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轻松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尿液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尿液是通过肾脏的肾小球滤过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将人体有用的成分,如所有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钠、钾、钙等无机盐重吸收回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及代谢废物等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且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况的影响,因此,尿液变化不仅反映泌尿系统疾病,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尿常规

【项目介绍】

尿常规检查主要用于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筛查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的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测项目之一。

【尿液常规标本采集方法】

尿常规检查可留取随时中段尿(前段尿不接,接取中段尿,移开容器,后段尿不接),留尿前清洗外阴,女性应避开月经期(月经期前后3~5天),不要混入分泌物及其他物质。使用清洁、干燥的一次性尿杯,留取20~40mL(半杯)尿,倒入一次性尿管中,至上刻度线(约12mL)。盖好盖子、拧紧。核对试管上贴好的条码、个人信息及检测项目是否正确。送入检测实验室指定放置处,直立插入试管架上,如图1-2-1所示。标本需要2小时之内送检。

【标本留取影响因素】

(1)尿液标本必须新鲜,按要求及时送检,因尿中某些化学物质及有形成分不稳定,排出后易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导致尿化学成分及有形物质的改变,长时间放置会引起细菌繁殖或细胞溶解。

(2)应避免污染,避免阴道分泌物、精液、粪便及烟灰等污染,避免化学物质(如表面活性剂、消毒剂、唾液)混入。

图1-2-1 尿常规检测标本留取流程

(3)可被检验标本着色的药物干扰测定结果,如服利福平后尿呈橙红色;服维生素B2、小檗碱(黄连素)后尿呈黄色;服苯琥珀后尿呈橘红色;服氨苯蝶啶后使尿呈绿蓝色,并有蓝色荧光。

【尿常规结果解读】

尿常规检查是尿液检查的基本项目,包括干化学检查和沉渣检查两部分。

(一)尿干化学检验

尿干化学检查部分采用自动化仪器通过模条法检测尿葡萄糖、尿酮体、尿蛋白质、尿胆红素、尿胆原、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尿亚硝酸盐、尿酸碱度、尿浊度、尿比重、尿颜色等12个项目。对红细胞及白细胞检测仅作为初筛,需结合尿沉渣检测及显微镜镜检。

1.尿葡萄糖(U-GLU)

【项目简介】

正常人尿内可有微量葡萄糖,一般检测不到。当血糖浓度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阈值,或肾小管损伤,重吸收阈值下降时,尿中可检测出葡萄糖,则尿糖呈阳性。尿葡萄糖用于检测生理性或病理性糖尿病,监测糖尿病患者及孕妇的尿糖及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及参考范围】

葡萄糖氧化酶法(GOD);阴性。

【尿葡萄糖检测影响因素】

(1)服用抗生素:异烟肼、链霉素、大量青霉素、阿司匹林等药物可使尿葡萄糖呈假阳性。

(2)次氯酸等氧化性物质可使尿糖呈假阳性。

(3)pH 4以下的酸性尿可能呈假阳性。

(4)大量维生素C可使尿糖测定呈假阴性。

(5)高浓度酮体尿可引起尿糖假阴性。

【尿葡萄糖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当尿中葡萄糖>50 mg/dL,定性检测呈弱阳性(±)反应,>100 mg/dL呈阳性(+)反应,>250 mg/dL呈阳性(++)反应,>500 mg/dL呈阳性(+++)反应,>2000 mg/dL呈阳性(++++)反应。

尿糖检测阳性见于:

(1)血糖增高引起的尿糖阳性:①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所致;②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水平增高而引起的尿糖阳性。

(2)血糖正常性的尿糖阳性:由于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值降低而引起的尿糖阳性。

(3)暂时性尿糖阳性:如大量进食甜点或输入大量葡萄糖溶液时发生的尿糖阳性;部分中、晚期孕妇发生的妊娠性尿糖阳性;使用糖皮质激素、茶碱、咖啡因等发生的药物性尿糖阳性等。

2.尿酮体(KET)

【项目简介】

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正常人酮体含量极少,常规方法检测不出。尿酮体检测的是乙酰乙酸。在饥饿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糖代谢障碍、脂肪分解增加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产生酮体的速度大于组织利用的速度,继而发生酮尿。

该项目用于监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情况;用于治疗其他酮症(如妊娠,呕吐等);监测氯仿或乙醚麻醉中毒以及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的情况。

【方法及参考范围】

亚硝基铁氰化钠法;阴性。

【尿酮体检测影响因素】

(1)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有肾功能严重损伤时,肾糖阈值增高,尿酮体可能检测不出。

(2)尿酮体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染后,酮体消失。因此,尿液必须新鲜,及时送检,以免因酮体的挥发或分解,出现假阴性结果或偏低结果。

【尿酮体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当尿中乙酰乙酸>10mg/dL,定性检测呈阳性(+)反应,>30mg/dL呈阳性(++)反应,>80mg/dL呈阳性(+++)反应。

尿酮体检测阳性见于: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糖利用减少,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增加而引起。对未控制或治疗不当时糖尿病患者出现酸中毒或昏迷时的尿酮体检测有重要价值。

(2)用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诊断(尿酮体阳性),且能与低血糖、心脑血管疾病、乳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尿酮体阴性)。

(3)感染性疾病(肺炎、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妇女孕期因妊娠反应呕吐、进食少,脂肪降解代谢明显增多,发生酮症而致酮尿。

3.尿蛋白质(U-PRO)

【项目简介】

正常肾小球滤膜有微小孔隙,能够阻止血液中较多小分子量的蛋白质,滤入尿液,肾小球滤液中仅含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质主要成分是白蛋白,肌红蛋白等,因此尿中蛋白含量甚微,一般检测不到。当肾脏发生各种疾病时,肾小球或肾小管功能障碍,尿中蛋白含量增高,尿蛋白检测呈阳性。尿蛋白检测用于筛查肾脏相关疾病,用于各种功能性、体位性和病理性蛋白尿检测,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方法及参考范围】

pH指示剂的蛋白质误差法;阴性。

【尿蛋白质检测影响因素】

(1)尿液的pH影响:当pH≥9.0时,可使尿蛋白呈假阳性;当pH<3时,可使尿蛋白呈假阴性。

(2)尿液中的干扰物:当尿中青霉素浓度大于4万U/mL时,可使尿蛋白呈假阴性;当尿液中混入分泌物,尤其是女性阴道分泌物,可时引起假阳性。

(3)尿液存放的时间过长及存在一些污染也可以影响尿蛋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尿蛋白质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当尿中蛋白>15 mg/dL,定性检测呈弱阳性(±)反应,>30 mg/dL呈阳性(+)反应,>100 mg/dL呈阳性(++)反应,>300 mg/dL呈阳性(+++)反应,>1000 mg/dL呈阳性(++++)反应。

尿蛋白质检测阳性见于:

(1)生理性蛋白尿,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少量蛋白质,常由剧烈运动、受寒、精神紧张、长时间站立、高蛋白饮食引起,生理性蛋白尿一般不超过阳性(+)。

(2)病理性蛋白尿,多见于肾脏的各种疾病:

①肾小球性蛋白尿:因肾小球毛细血管炎症,通透性增高,导致蛋白质滤过增加,血浆蛋白中主要是白蛋白进入肾小球,超过肾小管对蛋白质的重吸收能力。肾小球性蛋白尿主要见于肾小球肾炎。

②肾小管性蛋白尿:因炎症、中毒导致肾小管损害,但肾小球滤过膜正常,肾小球滤过的小分子蛋白不能被重吸收而产生的蛋白尿,以β2微球蛋白等小分子蛋白为主,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损害等。

③混合性蛋白尿:见于肾小球、肾小管同时受损时所出现的蛋白尿,尿中大、中、小分子蛋白同时出现,多见于慢性肾病,如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④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均正常,由于血液中存在多量异常小分子蛋白,如免疫球蛋白轻链、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经肾小球滤出后,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产生的蛋白尿,如多发性骨髓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4.尿胆红素(U-BIL)

【项目简介】

尿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后的代谢产物,正常人血液中直接胆红素含量很低,滤过率极低,如果血液中直接胆红素含量增加,通过肾小球滤过使尿中含量增加,导致胆红素尿,尿液呈深黄色。胆红素尿见于肝胆系统疾病的患者,可用于黄疸患者的鉴别诊断,用于常接触对肝脏有毒的化学药品的工作人员的健康普查。

【方法及参考范围】

重氮偶合法;阴性。

【尿胆红素检测影响因素】

(1)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在阳光照射下成为胆绿素。

(2)当尿液中含高浓度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时,会抑制偶氮反应,使尿胆红素呈假阴性;当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可呈假阴性。

【尿胆红素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当尿中胆红素>0.5 mg/dL,定性检测呈阳性(+)反应,>1 mg/dL呈阳性(++)反应,>2mg/dL呈阳性(+++)反应。

阳性:见于梗阻性黄疸,如胆道蛔虫、胆石症、胆道肿物、胰头癌等;肝细胞黄疸,如肝癌、肝硬化、肝细胞坏死、急慢性肝炎。

5.尿胆原(URO)

【项目简介】

结合胆红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代谢为胆素原。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排出,经粪便排出的胆素原称为“粪胆素原”。少量胆素原经肠黏膜吸收入血液,经尿液排出,经尿液排出的胆素原称为“尿胆素原”,又称尿胆原。

用于筛选早期可疑肝胆系统疾病的患者;用于黄疸患者的鉴别诊断;用于常接触对肝脏有毒的化学药品的工作人员的健康普查。

【方法及参考范围】

重氮偶合法;阴性。

【尿胆原检测影响因素】

(1)标本必须新鲜,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可使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引起假阴性。

(2)尿液中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可使尿胆原检查结果出现假阳性。

(3)吩噻嗪类药物可产生颜色,干扰实验,导致假阳性。

(4)运动、饮酒后或者疲劳、便秘都能引起假阳性结果。

(5)正常人尿胆原的排出量每天波动很大。

【尿胆原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当尿中尿胆原>2 mg/dL,定性检测呈阳性(+)反应,>4 mg/dL呈阳性(++)反应,>8mg/dL呈阳性(+++)反应。

阳性:见于溶血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

6.尿红细胞(潜血)(BLD)

【项目简介】

检测尿中红细胞及红细胞破碎后释放的血红蛋白。此项目主要用于健康检查、肾脏等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检测和治疗,以及血管内溶血疾患的监测。

【方法及参考范围】

过氧化物酶法;阴性。

检测阳性结果包括完整的红细胞或红细胞溶解后释放的血红蛋白,检测结果需结合尿流式红细胞及显微镜沉渣镜检。

【尿红细胞检测影响因素】

(1)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干化学法测定尿红细胞的假阳性。检测红细胞时出现假阳性的原因主要是热不稳定过氧化物酶的干扰。

(2)女性经血混入可导致假阳性。

【尿红细胞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当尿中血红蛋白>0.03mg/dL,定性检测呈弱阳性(±)反应,>0.06 mg/dL呈阳性(+)反应,>0.15 mg/dL呈阳性(++)反应,>0.75 mg/dL呈阳性(+++)反应。

阳性:干化学法检测尿红细胞阳性,可能是由完整的红细胞及红细胞破碎后释放的血红蛋白引起。见于肾炎、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另有少数(约5%)不明原因的潜血结果阳性,应定期复查。当患者有心肌或其他肌肉损伤时,血液中的肌红蛋白浓度升高,可导致尿液检测时潜血阳性。

7.尿白细胞(LEU)

【项目简介】

正常人尿液中含有少量白细胞,当肾脏疾病及泌尿系统感染时尿中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增高。

【方法及参考范围】

白细胞酯酶活性测定法;阴性。

因白细胞酯酶是嗜中性粒细胞所特有的,故干化学法检测的白细胞仅代表嗜中性粒细胞。检测结果需结合尿流式白细胞及显微镜沉渣镜检。

【尿白细胞检测影响因素】

(1)尿色素(如胆红素、呋喃色素)可使测定反应增强,可呈假阳性。

(2)甲醛污染尿液可产生假阳性。

(3)尿蛋白>500mg/dL或尿糖>2000mg/dL,或使用大剂量庆大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类或大量草酸(如饮浓茶)可使反应减弱呈假阴性。

(4)女性需排除阴道分泌物的混入。

【尿白细胞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当尿中白细胞>25个/μL,定性检测呈阳性(+)反应,>75个/μL呈阳性(++)反应,>500个/μL呈阳性(+++)反应。

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炎症,如细菌感染的肾盂肾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结核、结石症,以及膀胱癌、尿道癌等恶性肿瘤等患者。

8.尿亚硝酸盐(NIT)

【项目简介】

当泌尿系统存在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时,可将尿中蛋白质代谢产物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因此测定尿液中是否存在亚硝酸盐,可以了解是否存在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

【方法及参考范围】

重氮法;阴性。

【尿亚硝酸盐检测影响因素】

(1)感染细菌是否含有硝酸盐还原酶,食物中是否含有适量的硝酸盐,这两个因素是检出尿亚硝酸盐的重要条件。如果感染菌不含硝酸盐还原酶,则尿亚硝酸盐为阴性,但也不能否定菌尿,如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不存在硝酸盐还原酶,所以其感染时尿亚硝酸盐为阴性,但也不能排除感染。

(2)尿液在膀胱停留间隔4小时以上,使细菌有充分的作用时间,是检出尿亚硝酸盐的保证。

(3)药物的影响:使用利尿剂可使尿中硝酸盐的含量降低,使试验结果呈假阴性。

(4)尿液放置时间过长,标本被污染,细菌繁殖,尿亚硝酸盐检测可能出现假阳性。

(5)抗坏血酸和尿液比重升高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尿亚硝酸盐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当尿中亚硝酸盐>0.1mg/dL,定性检测呈阳性(+)反应。

尿亚硝酸盐阳性:常见于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感染,因上述细菌中含有亚硝酸盐还原酶,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见于有症状或无症状的泌尿系统尿路感染、膀胱炎、菌尿症。

另外,尿亚硝酸盐阴性并不代表没有泌尿系统感染,某些不具备硝酸盐还原能力的细菌如不动杆菌、革兰氏阳性球菌等引起的感染,尿亚硝酸盐检测阴性。

9.尿酸碱度(pH)

【项目简介】

了解体内酸碱平衡情况,正常尿液一般为弱酸性(pH 6左右),有时也可呈中性或弱碱性。观察尿pH变化,可以预防肾结石的形成和复发。尿液的酸碱改变受饮食、疾病、药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食肉多者尿液偏酸性,食素多者尿液偏碱性。

【方法及参考范围】

pH指示剂法;pH 5.0~8.0。

【尿酸碱度检测影响因素】

(1)检测时尿标本必须新鲜,放置过久细菌分解尿液成分,可导致pH改变,使尿液的酸性减弱。

(2)当肾脏分泌的尿液含有过多的碳酸氢盐时,如果尿液放置时间过久,尿液中的二氧化碳会自然扩散到空气中,使尿pH增高。

【尿酸碱度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正常人尿液pH一般在5.0~8.0之间波动,受饮食影响可成中性或弱碱性。

(2)酸性尿:在代谢性酸中毒、痛风、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肾结石、Ⅳ型肾小管酸中毒、白血病和坏血病及应用酸性药物时可呈酸性尿。

(3)碱性尿:膀胱炎、代谢性碱中毒、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酸中毒、泌尿系变形杆菌感染时、应用碱性药物可呈碱性尿。

10.尿浊度(U-TURE)

【项目简介】

一般尿液清澈透明,新鲜尿液放置后会发生混浊,是由盐类沉淀析出所致。在病理状况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脓尿、菌尿,丝虫疾病引起的乳糜尿,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盐类结晶、血尿等,都会引起尿液浊度发生变化。

【方法及参考范围】

散射光测定法;清澈透明。

【尿浊度检测影响因素】

(1)留取容器不清洁,尿液放置时间过长,细菌生长,结晶析出。

(2)女性经血及白带混入,粪便混入等。

【尿浊度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混浊:

(1)各类盐类结晶析出:如非晶体尿酸盐、非晶体磷酸盐等因放置时间的原因而析出,泌尿系统结石及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结晶。

(2)有大量上皮细胞出现时:泌尿系统疾病或女性白带混入。

(3)白细胞大量增多引起的脓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

(4)细菌大量增多引起的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从尿袋中取出、粪便混入等不合格样本。

(5)乳糜尿:尿液中出现淋巴液和大量脂肪颗粒所致,含量越多乳状越明显,多因肾周淋巴管阻塞、破裂,淋巴液进入尿液所致。

11.尿比重(U-S. G)

【项目简介】

尿比重取决于尿中溶解物质的浓度,与固体总量成正比。正常人尿比重可因饮食和饮水、出汗和排尿等情况的不同而有较大波动。病理情况下因尿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葡萄糖、酮体和各种细胞而增加。用于监测肾脏的浓缩功能。

【方法及参考范围】

反射型折射率测定法;1.003~1.030(一般在1.010~1.025)。

【尿比重影响因素】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不能含有强碱、强酸等物质(如奎宁、嘧啶等药物),这些物质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试剂带测定尿比重。

【尿比重异常结果解读】

(1)病理性增高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高热、脱水、糖尿病、糖尿病酮症、妊娠中毒等。

(2)病理性减低常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尿崩症、肝肾综合征、神经性多尿、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衰竭等。

12.尿颜色(U-COLOR)

【项目简介】

正常尿液呈黄色或淡黄色,因饮水量等生理原因,尿液黄色会发生深浅的变化。尿液颜色受食物成分、尿色素、药物等影响可有较大变化。

【方法及参考范围】

用透过光检测色调;黄色或浅黄色。

【尿颜色影响因素】

食物或药物中色素对尿液颜色产生影响。

【尿颜色异常结果解读】

(1)淡黄色至无色:见于大量饮水、尿崩症、糖尿病等。

(2)橙色至黄褐色:为胆红素尿,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或服用大黄、核黄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等药物引起;进食较多胡萝卜时也可见。

(3)棕褐色或浓茶色:

①血红蛋白尿: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蚕豆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恶性疟疾等。

②肌红蛋白尿:肌肉损伤,横纹肌溶解等。

(4)红色或洗肉水样:为血尿,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结核、肾肿瘤、肾结石、膀胱结石、膀胱肿瘤、肾损伤,泌尿系统感染等。

(5)乳白色:见于乳糜尿(如丝虫病)、脂肪尿;或由肾盂肾炎、膀胱炎引起的脓性尿。

(二)尿沉渣镜检(SED)

尿沉渣是指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小圆上皮细胞、细菌、酵母菌、管型、粘液丝、结晶等。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存在,在病理情况下会出现在尿液中。目前尿沉渣多采用自动化仪器结合显微镜检测,自动化尿沉渣检测方法包括激光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及相差成像技术。

1.红细胞(LS-RBC)

【项目简介】

尿激光流式检测报告红细胞定量的结果(个/μL)和红细胞的形态学信息。用于肾脏等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原理;0~25/μL。

【尿红细胞检测影响因素】

肾小球机械性损伤伴肾小管内pH改变、肾小管内不同渗透压作用、环境变化(低pH或低渗)可导致红细胞破坏溶解,影响检测结果。

酵母菌感染时会影响红细胞计数,需结合显微镜镜检结果。

【尿红细胞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红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或恶性肿瘤。

(2)正常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可出现暂时性血尿,这种一过性血尿属于生理性变化范围。女性患者还应注意月经污染问题,应通过动态观察加以区别。

(3)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异、先天畸形等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尿,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肾结核等都是引起血尿的常见原因。

(4)全身系统疾病:主要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合并有血小板减少;某些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发生血尿。

(5)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患者尿中偶见红细胞。

2.红细胞相关参数

【项目简介】

基于流式细胞计数原理,除检测尿中红细胞的数量外,还可以检测红细胞相关参数,包括:完整红细胞绝对值、完整红细胞百分比、红细胞组成信息、红细胞平均体积。在肾脏疾病时由于肾小球机械性损伤、伴肾小管内pH改变、肾小管内不同渗透压等作用使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分析尿中红细胞形态的变化有助于诊断红细胞的来源。

(1)完整红细胞绝对值

在红细胞计数异常情况下,完整红细胞绝对值是指尿中完整红细胞的数量。

【方法及单位】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原理;个/μL。

(2)完整红细胞百分比

在红细胞计数异常情况下,完整红细胞百分比是指完整红细胞占尿中全部红细胞的比例。如果尿中红细胞以完整红细胞为主,说明是由于炎症、结石等非肾病因素引起的。如果完整红细胞比例较低,则说明尿中红细胞可能来源于肾脏疾病。

【方法及单位】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原理;%。

(3)红细胞信息(RBC-INFO)

报告提示信息如下。

“均一性红细胞”:提示红细胞形态、体积、大小一致;说明尿中红细胞形态完整、未受损,可能来自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出血、肿瘤等非肾小球性血尿。

“非均一性红细胞”:提示红细胞形态体积大小不一致;提示有受损破碎的红细胞,可能来自于肾小球性血尿,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

“混合性红细胞”:说明尿中既有完整红细胞也有破损红细胞,提示可能有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各种肾脏疾病。

“未提示”:如果红细胞为25个/μL以下仪器检测显示“未提示”的信息。

(4)70%的红细胞平均体积

【方法及单位】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原理;Ch(以70%的红细胞平均体积为代表)

【红细胞相关参数异常结果解读】

(1)当70%的红细胞平均体积≥100 Ch,提示“均一性红细胞”的信息,提示红细胞未受损,可能来自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出血、肿瘤等非肾小球性血尿。

(2)当70%的红细胞平均体积≤70Ch,提示“非均一红细胞”的信息,提示红细胞受损,提示可能来自于肾小球性血尿的可能,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病。

(3)当70%的红细胞平均体积在70~100Ch之间,提示“混合性红细胞”的信息,在上述两者之间的提示肾小球或非肾小球性血尿均可能。

3.白细胞(LS-WBC)

【项目简介】

尿激光流式检测报告白细胞定量的结果。用于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协助诊断其他系统疾病;监测各种肾毒性药物的作用;辅助诊断和防治职业病无症状人群的健康普查。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原理;0~30/μL。

【尿白细胞检测影响因素】

尿液放置时间过长、细菌滋生、环境变化(pH变化或低渗)等引起的白细胞溶解,导致白细胞测定减少。

【尿白细胞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有泌尿系统炎症时均可见到尿中白细胞增多,尤其在细菌感染时,如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肾结核,肾移植后发生排异反应等。

(2)女性有阴道炎或宫颈炎、附件炎时可因分泌物进入尿中,而见白细胞增多,常伴大量扁平上皮细胞。

4.上皮细胞(LS-EC)

【项目简介】

正常状态下,随着新陈代谢会有少量上皮细胞脱落于尿液中,主要是尿道表层鳞状上皮细胞。当泌尿系统感染或各种肾炎、肿瘤时,膀胱上皮、肾小管上皮、尿道底层上皮会脱落于尿液中。通过观察尿中上皮细胞的情况,可以了解泌尿系统及肾脏病变情况。尿激光流式检测报告上皮细胞定量的结果,需要结合显微镜镜检确定上皮细胞的类型。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原理;0~21.4/μL。

【尿上皮细胞检测影响因素】

尿液放置时间、细菌滋生、环境变化(pH改变或低渗)等可引起细胞溶解。

【尿上皮细胞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鳞状上皮细胞是分布在女性尿道和男性尿道末端极薄的细胞,正常女性尿中可成片出现,一般无临床意义。泌尿生殖系炎症时会伴随大量白细胞出现在尿中。

5.小圆上皮细胞(U-SRC)

【项目简介】

尿沉渣中检测报告的小圆上皮细胞可能含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扁平上皮细胞的中层与深层,需结合显微镜镜检判断上皮类型,以确定来源。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原理;阴性。

【尿小圆上皮细胞检测影响因素】

尿液放置时间、细菌滋生、环境变化(pH变化或低渗)等可引起细胞溶解。

【尿小圆上皮细胞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尿沉渣检测出小圆上皮可能包括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及肾小管上皮。

(2)移行上皮细胞来自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正常人可见少量。大量出现并伴有较多白细胞提示泌尿系统炎症,肾盂、输尿管或膀胱颈部炎症。

非炎症时出现大量成堆的移行上皮细胞应考虑泌尿系统肿瘤的可能。

(3)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出现时提示急性肾炎、肾小管损伤、慢性肾炎、肾实质性损害、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统感染以及肾移植时出现的排斥反应,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其数量显著增多。

6.细菌(U-BACT)

【项目简介】

正常尿液无菌,由于尿道口的污染正常人尿液中可能会混有少量细菌。当泌尿系统感染时会出现大量细菌。尿沉渣检测报告就是细菌定量的结果。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原理;0~1200/μL。

【尿细菌检测影响因素】

尿液放置时间过长细菌大量生长;女性分泌物混入等。

【尿细菌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尿内细菌数量增加,提示泌尿系统有感染。伴随尿内白细胞数量的增加是诊断尿路感染的主要依据。必要时进行尿液细菌培养,进一步微生物鉴定。

7.类酵母(U-YLC)

【项目简介】

类酵母菌是真菌或真菌的一种,正常尿液中无。在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抗癌药物,器官移植及患有重症消耗性疾病患者的尿中会出现。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原理;阴性。

【尿类酵母检测影响因素】

(1)标本留取过程污染。

(2)尿中红细胞出现时容易引起酵母菌检测假阳性,需显微镜镜检综合判断。

【尿类酵母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阳性:

(1)因患者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尿路感染,常由于体内菌群失衡引起。

(2)女性真菌性阴道炎的分泌物混入,其症状是瘙痒、灼痛及分泌物增多等。

8.管型(U-CAST)

【项目简介】

管型是蛋白质在肾小管集合管凝固而形成的蛋白聚体。形成管型的必要条件包括:尿中有少量的白蛋白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糖蛋白;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的能力,浓缩可以提高蛋白的含量及盐的浓度,酸化可使蛋白沉淀;要有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正常人双肾共用200万个肾单位交替工作和休息。管型的形成需要具备尿液在肾单位的下部有足够的停滞时间,以便蛋白质浓缩、沉析并凝聚成管型。管型种类包括:透明管型、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颗粒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肾衰管型。正常人偶见透明管型,尿中出现管型提示肾脏相关疾病,主要用于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观察。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原理;0~1.3/μL。

【管型检测影响因素】

环境变化(pH变化或低渗)随放置时间有形成分破坏或溶解。

【管型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透明管型为无色透明、内部均匀的圆柱形体,可偶见于正常人清晨浓缩尿中;当有轻度或暂时性肾功能改变时,尿内可有少量透明管型,数量增加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心功能不全等,发热、剧烈运动、麻醉后也可增多。

(2)尿液内病理管型,如颗粒管型、白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等。

①上皮细胞管型:管型基质中含有多量肾小管上皮,此种管型提示肾小管病变,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的证据,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高热、子痫、金属中毒及慢性肾炎的晚期。

②红细胞管型:肾小球滤出的红细胞充满在管型中,是由于泌尿系统出血所致,通常红细胞多已破坏,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型、血型不合输血引起的溶血反应。

③白细胞管型:管型内包含来自肾小管管腔间质的白细胞,一般认为这是肾脏中有中性粒细胞渗出和间质性炎症。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急性肾小球肾炎。

④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导致的变性细胞的分解产物,或血红蛋白及其他物质聚集于糖蛋白管型基质而形成。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慢性肾炎或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

⑤脂肪管型:管型基质内含有大量脂肪滴,为肾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型、中毒性肾病。

⑥蜡样管型:常与肾小管炎症相关,提示局部肾单位阻塞及少尿、无尿,管型长期滞留于肾小管中演变而来。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淀粉样变,偶见于肾移植的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

⑦肾衰管型:由于损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碎裂后,在明显扩大的集合管内凝集而成。见于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多尿的早期,此管型可大量出现,随肾功能的改善,肾衰管型可逐渐减少或消失。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此管型提示预后不良。

9.粘液丝(MUCUS)

【项目简介】

由尿路分泌或阴道分泌引起,在正常尿中可出现,尤其在女性尿中,可引起尿液分析仪干化学检测蛋白等结果假阳性。当粘液丝大量出现时表示尿道受炎症反应刺激,需结合其他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原理;阴性。

【粘液丝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多时提示炎症刺激;大量出现时可干扰细胞及尿蛋白检测,需注意鉴别。

10.结晶(X’TAL)

【项目简介】

正常尿液中盐类结晶形成取决于尿中盐类物质的饱和度及尿液的pH、温度、胶体物质(黏液蛋白)的浓度等因素,代谢紊乱或缺乏抑制晶体沉淀的物质也会产生盐类结晶。尿中常见的结晶如尿酸盐结晶、草酸钙结晶、磷酸盐结晶等,一般无临床意义。若在新鲜尿液中经常出现并伴有较多红细胞,则应怀疑结石的可能。尿中出现磺胺类药物结晶对临床用药有参考价值。在急性肝坏死患者的尿中可出现亮氨酸结晶和酪酸结晶。

【方法及参考范围】

激光流式细胞计数原理;<10/μL。

【尿结晶检测影响因素】

药物、尿液放置时间、结晶析出。

【尿结晶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1)酸性尿中的结晶:常见与疾病无关的结晶有尿酸盐、草酸钙结晶等;与疾病相关的异常结晶有亮氨酸、酪氨酸、胆红素及胆固醇结晶等。当尿中出现尿酸盐、草酸钙结晶并伴有红细胞时提示膀胱或肾结石的可能。非晶体尿酸盐一般无临床意义。

(2)碱性尿中的结晶:三价磷酸盐结晶;磷酸钙结晶,在膀胱滞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肥大及慢性肾盂肾炎的尿中可大量出现;尿酸铵结晶,常见于腐败分解的尿中,无临床意义;非晶型磷酸盐结晶无临床意义。

(3)药物结晶:服用磺胺类药物可在泌尿道内形成结晶,在新鲜尿中出现大量结晶且伴有红细胞时,有发生泌尿道结石或导致尿闭的可能,应及时停药并多饮水。

11.电导率(COND)

【项目简介】

电导率表示液体中离子传导电流的能力,与渗透压有较好的相关性。渗透压能精确反映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通过电导率推算渗透压,有助于正确估计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

【方法及单位】

电极法;mS/cm。

【尿电导率检测影响因素】

(1)导电性取决于离子的多少,因此导电率很大程度上受离子含量的影响。

(2)受饮水量及温度的影响。

(3)极端渗透压情况下,细胞大小和形态会发生变化,引起分类结果不准确。

【尿电导率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反映肾浓缩和稀释功能,临床意义与尿比重相似,但尿比重与电导率相关性较差。

(1)病理性增高,反映尿中离子、颗粒或细胞物质增多,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高热、脱水、糖尿病等。

(2)病理性减低,说明尿中离子成分少,肾小管浓缩功能低,反映肾脏回吸收原尿功能变差,常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崩症等。

(3)尿钙、尿钠电解质成分较多时,电导率增加,可以通过电导率来监测预防结石的发生。

(4)异常增高与红细胞有相关性,应排除结石的可能。

(5)高浓度葡萄糖、蛋白质对渗透压和比重有影响,对电导率没有影响。

(6)年龄增加,电导率下降。另外电导率数值与饮水量有很大相关性。

【尿常规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及指导建议】

(1)尿常规检测结果分析注意事项:

①干化学法与流式法均检测潜血与红细胞、白细胞,但干化学法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只作为初筛,检测结果应以尿沉渣检测及显微镜镜检结果为准。

②异常情况下尿中有形成分(管型、结晶、类酵母等)应以镜检结果为准。

③尿液受多种因素影响,日间差异较大,一次检测结果不能明确诊断时,需经多次检测确定。

④避免标本留取过程中的污染对检测结果影响。

(2)尿常规检测临床应用

①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结核和肾移植时均可引起尿液的变化,因此尿常规检查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和疗效观察的首选项目。

②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如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慢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的鉴别等。

(3)尿常规项目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指导建议

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表现会出现尿痛、尿急、血尿等症状;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出现腰腹部绞痛,建议到内科或泌尿外科就诊;肿瘤可出现无痛性血尿等症状。尿蛋白阳性需排除生理性影响,结合肾功能检测诊断是否存在肾脏疾病,建议肾内科就诊。尿糖阳性需结合血糖情况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或肾糖阈降低引起的尿糖阳性,建议内分泌科就诊。胆红素阳性需结合肝功能等检测确认是否存在肝胆系统疾病,建议肝病科就诊。

二、尿微量白蛋白

【项目简介】

尿微量白蛋白是指尿白蛋白含量为30~300mg/gCr。尿微量白蛋白增加提示早期肾损害,有助于肾小球疾患的早期诊断;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如早期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增高,应及时进行早期治疗干预,此时肾损害可逆转,延缓疾病进展;尿微量白蛋白也是糖尿病肾病及高血压肾病早期诊断首选项目。

标本留取方式与尿常规相同。

【方法及参考范围】

免疫比浊法;0~30mg/gCr。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影响因素】

尿液应离心后取上清检测,排除其他干扰。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分析及指导建议】

尿微量白蛋白可以反映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当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为30~200mg/gCr时,病程为可逆的,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以逆转或延缓病情进展。所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有重要意义,如出现异常需到内科及时就医。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异常结果解读】

增高:

(1)见于早期肾损害,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病。若进行早期治疗,肾损害可逆转,延缓疾病进展。

(2)尿白蛋白增加还可见于妊娠毒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小球肾炎、尿路异常或感染、风湿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病症。

(3)心力衰竭、肥胖、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剧烈运动者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

(4)当尿中白蛋白大于300mg/gCr时,即为蛋白尿,此时尿常规检测尿蛋白呈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