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精神,但在西方文化和建筑思想的强烈冲击下,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属性却逐渐衰弱。地域文化的缺少和消失,不但降低了世界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对本土建筑的长期健康发展也是有害无利的。因此经历了几十年狂飙式的城市化发展与风格探索(如仿苏联式建筑、中西合璧式建筑、夸张地标性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等)后,该怎样去找回缺失的地区与地方特征的建筑语言,体现本土地域性建造,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
当代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带来了城市面貌的巨变和思维模式的转变,精神家园逐渐消失的问题日益严峻。在批判性地域主义框架下,如何进行地域性建筑的创作,表现地域性空间及场所的特征,已成为当前建筑学界深入研究的方向之一。对传统的继承不仅指外在形式上,更包括意境、精神层次上,它是一个具有内部结构的系统,包含着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所以对地域性建筑的追求应不限于模仿、引用、形似,而应更深层次涉及文化、哲学和人的精神因素。传承依赖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依赖于更准确、更深层次地把握传统建筑的灵魂。因此,讨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意境,具有反思和创新当代建筑创作的现实意义。
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内涵。其中江南园林更是以其丰富的空间布局,精巧的景观营造与独特的人文情怀成为中国本土建筑的代表之一。可从近现代以来,对于传统江南园林的现代化继承与发展一直相对曲折与缓慢。受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极简主义等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现代风景园林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园林理论和精神内核在建筑空间中却少有体现,近现代大部分采用园林思想的建筑设计中,对园林的解读运用往往流于形式,通常表现为只是单纯地挪用园林中的元素符号。而传统园林艺术中的精髓,如体现文人情怀、哲学理念、空间布局、造园技法等,在现代建筑空间得不到继承和发扬。
笔者认为,对于传统园林的研究不但可以成为当下中国本土建筑实践体现地域性的重要方面,也是对古典园林艺术的继承和保护;对现代建筑中园林空间表达的研究,可以从梳理园林空间营造法则出发,运用建筑类型学设计方法分析总结空间原型类型,进而探讨其对本土建筑设计的指导与实践意义。
本书从园林空间意境、园林空间营造技法两方面出发,通过建筑类型学转化空间形式,对中国园林建筑形态特征的传统与创新进行探讨。以相关文献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园林建筑实例考察、分析和整理,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继承与创新的内涵进行重新阐释,探索一条继承传统园林文化的建筑创新之路。
成书之际,感谢导师金柱然教授,在韩国弘益大学求学的日日夜夜,导师之教诲、规训,治学、为人之风,都成为本书必要的养分;感谢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诸位领导与同事的鼓励协助。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园林、建筑相关的网络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学养所囿,本书仍有诸多不足,欢迎各位同仁不吝指正。
王世学
2020年9月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