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专用和临床研究型CT扫描仪
一、CT透视扫描仪
(一)CT透视扫描仪的启用与发展
CT透视扫描仪于1993年由日本Fujita保健大学保健科学学院(Fujita Health University,School of Health Science)的Katada医师首先提出。其后在Toshiba公司CT开发部的支持下,第一台CT透视机研制成功,并在1994年的北美放射年会上发表了他们临床应用的论文,同时推出了第一台CT透视机产品。目前,世界上的四大CT机制造厂商(Toshiba、GE、Siemens和Philips)都能生产CT透视机。
CT透视机自1996年推出以来,它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临床应用的范围也迅速扩展。它除了可作常规的穿刺外,还可以作囊肿等的抽吸、疼痛治疗(脊髓腔注射镇痛药物)、关节腔造影、吞咽功能和关节活动的动态观察等。它的图像质量不亚于非螺旋CT,但辐射剂量却有所降低。
(二)CT透视扫描仪的特点
● CT透视是一种连续扫描成像的CT装置。在第三代滑环式扫描CT机的基础上,采用连续扫描、快速图像重建和显示,实现实时CT扫描成像的目的。
● 透视CT机扫描数据采集部分采用了滑环结构,机架孔径是72cm,扫描野范围是18~40cm,高频X线发生器,X线管的热容量为7.0MHU。操作台和监视器设计为床边式,操作台上可作床进出、床面升降及机架倾斜等各种操作。监视器端并接了一个录像机,可在必要时作录像用。
● X线管电流(mA)的选择范围是30~50,电压(kVp)的选择范围是80~120。此外在CT透视模式时,可加用专用的滤过器,能使患者辐射剂量减少50%。层厚的选择范围是1,2,3,5,7和10mm,为控制辐射剂量,最长连续透视时间设置为100秒,可重新复位后继续使用。
● 有的CT机是采用装配C形臂的方式,以方便穿刺的操作需要。如Philips(Marconi)公司的PQ6000 CT机可专门配有被称为FACTS(fluoro-assisted CT system,FACTS)的C形臂,该C形臂采用X线管和一个平板探测器相连,探测器被称为非晶体硅数字探测器,成像质量良好,C形臂还可转向至侧位,能适应不同穿刺检查的需要。
(三)CT透视扫描仪的应用
CT透视扫描仪主要被用于活检穿刺。常用的非螺旋CT和螺旋CT的最大缺点是无法做到实时显示,这给穿刺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特别是胸、腹部部位的穿刺,由于受呼吸运动影响,非螺旋CT扫描方法很难准确定位。目前的CT透视机,每秒能获得5~8幅图像,基本上达到了实时显示的要求。
(四)CT透视扫描的原理
● CT透视的基本原理涉及以下三个方面:快速连续扫描、高速图像重建和连续图像显示。快速连续扫描技术的基础是滑环技术和扫描机架的连续旋转,因而能够实现CT透视。在每一层CT透视图像扫描时,检查床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尽管显示器上显示的是连续的图像,但实际上它是由一连串横断面的图像组成。
● 透视图像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当第一次扫描机架旋转360°后,计算机随即重建产生一幅横断面图像,以后连续扫描每旋转60°的图像数据,替代前一幅图像中同一位置60°内的原扫描数据重建一幅图像,接着在下一个60°重建另一幅图像,完成360°后再开始新一轮的循环,所以在CT透视方式中,只有第一幅图像是采用一次360°扫描数据,而以后的图像只采用了60°的新扫描数据和300°旧扫描数据。
(五)CT透视扫描的图像重建
● 专用图像重建处理的硬件设备主要有快速运算单元、高速存储器和反投影门控阵列处理器,这些硬件设备都安装在图像重建处理单元内,和计算机主机一起执行数据的并行处理运算。图像的显示通常采用电影显示模式,显示分辨力可以是512×512或1024×1024。
● 高速的图像重建采用了不同的图像重建算法和专用的重建处理硬件。螺旋CT扫描是采用了数据内插算法,该算法能去除检查床移动产生的运动伪影,而实时CT透视连续扫描不采用内插法,所以运动伪影在所难免,但因为穿刺前诊断都已明确,少量的伪影也无妨大碍。
● CT透视主要是采用60°数据替代方法重建图像。当第一幅图像1.17秒显示后,以后每隔0.17秒显示一幅新的图像,为了加快显示速度图像的重建采用256×256矩阵。
(六)CT透视扫描的操作
CT透视操作,由于患者和工作人员都暴露在射线照射范围内,射线的剂量控制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这类设备中,通常都采用床下X线管设置和专用的X线滤过器,此举约可减少患者皮肤射线剂量50%。同时,采用低毫安、短时间也是减少辐射必不可少的措施。
二、电子束CT扫描仪
(一)电子束CT扫描仪的由来
非螺旋CT机包括单层螺旋扫描CT机都无法进行运动脏器(如心脏)的成像(多层螺旋CT除外)。前些年曾生产出了具有亚秒速度的CT机,或称为超高速CT扫描机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超高速CT扫描机有两种类型,一种被称为动态空间重建扫描仪(dynamic spatial reconstructor,DSR),另一种被称为超高速CT扫描仪(imatron ultrafast CT scanner),这种类型的CT机由于硬件结构的不同,以及扫描的方式不同,又被称为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T,EBCT)。
电子束CT的研究始于1979年,当初仅限于实验室使用。1983年,Imatron公司生产了第一台能用于心血管检查的电子束CT扫描仪。那时,该扫描仪也被称为“心血管断层扫描仪”和“电影CT扫描仪”。
电子束CT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像心脏这类动态器官的高分辨力成像。因为它的扫描时间仅为非螺旋CT的十分之一,所以可消除运动器官的动态伪影,并且也可用于人体其他脏器的检查。
(二)电子束CT和非螺旋CT的比较
严格地说,电子束CT和非螺旋CT相比有三大差别:
● 电子束CT是基于电子束偏转技术产生X射线,而并非使用通常的X射线管;
● 扫描过程中没有扫描机架的机械运动;
● 和非螺旋CT相比,图像获得的方式有本质上的差别。
(三)电子束CT的基本结构
1.电子枪
电子束CT扫描仪的一端是一个电子枪,它能产生130kV的电子束。电子束产生后,经过加速、聚焦并根据电磁线圈的设计角度偏转,撞击在靶面上。靶面是一个固定的环,半径90cm,弧跨度210度。扫描时电子束沿着环运动,靶环可单个或以任意序列工作,无散热问题(通常X线管工作时会产生热量)。电子束撞击靶面后,产生X射线。然后,准直器将X线束调节、准直成扇形束通过患者。患者位于直径47cm的扫描野范围内,透过患者的X射线落到正对于靶环的探测器阵列上,形成扫描数据。
2.机架
电子束CT机架的孔径是78cm,深度是45cm。和非螺旋CT一样,检查床能作上下和进出运动。另外,检查床还能作± 25度的倾斜。患者的定位可借助于安装在机架内的激光定位装置。电子束CT有三种扫描模式:连续扫描模式、触发扫描模式和容积扫描模式。连续扫描模式用于一般的临床检查,触发和容积扫描模式分别用于血流动力学和器官的容积扫描成像。每一种扫描模式都可采用单层或多层扫描方式。
3.探测器
探测器阵列由两个分立的环组成,半径和弧跨度分别为67.5cm和210度。第一个探测器环内有864个探测器,其中半数(432个)延伸到第二个探测器环内。这种探测器阵列排列方式的作用是,当使用一个靶面时,可获得两幅扫描图像;而四个靶面同时使用,一次扫描可获得总共8幅图像。
电子束CT的探测器由固体的发光晶体组成,并耦合到一个光电两极管上,再通过电路连接到前置放大器。来自于探测器阵列的扫描数据被送往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DAS)的作用是,将探测器阵列获得的扫描数据实行光电转换和数字化。数字化后的扫描数据可暂存于计算机的内存中,根据需要,可依次送给计算机作图像处理。该计算机的内存通常可临时存储80幅图像数据。
4.计算机系统
电子束CT的计算机系统在多层扫描模式时,能以4秒的速度重建256×256矩阵的图像;在单层扫描模式时,能以10~12秒的速度重建512×512矩阵的图像。上述两种扫描模式,重建视野为9~47.5cm。计算机的硬磁盘容量为1.34GB,即可存储512 2格式、单层扫描模式的图像2375幅,256 2格式、多层扫描模式的图像9500幅。永久存储可选磁带或光盘(磁带可存储256 2格式图像250幅,512 2格式图像63幅;光盘可存储256 2格式图像15 000幅,512 2格式图像3750幅)。计算机系统允许有三种图像格式,256 2、360 2和512 2,单层和多层扫描模式的像素大小范围为0.18~1.86mm。
5.控制台键盘
控制台键盘的基本功能是显示图像、调节窗宽窗位(范围分别是1~4000和-1000~3000HU)。图像的显示功能和分析程序有电影模式、时间密度曲线、图像减影、距离测量、多平面重组、兴趣区测量、图像放大、储存和摄影。
三、动态空间重建扫描仪
动态空间重建扫描仪的开发应用始于1975年,目的是使该装置不仅能进行运动器官(如心、肺)的成像,也能作人体其他器官的成像。目前的动态空间重建扫描时间是10msec,最快可达30层/秒,纵向和横向分辨力为1mm。
动态空间重建扫描是一种动态的容积扫描,它可将采集到的扫描数据作多平面、多层次的图像重建。动态空间重建扫描的临床应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检查,还可用于肺和其他方面疾病的检查。它的临床应用可以是形态结构方面的,也可以是功能方面的。
(一)基本结构
动态空间重建扫描仪的基本结构由三个主要的部件组成:扫描部分、重建部分和数据分析部分。扫描部分是扫描仪的数据采集装置,它有14个X线管半圆形地排列在跨度为160度弧形支架上,X线管的正对面是视频成像系统,它由14个分流视频摄像管组成,每一组视频摄像系统正对于一个X线管。当某一个X线管的X线通过患者时就在荧光屏上形成一幅图像,然后该图像被对侧的电视摄像系统记录。采集数据时,X线管和电视摄像系统围绕患者旋转,图像的获取速度是10毫秒14幅图像,并以60次/秒的速度重复。每组视频图像的像角是12度,一次扫描范围即是156度。扫描范围每60次/秒并移动1.5度,每分钟旋转15次,结果每秒钟可获得840幅视频图像。然后,这些图像数据被记录在磁盘上。磁盘是以特殊方式排列的,最多能存储16 800幅图像。
(二)图像重建
动态空间重建扫描仪的重建图像,像非螺旋CT一样,必须先数字化,数字化也是由模数转换器完成。因为从每一个X线管发出的是一束锥形束,图像的重建处理必须按照扇形束的算法。重建后的图像是一组横断面的图像,可根据需要重组产生一组容积图像。最后是数据的分析和显示。经重建后的容积图像可显示为横断面图像、平面投影图像和三维图像(表面三维成像和体积再现三维成像)。动态空间重建扫描仪的图像分析功能非常强大,运用它特有的软件包,可作多平面、多层次的图像分析,该分析软件需由UNIX操作系统支持。
(三)成像过程
动态空间重建扫描的成像全过程归纳如下:
● 扫描数据由14个弧形排列的X线管,透过被扫描的患者由一个曲面的荧光屏接收。
● 荧光屏上的图像由14个正对于X线管的电视摄像机记录并转换为视频图像。
● 视频图像可被记录在磁盘上,并由模数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数据。
● 数字数据被送往计算机作图像重建处理,重建的结果是一幅容积图像。
● 该容积图像可根据需要以横断面、平面投影或三维图像方式显示。
● 通过分析软件,可获得多种附加的临床信息。
(四)动态空间重建扫描的优化
● 与常规血管造影相比,可减少大约20%的射线曝光量。
● 可减少X线对比剂的用量,通常1~2ml/kg。
● 采用任意侧注射对比剂,可观察双侧心脏血流的情况。
● 经尸解证实,解剖结构测量的精确性达到95%。
● 一次扫描可多平面、多种方式观察解剖结构,减少了假阳性率。
● 时间分辨力高,可用于心、肺血管的动态显示和测量。
四、移动式CT扫描仪
常规的CT机都是固定安装的,无法移动。为了适应一些危重患者的检查需要,出现了移动式CT机。它的主要特点是扫描机架和检查床都可以移动,重量也较轻。它主要的生产厂家和主流型号是荷兰Philips公司生产的Tomoscan M,截至1999年底,全世界已有100多台移动式CT机。
(一)移动式CT机应用原理
移动式CT机应用原理同非螺旋CT扫描机,只不过体积较小、可移动,它主要由扫描机架、检查床和控制台三部分组成,每一个单元都装有滑轮可移动。其安装要求不高,值得一提的是它可采用单相交流电源,任何墙上电源足以能使CT机启动,断电后还能利用机器自带的蓄电池继续扫描约25层。
(二)移动式CT机结构特点
1.机架
移动式CT机的机架内安装了所有成像所需的重要部件,包括X线管、发生器和探测器等。机架的孔径60cm,倾斜角度是-25°~+30°,最大FOV是46cm,该机架的特点是在检查床和机架固定时,机架还能纵向平移35cm,能适应不能移动患者头部检查的需要。
2.X线管
X线管是低功率的,阳极靶面直径102~108mm,倾斜角12°,焦点尺寸是1.3mm×0.55mm~1.7mm×0.7mm,产生的X射线光谱比较适合脑部CT成像。X线管的热容量和散热率分别是600kHU(kilo heat units)~1MHU(million heat units)和125kHU/分~200kHU/分。发生器是输出功率为6kW的高频发生器,根据需要可提升到18kW。探测器是固体探测器,数量为400个,测量通道为16个,扫描数据采用射频传送。移动式CT机基本属于第三代CT机,X线管和探测器系统同步旋转,在360°扫描范围内都能采集扫描数据,由于采用了非同步扫描方法,探测器的数量减少了约一半。
3.检查床
检查床下部装有滑轮,并且能和机架对接固定。床面板是用碳素纤维做成,使X射线易于穿透。床面高度的调节范围是645~1030mm,床纵向移动速度15mm/秒,移动范围1300mm,床面最大承重160kg,最大承重时的床面移动速度为10mm/秒,载重140kg时,床移动的精确性是± 0.25mm/秒。
4.控制台
装有滑轮的控制台,通过电缆与扫描机架相连。操作台的主机是Sun SPARC 5小型计算机,操作系统是UNIX。另外,操作台还包括一个显示器、对话扩音设备、摄影机接口、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监视器是17英寸彩显,矩阵512×512,256级灰阶。图像存储有系统硬盘和光盘,系统硬盘的容量是1GB,约可存储1200幅512 2图像,系统硬盘可扩展容量,或可选用2.3GB的8mm磁带,图像除可摄影存储外,也可通过网络传输,因为主机系统是DICOM兼容的。操作系统中预存了100个不同部位的扫描程序,可简化操作程序,还可做几种常见的图像处理如放大重建、多平面显示、镜像、直方图等。
5.扫描仪的技术参数
扫描的层厚选择有2mm、3mm、5mm和10mm,扫描时间分别是2秒、4秒和6秒。扫描kVp分别是120或130,mA有10、20、30、40、45和50六挡可供选择。扫描采样频率1440帧/秒,扫描重建时间5秒。容积扫描(螺旋扫描)时,机架旋转一周时间2秒,即2秒获得一层螺旋扫描数据,最大连续扫描旋转25~35周,床速可选范围为2、3、5、10和20mm/周,重建层厚2、3、5、7和10mm。
● 该机的空间分辨力为10LP/cm,测试条件120kVp,40mA,2秒,采用空间分辨力测试专用体模获得。密度分辨力在3mm测试孔径时是0.3%,测试条件120kVp,120mAs,10mm层厚,采用16cm直径密度分辨力测试体模得到。噪声水平在120mA时为0.3%。移动式CT机的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每毫安的射线剂量在头部的中央和边缘分别为30.9和38.2mGy,在体部的中央和边缘分别是10.3和32.9mGy,测试条件120kVp,层厚10mm。
(三)移动式CT机的应用特点
移动式CT大大方便了一些危重和手术中患者的检查需要。如该机可搬运至手术室,无论在手术前、手术中或手术后都可以方便地使用CT扫描作病情的监测,或在CT扫描的帮助下,做神经外科方面颅脑的手术。移动式CT也可以搬运至急救中心或重症监护病房等,作危重患者的各类CT检查,对创伤性的、不宜搬动的危重患者,移动式CT尤其适用。
五、微型CT扫描仪
● 微型CT扫描仪(Micro-CT)主要用于实验室的实验研究。这类扫描仪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标本型Micro-CT;另一类是活体型Micro-CT,这两类Micro-CT在扫描时间、空间分辨力和扫描方式上都有较大的不同。
● 标本型Micro-CT主要用于实验室标本的扫描,机械结构较为简单,扫描时不需扫描机架的旋转,只有标本在一个固定的机架上旋转,因为标本不是一个活体,不会产生眩晕。另外,标本固定后不会移动,相应扫描时间也可较长。
● 活体型Micro-CT因为需用于活体,主要用于小动物的实验需要,要求相对较高一些。除了扫描时间短一些外,在机械结构上也安装了一个小型的检查床,扫描时也产生机架的旋转。另外,出于对动物的人道主义,还限定了一次扫描剂量的限制,同时X线管的功率也相应大一些。两类Micro-CT的比较见表2-1-2。
● 与医用CT扫描仪比较这类扫描仪的共同特点是:X线管的焦点较小、输出功率也较小、扫描野较小、空间分辨力较高、扫描时间相对较长,另外使用平板探测器。
表2-1-2 标本型和活体型Micro-CT的主要性能比较
六、双源CT扫描仪
● 双源CT是2005年西门子推出的新型CT扫描仪,它的基本结构秉承了64层CT的设计,仅在X线管和探测器系统作了大胆的创新,由沿袭使用的一个X线管、一组探测器系统,改变成了两个X线管和双探测器系统,使CT的检查无论从扫描的速度和扫描仪的功能定位(可利用两种不同的辐射能作一些功能性的检查,以往CT基本只能做形态学的检查)都大大前进了一步。
● 双源CT的X线管仍采用电子束X线管(Straton tube),单个X线管的功率为80kW。常用部位的扫描速度为0.33s,最大扫描范围为200cm。扫描机架孔径为78cm(通常为70cm),各向同性的空间分辨力≤0.4mm,使用高分辨力技术时可达到0.24mm。
● 双源CT的X线管和探测器系统与64层CT相同,但两套采集系统同置于扫描机架内,两个X线管之间相隔的距离为90°。一套扫描系统的FOV为50cm,另一套扫描系统主要用于中心视野扫描FOV为26cm。两套X线发生器系统由一个一体化的高压发生器控制,并可分别调节两套系统的kV和mAs。
● 双源CT的两个X线管既可同时工作,也可分别使用。当心脏成像、双能减影和全身大范围扫描时,可采用两个X线管同时工作,而一般的扫描也可只用一组X线管探测器系统工作。
● 双源CT在用于心脏成像时可比64层CT减少一半的扫描时间。目前的冠脉CT成像基本采用180°的扫描数据重建算法(单扇区重建),即如果机架旋转一周时间为0.4s,则冠脉成像的时间分辨力可达200ms(0.2s)。在双源CT中,由于两个X线管同时工作,其实际扫描时间又可减少一半达83ms(双源CT旋转一周为0.33s)。在冠脉图像重建的方法中,还可采用多扇区重建降低时间分辨力,但双源CT的降低机械扫描时间与采用多扇区重建算法不同。
● 双源CT的另一个性能特点是可利用两个X线管发射不同的能量(即设置不同的千伏值,如140kV和80kV)。两种不同的能对不同的物体其衰减不相同,如骨骼和对比剂在80kV时,骨骼的CT值为670HU,对比剂为296HU;当能量提高为140kV时,骨骼的CT值降低为450HU,而对比剂降低为144HU。利用两种不同的能量,根据目前临床实验的初步结果,它的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对血管和骨骼进行直接减影;②可对某些组织如肿瘤组织进行特征性识别;③对人体的体液成分进行识别。
● 在Siemens新一代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中,另一个X线管的扫描野改为35cm,并且不像以前的双源CT,在所有的扫描部位和各种检查方式中,两个X线管都能同时使用。在冠脉和心脏的检查中。最短扫描旋转时间也缩短为0.28s,通过使用Z轴飞焦点扫描机架旋转一周,可获得128层图像。在双能成像时,对高能X线束使用锡滤过,使两个能谱分离度提高,可以提高物质的检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