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分布在腿的内侧,属里。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腹部抵止于胸部。
足太阴脾经
【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过内踝的前缘,循行于小腿内侧前缘,经膝部内侧前缘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管两旁,连舌本,散舌下;腹部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主治病症】
与脾经关系密切的脏腑有脾、胃、心,脾对于维持消化功能、益气通血有着重要作用。本经主要治疗胃病、妇科前阴病,如胃痛、胃胀、大便稀、消化不良,以及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的冷、酸、胀、麻、疼痛等不适感。
【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大趾、内踝、下肢内侧、腹胸部第三侧线,包括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左右各21穴。
足少阴肾经
【经脉循行】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于肾,还出于前,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及胸部前正中线旁 2 寸,止于锁骨下缘,络膀胱(部分经脉走行路线)。
【主治病症】
肾经是人体协调阴阳的经脉,也是维持体内水液平衡的主要经络。本经主要治疗妇科、前阴、肾、肺、咽喉病症,如月经不调、阴挺、遗精、小便不利、水肿、便秘、泄泻,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
【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心、内踝后、跟腱前缘、下肢内侧后缘、腹部、胸部,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包括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左右各27穴。
足厥阴肝经
【经脉循行】
起于足大趾外侧,经足背、内踝前上行于大腿内侧,联系阴部,入体腔联系于胃、肝、胆、横膈、胁肋,经咽喉上联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巅顶部;目系支脉下经颊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上横膈,注于肺中。
【主治病症】
肝经属肝,络胆。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本经主要治疗肝胆病、神经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如胸胁痛、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下肢痹痛等。
【经穴分布】
本经经穴分布在足背、内踝前、胫骨内侧面、大腿内侧、前阴、胁肋等,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包括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左右各14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