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镵针以外的刺皮术
近年来,随着对中医学知识尤其《灵枢》针灸的挖掘、提高,刺皮术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病种不断增加,成为临床常用的针刺治疗方法。在传统镵针基础上,针刺皮肤的针具发展较快,种类较多,除镵针外,主要还有梅花针、皮内针、浮针、筋针、挑治疗法、八卦挑针法、腕踝针等等,并在半刺、毛刺等基础上发展各具特色的针刺方法,取得了一定疗效。这些疗法安全无损伤,深受患者、医者欢迎。现作一简单介绍:
(一)梅花针
梅花针又称七星针、皮肤针,是由多支短针组成的一种针具(图2-2)。梅花针疗法是用梅花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梅花针疗法依托于中医“十二皮部”理论,属于《灵枢》“半刺”“毛刺”“浮刺”等范畴。“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联系密切,运用梅花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具有调气活血、通经活络、祛瘀生新、疏风散邪等作用,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图2-2 梅花针
1.主治
梅花针叩刺法临床适用范围较广,常治疗疾病有湿疹、神经性皮炎、脱发、面瘫、过敏性疾患、荨麻疹、带状疱疹、感冒、神经衰弱、咳嗽、哮喘、静脉曲张、乳腺增生、慢性肠胃病、痛经、颈肩腰腿痛等。
2.部位
(1)病变部位:
病变部位即为治疗部位。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范围,确定治疗部位的大小、范围。
(2)选取穴区: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四诊合参,确定病证,再根据病证,辨证分经,确定所选经脉、穴位。穴位少时可一次性选取,多时可分组选取。
(3)阳性反应点:
许多病证都有阳性反应点,可1个,也可多个。阳性反应点即为治疗部位。
3.方法
选取适宜的体位,不同部位可选取不同体位,也可兼顾体位。75%乙醇溶液常规消毒施术部位后,以右手握针柄,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末端固定于小鱼际处,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用梅花针直接叩刺。叩刺时速度一致,以腕部用力进行有节律叩刺,约70次/min。手法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种。
轻度:
以叩刺局部皮肤略有潮红,患者无疼痛感为度。
中度:
以叩刺局部皮肤潮红、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为度。
重度:
热性者,以叩刺至皮肤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为度。
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临床中还常和拔罐疗法结合应用。梅花针叩刺后拔罐,临床收效较好。穴位的多少和叩刺力度的大小常由患者的体质、病情的不同和叩刺的部位而决定。
4.注意事项
恐针、凝血功能障碍、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心、肝、肾、肺功能衰退者,孕妇,皮肤感染、溃疡者,以及瘢痕和肿瘤等部位禁用。
(二)皮内针
皮内针又称“埋针”,是将针具刺入皮内,固定后留置一定时间,利用其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图2-3),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本法通过机体的活动可以给穴位皮肤以持续刺激,减少反复针刺的麻烦,且患者还可以自己按压埋针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由于皮内针较细、较短,针刺时疼痛较轻,多数甚至没有疼痛感觉,针刺次数又少,对于年老者、女性患者、畏针者较为适宜,一般用于病情不太重的治疗,而对于病情较重者,可作为辅助疗法。
图2-3 皮内针
1.主治
神经性头痛、偏头痛、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胁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膝关节炎、腕踝关节扭伤、鸡眼等。还可应用于某些慢性疾病,如胃痛、胆绞痛、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月经不调、面肌痉挛、眼睑动、遗尿、尿频、痹证等。
2.治疗部位
(1)病变部位:
病变部位即为治疗部位,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范围,确定治疗部位的大小、范围。
(2)选取穴区: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四诊合参,确定病证,再根据病证,辨证分经,确定所选经脉、穴位。穴位少时可一次性选取,多时可分组选取。
(3)阳性反应点:
许多病证都有阳性反应点,可1个,也可多个。阳性反应点即为治疗部位。
3.治疗方法
局部常规消毒后,右手用镊子夹持针柄,对准穴位,将皮内针横行刺入皮内,将直行的全部刺入约0.5cm,环形的留在皮外,为了便于刺入、减轻疼痛,左手将周围皮肤按紧,然后用镊子将粘有图钉型皮内针的针胶,对准穴位,垂直刺入环形部分,用手按压即可。
4.埋针时间
一般3~5天为宜。春天、秋天、冬天时间适当长点,夏天适当短点。2次埋针间隔时间:同一穴位起针后1周可再次埋针,不同穴位可以连续进行。若为疼痛疾病,埋针时间以疼痛缓解为度,不一定持续数日。
5.注意事项
(1)埋针处不宜着水,以免感染。夏季多汗时,要检查埋针处有无汗浸皮肤发红等。
(2)埋针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
(3)埋针后,患者感觉刺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重埋或改用其他穴位。
(4)溃疡、炎症等部位禁用。
(5)出血性疾病禁用。
(6)足部埋针宜穿宽松的布鞋。
(三)浮针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发明的一种快速镇痛的新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而形成的。浮针起效较快,疗效确切,对于多种病证都有较好疗效。
1.浮针疗法的特点
(1)按病位选进针点:
根据病变部位所在的位置和病变部位的大小来决定进针点。
(2)在病灶周围进针:
浮针疗法不在病痛的局部进行治疗,而在病痛的周围选择进针点进行治疗,针尖不达到病灶处,要保持一定距离,有时甚至相距较远。
(3)皮下浅刺:
浮针疗法仅作用于皮下组织,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4)不要求得气:
浮针疗法不要求得气且不能得气,如有得气感,则需调整针体深浅度。
(5)留针时间长:
一般留针24小时,甚至更长。有便于留针的专用工具。
(6)针尖必须直对病灶:
浮针疗法针尖必须直对病灶或痛点,不能偏歪,不能距病灶太远,尽量不要超过关节。
(7)取效快捷:
浮针疗法取效较快,往往针到痛消。如疗效欠佳,则为针刺的方法、部位不对,需重新调整。
(8)留针能保持疗效:
留针达到一定时间,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甚至得到加强和提高。
(9)适应证广:
浮针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基本都可治疗,对麻木、胀满也有较好的疗效,不但消除症状,而且对原发病灶起治疗作用,但对癌症疼痛远期疗效不佳。
2.浮针主治
(1)骨伤科疾病:
如颈椎病、腰椎病、椎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症、腰三横突综合征、腰肌劳损、腰扭伤、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肩关节周围炎、多种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足跟痛、骶髂关节炎等。
(2)内脏疾病:
如头晕、胃痛、胆囊炎、痛经、妇科炎症、慢性阑尾炎、乳腺炎、各种结石疼痛、癌症疼痛等。
(3)免疫疾病:
如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
(4)神经痛:
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痛、头痛等。
3.浮针的治疗方法
(1)确定治疗部位: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触摸疼痛范围,寻找压痛点。触摸用力要由轻而重,范围由大到小,如疼痛范围大,找最痛点,多找主要痛点,患者表述不清时选中央,然后再结合辅助检查。一般来说,疼痛处即为病变部位,对于麻木等非疼痛疾病,先确定病变部位。病变部位较小或局限者,可选1个点;病变部位大,疼痛点多时,可选多个点。
(2)操作:
选取适宜的体位,多点治疗可选多个体位。局部常规消毒后,手持专用浮针单手或双手进针,与皮肤呈15°快速刺入皮肤,不可过深而刺入肌层,也不可过浅而刺入皮内,确定针尖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后,放手针身,向前运针,针下感觉松软易进,没有酸、麻、胀、重、沉等针感,如有则说明针刺过深,如疼痛则说明针刺过浅,均应调整针刺深度。针体全部进入体内后,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做扫散运动,使针尖在皮下做扇形运动,幅度尽可能大,直至压痛消失或疼痛不再减轻,扫散约2分钟,多个穴位依次进行,抽出针芯,用胶布将针座分别贴附于皮肤,留针约24小时。留针过程中,患者因生活需要可适当活动,但不可幅度过大。起针时将软管慢慢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起针第2天再行治疗,第2次治疗可选上次病痛处(但要避开上次针眼),也可根据病情变化,选择新的病痛点。如治疗3次无明显疗效,则应选其他疗法。
4.注意事项
(1)进针点要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出血或引起疼痛,亦要避开皮肤上的瘢痕、结节、破损等。
(2)进针点与病变部位之间最好不要有关节,以免影响疗效。
(3)进针前,进针部位和医师手指要消毒,以防感染。
(4)发热、急性炎症、传染病、恶性病患者不要针刺。
(5)有自发性出血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者,不宜针刺。
(6)肢体浮肿、短期内用过封闭疗法、用激素治疗、外用红花油者,不宜针刺。
(7)留针时,注意封闭针口,避免汗水或水进入体内引起感染。
(四)筋针
筋针疗法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刘农虞挖掘《灵枢》而创立的用以治疗经筋病变的新疗法,简便、安全、微痛、高效,患者乐于接受,可作为多种病证的常规治疗方法,用以止痛和缓解症状。
1.治疗原理
经筋包过筋膜、肌腱、韧带、肌肉、神经等,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具有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其起于四末,向心性分布;分布于体表,又深入体腔;分支于头面、躯干,加强管窍、体腔的联系。经筋禀卫气,始发于足太阳,为卫气输布之处,由卫气温养而发挥“柔则养筋”的功能活动。经筋为病是由于正气虚弱,卫气不布或不足,不能发挥“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痹论》)的功能,腠理空虚,风邪加寒湿乘虚侵袭,入腠袭筋,卫气与邪气结聚于筋,气津不布,营卫气血运行受阻,痹阻筋骨所致。筋针疗法通过针刺疏调经筋、宣导卫气,使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则卫宣、邪散、津布。
2.治疗病证
经筋病证,包过筋性痹病、筋性窍病、筋性腔病等。
(1)筋性痹病:
以疼痛、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包过颈椎病、落枕、肩关节周围炎、上肢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腱鞘炎、腕管综合征、背肌筋膜炎、胸椎后小关节紊乱、肋间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扭伤、腰臀筋膜炎、肥大性脊柱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膝关节骨质增生、髌骨软化症、髌下脂肪垫损伤、膝部滑囊炎、下肢肌腱炎、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跟腱炎等。
(2)筋性窍病:
包括头面五官、前后二阴经筋病变,如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瘫、中风、耳鸣、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
(3)筋性腔病:
为分布于胸腹腔的筋膜病变。
3.治疗部位
(1)以痛为腧:
压痛点为主要治疗部位,可为一般体位压痛,也可为特殊功能体位压痛,如肌肉抗阻力诱发疼痛。
(2)以结为腧:
结为经筋病灶的阳性反应物,多为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可有轻压痛,也为主要治疗部位。
(3)以舒为腧:
按之舒适、疼痛减轻处也为治疗部位,如《灵枢》“按之……快然而不痛”“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筋针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4)肌筋膜触发点:
肌筋膜触发点是由肌肉紧张引起的,以特殊方式如自发、触按、运动等引起疼痛或放射痛,也作为取穴点。
(5)神经节段:
对于上述取穴部位不明显者,可根据神经节段在背腰脊柱旁开0.5~1.5寸之间选取筋穴。
4.治疗方法
选取适宜的体位,局部常规消毒后,以0.3mm×30mm的毫针或筋针进针,向里运针25~35mm,进针微痛,运针、行针过程中基本没有感觉,更没有酸麻胀重沉痛等针感,如有酸麻胀重沉则说明针刺过深,如有疼痛则说明针刺过浅,均应调整进针深度。多个穴位依次进行,行针后嘱患者活动病变部位,症状多有明显改善,以疼痛减轻为准,如没有减轻则应调整针刺方向,直到痛减为止,留针20~30分钟。下次治疗时,有的治疗部位好转已不明感,治疗部位应予以调整,通过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新的治疗部位进行治疗。2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五)挑治疗法
挑治疗法是在穴位或病变部位,用镵针挑破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可治疗大多数疾病。
1.取穴
本法必须根据症状、体征,四诊合参,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明确病位、诊断,辨证分经,选取相应的穴位和部位。
(1)背俞、夹脊穴:
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可主治五脏六腑疾病。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反应现象,以此判断属于某脏腑的疾病。
(2)痛点:
在病变体表局部区域内,找最明显的压痛点进行挑治。
(3)脊髓神经节段选点:
这是将“脊髓神经节段性分布”理论应用于挑治疗法中的取穴方法。
(4)反应点:
疾病在体表有关部位可出现的反应点,如压敏点、疹点等。疹点的特征似丘疹,稍突出于皮肤,似针帽大小,多为灰白色或暗红色,棕褐或浅红色、党参花样异点等,压之不退色。反应点即为治疗点。
根据症状、体征,四诊合参,辨别病证,再根据病证,选取相应的治疗点。
2.主治
头痛、头晕、感冒、神经衰弱、结膜炎、热性病、偏头痛、额神经痛、眼病、发热、小儿抽搐、急慢性喉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胸痛、肋间神经痛、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及神经痛、膀胱炎、月经不调、风湿痛、肌肉麻痹、关节痛、疳积等。
3.操作
治疗部位用碘酒、乙醇溶液常规消毒;畏针者,可用局麻药在治疗点注一直径1cm的皮丘。左手固定治疗点,右手持针,将针横行刺入穴点的皮肤,纵行挑破2~3mm,然后将针深入表皮下挑,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物数根,挑尽为止,也可用手术刀在皮丘上切一小口,再将挑针刺入,挑出皮下纤维样物,用刀割断。操作结束后,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周1次。治疗点较多时,可选最明显的压痛点3~5个进行治疗,也可分组交替选穴,每个穴位依次进行。
4.注意事项
(1)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嘱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3~5日不用水洗,防止感染。
(2)针尖应在原口出入,不要在创口上下乱刺。
(3)挑治后注意休息,不吃刺激性食物。
(4)孕妇、严重心脏病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或不用。
(5)出血性疾病禁用。
(六)八卦挑针法
八卦挑针法是魏秀婷在民间挑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挑治方法,与《灵枢》镵针“毛刺”相似。
1.挑治部位
(1)头部:
以百会为中心,向前到前发际,向后到后发际,左右到耳尖,斜线前到双头维、后到双风池,呈米字形挑治。也可沿头皮神庭到风府、头维到风池、耳前到耳后的前后5条线挑治,节奏点为九(图2-4)。
图2-4 头部挑治
(2)颈腰背:
从颈部开始沿督脉挑治至尾闾(长强),督脉旁开0.5cm各1条,节奏点均为九;督脉旁开1cm各1条,共5条线,也可再向外挑1条线、7条线,节奏点为八(图2-5)。
背部两肺后面以督脉为中心向左右挑横线至腋前线,一侧4条、6条或8条,节奏点为二(图2-5)。
图2-5 背部挑治
(3)胸腹部:
从天突开始沿任脉挑治至下腹部曲骨,节奏点均为六。胸腹部任脉旁两侧足少阴肾经、足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共7条线,节奏点均为六(图2-6)。胸部两肺前面以任脉为中心向两侧挑治,节奏点为二。
图2-6 胸腹部挑治
(4)脏腑体表:
挑治肺脏节奏点为二,挑治心脏节奏点为三,挑治肝脏节奏点为四,挑治肾脏节奏点为六,挑治胃腑节奏点为七,挑治脾脏节奏点为八(图2-7)。八卦挑治图来自《魏氏八卦挑针绝技》。
图2-7 五脏挑治
(5)十二经:
根据临床症状,确定病变部位,辨证分经,选取病变经脉,可以是1条,也可以是多条,一般除面部、手心、脚心不挑治外,整条经脉都可挑治。
头部、颈腰背部、胸腹部、内脏体表、任督二脉为常规治疗部位,每个病必取;十二经脉根据辨证选取运用。
2.主治
(1)内科病证:
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脑出血及后遗症、病毒性脑炎、肺间质纤维化、老年痴呆、癫痫、抑郁症、带状疱疹后遗痛、糖尿病等。
(2)外科病证: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3)免疫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荨麻疹、湿疹等。
3.挑治方法
消毒:
挑治部位常规消毒,针具一次性,避免感染、交叉感染。
挑治方法:
右手拇、食、中指固定针具,以匀速轻轻接触皮肤向前、与皮肤呈30°,深度0.3cm快速挑治,不挑断皮肤下纤维,不出血,局部皮肤无改变。
挑治后用高度食用酒精摩擦,使挑治点皮肤发红、发热,以增强疗效。
也可适当配合点刺放血、火针等,以增强疗效。
(七)腕踝针
腕踝针为张心曙创立的一种皮下针刺法,可作为其他疗法的有效补充。
1.腕踝针的分区
(1)头项和躯干的分区:
头项、躯干以前后正中线为界,将身体两侧由前向后各部分为6个纵行带状的区域。
1区:
沿前正线两侧,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以及上、中、下腹部和会阴部。
2区:
身体前面的两旁,包括颞部、面颊、后牙、下颌部、甲状腺、乳部、肺、肝胆(右)和侧腹部。
3区:
身体前面的外缘,包括沿耳廓前缘和腋前的狭小垂直区域。
4区:
身体前后面交界处,包括头项、耳以及从腋窝顶垂直向下的区域。
5区:
身体后面的两旁,与前面的2区相对,包括头、项的后外侧部,肩胛区等。
6区:
沿后中线两侧的区域,与前面的1区相对,包括后头部、枕颈部、脊柱与椎旁、骶尾部、肛门等。
(2)四肢的分区:
以臂干线和股干线为四肢的躯干分界。当两侧的上下肢处于内面向前的外旋位置,也就是使四肢的阴阳面和躯干的阴阳面处在同一方向中并互相靠拢时,以靠拢处出现的缝为分界,在前面的相当于前中线,在后面的相当于后中线,划分与躯干相仿。
2.腕踝针的选点及主治
(1)腕部进针点及主治:
腕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相当于内关、外关)一圈内。从掌面尺侧起向外到桡侧,从后到尺侧一周,依次顺序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证(图2-8)。
图2-8 腕针
上1:
位置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的最凹陷处。
主治前额部头痛、眼病、鼻病、三叉神经痛、面肿、前牙痛、流涎、咽炎、气管炎、恶心、呕吐、心脏病、高血压,以及眩晕、盗汗、寒颤、失眠、癔病、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上2:
位置在腕前面的中央,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即内关部位。
主治颞前部痛、后牙痛、腮腺炎、颌下肿痛、胸痛、胸闷、回乳、哮喘、手掌心痛、指端麻木等。
上3:
位置靠桡动脉外侧。
主治高血压、胸痛等。
上4:
位置为手心向内,在拇指侧的桡骨缘上。
主治头顶痛、耳痛、耳鸣、耳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前部痛)、胸痛等。
上5:
位置在腕背面的中央,即“外关”的部位。
主治颞后部痛、落枕、肩痛、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外侧部痛)、上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上肢运动障碍(瘫痪、肢颤、指颤、舞蹈症)、肘关节痛、腕和指间关节痛、手部冻疮等。
上6:
位置在小指侧尺骨缘背部。
主治6区病证,如后头痛、枕项痛、脊柱(颈胸段)痛等。
(2)踝部进针点及主治:
踝部进针点共6个,约在内、外踝高点上三横指(相当于悬钟、三阴交)一周处。从跟腱内侧起向前转至外侧跟腱一周,依次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每一点治疗同一区的病证(图2-9)。
图2-9 踝针
下1:
位置靠跟腱内缘。
主治上腹部胀痛、脐周痛、急性肠炎、痛经、白带多、遗尿、阴部瘙痒症、足跟痛等。
下2:
位置在内侧面,靠胫骨后缘。
主治肝区痛、少腹痛、过敏性肠炎等。
下3:
位置在胫骨前缘向内一横指处。
主治膝关节(内缘)痛等。
下4:
位置在胫骨前缘与腓骨前缘的中点。
主治股四头肌酸痛、膝关节痛、下肢感觉障碍(麻木、过敏)、下肢运动障碍(瘫痪、肢颤、舞蹈病)、趾关节痛等。
下5:
位置在外侧面,靠腓骨后缘。
主治关节痛、踝关节扭伤等。
下6:
位置靠跟腱外缘。
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骶髂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痛、足前掌痛等。
3.操作
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医师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绷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扶持针柄,使针与皮肤呈30°向上快速刺入皮肤,达皮下后针体紧贴皮肤表面,沿皮下浅层刺入约1.5寸,以针下有松散感为宜。若有酸、麻、胀、沉感,说明进针过深,已刺入筋膜下层;若有疼痛,说明针刺过浅,刺入皮内,都必须调针至皮下浅表层。留针20~30分钟,一般不行捻转提插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