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
背景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长期稳定的贡献,也为全国庞大的劳动人口提供了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规模增长,建筑施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越来越明显。2018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61808亿元,在国民经济20个行业中排名第五,比上年增长4.5%[1]。从历史数据看,1952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7亿元。2017年,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1.4万亿元,突破20万亿元大关。2018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约23.5万亿元[2],是1952年的4124倍,年均增长13.4%[3]。2010年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6.5%以上,在2015~2017年出现增速波动后连续回升(图1.1),2019年,总产值248446亿元,同比增长约5.7%。
图1.1 201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建筑业增加值及增速
中国建筑业多年来完成了一系列设计理念超前、结构造型复杂、科技含量高、使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令世界瞩目的重大工程;年均完成超过二十亿平方米的住宅建筑,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当今世界的建筑大国,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图1.2)。国家明确提出要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4]。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各类工程建设数量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较高水平。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均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完成高质量的建筑产品,其保质保量地建成涉及民生和国家安全。同时,我国建筑业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8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为1.12万亿元,新签合同额为1.6万亿元,“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逐渐站稳了脚跟。
图1.2 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占GDP比重
需要指出的是,建筑业的能耗一直占据国内各个行业能耗的首位,建筑能耗在我国整个能耗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早在2001年,我国建筑年消耗标准煤已达到3.76亿吨,占消耗总量的27.6%[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3%,并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煤[6]。由于建筑规模增长,用能方式变化,建筑高耗能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常态。目前,建筑业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所占比例较大,耗用了从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的50%以上,消耗了可利用能源的50%左右。由于大量的“手工”操作模式存在,导致施工现场污染(如扬尘、噪声、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占到了各种污染总和的34%,并排放出了相当于居民活动垃圾40%的建筑垃圾[7]。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面对这样的挑战,我国的建筑业需要通过生产方式的创新来实现资源的节约、工艺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建筑业是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行业,据统计,我国建筑业每年吸纳的农民工人数大约在6500万,占据全国农民工的40%[8],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有重要作用,对社会稳定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建筑行业工作生活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危险,导致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农民工不愿从事建筑施工工作,全国各地建筑工程均出现了技术工人紧缺现象,从而对以往施工现场相对劳动力密集的传统建造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型建筑工业化可以大幅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建筑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同时,工业化的生产环境可以保障从业人员的安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势必需要创新科技的拉动,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建设项目中,只有通过先进的技术、合理的组织和管理才可完成。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将极大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使之真正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总之,随着人口红利逆转、资源日益紧缺、成本持续上升、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建筑业高能耗、高污染、高事故的现状急需改善。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建筑行业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转变[9],通过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确保提升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和工程建设整体质量。建筑产业现代化,打破了原有建筑领域产业和机制的约束,可促进我国建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工程质量,实现“百年建筑”,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创建。因此,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方向,也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