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一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作者是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而完成。内容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可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才成为今天的《后汉书》。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出生在著名的士族家庭。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十纪,八十列传。
范晔的家庭有着正宗的家学传统。其曾祖、祖、父都博学多通,著述丰厚。受到家庭的影响,范晔从小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因此尚未成年,便以博涉经史,善写文章而负盛名。他以之前官修的《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参照华峤的《后汉书》,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使《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后汉书》在体例上有所创新。范晔在《后汉书》中亦继承了前人的纪传体制(保留“纪”、“传”、“志”的体例,在人物传记中亦采用独传、合传、类传的形式),但又有所创建:凭着自己对史学的领悟,他在《后汉书》中取消了“表”,以后史家竞相效法;在人物类传方面,除承袭《汉书》的《循吏》、《酷吏》、《儒林》等类传外,凭着对社会更进一步的剖析与理解,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他又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七种新的类传,而后六种类传被后世大多数纪传体史书承袭;在合传方面,范晔受类传编纂的影响,不拘时序,把有相似点的人物放在一起撰写(但又不同于类传),这使编者更易于编写,而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把握所传的人物,这对后世史学编纂亦有很大影响。
除了体例上的创新,《后汉书》最显著的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地。如,不为那些无所作为的大官僚立传,而为许多“操行俱绝”的“一介之夫”写了《独行列传》,充分地表明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党锢传》则正面歌颂了张俭、范滂和李膺等人刚强正直的风尚;《杨震传》多处歌颂了杨震及其子孙廉洁奉公的家风;《宦者传》赞扬了蔡伦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对于侯览等人则直书其“凶家害国”。特别是《后汉书》的“论”“赞”,以犀利的笔锋评判是非,表彰刚正,贬斥奸恶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优点。清代乾隆年间的邵晋涵评价《后汉书》创新之功,说:“范氏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门为风教所系,当备书于简策,故有创而不废也。”
范晔著《后汉书》,着力探讨东汉社会问题,贯彻了“正一代得失”的宗旨。他探讨历史往往能抓住历史矛盾进行具体分析。一般论史的人大都对光武帝建国后不任用功臣表示不满,范晔则在中兴二十八将论中指出,这正是刘秀的深谋远虑。光武帝对功臣崇以爵禄,而将吏事委之吏职,既避免了像西汉初年那样的分裂动乱、诛杀功臣之弊,又为一般士人广开入仕之途,满足了封建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正是“至公均被”之举。
在文学价值方面,作者自认为是“精意深旨”,后人更推崇它有“奇情壮采”。《后汉书》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人物塑造的一定程度上的典型化、语言运用的骈俪化与韵律感、行文中情感倾向的鲜明流露等三个方面上。正如《史记》可作传记文学来读一样,《后汉书》所传记的人物大多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有一定的典型性。如:舍生取义的李膺、范滂,隐逸放达的严光、梁鸿,倜傥不羁的王符、仲长统,还有作威作福的外戚窦宪、梁翼,祸国殃民的宦官单超、张让,等等。《后汉书》传记人物时,基本上是叙其言行以显其性格,其中也大量运用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方法,有力地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范晔对全书作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的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繁冗,表现了出高超的史学技巧。通过作者的妙手剪裁,《后汉书》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
此次我们整理出版的《后汉书》,是以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编纂的《群书治要》中的《后汉书治要》为底本,略有删节,原文中的小字是《群书治要》原有的小注,我们予以保留。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学习,我们还做了简要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译文。其中有错讹之处,悉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