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慈严并用,构建和谐亲子关系》:每个孩子都讨厌父母的唠叨
叛逆期案例
瑶瑶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今年读三年级,不过近来她越来越烦恼,原因就是因为爸爸妈妈太爱唠叨了。
每天一大早,他们就开始唠叨:“都什么时候了,快点起床,再不起床要迟到了!”吃早餐时接着唠叨:“时间不早了,快点吃,再慢吞吞地就赶不上上课了。”晚上放学回家,想看看自己爱看的动画片,他们又开始唠叨上了:“还看电视!作业做完没有,你不用复习吗?”有时侯,放学回家晚了点,妈妈就会问:“今天怎么这么晚才回来,一个女孩子这么晚了在路上走,是很危险的。”
有一次,瑶瑶由于考试没有考好,在学校挨了老师的唠叨,心里本来就有些烦闷、压抑。一到家,爸爸妈妈就开始啰唆:“这次考试怎么考得这么差,一定要用心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努力,省得以后后悔……”听到爸爸妈妈啰唆个没完,瑶瑶实在是受不了了,头脑发涨,不顾一切地喊道:“你们怎么这么烦,不就一次没考好吗?至于这样吗?”然后马上跑回自己的房间,“呯”的一声把门给关上了。只留下了面面相觑的爸爸妈妈愣在了客厅里。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反复的唠叨会伤害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引起孩子逆反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天下的父母都避免不了做一件事,那就是“唠叨”。“作业做完了吗?要抓紧啊!”“路上车多,过马路要小心啦!”“在学校要听话啊……”我们总能听到父母对孩子这样关心和嘱咐。
但是,随之而来的大多都是孩子的声声埋怨:“妈妈,我求你别说了!你说了好多遍啦!”“知道了,真烦!”“好好好!我耳朵听得都起趼啦!真是烦死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嫌父母很烦,不想听他们整天唠叨个没完没了。一项有关“你最讨厌爸爸妈妈哪些行为”的调查中,有33.8%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的父母小题大做、爱唠叨。
父母之所以会唠叨,一般都是因为孩子小,才七八岁,对他们不放心,怕他们做不好,以为唠叨可以约束孩子,提醒他们免出差错。但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自己没完没了地唠叨是令孩子最反感的事。只会让他们产生自我保护式的逆反心理,消极对抗、沉默不语,或者干脆与父母针锋相对。因为父母反复地唠叨,会伤害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更何况这又直接抵触孩子日益增长的成人感。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超限效应”,指的是人体在接受某种刺激过多的时候,会出现自然的逃避倾向。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受到外界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的情况下,如果超过了合理的限度,他就会极不耐烦或产生逆反情绪。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比如孩子要上学,外面刮风了,父母就反复劝说孩子要多穿衣服,早上起床时说,吃早饭时又说,孩子出门时还说。这会让孩子觉得大人非常啰唆。实际上,父母过分的叮咛,不但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因为过于唠叨而使孩子产生“超限效应”,感到腻烦而听不进去,或者因为听得太多,人已经麻木。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经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对孩子房间的卫生状况总是喋喋不休、唠叨不停,孩子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钻进猪窝里。因此,父母在教育七八岁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度”,要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不要过于唠叨,而招致孩子的怒气,这样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孩子犯了错以后,我们批评时一定要注意度,坚持“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父母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四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转变为不耐烦,最后反感至极。
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来到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非常好,很感人,决定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捐出去。十分钟以后,牧师还在讲,马克·吐温感到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在滔滔不绝,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又过了很久,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可是,因为过于气愤,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募捐盘里偷了两元钱。
一个人的言辞,无论怎样动听和感人,但如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不停,似乎要一下子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如果我们实在是有必要再一次批评孩子,也不应只是简单地重复,最好是换一个角度、换一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父母“穷追不舍”,也才不至于感到厌烦。
方法二:学会尊重孩子,给他们一定自由
七八岁的孩子虽然年龄不大,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我们切不可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样教训就怎样教训,想什么时候教训就什么时候教训。而应放下长辈的架子,与之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的“人权”,给他们一定的自由,不要像苍蝇似的整天在他们耳边“嗡嗡”叫个不停。
八岁的芳芳很爱学习,成绩也不错,可不知为什么,近段时间却爱上了看课外书。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儿童文艺》或者《故事会》看。其实,在拿起课外书时,芳芳心里也觉得很内疚,因为自己的作业还没做呢。于是,她决定看完一篇最吸引人的文章后就马上做作业。
正看到精彩之处,没想到妈妈却走了过来,看到芳芳正在看课外书,就有些生气地说:“别看这些没用的,快写作业吧!”芳芳赶紧心虚地回答:“好的,我看完这篇就写,十分钟就可以看完了。”“行,就再看十分钟吧!”但没到三分钟,妈妈又过来了,说:“看完了吗?还不赶紧写作业,是不是又要写到晚上十二点。”芳芳没答理妈妈,继续看书,不过心里有点烦。
看到芳芳没答理自己,妈妈只好到厨房择菜,一边择一边抱怨:“别人都是一回家就写作业,只有你一回家就拿着这些没用的书瞎看,结果弄得写作业没时间,这么看下去,学习怎么搞得好?”听着妈妈的唠叨,芳芳心里越来越烦,书也看不下去了,只好开始写作业。但写不了几个字,就想起了刚才那个还没有看完的故事,于是偷偷地翻开了那本书……结果,芳芳又挨了妈妈一顿说,结果那天的作业芳芳到晚上12点也没有写完。
芳芳到晚上12点还没有写完作业,其实与妈妈的唠叨也有很大的关系。刚开始,芳芳说好只看十分钟,然后就开始写作业,妈妈应该尊重一下孩子,就让她看十分钟,如果十分钟后,孩子还没开始做,再提醒也不迟。可是,妈妈的心太急了,不停地唠叨使孩子越来越厌烦,最后终于超出了孩子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方法三:突出重点,只说一遍
我们对孩子说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点,挑选有分量的话讲一遍即可,不要对孩子反反复复地唠叨个没完,如果我们还不能确定孩子是否都已经记住我们所说的话,可以再给他解释一下其中的要点。要知道,在大多数时候,唠叨是不动听的,说得太多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
梁启超小时候非常聪明,有一次,他跟父亲一起到朋友家做客,当时,朋友的院里有一棵杏树,开的花也很漂亮。于是,梁启超就偷偷地折了一枝,藏在袖筒内。没想到,他的这一举动正好被父亲发现了,这让父亲很是生气,可也不能当着众人的面骂他。
到了吃饭的时候,梁启超正要坐下。这时,父亲忽然心生一计,当着大家的面对儿子说:“我现在出一上联,你若对得好,才能坐下来吃饭;否则,就只能站着吃。”各位客人也都想知道梁启超到底有多少文采,于是齐声应和。
梁启超望着爸爸,不知道爸爸要干什么,但也只能答应下来。父亲略微思索了一下,说道:“我这个上联是: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小启超一听这上联,脸唰地红了,原来父亲发现了自己偷折杏花的行为,但为了不让他当众难堪,便用这上联来批评他。于是,小启超顿了顿,答道:“我的下联是: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对联一出,众人连连称赞。父亲见儿子知道自己错了,又对出这么好的下联,就没有再多说什么了,让他坐了下来。
在梁启超犯了错以后,父亲并没有在孩子面前唠唠叨叨个不停,而是利用对对联的机会郑重严肃地提醒了一下儿子,使梁启超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如果当时父亲再当着众人的面,啰啰唆唆地教训一顿儿子,那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当我们要嘱咐或提醒孩子做什么,就直接告诉孩子:“你听好了,这话妈妈只说一遍。”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心理上重视起来,那么他们也就会集中注意力来听父母后面要说的话。我们也不用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他们面前唠唠叨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