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对于径流总量控制贡献的研究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市政建筑面积扩大,混凝土、沥青路面、硬化屋面、不透水铺装的使用,导致雨水排放的综合径流系数增大。表观上表现为雨水下渗量显著减少,在短时间聚集,径流峰值加大,径流量显著增大。一方面,降雨携带着大气以及地面污染物进入地表水体,导致城市水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过大的降雨径流量也加重了城市排水管网的负担。就南昌市而言,近几年来,排水管网设计暴雨重现期已从P=1年提高到P=3年,以应对城市可能出现的排水问题。这不但增加了城市基建投资的成本,而且还不能从源头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治标不治本。
就目前南昌市排水体系来看,在有效应对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暴雨水问题已是捉襟见肘,盲目扩大排水管排水容量代价过大。随着传统雨水排放方式面临诸多问题,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美国在研发大量雨水管理最佳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BMPs)改善传统城市洪涝雨洪管理的同时,提出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的非传统雨洪管理方式,以期通过减小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加大雨水入渗量,从而恢复场地天然水文特征。
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规定,建设海绵城市主要目的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南昌市土质渗透系数较大,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以及透水铺装等雨水滞留、消纳措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书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前提条件,针对上述三种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径流总量控制的贡献和工程造价,以期求得最佳的海绵组合措施,用以指导具体的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