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型父母的16个原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树立目标的重要性

从小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很重要,父母要帮助和培养孩子从小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规划。父母也需要和孩子一起完成树立目标、追求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

千万别说“我的孩子还小”,孩子越小越需要懂得设定目标并努力达成目标。所谓“三岁看小”,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由小时候接收到的信念、养成的习惯、形成的性格等综合因素决定的。绝大多数有一定成就的人,都在小时候受到某些人或信念、习惯的影响。

在美国的一次枪击案中,有一个15岁的少年表现得特别镇静。他从门缝里观察到凶手还隔得比较远的时候,立刻打开后门帮助所有人抓紧时间逃走,争取到了最多的救援时间。你也许跟我一样,会好奇这个孩子为什么如此勇敢、如此镇定。

原来他的军人父亲对他影响极大,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要上西点军校,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因为根植在心底的这个梦想,他平时很喜欢看相关的书籍,积极锻炼身体,甚至主动参加相关的各类学习与训练。因为有这一系列与目标相关的训练与准备,才使他在关键时刻能够采取正确的行动。

人正因为有了目标,才能向前进而不是向后退;才会保持积极的思想,而不是消极的态度;才会走向充实,而不是走向虚无。树立目标的价值正体现于此。

非洲有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巴里、麦克里斯、约翰和吉姆四个皮包骨头、有气无力的男子正扛着一只沉重的大箱子,从丛林深处踉踉跄跄地走来。

他们原本是跟着队长马克格夫进入丛林探险的,因为队长答应将会给他们极为优厚的工资。谁知半路上,马克格夫忽然得了一种怪病,并且很快就去世了。去世之前,马克格夫把大伙召集到一块,指着旁边他亲手制作的箱子说:“我要你们向我保证,在走出森林之前,一步也不得离开这只箱子。记住,如果你们把箱子送到我的朋友麦克唐纳教授那里,你们将得到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这一点我绝对可以向你们保证。现在,请你们发誓做到这一点。”一直等到大家都发誓完毕,马克格夫队长才闭上双眼,溘然而逝。

埋葬了队长之后,四个人便上路了,但丛林的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难走,最后竟然根本找不到路了。四个人的力气也越来越小,看看自己噩梦般的困境,众人的目光均集中在了这只沉重的箱子上,心想如果不是为了它,自己早就一死了之了。

就这样,在这只箱子的支撑下,他们互相监督着,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有一天,绿色的屏障突然被拉开了——经过千辛万苦之后,他们终于走出了原始森林!

可是当四个人急匆匆找到麦克唐纳教授时,教授却望着箱子微笑不语,四个人面面相觑,最后不约而同地问起报酬的事。

“报酬你们已经拿到了。”麦克唐纳教授笑着说道。

“什么?这怎么可能?”四个人均大惊,不相信队长马克格夫和眼前温文尔雅的教授会欺骗自己。

“我的确是一无所有啊,”教授把双手一摊说道,然后忽然打开了箱子,“你们不如把箱子里的宝贝拿走。”

“啊?”众人一看箱子,顿时倒吸了一口气,箱子里居然是一块毫无用处的大石头!顿时,四个人都发起怒来,他们无法理解队长为何如此戏弄自己,要知道为了这只箱子,他们曾经历了数次生死大关,原始森林里那堆堆白骨、道道血迹至今犹在眼前。

“我们上当了!”麦克里斯愤怒地嚷道。

“不!”教授立刻否定道,“你们得到了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那就是生命!”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行动的方向和动力。

你的孩子现在有没有明确的目标?5年、10年之后,你的孩子想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一辈子很长,他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他还没有目标,请现在就帮助他树立目标;如果他已经有了目标,鼓励他、帮助他千万不要丢了那“一箱石头”,因为他将得到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或许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优秀,有的人平庸了,差别就在于是否有目标。

有个人经过一个建筑工地,问那里的石匠们在干什么,三个石匠有三个不同的回答。

第一个石匠回答:“我在做养家糊口的事,混口饭吃。”

第二个石匠回答:“我在做整个国家最出色的石匠工作。”

第三个石匠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三个石匠的回答反映了三个石匠有着三个不同的人生目标:第一个石匠说自己做石匠是为了养家糊口,这是短期目标导向的人,只考虑自己的生理需求,没有大的抱负;第二个石匠说自己做石匠是为了成为全国最出色的匠人,这是职能思维导向的人,做工作时只考虑本职工作,只考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少考虑组织的要求;而第三个石匠的回答说出了目标的真谛,这是经营思维导向的人,这类人会把自己的工作和组织的目标关联起来,从组织价值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发展,这样的员工才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最后,第三个石匠成了一个管理者,因为他用自己的工作影响组织的绩效,他在做石匠工作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工作与最终目标的关系,这种人的想法最难能可贵!

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讲的就是这一点,一个人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越一致,这个人的潜能就越能得到发挥,就越有发展前途。

1953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时的应届毕业生做过一次追踪研究,询问了这些毕业生一个问题——是否对未来有清楚、明确的目标,以及是否有达成目标的计划书,结果只有不到3%的学生做出了肯定的答复。20年后,他们再次访问了当年接受调查的毕业生,结果发现那些有明确目标和计划的学生,不论是事业成就还是愉悦程度都高于其他学生,甚至这部分学生的财富总和,居然大于另外97%的学生所有的财富总和。这就是目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