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与病变特征为高热、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皮肤坏死、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慢性)。
【病原】猪丹毒杆菌是革兰氏阳性菌,分为1、1a,有29个血清型。猪丹毒杆菌抵抗力很强,对热较敏感,一般化学消毒药对猪丹毒杆菌有较强的杀伤力。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3~12月龄猪,常为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北方以炎热、多雨季节多发,南方以冬、春季节流行。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和破损皮肤传染给易感猪;此外,本病也可通过蚊、蝇、虱等吸血昆虫传播。
【临床症状】通常分为最急性型、急性败血型、亚急性型(疹块型)、慢性型四型。
1.最急性型
流行初期第一批发病死亡的猪,发病前无任何症状,前日晚吃食良好,第二天早晨发现猪只死亡,全身皮肤发绀,其他猪相继发病死亡。
2.急性败血型
暴发之日起第3~4d出现,病猪精神高度沉郁,不食不饮,体温42~43℃,高热不退,可稽留3~5d。结膜充血,眼睛清亮,粪便干硬,附有黏液。
3.亚急性型(疹块型)
病程1~2周,体温41℃以上,精神不振,口渴,便秘,皮肤上出现方形、菱形或圆形疹块,稍凸起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局部温度升高,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呈紫黑色,疹块出现1~2d后体温下降,病情好转,经1~2周自行康复;病情恶化可转为败血型而亡。
4.慢性型
常有慢性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慢性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前两者往往在同一病猪身上同时存在,皮肤坏死多单独发生。
【病理特征】
1.最急性型
流行初期第一批发病突然死亡的猪,全身皮肤紫红色(图2⁃5),脾切面白髓周围出现“红晕”。
图2⁃5 病死猪皮肤呈紫红色(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2.急性败血型
以败血症为特征,全身皮肤出现红斑,指压褪色,微隆起于周围正常皮肤的表面,病程稍长者,红斑上出现小水疱,水疱破裂干涸后,形成黑褐色痂皮。肾脏肿大,被膜易剥离,有出血点,在暗红色的背景上有灰白色、黄白色大小不一的斑点(图2⁃6、图2⁃7)。胃、小肠黏膜肿胀、充血、出血(图2⁃8),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出血(图2⁃9)。脾脏高度肿大,呈樱桃红色,心内膜有小出血点(图2⁃10)。
图2⁃6 肾脏肿大,呈紫红色(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图2⁃7 肾脏紫红色、出血(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图2⁃8 胃黏膜出血(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图2⁃9 淋巴结肿大、出血(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图2⁃10 脾脏肿大、出血(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3.亚急性型
特征是皮肤上出现疹块,形状呈方形、菱形或不规则形(图2⁃11)。
图2⁃11 亚急性型皮肤疹块(陈立功供图)
4.慢性型
病变主要特征为心脏二尖瓣等瓣膜处有溃疡性心内膜炎,形成疣状团块,如菜花状(图2⁃12);腕关节和跗关节呈现慢性关节炎(图2⁃13、图2⁃14),关节囊肿大,有浆液性渗出物;皮肤坏死,生长缓慢(图2⁃15、图2⁃16)。
图2⁃12 心脏瓣膜有疣状物质,菜花状外观(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图2⁃13 慢性关节炎(1)(陈立功供图)
图2⁃14 慢性关节炎(2)(陈立功供图)
图2⁃15 皮肤坏死(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图2⁃16 皮肤坏死,生长缓慢(董世山,陈立功供图)
【诊断要点】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可做细菌学检查、动物接种实验及血清学试验。
【类症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与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猪瘟、猪副伤寒、猪弓形虫病相鉴别。
猪链球菌病败血型与猪丹毒类似,需要实验室化验确诊进行鉴别。
猪肺疫主要是呼吸高度困难,口、鼻流出泡沫性液体,但是皮肤没有红斑。剖检可见肺脏明显充血、水肿,脾脏不肿大。
猪瘟皮肤上出血点较多,指压不褪色。剖检可见明显的浆膜出血和脾脏边缘梗死。
急性副伤寒多发于2~4月龄猪,阴雨潮湿季节多见,胸腹部皮肤呈蓝紫色。剖检可见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肝脏有灰白色点状坏死。
【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定期消毒工作,增强机体抵抗力。定期用猪丹毒弱毒菌苗或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疫苗免疫接种。仔猪在60~75日龄时皮下或肌内注射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5mL,3周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半年,以后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
2.治疗时,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对败血症猪最好首先用青霉素注射剂,按每千克体重2万~3万IU静脉注射,每天2次。近年有报道磺胺嘧啶钠治疗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