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新技术宝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猪口蹄疫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猪、牛、羊等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和接触传染性疾病,人可以感染,所以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本病以患病动物的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出现水疱和烂斑为特征。OIE将该病列在15个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其排在一类动物传染病的首位。

【病原】FMD的病原体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FMDV),具有多型性、易变异的特点。FMDV目前有O、A、C、SAT1、SAT2、SAT3(即南非1、2、3型)和Asia 1(亚洲1型)7个血清型,各型之间几乎没有免疫保护力,感染了某一血清型FMDV的动物仍可感染另一型FMDV而发病。每个血清型内有许多抗原性有差别的病毒株,相互间交叉免疫反应程度不同。

【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对仔猪的危害最大,常常引起死亡。猪口蹄疫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和早春,尤以春季达到高峰,但在大型猪场及生猪集中的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常呈跳跃式流行,主要发生于集中饲养的猪场、城郊猪场及交通沿线。本病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常呈流行性发生。发热期病猪粪、尿、奶、唾液和呼出气体均含有病毒,而后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皮和水疱液中。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病毒进入易感猪的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黏膜,均可发病。发病率很高,良性口蹄疫病死率一般不超过5%,但恶性口蹄疫死亡率可以超过50%。

【临床症状】病猪以蹄部水疱(图1⁃46)为主要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口腔黏膜(舌、唇、齿龈、咽、腭)形成小水疱或糜烂。蹄冠、蹄叉、蹄踵等部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逐渐形成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糜烂。如无细菌感染,一周左右痊愈;如有继发感染,严重者引发蹄壳脱落(图1⁃47)。患肢不能着地,常卧地不起,病猪鼻镜(图1⁃48)、乳房也常见烂斑,尤其是哺乳母猪,乳头上的皮肤病灶较为常见,但也发生于鼻面上。阴唇及睾丸皮肤的病变少见,常见跛行,有时流产、乳腺炎及慢性蹄变形。

图1⁃46 仔猪右前肢蹄水疱破溃(陈立功供图)

图1⁃47 蹄后部破溃,出现红色烂斑,蹄匣开始脱落(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图1⁃48 病猪鼻镜水疱破溃(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乳猪和体弱仔猪患恶性口蹄疫时,很少见水疱和烂斑,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病死率可达60%~80%,病程稍长者,也可见到口腔(齿龈、唇、舌等)及鼻面上有水疱和糜烂。

【病理特征】良性口蹄疫猪死亡率低,在口腔黏膜(舌、唇、齿龈、咽、腭)、蹄部及乳房皮肤等处形成水疱和烂斑。恶性口蹄疫乳猪死亡率高,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是心脏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老虎皮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的病理变化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鉴定。

采集病料时,先用清水洗净蹄部,用酒精棉球消毒后的剪子剪取溃烂的表皮组织或水疱皮放入干净的空瓶或自封塑料袋中,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水疱液,冷藏保存,及时送检。病死或扑杀病猪,取水疱皮及水疱液;待检活猪,取食道咽部分泌物(OP液)2~3mL,2~8℃保存,送实验室检测(要求送检病料新鲜,严禁反复冻融)。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RT⁃PCR、ELISA、补体结合反应等方法作出诊断。

【类症鉴别】在临床上,本病与猪水疱性口炎、猪水疱病、猪塞内卡谷病毒A型感染等非常相似,易混淆,诊断时应注意区别。

水疱性口炎的流行范围比较小,发病率较低,很少死亡。同时会出现马、驴、骡子等单蹄动物感染发病。

猪水疱病仅感染猪,剖检时心肌没有出现“虎斑心”的病变。

与口蹄疫病毒相比,塞内卡谷病毒A型感染造成的水疱病较轻微且短暂,但其临床症状的初始发展很难与口蹄疫病毒区分,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防治措施】防治本病应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采取相应对策。无病国家一旦暴发本病应采取屠宰病畜、消灭疫源的措施;已消灭了本病的国家通常采取禁止从发病国家输入活畜或动物产品,杜绝疫源传入;有本病的国家或地区,多采取以检疫诊断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一旦发现疫情,应立即采取封锁、隔离、检疫、消毒等措施,迅速通报疫情,查源灭源,并对易感动物进行预防接种,以及时拔除疫点。

净化措施:目前我国对口蹄疫的防治措施一般遵循“封、杀、消、免”四字方针。

1.封锁

猪口蹄疫发生时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立即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以减少损失。经过全面大消毒,疫区的猪在解除封锁后3个月,方能全面解除封锁而进入非疫区。

2.扑杀

对发病猪及与发病猪相接触的可疑感染猪进行扑杀。

3.消毒

疫点严格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场地、物品、器具要严格消毒。预防人的口蹄疫主要依靠个人自身防护。

4.免疫接种

经过近年来的免疫控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病毒变异问题却日益突显。据国家参考实验室对田间病料检测及背景情况分析,近年我国O型口蹄疫已由猪、牛、羊发病转变为主要由猪发病。参考实验室监测结果表明,近年来猪O型口蹄疫主要致病毒株是新猪毒~2谱系和泛亚猪毒。据参考实验室免疫试验结果,猪免疫一次的抗体合格率通常只有30%~40%,且持续期较短(2~3周),加强免疫后合格率可提高到80%~90%,二次免疫后可保持较长时间的抗感染能力(3~4个月)。因此,建议商品猪在养殖期间至少免疫两次(基础免疫、加强免疫各一次),如长途调运活猪,在起运前2~3周应再免疫一次。

目前对仔猪一般于28~35日龄时进行初免,间隔1个月后进行一次强化免疫,以后根据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每隔4个月免疫一次。散养猪免疫:春、秋两季对应免猪各进行一次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化养猪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规模化猪场每年进行4次抗体检测,评价免疫水平。免疫后2~3周采血检测抗体,评价免疫效果。

紧急免疫: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全部易感家畜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猪只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