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交互系统的5个要素
交互设计和其他设计方向一样,都是一种有目的和计划的创作行为,只是它们各司其职,设计对象不同而已。其他设计的对象是信息、材质,抑或空间。而交互设计的对象则是行为。
我们来回顾一下淘宝购物的过程。先注册登录App—找到搜索框进行搜索—浏览搜索结果—点击“详情”—立即购买(不满意则返回继续筛选)—填写收货信息—付款—等待收货—确认收货—评价—完成。利用互联产品满足一个需求,是需要通过一步步的行为(点击、滑动、输入等),而交互设计师则负责设计这些行为,让用户知道自己在哪、能去哪、怎么去。
辛向阳教授提出了交互设计五要素的概念,分别是“行为、用户、目的、媒介、场景”。人机交互是用户产生动作且收到反馈的一个回路,类似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里的动作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行为,既然是有意识的行为,肯定有发出行为的人(用户),发出这些行为的动机是什么(目的),通过什么载体来承载这些行为(媒介),这些行为在何时何地怎样的情景下产生(场景)。在淘宝购物的例子中,用户是需要买东西的人,他的目标是买物品,行为则是一次次输入、浏览、滑动、点击等,媒介则是淘宝App,场景会根据用户所处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2.3.1 用户
产品立项后,确定产品定位,去了解用户,互联网产品可能存在很多种用户,一定要以目标用户的研究为主,网易云音乐的用户可能有学生、工人、音乐发烧友等,但是它的目标用户却是白领。从不同渠道去收集目标用户的需求、筛选需求、确定需求优先级,确保需求是真实的。
艾伦·库珀(Allan Cooper)在书中讲了三个模型,即心理模型(用户认为软件应该怎样工作)、表现模型(设计者将软件的运行机制展示给用户的方式)和实现模型(软件如何工作的模型)。心理模型是用户对产品的预期,表现模型是产品被设计成的样子,实现模型是开发产品所使用的技术手段。用户并不关心实现模型,只关心表现模型有没有符合自己的心理模型。只有站在用户的立场去思考,让产品的表现模型更贴近用户的心理模型,用户就愿意使用。
2.3.2 行为和目标
使用产品时,不同用户可能有不同目标,一个用户也有可能有多个目标。研究用户的目标是为了确定需求、清楚产品要满足用户多少个目标。交互设计师再根据不同的目标去设计相应的行为路径。错误的目标、烦琐的行为路径,都会导致用户放弃产品。
按照用户不同的目标,行为路径可以分为随机式、往复式、渐进式。
当用户没有明确目标时,行为则比较随机,用户会在App里不断地跳转,例如:没有明确购物需求时逛淘宝;随机地查看新闻内容。
当用户有个模糊的目标时,则会往复地对比内容,从而确定自己的目标,并完成目标。例如:当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浏览“关于交互设计方法论”的文章时,就会进行搜索,并在搜索列表和文章详情间来回切换,直到找到想要的交互方法论的信息。
当用户具有明确目标时,行为路径就会较明确,一步步推进。例如北京雾霾很严重,想在京东买个3M的口罩,用户路径为:搜索“3M口罩”—浏览搜索结果列表—点进去“商品详情”—直接购买(或加入购物车后再付款)—填写信息—等到收货—给予评价。
首先要明确用户的目标,根据不同目标确定行为路径是随机、往复还是渐进,针对不同的行为类型进行相应的交互设计。
2.3.3 媒介
媒介可以理解为产品形态,产品是用App、网页、公众号、微信小程序、H5(即HTML5,超文本标记语言)宣传页等,还是其他形式,这属于媒介。互联网产品常见的媒介是App,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点,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业务类型来选择适当的媒介,同时应该考虑到性价比。
2.3.4 场景
场景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前到来,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场景变得更为复杂,可能在嘈杂的地铁里,也可能站在路边、躺在床上,等等。
大家熟悉的打车软件,一般都会有两个App,一个乘客端、一个司机端,司机端的用户是正在开车的司机,而司机为了安全一般会把手机固定在车载架上,这个场景就是司机端App所处的主要场景,那么设计App时就要考虑到车内光线问题、司机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