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新生儿疾病影像诊断中的思维特点
X线、CT、MRI、超声和核素成像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都可用于新生儿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如何合理利用这些成像技术,做到既经济又省时、既简便又准确,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新生儿各系统疾病影像检查应该首先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根据临床初步诊断需要来正确选择检查方法。对于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和有一定危险的检查方法,选择时更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滥用,以免给患儿带来不必要的损伤。
不同胎龄的新生儿所罹患某种疾病的概率有明显的差异;即使遭受到同样的致病因素,由于胎龄不同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损伤。但目前由于新生儿出生方式的改变,使某些发生在未成熟儿的疾病有转向足月新生儿的趋势。
例如:早产儿多见的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HMD)又称特发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目前其发病的胎龄有向足月新生儿靠近的趋势,而这部分患儿大多为接受剖宫产的胎龄较大的早产儿,现在有学者将其称为“近足月儿”。当这部分患儿出现HMD的影像学表现时,其接近“足月”的胎龄常带给我们错误的导向,肺透明膜病往往忽略,诊断为肺炎,干扰了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单根据孕周决定手术分娩时间,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医源性早产,对这些临床细节的认识有时会左右我们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此外,关于新生儿“脑水肿”的诊断,常被用于脑损伤的评价。诊断脑水肿时,须先了解新生儿、婴儿脑发育的神经影像学变化。从出生到成熟,婴儿脑含水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出生当天与生后1周的新生儿,脑的CT值和MRI信号就有很大的差异;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脑的CT值和MRI信号的变化就更大。如果不考虑新生儿出生的时间、胎龄、脑损伤的病理改变等因素,单纯靠CT值来判断是否存在脑损伤或评价损伤的程度,其诊断的正确率会大打折扣。这正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与临床诊断之间符合率很低的原因之一。
围产期缺氧缺血所致新生儿的脑损伤,其损伤模式与缺氧缺血的持续时间和发生时的胎龄密切相关,不同的脑发育阶段决定其损伤类型。例如:妊娠20周以前,缺氧缺血会导致胎儿脑发育的畸形。早产儿缺氧缺血脑损伤的部位为脑室周围白质,损伤类型主要是脑室出血、室周出血性梗死(PVH)及脑室周围白质损伤(PVL);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部位为矢旁区及基底节区,出现常见HIE病理改变。充分了解与胎龄有关的器官发育状况,是用影像手段显示和评价新生儿疾病的基础。
总之,在新生儿疾病的影像诊断中,只有充分认识新生儿的生长发育特点,辩证分析各种影像表现,才能得出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