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设计变革与设计知识的扩展
2.1.1 设计变革对设计知识的影响
设计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来自飞利浦设计的研究者从经济范式的转变角度,提出在不同的经济范式即工业经济、体验经济、知识经济以及嬗变经济(Transformation economy)之下,设计的角色、提供的价值也发生着变化,例如在嬗变经济范式中,设计关注于创造社会价值而非商业价值[29]。设计研究学者弗里德曼从设计的任务、设计的学科发展以及设计情境复杂化的角度提出了当今设计面临的10大挑战,描述了设计边界的模糊、设计环境的复杂化以及设计合作方多样化等趋势[69]。问题导向的设计观认为设计的领域经历从沟通设计、实体设计、交互设计直到系统设计的扩展与演变,设计甚至成为组织以及企业文化变革的动力;国内设计学者的研究和实践也展现出了设计在中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变革背景下的新的发展趋势。徐志磊提出设计工作从传统的造物、造图、造境发展到非物质领域,设计要为对人类社会有价值而服务[70]。季铁等从社会创新的角度对于设计对象、设计内容以及设计组织的变化进行论述,对基于社会网络的设计创新体系进行了重构[71]。刘新等设计实践者从可持续设计角度对于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公共服务设计进行了尝试,对设计的商业创新进行了反思,讨论了设计在社会转型中的任务与角色[72]。
虽然不同的学者和实践者对于设计变革的细节描述并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到三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设计领域扩展,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革下,设计问题领域已经超越商业创新,进入针对社会变革、生态变革等更大的系统的创新中。二是设计利益相关者与合作网络的丰富化,从传统的制造业伙伴、商业伙伴、目标用户等扩展到政府机构、学术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等;同时这些合作者参与设计过程的深入程度也在增加。三是设计行为的多样性以及持续性,首先设计参与者的多样性必然带来设计行为的多样性;其次,设计师和设计研究者的行为不再仅仅局限在传统的设计创意、表现、造物等方面,有了更多像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借鉴的方式补充在设计行为中。作为结果的设计输出也不再只提供传统的设计方案、设计策略等,也会输出商业战略、组织文化、生活方式甚至社会思潮。并且在设计项目的结束后,会提供持续的观察、跟进与进一步的再设计。以上三点是设计的进化与变革的具体表现。
针对这些设计的变革,设计从业者和学者们进行着多个层次和角度的探索。在设计哲学层面,学者们在思考商业导向以及需求导向的设计思想的局限性,邓恩提出的批判式设计与思辨式设计,希望设计界能够从思想实验中找到设计的新方向[38];曼奇尼从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可以把设计看作社会实验的观点[39];在设计管理与设计组织层面,研究者们关注新型的设计型组织的建立以及设计行为的探索。前者如Living lab与 Fab lab,都是对于有别于传统的设计组织的设计平台的探索[73,74]。后者例如桑德斯对于设计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与合作的探索,典型的方式为共同式设计(Co-design)与参与式设计(Participatory design),这两种设计模式略有不同,但核心的方式都是将设计项目中的用户与利益相关者纳入到设计过程中[75];在设计流程与方法层面,研究者们探索新的设计创新方式。多斯特提出的框架创新中,将设计流程扩展至9个阶段,并强调对于设计问题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定义。对于问题的过去与现状进行重构,并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提出未来的愿景,把这一部分作为整体设计流程的核心[48]。其他的研究还包括陆定邦的镜子理论等[76]。在这些设计流程之下的设计方法也更多地体现出与传统设计方法不同的属性,例如更多的社会研究以及整合方法等。
设计研究的发展带来了设计知识需求的增加,设计知识结构的变化,以及跨领域知识整合的需求增加。当从设计研究对于设计知识领域的影响来观察时,可以看到一些新的关于设计研究的范畴、目标以及方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