染初期IgM抗体未产生或滴度很低,建议7~14天内复查。
(六)艾滋病联合试验(HIVcombin)
【项目简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传播途径为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HIV主要侵犯人的T淋巴细胞使感染者细胞免疫破坏,最终继发各种感染和肿瘤。用于术前检测、输血安全检测及可疑艾滋病患者的过筛检测。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0~1.00S/CO。
【HIV检测影响因素】
(1)标本溶血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2)样本凝固不完全时,纤维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3)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接种疫苗等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
【HIV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结果阳性,提示可能为HIV感染,但须经国家或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诊。如无任何临床症状,可能为HIV携带者。HIV阳性可持续数十年以至终身。
(2)确诊试验结果阳性,并伴有临床症状时才能诊断为艾滋病。
(七)梅毒抗体检测(抗-TP)
【项目简介】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可通过母婴、性接触和血液传播,该疾病可进入潜伏期,潜伏期内的梅毒感染在临床上表现不显著。显性梅毒和隐性梅毒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一般性接触传染占95%,少数患者可通过接吻、哺乳等密切接触而传染。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一年内最具传染性,随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先天性梅毒是患有梅毒的孕妇通过胎盘血行传染给胎儿所致。用于术前检测、输血安全检测、产前安全检查及梅毒诊断。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CMIA);0~1.00S/CO。
【TP检测影响因素】
(1)标本溶血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2)样本凝固不完全时,其中的纤维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3)系统性红斑狼疮、急性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应综合分析。
【梅毒抗体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特异性抗体实验检测抗TP敏感度高,是梅毒感染的筛查方法,如果S/CO值>1需要加做梅毒螺旋体血清反应试验作为是否现症感染和辅助指标。
(2)梅毒特异性抗体试验阳性可作为是否感染过梅毒的指标,大部分患者治愈后抗体可终身阳性,应结合临床鉴别现症与既往感染。
(3)血清反应试验与特异性抗体(TP)同时阳性,提示为梅毒感染期或近期感染过梅毒。
四、风湿免疫性疾病及相关检查
风湿免疫性疾病与感染、免疫、代谢、内分泌、遗传、退行性病变、地理环境、肿瘤等相关,是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肌肉、滑囊、肌腱、神经等的一组疾病,其病变表现多样,可为局限性、系统性、精神性和功能性。风湿免疫性疾病复杂多样、发病率高,常见病变为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自身免疫性肾病等。
1.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
【项目简介】
A群链球菌可导致各种感染,如皮肤病或扁桃腺周围脓肿。当上呼吸道感染时,扁桃腺周围脓肿可能会导致肾小球肾炎,急性心内膜炎﹑sydenham舞蹈病﹑急性风湿热。这些感染可导致心脏与肾脏损害。通过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对患者的监测,可降低这些风险。ASO测定可为临床判断链球菌感染程度及病程病期提供有用信息。ASO增高提示近期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但不是疾病活动的标志,用于急性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风湿病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方法及参考范围】
免疫比浊测定法;0~200.00IU/mL。
【ASO检测影响因素】
在少数情况下,丙种球蛋白病,特别是IgM(Waldenström氏巨蛋白血症)类,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可靠。
【ASO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急性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猩红热、急性咽炎、扁桃体炎、过敏紫癜。
(2)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败血症、菌血症以及心内膜炎、脑膜炎、产褥热等;风湿性心肌炎、心包炎、风湿性关节炎。
(3)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类风湿因子(RF)
【项目简介】
类风湿因子是一组针对IgG分子抗原决定簇上Fc区的异质性自身抗体,主要为IgM型自身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之一。类风湿因子增高也可见于其他炎性风湿性疾病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疾病,同时也可见于超过60岁以上的正常人群。
【方法及参考范围】
免疫比浊测定法;0~20.00IU/mL。
【RF检测影响因素】
(1)丙种球蛋白病,特别是IgM(Waldenström氏巨蛋白血症)类,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2)自身免疫疾病时体内存在的自身抗体可能干扰测试并导致结果不可靠。
(3)某些药物可能会干扰测试。
【RF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70%~9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为阳性,所以RF阴性不能排除类风湿疾病。RF常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而呈阳性,RF阳性的健康人患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较RF阴性人群高5~40倍。RF阳性不能做出类风湿关节炎的独立诊断指标,需结合其他检查指标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2)某些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都有一定的阳性率。
(3)RF在其他风湿性和非风湿性疾病中也可呈阳性,常见于慢性炎症、肝病、血管炎、退行性骨关节病、结缔组织病等。
(4)在无明显临床症状的高龄人群中,阳性率达到20%。
(5)RF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与强直性脊髓炎、痛风、骨性关节炎的鉴别指标。
3.C反应蛋白(CRP)
【项目简介】
C反应蛋白是一种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发生反应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具有激活补体、促进吞噬、免疫调节作用。CRP主要由肝脏产生,IL-6可促进肝脏合成CRP,其含量变化对炎症、组织损伤、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CRP浓度在炎性过程中快速升高,有时先于发热等临床症状出现。目前检测CRP方式有常规CRP检测及高敏CRP检测。常规CRP检测常用于感染与炎症的辅助诊断,超敏CRP常用于心血管疾病、风湿类疾病、肿瘤等的辅助诊断。
【方法及参考范围】
免疫比浊测定法;常规CRP 0~10mg/L,超敏CRP 0~5.01mg/L。
【CRP检测影响因素】
(1)丙种球蛋白病,特别是IgM(Waldenström氏巨蛋白血症)类,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2)接受单克隆鼠抗体治疗或出于诊断目的注入单克隆鼠抗体的患者样本可能出现错误结果。
【CRP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风湿性疾病活动期,CRP可明显升高,治疗好转后,CRP可逐渐降至正常。
(2)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CR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瘤浸润时迅速显著地升高。
(3)鉴别感染:病毒感染时CRP升高不明显或轻度升高,细菌感染时CRP明显升高。
(4)评价疾病活动和疗效,血清CRP浓度持续高居不下通常属于严重的预后标志,一般表示存在感染控制不良。
(5)用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预测:超敏CRP<1.0 mg/L为低度危险性;1.0~3.0 mg/L为中度危险性;>3mg/L为高度危险性。
4.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
【项目简介】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是以合成的环化瓜氨酸多肽(CCP)为抗原的自身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高度特异性血清学指标,阳性率为60%~80%,特异性为96%。类风湿关节炎潜伏期长,至少80%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病前10年可出现该抗体,因此抗CCP抗体有利于类风湿关节炎(RA)的早期诊断。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IgG捕获法;0~17U/mL。
【抗CCP抗体检测影响因素】
(1)对于接受高剂量生物素治疗的患者(>5mg/d),必须在末次生物素治疗8小时后采集样本。
(2)IgG(高γ球蛋白血症)病理性的非特异性IgG对检测有影响。高γ球蛋白血症可能导致抗-CCP检测结果的假阴性。
(3)某些接受单克隆鼠抗体治疗或诊断的患者样本检测结果可能有误。
(4)少数病例中极高浓度的链霉素抗体和钌抗体会影响检测结果。
【抗CCP抗体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抗CCP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RA)的重要诊断标准,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
(2)抗CCP抗体是骨质破坏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骨破坏较阴性者更加严重,并与RA的活动性相关。若阳性提示已发生骨质破坏,且预后较差,需要联合用药。
(3)抗CCP抗体对疾病的预后评估也有重要意义。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常在发病2年内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损伤,并引起多种并发症。
(4)抗CCP抗体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若治疗有效,抗体浓度下降,可作为指导用药及改变治疗方案的依据。
5.补体C1q(C1q)
【项目简介】
补体是血清中的一种不耐热成分,有特异性抗体介导的溶血作用,是抗体发挥溶菌作用的主要成分,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种蛋白质。补体C1q是构成补体C1的重要成分。补体C1q可以识别和结合凋亡细胞,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相互作用而导致凋亡细胞被清除。因此补体C1q与体内炎症性免疫反应相关,当体内存在免疫复合物时,补体C1q被激活并与免疫复合物结合沉积于人体局部组织,引起炎症性免疫反应。补体C1q与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痛风、血管炎、骨髓炎。检测C1q浓度的动态变化对上述疾病的诊断和预后的有重要意义。
【方法及参考范围】
免疫透射比浊法;159~233mg/L。
【C1q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如补体C1q肾病、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2)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
(3)痛风。
(4)血管炎、骨髓炎、活动性过敏性紫癜。
降低:
(1)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2)先天性补体C1q缺陷。
需注意在疾病过程中补体C1q存在动态变化,因此需动态观察。
补体C1q肾病、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的急性期、活动期,常见补体C1q水平下降。当上述疾病进入缓解期、恢复期时常见补体C1q水平上升。
五、性腺激素相关检查
性激素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是刺激性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维持性功能,影响蛋白质合成代谢、骨骼代谢、水盐代谢及红细胞生成。性器官的主要分泌部位为睾丸、卵巢及肾上腺皮质,其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系统的调控。激素水平失衡可能会导致许多疾病,如女性月经不调、多毛症、体重增加、早衰、早熟、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及肿瘤等。激素水平异常与许多因素相关,如压力过大、情绪不稳、饮食不均衡及某些疾病导致的激素分泌紊乱。性激素水平联合检测可用于相关疾病的辅助诊断及治疗监测。
1.促卵泡成熟激素(FSH)
【项目简介】
FSH是由垂体前叶细胞分泌,是刺激卵泡发育的重要激素。对于女性,在月经周期中FSH和黄体生成激素(LH)同步变化,促进卵泡细胞生长发育、成熟。对于男性,FSH可刺激睾丸支持细胞发育,并促进产生能结合雄性激素的蛋白质,促进生殖细胞发育、分化为成熟精子。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
女性
①卵泡期:3.03~8.08mIU/mL;
②中期:2.55~16.69mIU/mL;
③黄体期:1.38~5.47mIU/mL;
④绝经期:26.72~133.41mIU/mL。
男性 0.95~11.95mIU/mL。
临床上FSH与LH常同时检测,用于相关疾病鉴别诊断。
(1)鉴别闭经原因:FSH及LH水平低于正常值,提示闭经原因在腺垂体或下丘脑。FSH及LH水平均高于正常,提示病变在卵巢。
(2)协助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测定LH/FSH比值,如LH/FSH≥2~3,有助于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
(3)诊断性早熟:有助于区分真性和假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由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多引起,FSH及LH呈周期性变化。假性性早熟的FSH及LH水平均较低,且无周期性变化。
【FSH检测影响因素】
(1)应注意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嗜异性抗体、某些激素、药物等活性物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妊娠时血中升高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也会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3)标本溶血会影响检测结果。
【FSH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原发性卵巢功能低下、先天性发育不全、卵巢早衰、卵巢切除术后、原发和继发性闭经。
(2)更年期综合征(围绝经期或绝经期)。
(3)真性性早熟、垂体促性腺细胞瘤、原发性性功能减退、早期腺垂体功能亢进、睾丸精原细胞瘤、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
(4)肝硬化、肝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
降低:
(1)继发性性腺功能低下、女性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希恩综合征。
(2)垂体功能低下、垂体性闭经、晚期垂体功能低下(见于雌激素和孕酮治疗)。
(3)长期服用避孕药、大量应用性激素。
(4)男性无精子症、睾丸肿瘤。
(5)假性性早熟。
2.黄体生成激素(LH)
【项目简介】
由垂体前叶分泌。受下丘脑促性腺释放激素的调控,同时受卵巢的正负反馈调控,在女性黄体生成素主要是促使卵泡成熟及雌激素的合成,继而引起排卵,促使卵泡转化为黄体,促进间质生长及孕激素合成。男性的黄体生成素能促使睾丸间质细胞增殖并合成雄激素,促进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协同促卵胞生成素,促进精子成熟。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
女性
①卵泡期:1.80~11.78mIU/mL;
②中期:7.59~89.08mIU/mL;
③黄体期:0.56~14.00mIU/mL;
④绝经期:5.16~61.99mIU/mL。
男性 0.57~12.07mIU/mL。
临床上FSH与LH常同时检测,用于相关疾病鉴别诊断意义同FSH。
【LH检测影响因素】
(1)由于LH呈脉冲式分泌,故血液中浓度变化较大,应多次采血检测。
(2)应注意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嗜异性抗体、某些激素、药物等活性物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3)标本溶血会影响检测结果。
【LH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月经中期LH快速升高刺激排卵,绝大多数女性排卵发生在此后14~28小时后,这个时间段的女性最易受孕。因此通过测定LH水平是否处于高峰期以明确排卵功能是否正常以提高受孕率。
(2)多囊卵巢综合征、性发育不全、性腺功能减退。
(3)原发性睾丸衰竭、睾丸精曲管发育不全综合征。
(4)睾丸女性综合征、性腺切除后。
(5)围绝经期和绝经期。
(6)肾衰竭、肝硬化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降低:
(1)垂体或下丘脑性闭经。
(2)希恩综合征。
(3)性激素肿瘤、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性肿瘤、肾上腺性变态综合征。
(4)假性性早熟。
(5)神经性厌食症。
3.雌二醇(Estradiol)
【项目简介】
主要由卵巢分泌,肾上腺和男性的睾丸也可少量分泌。雌二醇是生物活性最强的雌激素,其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发育,是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的重要调节激素,也是导致月经周期性变化的重要激素。可以促进第二性征如乳房发育、乳腺增生、皮下脂肪富集等。雌二醇还对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人体的代谢、骨骼的生长,皮肤的滋润均有明显的影响。更年期以后,卵巢功能逐渐衰竭,雌二醇急剧下降,引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等雌激素缺乏性疾病。男性雌二醇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和睾丸产生,对蛋白质、脂类、水电解质及钙磷代谢起重要作用。
雌二醇检测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检测卵巢功能:
(1)判断闭经原因:如果激素水平符合正常的周期变化,表明卵泡发育正常,应考虑为子宫性闭经;雌激素水平偏低,闭经原因可能因原发或继发性卵巢功能低下或受药物影响而抑制卵巢功能,也可见于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高催乳激素血症等。
(2)诊断有无排卵:雌激素无周期性变化,常见于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囊卵巢综合征、某些绝经后子宫出血。
(3)监测卵泡发育:应用药物诱导排卵时,测定血中雌二醇作为监测卵泡发育、成熟的指标之一,用以指导hcg用药及确定取卵时间。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
女性
①卵泡期:21.00~251.00pg/mL;
②中期:38.00~649.00pg/mL;
③黄体期:21.00~312.00pg/mL;
④绝经期:0~28.00pg/mL。
男性 11.00-44.00pg/mL。
【雌二醇检测影响因素】
(1)应注意某些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异嗜性抗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孕中期和孕晚期女性的雌二醇测定结果可能会受体内高水平雌三醇的影响。
(3)样本凝固不完全时其中的纤维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雌二醇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雌二醇是评价卵巢功能的重要指标,其增高常引起女性性早熟、月经不调、妊娠、男性女性化。
(2)卵巢功能亢进、卵巢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卵泡脂肪细胞瘤、性激素生成瘤。
(3)睾丸间质细胞瘤导致雌二醇分泌增多,导致男性乳房发育。
(4)腺垂体肿瘤、肾上腺皮质增生。
(5)甲状腺功能亢进、肝硬化。
(6)服用过多含性激素的保健品或饮料。
(7)肺癌、胸腺癌等肿瘤。
降低:
(1)原发性或继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2)颅内肿瘤、脑组织缺血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3)甲状腺功能减退。
(4)原发性或继发性闭经。
(5)卵巢切除术后、绝经期。
(6)严重营养不良、口服避孕药和雄激素后使雌二醇水平降低。
4.睾酮
【项目简介】
睾酮是体内主要的雄激素,是一种类固醇激素,男性睾酮几乎全部在睾丸间质细胞合成。男性睾酮的主要功能是诱导胎儿性别分化,促进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发育,刺激性欲,维持前列腺和精囊的功能,还可促进蛋白质合成、骨骼生长以及红细胞生成。男性睾酮水平呈现昼夜节律和脉冲式分泌,个体差异较大,一般上午水平较晚上约高20%,剧烈运动可使睾酮增高,疲劳可使睾酮降低。中青年男性体内睾酮水平最高,50岁以后随年龄增高而减少。女性睾酮主要由卵巢分泌。女性睾酮对于维持女性青春期正常生长发育及某些代谢的调节有重要作用。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
女性 0.11~0.57ng/mL,
男性 1.42~9.23ng/mL。
【睾酮检测影响因素】
(1)应注意某些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异嗜性抗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样本凝固不完全时其中的纤维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睾酮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男性睾酮升高:睾丸间质细胞瘤、男性真性性早熟、男性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肿瘤和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2)女性睾酮升高:见于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男性化肿瘤(睾丸母细胞瘤、卵巢门细胞瘤)、部分肾上腺皮质肿瘤、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多毛症、应用促性腺激素及口服避孕药。
降低:
(1)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睾酮减低伴有LH、FSH升高。
(2)继发性性功能减退,下丘脑或垂体病变导致促性腺激素分泌缺乏,伴有LH、FSH减低。
(3)隐睾症、睾丸炎、外伤。
(4)泌乳素过高症、肝硬化等。
5.泌乳素(Prolactin)
【项目简介】
由腺垂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泌乳素是促进乳腺的生长和乳房的正常发育必不可少的激素。女性在怀孕后期及哺乳期,泌乳素分泌旺盛,以促进乳腺发育及泌乳。吮吸作用可诱导泌乳素分泌,使产后停止排卵。泌乳素分泌过高可导致下丘脑性腺功能减退,表现为无排卵和月经失调。泌乳素能促进男性前列腺及精囊的发育,还具有调节肾上腺生成雄激素、参与应激反应等作用。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
女性 5.18~26.53ng/mL,
男性 3.46~19.40ng/mL。
【泌乳素检测影响因素】
(1)应注意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嗜异性抗体、某些激素、药物等活性物质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标本溶血会影响检测结果。
(3)因泌乳素经垂体分泌,不同时间段分泌的量不同。
【泌乳素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垂体肿瘤:垂体催乳激素瘤、下丘脑神经胶质瘤、颅咽鼓管瘤等。
(2)恶性肿瘤异位分泌催乳素,如肺癌、支气管癌、卵巢癌、乳腺癌、肾癌。
(3)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4)特发性溢乳症、男子乳房发育。
(5)口服避孕药、大剂量雌激素治疗。
(6)某些药物作用(如氯丙嗪、大量雌激素、利血平等)。
(7)性早熟、青春期闭经、卵巢早衰、黄体功能欠佳、月经不调、女性性功能减退、妊娠期、长期哺乳、产后闭经溢乳综合征。
(8)神经精神刺激、消瘦厌食综合征等。
(9)肾功能衰竭、糖尿病。
降低:
(1)垂体功能减退、单纯性催乳激素分泌缺乏症。
(2)希恩综合征、原发性不孕症。
(3)功能性子宫出血、卵巢切除术后、乳腺癌切除术后。
6.孕酮(Progesterone)
【项目简介】
主要由黄体细胞和妊娠期胎盘合成的一种类固醇激素,是睾酮、雌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前体。月经期,孕酮可促进子宫内膜增厚,使其中血管和腺体增生,引起分泌以便受精卵着床。妊娠时孕酮可维持妊娠,抑制子宫收缩,并促进乳腺腺泡和导管的发育,为泌乳做准备。孕酮与黄体的生长、退化密切相关,排卵前孕酮开始升高,排卵后黄体大量分泌孕酮,在排卵后5~10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进入下一个月经周期。如果怀孕,孕酮水平在妊娠期持续升高,早期由黄体产生,7~9周逐渐过渡到胎盘产生。孕酮是支持胎儿早期生长发育的重要激素。孕酮还可以影响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功能活动,促进乳腺增生等。孕酮的检测主要用于黄体的功能及卵巢有无排卵,胎盘发育情况、先兆流产等的监测。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
(1)黄体期:1.20~15.90 ng/mL。
(2)怀孕期:
①怀孕三个月:2.80~147.30 ng/mL;②怀孕3~6个月:22.50~95.30 ng/mL;③怀孕6~9个月:27.90~242.50 ng/mL。
(3)绝经期:0~0.20 ng/mL;未孕卵泡期:0~0.30 ng/mL。
【孕酮检测影响因素】
(1)应注意某些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异嗜性抗体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样本凝固不完全时其中的纤维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孕酮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生理性增高:排卵期孕酮水平升高,通过测量孕酮水平判断卵巢有无排卵及排卵日期。观察胎盘功能,妊娠8周之后,孕酮水平逐渐增高,35周达到高峰,双胎或多胎较单胎妊娠明显增高。
(2)病理性增高:葡萄胎、卵巢囊肿、子宫内膜腺癌、绒毛膜上皮腺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孕妇等。
降低:
(1)腺垂体功能减退、卵巢功能减退、黄体功能不全、妊娠期胎盘发育不良、流产、妊娠毒血症、死胎。
(2)异位妊娠鉴别诊断:异位妊娠时血孕酮水平偏低。
(3)多囊卵巢综合征。
7.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项目简介】
主要由人体胎盘滋养层细胞产生的糖蛋白类激素,某些低分化的肿瘤细胞也可少量合成。β-HCG是监测早期妊娠的重要指标。正常女性受孕后9~13天β-HCG水平有明显升高,妊娠8周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18周时维持在一定水平直至分娩。胎儿出生两周后降至正常水平。女性绒毛膜上皮细胞癌、葡萄胎、畸胎瘤时β-HCG异常增高,是诊断滋养层细胞肿瘤、内胚层细胞源性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指标。β-HCG在临床上也用于流产的诊断与治疗,不完全流产时子宫内尚有胎盘组织残存,β-HCG虽然阳性,但较正常妊娠水平明显降低,完全流产或死胎时,β-HCG由阳性转阴性。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
正常:0~5mIU/mL。
早期妊娠:5.00~25.00 mIU/mL。
妊娠:202.00~225000.00 mIU/mL。
【血清β-HCG检测影响因素】
(1)应注意某些患者体内可能存在的异嗜性抗体导致结果假阳性。
(2)样本凝固不完全时其中的纤维蛋白的存在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错误。
【血清β-HCG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诊断早期妊娠:β-HCG超过5 mIU/mL,考虑有受孕可能,如果超过10 mIU/mL,基本可以确定妊娠,妊娠后30~50天,β-HCG可以升高至2500 mIU/mL,多胎妊娠常规高于单胎妊娠。
(2)异位妊娠:血尿β-HCG维持在低水平,间隔2~3天测定无成倍上升,上升速度较正常速度缓慢,怀疑异位妊娠,应进行B超检测查找异位妊娠。
(3)产后9天或人流术后25天血清β-HCG应恢复正常水平。如未恢复正常水平,应考虑宫腔有残留组织,建议进一步检查、治疗。
(4)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和监测:葡萄胎和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睾丸畸胎瘤等患者,β-HCG显著升高。滋养层细胞癌术后8~12周应呈阴性,如β-HCG下降缓慢或下降后又上升,提示可能有残留病变,此类疾病常易复发,需定期检测。β-HCG是绒毛膜上皮癌诊断和活性滋养细胞监测唯一的实验室指标,β-HCG下降与治疗有效性一致。
(5)肿瘤:分泌β-HCG的肿瘤尚见于肠癌、肝癌、肺癌、卵巢腺癌、胰腺癌、胃癌,在成年妇女引起月经紊乱,因此成年妇女突然发生月经紊乱伴β-HCG升高时,应考虑上述肿瘤的异位分泌。
六、巨幼细胞性贫血及神经系统检查
叶酸参与嘌呤和嘧啶的合成,促进DNA的合成。维生素B12能促进叶酸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是参与各种代谢的主要形式,机体如缺乏维生素B12,会间接的影响叶酸参与DNA的合成及导致神经髓鞘合成障碍,血细胞的发育和成熟受到影响,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可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叶酸水平与婴儿神经管发育畸形及老年痴呆发生相关。另外叶酸和维生素B12还参与同型半胱氨酸转甲基作用,因此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可以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蓄积,而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常常同时检测叶酸与维生素B12,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和治疗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老年痴呆危险预测、婴儿神经管畸形的检测。
1.维生素B12
【项目简介】
维生素B12又叫钴胺素,主要存在于肉类和大豆中,是维生素B族中的一种,以辅酶的形式存在,是机体维持正常新陈代谢,DNA合成及红细胞再生所必需的维生素,也是促进神经系统生长发育,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素,如果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红细胞发育障碍及成熟红细胞分裂障碍,形成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消化道疾病,肠道吸收不良是维生素B12缺乏的主要原因。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187~883 pg/mL。
【维生素B12检测影响因素】
溶血对检测结果有明显干扰。
【维生素B12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见于急性和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部分恶性肿瘤等。
减低:
(1)见于营养不良所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2)胃萎缩、胃切除术后、胰腺功能低下,肠道吸收不良,肠道寄生虫。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老年痴呆等。
(4)见于长期素食者。
2.叶酸(Folate)
【项目简介】
叶酸(Folate)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碟呤的衍生物,绿叶蔬菜中含量丰富,最初由肝脏分离出来,其母体是由碟呤、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3种成分结合而成。食物中的叶酸在小肠上段被吸收,转变为活性四氢叶酸,参与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合成,进而促进DNA的合成,叶酸对细胞的分裂及核酸、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起重要作用。缺乏叶酸可导致神经髓鞘合成障碍及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因此,叶酸检测可以反映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3.10~20.50 ng/mL。
【叶酸检测影响因素】
服用药物乙胺嘧啶、苯妥英钠、甲氨碟呤对叶酸检测有干扰。
【叶酸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降低:
(1)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2)甲亢、营养不良、慢性腹泻、吸收不良、恶性肿瘤、肝脏疾病,正常妊娠。
(3)吸收障碍,如短肠综合征、先天性疾病时的酶缺乏使小肠吸收叶酸受影响。
(4)孕妇体内叶酸水平低,提示胎儿神经管畸形风险高。
(5)老年人叶酸水平低,患老年痴呆风险高。
七、骨代谢标志物检查
骨骼是由骨基质和骨骼细胞组成的结缔组织,成年人骨骼的增长虽然停止了但骨的新陈代谢并没停止,骨组织不断由破骨细胞进行骨吸收,再由成骨细胞进行骨重建,从破骨到成骨细胞周而复始的代谢是骨代谢的主要形式,两者处于平衡状态,在骨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生化物质是反映骨细胞活性和骨转化的生物标志物。老年人和某些骨骼系统的疾病,由于骨吸收增加导致骨流失和骨脆性增加,造成骨质疏松。骨转换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骨质疏松和骨骼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骨代谢标志物包括:骨钙素、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等。
1.骨钙素(N-MID-OT)
【项目简介】
骨钙素是骨基质中最重要的一种特异性非胶原蛋白,是骨特异地依赖于维生素K发挥作用的钙结合蛋白。骨钙素分子含49个氨基酸,分子量约5800D。其最多含有3个γ-羧基谷氨酸残基(bone-GLA-protein,BGP)。骨钙素在骨形成过程中由成骨细胞生成,此过程依赖于维生素K,同时维生素D3有促进骨钙素生成的作用。成骨细胞产生的骨钙素一部分被吸收成为骨基质的组成部分,一部分被释放进入外周血循环。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电化学发光法;11~48 ng/mL。
【骨钙素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见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骨质疏松症、骨折。
(2)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3)肾功能不全、变形性骨炎(Paget病)等。
降低:
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2.维生素D(25-OH-VD)
【项目简介】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激素前体,主要由皮肤经光照后产生。维生素D本身无生物活性,必须在肝脏和肾脏经过两步连续的羟基化过程成为有生物活性的1,25-二羟基维生素D。维生素D是维持骨骼健康的主要元素。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30 ng/mL(≥75 nmol/L)。
【维生素D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减低见于:
(1)儿童期维生素D的严重缺乏将导致骨骼畸形,即佝偻病。轻度缺乏将导致食物钙的利用效率下降。
(2)维生素D缺乏将导致肌肉乏力;对于中老年人,维生素D对肌肉功能的影响还造成跌倒风险。
(3)维生素D缺乏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常见病因。
(4)维生素D缺乏与糖尿病、不同种类的癌症、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先天性免疫性疾病有关。
3.甲状旁腺激素(PTH)
【项目简介】
甲状旁腺激素是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碱性多肽类激素。它是体内调节血钙水平的重要激素。具有加强溶骨作用,动员钙进入血液,加强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使血钙升高,使体液内钙离子浓度保持恒定。
【方法及参考范围】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测定;15~65 pg/mL。
【PTH检测影响因素】
溶血:血清指数高至500,对检测结果有明显干扰。
【PTH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可见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同时伴有高钙血症和低磷血症,甲状旁腺瘤、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老年骨质疏松症PTH也可增高。
(2)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见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低血钙、维生素D缺乏、肾功能不全、骨质软化症和小肠吸收不良等,PTH可升高至正常上限的10倍,当注入钙剂后PTH明显降低,因此可以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相鉴别。
(3)异位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肺癌、肾癌分泌一种蛋白质与PTH受体结合,产生与PTH相似的作用,导致血钙升高血磷降低。
降低:
(1)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低镁血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由于PTH分泌减少引起低钙血症。
(2)非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钙血症如恶性肿瘤,结节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