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我国的历史文化村镇是中华农耕文化和乡土文明的空间载体,也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一定时期的社会关系结构、经济社会发展轨迹,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的城乡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战略为各个地区积极开展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证,也为历史文化村镇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1)新型城镇化规划
中国的城镇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持续了近40年的高速发展。自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新型城镇化工作一直持续推进。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18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9.89%,超出全球平均城镇化水平近5个百分点。
伴随着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的开展,以及人口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也都会给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随着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础上,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
由此可见,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要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复兴,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表现。保护、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村镇能够增强人们的价值认同感,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村镇文化繁荣,提升村民素质,合理的开发利用模式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村镇经济发展,改善村镇居民生活水平。
当前,国内多地正在积极开展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这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实践。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既探索历史文化村镇保护预警、寻找切实可行的保护及发展模式和方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完善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机制,同时,又促进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重要论述,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历史文化村镇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新时代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的一项重大课题,亟待获得包括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研究在内的理论助力和实践支持。截至目前,我国颁布的七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已分别达到312个和487个,这些村镇的保护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将从广度与深度两个维度进一步推动保护研究。中国当下的历史文化村镇,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多重压力与严峻挑战。乡村振兴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在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同时能保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说乡村振兴战略为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保护村落格局与传统建筑、挖掘和彰显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基因,传承历史文脉和地方文化基因,创建历史与现实融合、文化与生态映辉的舒适、温馨、宜居的新型家园,从而在传承与重构中留住乡愁,寻找独特的田园意象与家园美感,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家园,留住人心,让人们有精神寄托。
同时,历史文化村镇应在保护中发展,而且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文化、民生、治理水平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中央所倡导的“精准脱贫”也反映了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性。如何协调好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和发展之间的问题,通过历史文化村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更新和活化利用来助推村镇的发展以实现乡村振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就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资本,可以在促进乡村历史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找出一条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地方其它产业发展,以产业兴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同样,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为当地带来更多的财富,有了好的经济基础,就能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历史文化村镇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而唤醒广大村民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由此可见,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并不矛盾,而应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探索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双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