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海绵技术措施对径流峰值控制的简介
海绵技术措施根据径流峰值控制阶段的不同,可分为源头、中途和末端三个不同的阶段;根据径流峰值控制方式可分为渗、滞、蓄三种方式。每个阶段和方式有各自技术措施和主要目标。
4.1.1 按径流峰值控制阶段
源头控制是雨洪管理系统的关键原则,其目的是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来减少雨水径流,将雨水就地入渗或延长雨水汇流路径,以实现削减洪峰的目的。径流峰值的源头控制一般在雨水进入市政沟渠、管道等排水系统之前采取的各种措施,如绿色屋顶、透水路面、储水罐等,从而减少进入排水系统的雨水径流量。
中途控制是指雨水径流量超过源头控制能力后,溢流雨水在排入市政管网前,采取截留、调蓄、入渗等处理手段,将雨水滞留后再排放的过程。径流峰值的中途控制可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有雨水截污挂篮、渗透渠、截污雨水井等。
末端控制是指雨水在排水系统末端,通过截留、调蓄等措施,对洪峰流量进行削减,以达到径流峰值控制的目的,常用措施就是修建调蓄池或扩大天然水体的调蓄能力。
4.1.2 按径流峰值控制方式
大气降水降落到地表后通常有三种去向:一是蒸发或入渗回补地下水;二是汇集后集中处理后回用;三是排放到下游排水管网或受纳水体。每种去向都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来实现。
(1)入渗 雨水径流入渗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和减轻市政管网的排水负担,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内涝。海绵城市雨水渗透设施通常指使雨水分散渗透到地下的人工设施,雨水渗透设施对涵养地下水、吸纳暴雨径流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对地下水多年的监测结果显示,地表水的入渗对地下水水质不会构成威胁,因此科学合理地布局雨水渗透设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雨洪调控技术。
(2)滞留 生物滞留设施,一般修建于汇水区的上游,利用植物和洼地滞留雨水,达到水量调控的目的。生物滞留技术是一种典型的分散式雨水径流峰值控制措施,其占地面积小,可以在调控径流峰值的同时美化环境。生物滞留设施主要有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前者可以通过降低原有绿地的标高布设在停车场、商业区以及城市主干道的中央分隔带中;后者多布设在居民区、公园等汇水面较小的区域。
(3)储留 雨水储留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天然形成或人工修建、改造的蓄水空间,将雨水临时滞留或长期存放,以达到削减洪峰的目的。同时,在空间和时间上为雨水的继续利用创造条件,储存的雨水可以直接用于城市绿化、消防、厕所冲洗、绿地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