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这本书处处体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表面上是一本兵书,本质却是反战争的,希望能够“以战止战”,充分反映了“武”字的精髓——止戈为武,武是维护仁义、和平的力量。《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现存的《孙子兵法》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有十三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但包括《史记》在内的其它的书籍都记录是十三篇。《孙子兵法》阐述了战争中克敌制胜的规律,军队应该怎样组织和建设,作战时必须遵循的战略原则,临阵迎敌的战术技巧,一些精妙的战术方法,以及军队的后勤保障等。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发展前人的战争经验和进行兼并战争的军事理论,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全书逻辑缜密严谨,思想深邃丰富,内容博大精深,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变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胜败、利害等。《孙子兵法》就是在研究种种矛盾和转化前提的基础上,提出了战争的战略和战术。
本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要把战争放到关系军民生死、国家存亡的战略高度,加以认真研究。还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表明对战争,作为将领要持慎重的态度,“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又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主张对敌对国家可能的进攻,必须做好准备,对战争要持有备无患的思想。
孙子把“道”列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七计”的首位,作为制胜的第一个条件,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所谓治国治军之道,是要让民众和国君同心同德,民众才能在战争中出生入死。所以孙子后面还提到了,道高、君明、将智、士旺、谋善、盟优是必胜的法宝。这也为想在战争中取胜的国君们指出了重中之重,就是厚爱其民的治国之道,得民心者得天下。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在不停地印证孙子的这一观点。而《孙子兵法》中关于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原则等战术层面的论述,都是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思想为基础的。
作者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在现在的山东省,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兵圣、孙子、孙武子,更是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能征善战的将领,家里还有本宗族的私属军队。孙武二十八岁时,因齐国内乱,孙武害怕被牵连,于是他离开了家乡。他从齐国到吴国,被吴国重臣伍子胥推荐,向吴王阖闾进呈了兵法十三篇,后来被重用当了将军,后来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一直攻下了楚国都城郢城,几乎覆灭了楚国。孙武在晚年,看到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杀死,就转而隐居乡间,不再为吴国的战争谋划出力,潜心修订兵法著作。
孙武的一些军事观点和思想,被后世的军事家们传诵和应用,成为我国军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唐朝最擅战的皇帝唐太宗曾经说过:“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意思是说,唐太宗觉得自己看过的兵书里面,没有比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更好的了,而书中所写的,都是关于虚实相生相克的道理。所以用兵能了解虚实,就没有不胜利的了。
《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受到后人的广泛推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20多种语言文字,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子兵法》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日本政治经济界许多名人都对此书有过研读和推崇。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美国西点军校与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都将《孙子兵法》列为必读书,因为在他们看来,很多战争取胜的策略,对今日的商界同样有借鉴意义。
我们这次注释的《孙子兵法》,释译以《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每一章都作了题解,对正文有详细的注释和翻译,适合不同古文学水平的爱好者阅读。同时,由于近年来,各种版本的《孙子兵法》常常也将《三十六计》共同收入刊行,本次出版也附上了《三十六计》的原文和释义,供读者学习和参考。由于注译者水平所限,书中定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