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包虫病分囊型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和泡型包虫病(多房棘球蚴病),临床上囊型包虫病远较泡型包虫病为多,两者之比为100︰(1~3),但泡型包虫病的危害则远远大于囊型包虫病,被称为“虫癌”,未经治疗的患者10年病死率高达94%。
包虫病几乎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和脏器,一般病程较长,可达数十年之久。寄生于不同组织器官的包虫,其基本生长方式与病理特征是一致的,但以寄生于肝脏的包虫最具有特征性,最能完整反映包虫感染、衰变直至凋亡的全部生长发育过程,影像学表现也最为典型。影像学分型也是基于包虫这种特有的生长方式,反映包虫在人体内生长发育的病理学特征和自然演变的复杂过程,并对其生物学活性作出评价。
但是,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差异,导致了不同部位、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包虫可能仅仅表现出其寄生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或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某一单独类型而不是全部过程,因而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影像学表现。即使是同一器官、同一类型的包虫,由于其感染和寄生时间不同,其影像学表现也不尽相同。这种变化常常引起人们对包虫病诊断上的困惑甚至误诊。
青海省是包虫病的高发流行区,发病就医病例多,病理类型复杂多样,为我们开展包虫病研究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作者在30余年包虫病的研究中,前后收集了2000多例病例资料,2013年出版了《实用包虫病影像学》一书,系统介绍了包虫病病理、影像学特征与分型等。为了完整的把寄生于不同组织器官、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病理类型的包虫病个性表现与特征展示出来,使广大影像学医师和包虫病专业工作者更加直观、形象和全面的了解掌握这些特点,作者在此基础上精心筛选出180例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完整、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典型案例,整理汇编成这本《包虫病影像诊断图谱》。其中,有些罕少见病例,如脑转移性泡型包虫病手术前后的影像学对照、肝泡型包虫病晚期自体肝移植手术影像学评价、全肝移植术后复发以及淋巴结转移和“虫栓”等,在流行区以外,已经很少见到,这些珍贵的病例资料,为包虫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素材。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刘玉清院士多年来对我工作的关心指导,并欣然为拙著作序,是我莫大的荣幸。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及写作能力上的差距,书中难免存在许多缺点和错误,敬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唐桂波
2015年3月于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