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下焦
三八、脐
脐部的经络归属:
属任脉、冲脉之会。《脉经·平奇经八脉病》曰:“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夹脐上行至胸中。”《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又属足太阴脾经。《灵枢·经筋》曰:“足太阴之筋……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胁。”
又属手足阳明大肠、胃经,《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灵枢·师传》曰:“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
病例1:从肠胃湿热治疗脐部湿疹
朱,吴江,脐中不痛不肿,搔痒则黄津流出,此属肠胃湿热。宜黄连平胃散主之。
黄连、苍术、甘草、黄芩、厚朴、陈皮、米仁、赤苓。
(《外证医案汇编》)
述评:
此病人脐中不痛不肿,搔痒则黄津流出。证属皮肤病中的脐部湿疹。病机为肠胃湿热。脐位于中焦之下,容易发生湿热郁结之病。因脐为腹之窍,腹为肠胃之府。肠胃又为六腑之主,以通为用,稍有郁阻,则不通而为病。流水为湿盛,色黄为热盛,因此辨之为肠胃湿热。药用黄连平胃散,健脾燥湿清热,方中苍术、厚朴、米仁、赤苓淡渗利湿、燥湿健脾,疏通脐部之湿滞;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清解脐部之湿毒;甘草调和诸药。
病例2:从下焦足少阴经湿热治疗脐部湿疹伴感染
脐中时有湿液腥臭,按脉素大,此少阴有湿热也。六味能除肾间湿热,宜加减用之。六味去山药,加川柏、萆薢、女贞子、车前子。
诒按:
六味治肾间湿热,前人曾有此论,借以治脐中流液,恰合病机。
邓评:
较六味原方为得力,诚可法可师之作。
(《增评柳选四家医案》)
述评:
脐为任脉所属,足少阴肾经也挟脐上行。因此脐与任脉、肾经关系密切。今脐间时有湿液腥臭,辨证为足少阴经湿热。六味地黄丸能除肾间湿热,前人已经有过这方面的治疗经验,尤氏在六味地黄丸除肾间湿热的基础上,加用黄柏、车前子、萆薢进一步加强其清利湿热之功,加女贞子能增强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之功能。因山药质地涩腻,不利于湿热,故减去。诸药合用符合病机病位,故能起效。
三九、腰
腰,背部第十二肋骨以下至髂嵴以上部位。
腰部位经络归属:
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
又属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曰:“足少阴之别……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
又属督脉。《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又属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
病例1:从下焦足三阴经治疗肾俞发
刘。肾俞漫肿色白,脉虚微热,此肾俞发也。属三阴亏损,湿热入络,气血凝滞而生。最为淹缠。姑与消散法。
当归,防风,杜仲,秦艽,金狗脊,丹参,广皮,萆薢,独活,胡桃肉,桑枝。
(《王旭高医案》)
述评:
腰为肾之府,肾俞部位漫肿色白,为肾俞发也。腰位于下焦,纵横定位为下焦足少阴肾经。色白属阴,脉虚为三阴亏损。湿热入络,气血凝滞为虚中夹实,最为淹缠。方中用杜仲、金狗脊、胡桃肉补肾扶正,引药直入肾经。下焦多湿热,萆薢、秦艽、桑枝、陈皮祛湿通络;当归、丹参活血补血;肾与膀胱相表里,腰部也是太阳经所属,用防风、独活以祛太阳经之风湿。
病例2:从下焦督脉肝肾经治疗腰骶部位单纯疱疹
王某,女,31岁,2013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
腰骶部反复起小水疱,灼热疼痛1年余。1年前,无明显原因腰骶部灼热疼痛瘙痒,2天后出现一片小水疱。到大连某皮肤病医院诊断为“单纯疱疹”。经治疗水疱消失,遗留色素沉着斑,麻痒时作。遇感冒、劳累、上火时,水疱再次出现,反复发作至今。此次发病3天,来我院要求中医治疗。查:腰骶部位簇集小水疱,片状分布于腰骶中线左侧。周边破溃结有血性结痂。伴有腰骶部位疼痛,烧灼感,时有瘙痒。脉寸关滑数,双尺沉。舌质淡红,苔薄白。证属肝肾阴虚,痰火瘀阻督脉。方用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
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生地25g,黄柏10g,知母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肉桂5g,乳香3g,没药3g,羌活6g,杜仲10g。7剂,加水600ml,煎取300ml,早晚各服150ml。
二诊:
水疱灼热感消失,稍有麻痒,自觉此次诸症消失较快,身体舒适有力。上方减乳香、没药。再服7剂。后来又发病多次,仍用前方加减治疗。半年后未再出现水疱。
诊疗思路:
腰骶部位于下焦,下焦属于肝肾。归属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二经均与肾脏关系密切。因此,治疗腰骶疾病要从此四经着手。久病责于痰,灼热为阴虚火旺,辨证为肝肾阴虚,痰火瘀阻。用四物汤滋补肝肾之阴,二陈汤化痰通络,知母、黄柏清痰火,羌活、杜仲引药归肾经而补肾止痛,疏通经络。乳香、没药活血止痛。
四〇、小腹
小腹,俗称小肚。指腹部脐下部位,或指脐下两旁。
小腹的经络归属:
属足厥阴肝经、任脉之会。《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灵枢·胀论》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又属足太阳膀胱、小肠经。《灵枢·胀论》曰:“小肠胀者,少腹䐜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小腹满而气癃。”
又属足阳明胃经。《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
又属足太阴脾经。《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
附病例:从下焦少阳厥阴经治疗少腹痛
董左,少腹为厥阴之界,新寒外束,厥气失于疏泄,宿滞互阻,阳明通降失司,少腹作痛拒按,胸闷泛恶,临晚形寒身热,小溲短赤不利,舌苔腻黄,脉象弦紧而数。厥阴内寄相火,与少阳为表里,是内有热而外反寒之证。寒热夹杂,表里并病,延今两候,病势有进无退。急拟和解少阳,以泄厥阴,流畅气机,而通阳明。
软柴胡八分,黑山栀一钱五分,清水豆卷八分,京赤芍一钱五分,金铃子二钱,延胡索一钱,枳实炭一钱五分,炒竹茹一钱五分,陈橘核四钱,福泽泻一钱五分,路路通一钱五分,甘露消毒丹(包煎)五钱。
复诊:
前投疏泄厥少通畅阳明,已服两剂。临晚寒热较轻,少腹作痛亦减,惟胸闷不思纳谷,腑气不行,小溲短赤,溺时管痛,苔薄腻黄,脉弦紧较和。肝失疏泄,胃失降和,气化不及州都,膀胱之湿热壅塞溺窍也。前法颇合病机,仍从原意扩充。
柴胡梢八分,清水豆卷八钱,黑山栀二钱,陈橘核四钱,金铃子二钱,延胡索一钱,路路通一钱五分,方通草八分,福泽泻一钱五分,枳实炭一钱,炒竹茹一钱五分,荸荠梗一钱五分,滋肾通关丸(包煎)二钱。
原按:本例属于湿温夹滞之证。丁氏仿仲景小柴胡汤合枳实栀子豉汤、《圣惠方》金铃子散。柴胡一味和解少阳枢机,善于达邪外出,为疏肝解郁之要药;清水豆卷代豆豉,轻清发汗,以退表热;山栀清里热;金铃子合延胡索疏肝泄热,行气止痛。表里同治,不使内外合邪。二诊时少阳枢机之邪渐退,湿热之邪不净,以下焦为著,故在原法的基础上加重清热利尿之剂。
(《丁甘仁临证医集》)
述评:
少腹属于下焦。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所属。风寒外束,郁于厥阴,与宿滞互结。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少腹作痛拒按。一诊选方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与清水豆卷合用达邪外出,为解表部分;枳实栀子豉汤与金铃子散为解郁清里部分。二诊表邪得解,出现湿热壅塞膀胱溺窍,故加重清热利尿之剂。用药重点始终在下焦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上。
四一、髀枢
髀枢,即髀厌也,指髋关节,即环跳穴部位。
髀枢部位经络归属:
属足少阳胆经。《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
又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内,过髀枢。”
兼属足阳明胃经。《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
附病例:从下焦足少阳胆经寒凝血瘀治疗髀枢痛
章某,男,30余岁。
缘于一年半(1975年1月)前,外出2天内连续走足200里,途中劳累夜宿在外着凉受雨后,继之发热腿痛不会走路,经休息五六天后好转始归。此后每因劳累着凉均可使腿痛加剧,且因此病劳力下降,生产队照顾看管水库,又所居湿地,所居房屋架于水上。近半月多以来右后腿自髋至膝腘窝疼痛加重不能自己行走,移动步履则需双手扶住木杖弯腰而走,右腿不能伸直,且蹒跚不稳,舌苔稍白腻,脉象沉细无力,右坐骨神经第一压痛点(环跳穴)及第二压痛点(腘窝处)均有明显压痛,直腿高举征阳性。此寒凝血瘀之证,予当归四逆合大黄附子汤加减:
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8g,细辛4.5g,木通3g,炙甘草3g,黑附子18g,虎杖30g,乌药24g,藿香10g。
每日一剂,水煎服。
诸症均有减轻,则将附子加至22g以增温经散寒之功,服3剂后右腿疼痛明显减轻接近消失,无需木杖可以自己行走,舌苔渐减,脉象仍细弱,患者要求出院,将前方又与6剂为之善后,于1977年1月随访,腿痛愈合未发。
(《临证经验集》)
述评:
本案病变部位在右侧髀枢,属下焦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纵横定位为下焦足少阳胆经。下焦属寒属湿,寒湿趋下故也。其发病原因也是由于感受寒湿之邪所致。《素问》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治宜温散胆经寒湿,通行经络。当归四逆汤入肝胆之经,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能,加黑附子、虎杖、乌药、藿香以增强温散祛寒之功。方药与病位、病机吻合,旬日即治愈扶杖而行之重证。
四二、阴毛部
阴毛包括阴毛的周围如气街穴的部位。
阴毛部位经络归属:
属足少阳胆经、厥阴肝经之合。《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又曰:“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灵枢·经别》曰:“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又曰:“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
又属于任脉。《灵枢·骨空论》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又属冲脉、足阳明经之会。《素问·痿论》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
又属足少阴肾经、冲脉之会。《灵枢·动输》曰:“冲脉者……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
病例:从下焦厥阴肝经郁火治疗阴毛部瘙痒症
曹某,男,46岁。
主诉:
阴毛部瘙痒半年余。半年前患阴虱,经刮除阴毛,外擦百部酊治愈。瘙痒始终不愈,阵发性剧痒难忍,影响工作生活,十分痛苦。查:阴毛分布区皮肤干燥,抓痕,少量血痂。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自患阴虱后,有性病恐惧感觉,性功能减退,睡眼不佳。腰膝酸软。证属肝血不足、阴虚火旺。当归饮子合逍遥散加减:
川芎10g,当归15g,白芍15g,生地30g,柴胡10g,丹皮15g,炒栀子10g,何首乌25g,白蒺藜15g,茯苓15g,防风10g,地肤子15g,百部10g。7剂,日1剂,水煎取250ml,早晚分服。
二诊:
服药后,瘙痒稍减,局部皮损已不干燥。血痂消失,可见抓痕白色鳞屑。上方减川芎,加夜交藤25g,7剂,服法同一诊。
三诊:
白天阴毛处已不痒,睡眠有所改善,心理负担已减轻。舌质淡红,脉弦。上方减炒栀子,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
诊疗思路:
阴毛部瘙痒为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阴毛部位于下焦,属足厥阴肝经所主。病位在下焦足厥阴肝经。局部皮肤干燥,少量鳞屑,为肝血亏虚所致肌肤失养。肝主风,风盛则痒。舌质红,脉弦细,为阴虚内热,以当归饮子养肝血祛风止痒,加味逍遥散中丹皮、炒栀子清肝经血热,柴胡、白蒺藜疏肝解郁祛风止痒。方中的药物多数都入肝经,直达病所。因病由虱虫引起,故加百部杀虫止痒。
四三、前阴
男子曰玉茎,女子曰玉门,即前阴也。
前阴部位经络所属:
统属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灵枢·经筋》曰:“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又属足少阴肾经。《灵枢·经筋》曰:“足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
又属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合。《灵枢·经筋》曰:“足太阴之筋……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素问·厥论》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病例1:从下焦厥少郁火治疗龟头溃疡
许某,男,56岁,2009年6月28日初诊。
主诉:
龟头肿起水疱2周。2周前,龟头冠状沟处有水疱,否认服药史。经化验排除梅毒。经内服外治,水疱消失,肿溃未消,有两个溃疡,腹股沟淋巴结亦肿大,脉洪大有力,舌红,苔黄腻,小便黄,大便正常。其人善饮酒,喜食辛辣。证属湿热注入下焦足厥阴肝经,治宜清泻肝经湿热火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黄芩10g,焦栀子10g,柴胡6g,泽泻10g,赤小豆10g,茵陈15g,黄柏10g,甘草10g,川萆薢10g,黄连6g,地肤子15g,生杜仲10g。7剂,水煎取300ml,早晚分2次服。
二诊:
龟头红肿略消,黄苔略减,脉势稍缓,其他饮食、二便均无异常。原方加金银花20g,再服7剂。
三诊:
龟头溃疡渐愈,肿消,舌脉正常。继续以清利肝经湿热为治。让其服龙胆泻肝丸2周。以巩固疗效。服后红肿消失,溃疡渐渐而愈。
诊疗思路:
龟头位于下焦,为足厥阴肝经所主,部位辨证为下焦足厥阴肝经。下焦多湿,龟头症状为水疱、红肿、溃疡,为酒食之湿热之毒下注所致。应该用清泻下焦肝经湿热的方法治疗,龙胆泻肝汤为首选之方。一诊时水湿较盛,故加赤小豆、川萆薢、茵陈、地肤子以助渗利水湿;加生杜仲者,一方面反佐苦寒伤胃,另一方面可以保护肾脏,龟头亦为肾所属。二诊加大量金银花,一方面清热解毒,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量金银花可以补气,邪盛正虚者最宜用之。
病例2:从下焦厥阴肝经湿热治疗外阴瘙痒
赵某,女,56岁,2008年10月25日初诊。
主诉:
阴部瘙痒,已有年余。搔甚则出黄水,其痒难忍,影响睡眠。经停于48岁,白带多,大便三四日一解。舌苔黄腻,脉沉滑。湿热为病已无疑议。湿热下注则阴部瘙痒,时出黄水,并见白带绵绵。证属下焦足厥阴肝经湿热。治宜清肝胆泻湿热。方药:龙胆泻肝汤化裁。
醋柴胡6g,车前子10g,大生地10g,芡实10g,车前草10g,龙胆草6g,酒当归15g,黑栀子10g,海螵蛸10g,白果仁10g,生薏仁20g,泽泻15g,大黄10g,粉甘草6g。7剂,水煎取300ml,早晚分2次服。
二诊:
服药7剂,瘙痒仍然,但黄水较少,大便隔日1次。前方减大黄,加黄柏10g。再服7剂。另用熏洗方:蛇床子15g、百部30g、花椒15g、黄柏15g煎汤外用,日1次。
三诊:
前方服14剂,又加用熏洗方,瘙痒大减,白带亦少。上方减龙胆草、黄柏继服10剂,电话回访阴痒已愈。
诊疗思路:
外阴属于下焦,在经络上归属于足厥阴肝经,“以肝脉络于阴器也”。部位辨证为下焦足厥阴肝经。湿热下注则阴部瘙痒,时出黄水,并见白带绵绵。辨证为肝经湿热下注所导致的外阴瘙痒,治宜清肝胆泻湿热,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芡实、白果仁入冲任奇经,为治疗带下的常用药。肝与冲任二脉关系密切,补冲任即为补肝;桑螵蛸涩带而又补肾;生薏仁健脾利湿。外用熏洗方清热杀虫、燥湿止痒。诸药合用,使带下阴痒治愈。绝经期患带下之症,可能是妇科肿瘤所致。用中药治疗的同时,要做彩超和妇科检查,以免误诊或漏诊。
病例3:从下焦肝经湿热治疗女性外阴溃疡
尚某,女,36岁,2007年6月22日初诊。
主诉:
外阴溃烂疼痛7天。一周前外阴部位起小疹,渐溃烂,流脓,疼痛。口舌咽干,带下黄白。妇科诊断为急性女阴溃疡。检查记录为:双侧小阴唇内侧可见一溃疡约0.3cm×0.4cm大小,周围红肿,溃疡表面有黄稠脓性分泌物,周围炎性潮红肿胀,触之痛敏。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足厥阴肝经湿热下注,化毒成溃疡。治宜清肝泻火、利湿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g,栀子15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12g,车前子10g,泽泻10g,当归12g,黄连6g,甘草6g,黄柏10g,白花蛇舌草25g,露蜂房10g。7剂,水煎取300ml,早晚分2次服。
外用药:
局部点涂锡类散。
二诊:
服药7剂后外阴溃疡、疼痛减轻,脓性分泌物减少。前方再服7剂。
三诊:
续服7剂后,疼痛消失,分泌物减少,前药去黄芩、白花蛇舌草,加苍术15g、山药15g。
四诊:
续服14剂,自述外阴溃疡愈合。
诊疗思路:
女阴为肝经所循绕,下焦多湿,湿郁化火,部位辨证为下焦足厥阴肝经湿热。由于郁怒损伤肝脾,肝火脾湿下注而成本病。肝肾阴虚,兼感邪毒,蕴结肌肤,阻滞经络而致本病反复发作。治疗初期以驱邪为主,反复发作者兼以扶正。龙胆泻肝汤加白花蛇舌草、黄柏、露蜂房名之曰龙胆蛇舌汤,顾伯华、欧阳恒老中医都喜用此方。今用之泻肝火祛湿毒而收功。三诊时湿热已减,故减黄芩、白花蛇舌草;加苍术、山药健脾而生肌长肉,有利于溃疡愈合。
外阴瘙痒、外阴疮肿、外阴溃疡三者虽病名不同,症状不一,但只要属于湿热下注,都可以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因发病部位都属于下焦足厥阴肝经,都属于下焦湿热,故可以“异病同治。”
病例4:从下焦肝肾湿热治疗急性女阴溃疡
金某,女,39岁,2003年5月9日初诊。
近2个月来,感觉外阴处灼热疼痛,行走困难。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女阴溃疡。排除由性病而引起,给予对症治疗。2周后红肿疼痛明显减轻,出院后来我处诊治。查:大小阴唇内侧发现多处形如绿豆大小的溃疡,自觉刺痛,入夜尤重,伴有低热、心烦,腰酸。脉细数,舌质红,苔少。证属肝肾湿热,循经下趋。治宜滋养肝肾,清热解毒。方选地黄汤、逍遥散合裁:
盐水炒黄柏、炒胆草、柴胡、焦栀子各6g,生地黄、泽泻、赤茯苓、青皮、炒丹皮、浙贝母、山药各10g,忍冬藤、土茯苓、连翘各12g。外用:紫草湿疹油外擦,1日2~3次。
二诊:
5天后患者告知疼痛明显减轻,夜能入睡,心烦、低热等症也有改善。故上方去炒胆草,加白蔹10g。继续外用紫草湿疹油外擦。
半月后大小阴唇的多处溃疡见愈,心烦等症俱平。3个月后患者来院告知未见复发。
原按:
急性女阴溃疡在中医文献里曾有过丰富的记载,对其治疗也是多种多样,我对其认识和治法多遵《外科精义》所说:“阴蚀疮者,由肾脏虚邪,热结下焦,经络痞塞,气血不行,或房劳洗浴不洁,以致生疮。”这段论述给我两点启示。一是病位在肾,二是病邪以热邪居多,故而治之初期以清热解毒为主,选用地黄逍遥散化裁,待其热毒控制后,避免苦寒克伐胃气。故而去炒胆草,加白蔹。白蔹是疔肿痈疽要药,内服外治皆有良效。诚如《本草经疏》所说:“白蔹味苦辛,苦则泻,辛则散……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此外,对毒热蕴结,久不解,加土茯苓、马鞭草、败酱草、鱼腥草等。
(《徐宜厚皮科传心录》)
述评:
外阴属下焦,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为肾所主。纵横定位下焦肝肾经湿热。用地黄汤、逍遥散加减治疗,地黄丸补肾,逍遥散疏肝,方中药物直达外阴,故能取得好的疗效。
病例5:从下焦肝肾经湿热治疗女阴湿疹
房某,女,35岁,2009年6月22日初诊。
外阴瘙痒,红肿,皮肤增厚1年。1年前,垫阴部护垫后,外阴瘙痒,未在意。后来瘙痒加重,出现红斑,皮肤增厚。到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外阴湿疹”。口服乌蛇止痒丸,外用派瑞松软膏治疗,渐渐好转。但停药后,病情复发,症状加重,夜间有时痒醒,痛苦难忍。来我科要求中药治疗。妇科检查:大小阴唇及其周围皮肤红斑,边缘具局限性明显,阴唇稍肿,浸润和变厚,外观苍白。证为足厥阴肝郁化火,湿热下注。治宜疏肝解郁,清热祛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6g,栀子10g,黄芩10g,黄连6g,柴胡10g,生地20g,当归15g,车前子15g,泽泻10g,甘草6g,苍术15g,黄柏6g,炒杜仲15g,地肤子15g,牛膝15g。7剂,日1剂,早晚水煎服。
外用:
鹤虱草20g,狼毒20g,苍术30g,当归30g,苦参30g,地肤子30g,蛇床子30g,川椒10g,黄柏20g。共为粗末,煎汤熏洗。
二诊:
诸症均有好转,阴唇仍苍白干燥肥厚。效不更方,上方再服1周。外洗药减鹤虱草、狼毒。加黄精20g、玄参20g外洗。经治1月余而愈。
诊疗思路:
本案病位在下焦外阴部,湿性下趋,下焦多湿。肾开窍于外阴,足厥阴之脉,络阴器,系于肝。故定位于下焦肝肾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清利下焦肝经湿热,二妙丸合炒杜仲、牛膝、地肤子清下焦肾经湿热。外洗方为《清宫医案》中“除湿塌痒汤”原方煎洗。内外方药直达病位,使外阴湿疹痊愈。
病例6:从下焦足厥阴肝经湿热治疗阴囊湿疹
徐某,男性,38岁,1998年3月7日初诊。
患者平素喜食油腻食物,嗜酒,形体肥硕。近1个月来,感觉阴囊潮湿刺痒。就诊时检查,双侧阴囊皮肤略有红肿,部分抓破有轻微渗出或者结有血痂。其痒感以夜间为甚,伴有轻微腰酸、膝软等症。脉象细数,舌质红,苔薄黄。证属肝脾湿热下注所致。诊断:阴囊湿疹。治宜清肝泻火,化湿止痒。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
药用盐水炒黄柏、知母、蛇床子各6g,茯苓、泽泻、枣皮、丹皮各10g,萆薢、木瓜、槟榔、沉香(后下)各4.5g,炒杜仲、山药各12g。外用路路通方(路路通、苍术各60g,百部、艾叶、枯矾各15g)水煎取汁湿敷。一日2~3次。
二诊:
5天后局部肿胀、渗出和痒感均有减轻。步上方去蛇床子、木瓜、槟榔,加菟丝子、钩藤(后下)各12g。外用蛋黄油涂搽,一日3~5次。
按上方坚持治疗10天后,痒感和皮损均已康复。并嘱其内服六味地黄丸,每日2次,1次6g。盐开水送下,以巩固疗效。
[方药分析]本案以知柏地黄汤为基础方,取其滋阴降火,以除湿热;蛇床子、杜仲、沉香等温阳之味,既补肾阳,又防苦寒伤肾之过;萆薢、槟榔、木瓜化湿在脾,助后天之本。湿除、热清,则痒感自除。
原按:
男性阴囊湿疹和女性外阴湿疹治疗的重点在于肝肾。初期肝经湿热居多,立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后期肾经亏虚为主,其选方当分阴阳,偏阴虚者方选麦味地黄汤,偏阳虚者方选右归饮加减。不论阴虚、阳虚均可加入息风止痒之品,效果更好。在治疗期间,除了禁忌辛辣酒味之外,还应当节制房室,临证中,部分患者不明此事,往往病情将愈又导致加重或复发。还应尽可能寻找患者发病或诱发加重的原因,如生活习惯、工作环境、思想情绪及有关病史。尽量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如热水烫洗,剧烈搔抓,化纤、皮毛内衣以及易致敏和刺激性的食物。
(《徐宜厚皮肤病用药心得十讲》)
述评:
病变部位在下焦足厥阴肝经。湿盛为脾不化湿,腰膝酸软为肾气虚弱。三阴经同治,使阴囊湿疹得愈。其中治疗机理,此病案原按中已经论述得很清楚。兹不赘述。
病例7:从下焦肝经火毒治疗龟头部位银屑病
洪某,男,48岁,2005年6月25日初诊。
主诉:
龟头部指甲大红斑半月余。半月前,无意中发现龟头处指甲大的红斑,无自觉症状。自认为得了性病,今来我科诊治。检查:龟头红色斑片,边缘清楚,无鳞屑,稍微高于皮面,约小指甲大。仔细询问病史,患寻常性银屑病已20年余,至今上肢肘外侧及头皮仍有少量白色鳞屑斑。舌质红,舌边尖红甚。脉弦数。诊断:龟头部银屑病。证属肝经火毒,瘀结龟头而发为银屑病。治宜清肝经湿热、活血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栀子15g,黄芩10g,柴胡15g,生地30g,车前子15g,泽泻15g,黄连10g,甘草10g,当归15g,土茯苓30g,虎杖15g,川芎10g,赤芍15g,丹皮15g。
二诊:
皮损无明显变化,舌脉同前。前方又7剂。
三诊:
龟头红斑颜色淡红,表面皱缩,舌边红减轻,脉弦数减,无其他不适。前方又7剂。
诊疗思路:
《灵枢》曰:足厥阴之脉,循经上睾,结于茎。龟头属于下焦足厥阴肝经。结合临床上病人有多年银屑病病史,龟头斑片色红,位置固定,稍高出皮肤黏膜,排除扁平苔藓和性病。舌边尖红,脉弦数,结合发病部位和脉象,故认为此证为肝经火毒瘀结,用龙胆泻肝汤合凉血活血药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病例8:从下焦肝经血虚血热治疗龟头红斑肿痒
邹某,男,28岁,2017年6月10日初诊。
主诉:
龟头红肿痛痒1月余。1个月前,龟头灼热红肿,伴有稍痛瘙痒。到西医皮肤科化验真菌阴性。诊断为包皮龟头炎,经外涂、内服药治疗好转,但反复发作。要求用中医治疗。检查:龟头冠状沟红肿,左右两侧各一块红斑,如小指甲大,与黏膜相平,无浸淫。平时多思善虑,心情抑郁烦躁,两目干涩,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大便干涩,小便黄量少。证属足厥阴肝经阴血不足,阴虚火旺。治宜滋补阴血、滋阴降火。方用加味逍遥散加减:
当归15g,白芍15g,生地20g,玄参20g,柴胡10g,黑栀10g,牡丹皮15g,苍术15g,茯苓15g,丹参15g,杜仲15g,肉苁蓉15g。7剂,水煎取300ml,早晚分两次服。
二诊:
服药7剂后,龟头红斑色淡,大便通畅,失眠多梦好转,舌脉同前。一诊方减去茯苓,加茯神15g,栀子改为6g,再服7剂。
三诊:
龟头红斑基本趋于正常,心情多思善虑,两目干涩。嘱其早上口服加味逍遥丸,晚上服杞菊地黄丸。注意调整情绪,节制性生活。
诊疗思路:
龟头部位辨证属于下焦足厥阴肝经。此例龟头红斑反复不愈,多数因为性情急躁,多忧善虑,耗伤阴血,阴虚火旺,灼伤肝之宗筋所致。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阴虚阳不潜则失眠多梦;大便干涩、小便黄少亦为虚火所扰;舌质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用加味逍遥散养肝经之血,清肝经之热,加生地、玄参、丹参滋阴降火、凉血活血;龟头亦为肾所主,故加杜仲、肉苁蓉补肾养肝;生地、玄参、肉苁蓉还能润燥通便;茯神补心安神,又补肾,叶天士补肾方中多用之。诸药配合,是治疗阴虚火旺引起的龟头红斑的好方剂。龟头部位的银屑病红斑、固定性药疹、包皮龟头炎等病,也可以用此方加减治疗。
四四、骶
骶包括骶尾部位。各有四骨空,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左右各八穴,故曰八髎骨。包括长强穴的部位。
骶部位经络归属:
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之会。《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又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
又属足少阴肾经。长强穴,在会阴区,尾骨下方,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是督脉别络,足少阴所结也。
病例:从下焦督脉血虚肝热治疗尾骶硬溃疽
方右。宁波路,九月朔,尾骶之下,魄门之后,曾臃肿外溃,血脓甚夥,据云已经完口,惟小有坚硬,然坚硬如块再溃,亦意中事;经行失常,将行之际两胁掣痛,少腹作酸难过,脉弦涩。治以养血滋肝,兼调奇经。
石决明煅(先煎)四钱,当归身(蒸)二钱,白芍(炒)二钱,丹参二钱,白蒺藜三钱,茺蔚子(炒)二钱,粉丹皮(炒)钱半,忍冬藤三钱,茯神三钱,新绛一钱二分,月季花三钱。
二诊:
九月十四日。魄门之后,尾骨之下,臃肿外溃,业已完口,惟尚有硬块,日来亦觉小瘥;此番经行两胁掣痛,少腹作酸较愈,经后常有白淫滑出,脉弦涩。血虚肝热,脉海失固之过。
龟板(炙酥,先煎)五钱,石决明(煅,先煎)四钱,当归身(蒸)二钱,白蒺藜三钱,川杜仲三钱,续断炒二钱,杭白芍(炒)二钱,合欢皮四钱,茯神三钱,月季花三朵,白鸡冠花一钱,左牡蛎(煅,先煎)四钱。
(《王仲奇医案》)
述评:
病位在尾骶之下,魄门之后属于督脉所属,纵横定位属下焦督脉。病人又有兼证“经行失常,将行之际两胁掣痛,少腹作酸难过”,两胁与少腹均为足厥阴肝经之所属。故用药督脉与肝经兼治,以调养奇经、养血滋肝。方中药物如龟板、杜仲、续断、石决明、合欢皮、月季花、茯神、左牡蛎等,既入肝经,又入奇经八脉。治疗顺序,初诊先治肝经瘀滞毒热,祛邪为主。二诊兼调奇经,攻补兼施。
附病例1:从下焦督脉阳虚治疗尾闾尻骨痛
尾闾尻骨先痛,继以溲溺淋闭,兼有瘀血。夫督脉部位,隶于太阳脉络,气坠频溺,点滴不爽,分利清热愈痛。古贤每以软剂温药,升任督之气,按《经》旨以治病,谅无误矣。
鹿茸,当归头,淡苁蓉,巴戟,枸杞,沙蒺藜。
(《明清医案选·叶天士医案》)
述评:
尾闾尻骨相当于骶尾部。此处先痛,伴有小便涩滞不通,兼有瘀血。常规的治法是用清热通利的方法治疗,但是分利清热愈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骶尾部位是督脉的部位,又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清利药使清阳不升,经络不通,水液不化,则“气坠频溺,点滴不爽”。对于这样的病证,古代的名医多用温通督脉的药物,以升任督之气。按经旨治病,一定不会错的。所用的药物都是入督脉,温经补肾的药物。
骶尾部位的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局限性硬皮病、局限性的银屑病,都可以参考此案治疗。
附病例2:从足太阳膀胱经治疗尻臀痈
通父家翟粳,于尻臀上足太阳经生痈,坚硬肿痛大作,左右尺脉俱紧,按之无力。羌活、黄柏各二钱,防风、藁本、连翘各一钱,肉桂七分,甘草、苍术、陈皮各五分,当归一钱,黄芪一钱五分,酒二大盏,水一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空心,以夹被盖覆其痈,使药行罢去之,一服愈。
(《续名医类案》)
述评:
尻臀部位属于下焦,为足太阳膀胱经所属。其治疗方药由三部分组成:一为治疗足太阳膀胱经的药:羌活、防风、藁本;二为清热祛湿解毒药:黄柏、苍术、连翘;三为扶正补益药:黄芪、当归、甘草、肉桂、陈皮。三组药针对病位、病性,攻补兼施,取得了一服愈的好效果。
四五、臀
臀,骶骨两侧的臀大肌部分。
臀部位经络归属:
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之会。《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灵枢·经筋》曰:“足太阳之筋……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兼属足太阴脾经。《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
又属足少阴肾经、少阳胆经。《灵枢·本脏》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灵枢·经筋》曰:“足少阳之筋……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
病例:从下焦脾经湿热治疗坐板疮
洪某,女,43岁,2009年7月23日初诊。
主诉:
臀部生疮疼痛半月余。半月前,臀部开始瘙痒,继而出现红丘疹,逐渐增多增大,疼痛。到当地医院诊断为多发性疖肿,内服消炎药和清热解毒中成药不见好转。今来我院,要求中医治疗。查:腰以下大腿以上部位可见十多个红肿包块。大者如黄豆大,小者如米粒大,根浅高突,中央有白色脓头,焮硬疼痛。破溃者流黄色脓水。
证属脾经湿热,日久化毒成疮。治宜: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方用五苓散、四妙散、五味消毒饮加减:
白术20g,赤茯苓15g,泽泻10g,黄柏10g,牛膝15g,苍术15g,薏苡仁15g,金银花15g,连翘10g,地丁10g,蒲公英15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两次服。
二诊:
有两个大的疖肿破溃流脓后变平,其余小疖颜色由鲜红变为淡红,体缩小而平坦,不触压已不疼痛。未见新疮出现。原方又服7剂而愈。
诊疗思路:
发生于臀部的多发性疖肿,称为坐板疮。《外科启玄·坐板疮》曰:“此疮仍脾经湿热,湿毒郁久,以致生于臀部。”《洞天奥旨·坐板疮》曰:“坐板疮生于两臀之上,臀乃脾经之所属也。脾属至阴,而臀又至阴之地,脾经血少,血少则易生热矣。血少而热,又加湿气侵之,则湿热两停,郁久不宣,臀仍生疮矣。”本病多由脾失健运,湿热内生,郁久发于臀部所致。多见于夏季和久坐少动之人。其特点是:臀部多发疖肿,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溃破流脓水,彼愈此发,缠绵不休。因其发病部位在下焦脾经,因此用五苓散健脾以生气,使气旺则血生,气血渐生,则湿自从膀胱而解。四妙散清利下焦湿热;牛膝兼能引药下行而消疮;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而消疮。诸药合用,使脾气健,气血生,下焦湿气除,湿热毒气解而病愈。
四六、篡间
篡间,前阴、后阴之间,会阴穴处。
篡部位经络归属:
属任脉别络,挟督脉、冲脉之会。《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灵枢·五音五味》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附病例1:从下焦肝脾二经治疗悬痈
余忆十余年前,余姨岳母素有便血,本属早寡多郁,后起悬痈,生于谷道之前溺道之后,先起块作痛。即至孟河诊之,皆云湿热,服苦参、黄柏、薏仁、萆薢等苦寒渗利。数剂后日见甚。再复诊,服数剂卧床不起,症势日剧。着余妇代看之,云:皮色泛红,光亮如梨,按之甚热。有田螺水磨番木鳖,调冰片搽之稍安,干则更痛,再搽。后邀疡科诊之,曰:悬痈溃后为海底漏,死症也。合家惊惶。正在岁终有事,无可如何。余曰:素有便血,本属脾虚,虽有肝气兼湿热,肝络系于二阴,补中益气汤最宜。此方之升麻、柴胡,即是疏肝之品,当归是养肝之品,东垣先生曰:治脾不若治肝。木气条达,土气自舒。参、草甘温助脾,白术、陈皮调胃祛湿。余将补中益气本方加茯苓泄其已阻之湿,大剂三服,痛减。
(《余听鸿医案》)
述评:
补中益气汤多用于治疗肛门脱垂、子宫脱垂、胃下垂等证。今用于治疗悬痈,因悬痈生于任脉别络,督脉、冲脉之会。冲任属肝,补中益气汤既能健脾,亦能疏肝,又能升举阳气。对于日久气虚肝经湿热引起的悬痈,三剂痛减。案中对补中益气汤的方解,与众不同,很有深意。
位于会阴部的湿疹、疮痈、神经性皮炎、局部多汗症等,凡是由于肝郁脾虚,清阳不升引起者,都可以参考治疗。
附病例2:从下焦肝经湿热治疗悬痈
黄吏部谷道前患毒,焮痛寒热,此肝经湿热所致,名曰悬痈,属阴虚症。先以制甘草,二服顿退;再以四物加车前子、青皮、甘草节、酒制黄柏,数服而消。
一男子岁逾五十,患悬痈,脓清,肝肾脉弱。此不慎酒色,湿热壅滞也。然脓清脉弱,年老值此,何以收敛,况谷道前为任脉发源之地,肝经宗筋之所,辞不治后果死。当治此痈惟涧水制甘草有效,已破者兼十全大补汤为要法。
(《续名医类案》)
述评:
悬痈位于肛门前、前阴后,是为会阴之地,是督脉、任脉、冲脉三脉之发源地。此两案悬痈,均从足厥阴肝经辨治,是因为肝脉与任脉关系最为密切,为女子先天,“肝经宗筋之所”,肝肾虚弱,或肝经湿热,均会病发悬痈。涧水制甘草治疗悬痈,是薛氏的经验用药,两例悬痈均用之,应当有效。因甘草缓急止痛,虚实皆宜。
四七、肛门
肛门,又称魄门。
肛门的经络归属:
属手太阴肺经。肺与大肠相表里,肛门是大肠下端,故肺实则大肠热,热则秘结;肺虚则大肠寒,寒则泄泻脱肛。
又属手阳明大肠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又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别》曰:“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
兼属足少阴肾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
又属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曰:“仓廪不藏者,门户不要也。”门户,这里指下极的魂门,也就是肛门。
病例:从下焦足太阴经湿热治疗肛周湿疹
王某,男性,8岁,2006年4月8日初诊。
患母亲代述,肛门痒约有月余,叨吵不安。
检查:
肛门四周的皮肤黏膜可见轻微浸渍腐白,抓痕明显,且有少量渗出。患儿面色苍白少华,形体瘦削,目呆少神,烦躁焦虑。询问饮食不振,大便稀溏,脉细弱,舌质淡红,苔少。证属脾虚肠弱。诊断:肛周湿疹。治宜益气健脾、扶正止痒。
方用四君子汤加味:
党参、白术、山药各12g,防风、蝉衣、连翘、黄连、陈皮、莲子心、砂仁各6g,茯苓、神曲、谷芽、甘草各10g。
外用:
苦楝子、萹蓄各15g。浓煎取汁,外洗肛周,一日2次。
二诊:
5天后复诊,肛周瘙痒明显减轻,患儿夜能入睡,四肢、肛周浸渍也在康复之中,嘱其再服10剂,外洗方同上。
2周后来门诊视查,肛周皮肤恢复正常,痒感消除而愈。
[方药分析]
方用参、苓、术、山药益气扶脾,陈皮、砂仁、茯苓理气化湿,黄连、莲子心、连翘清心泻火解毒;神曲、谷芽消食导滞;防风、蝉衣疏风祛邪止痒。脾胃健运,大肠湿热可除。
原按:
肛周湿疹,诱发因素众多,通常有原患痔疮、蛲虫等,也有因热水烫洗或外搽药物不当而发生。因此,临床辨证既要重视皮肤损害的形态,又要注意波及的范围,辨证时要分清湿、热、虚、实的孰轻孰重。本案患儿面色苍白少华、食欲欠佳等症突出,病位定在脾与大肠,湿热之邪为害,故而方选四君子汤加味而愈。
(《徐宜厚皮肤病用药心得十讲》)
述评:
肛门又称谷道,属脾经所主。患者一派脾虚症状,肛门四周的皮肤黏膜可见轻微浸渍腐白,也是脾湿下注的表现。部位与症状一致,故用四君子汤加味益气健脾,扶正止痒而愈。
四八、髀
髀指大腿外侧。
髀部位经络归属:
属足少阳胆经。《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灵枢·经筋》曰:“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
前廉:属足阳明胃经。《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
后廉: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兼属足太阴脾经。《灵枢·经筋》曰:“足太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其病……阴股引髀而痛。”《灵枢·邪客》曰:“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
附病例:从下焦足太阳膀胱经治疗坐骨神经痛
曹某,女,34岁,1990年1月13日初诊。
右腿疼痛2年余,加重2个月,疼痛自右臀部起,沿右腿外侧及后侧向下放射,症状常年不断,时重时轻,冬季为甚。近2个月来疼痛较明显,西医诊断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曾用中西医多种方法治疗,病情未见改善。
诊得舌质淡、舌苔白、脉虚,证属寒凝血脉,足太阳经痹阻,予通经行痹汤加味治疗。
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8g,生姜7g,大枣15g,威灵仙10g,独活8g,徐长卿20g,牛膝10g,苏木15g,制乌头10g(先煎),全蝎7g。
上方连服15剂,右腿疼痛明显减轻。去乌头再进10剂,症状基本缓解,后用独活寄生汤化裁,调理近1个月。随访1年,未见复发。
(《名医名方录》)
述评:
臀及大腿属下焦,大腿后侧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本病定位为下焦足太阳膀胱经。根据临床冬季病重,舌质淡,舌苔白、脉虚等症状。诊断为寒凝血脉,足太阳经痹阻。用桂枝汤原方直入足太阳膀胱经,温经散寒,以通太阳经脉;下焦寒多、湿多,故加威灵仙、独活、徐长卿、制乌头、全蝎祛风祛湿辛热散寒。牛膝、苏木通脉,兼引药下行。经治症状缓解,邪少虚多,故用独活寄生汤益肝肾、补气血、祛风湿、止痹痛。
四九、股
股为大腿内侧,胯至膝盖的部分。
股部位经络归属:
中间:髀之内也。属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
前廉:属足太阴脾经。《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灵枢·经筋》曰:“足太阴之筋……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
后廉:属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病例:从下焦肝经湿热治疗大腿内侧湿疹
麦某,男,57岁。
病史:
于3月前,胸部先出现散发性丘疹,状似粟米,瘙痒无度,而两腋下、腹背、上肢遍发,并杂有脓疱,逐渐延及脐下髂腰、阴囊、臀部、大腿足踝,搔抓出滋,有的糜烂结有脓痂。全身伴有寒热往来,胃纳不佳,大便干结,3日未行,尿黄且短,口干不欲饮。患者曾在某医院诊治,未效。
查:
胸背及上肢有散发性丘疹,夹有脱屑,脐下到两足踝之上遍发丘疹,夹有抓痕,血痂与白色脱屑,尤以两大腿内侧为甚。
湿热逗留脏腑,内不得疏泄,为病之本;蕴伏肌肤,外不得透达,为病之标。苔薄黄,脉弦细。故治当清热利湿,佐以通府利尿,以冀湿热之邪从二便下达。
苍术皮三钱,川柏皮三钱,茯苓皮三钱,苦参片四钱,小川连一钱,银花三钱,连翘三钱,生军三钱(后下),炒车前四钱,地肤子三钱,生山栀三钱,生草一钱。
外用:
1%薄荷三黄洗剂,搽丘疹处;黄连素油,搽糜烂处。
上药连服17剂,全身湿疹均减,仅留瘙痒脱屑。阴囊大腿两内侧,尚有渗液瘙痒。按皮肤部位结合症状,乃肝经湿热,故改拟龙胆泻肝汤之意,以泻肝火、利湿热。
龙胆草二钱,川柏皮三钱,茯苓皮三钱,苦参片四钱,地肤子四钱,银花三钱,生军三钱(后下),木通一钱,炒车前四钱,泽泻三钱,川连一钱,碧玉散三钱(包煎)。
上药服5剂后,症情又减,乃改拟为下方。
龙胆草一钱,川柏皮三钱,炒车前三钱,泽泻三钱,生地四钱,苦参片三钱,地肤子四钱,银花三钱,川连一钱,生军二钱(后下)。
又服4剂,痊愈出院。
原按:
本病例发病缠绵3月,在某医院治疗无效,既往又有湿疹发作史,按辨证施治原则认为是湿热蕴蒸肌肤,结合发病部位给予清利湿热、通腑利尿、泻肝经实火等方法治疗,不到1个月时间而愈。
(《外科经验选》)
述评:
患者湿疹大面积发作,但以腰以下为重,也就是说以下焦为主。下焦以湿邪为主,皮损糜烂结痂,滋水流溢,也是湿邪的表现。故治当清热利湿,佐以通府利尿,以冀湿热之邪从二便下达。用二妙散加通府利尿、清热解毒药后,取得明显效果:全身湿疹均减。但是阴囊大腿两内侧,尚有渗液瘙痒。按皮肤部位结合症状,乃肝经湿热(足厥阴肝之脉……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故改拟龙胆泻肝汤之意,以泻肝火、利湿热。由于用药针对病因、部位,有的放矢。不到1个月就治愈了缠绵3个月的重症湿疹。
此病例还告诉我们:在治病过程中,应根据病情变化,不断地调整治疗部位。初诊时治在下焦,经治疗后,皮损集中在两大腿内侧及阴囊部位。“按皮肤部位结合症状,乃肝经湿热,故改拟龙胆泻肝汤之意,以泻肝火、利湿热。”药力集中,不拖泥带水,使残留在肝经的湿热之邪迅速得到清除而使痼疾痊愈。
五〇、膝
膝为膝关节周围部位。
膝部位经络归属:
属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上膝股内前廉,入腹。”《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
又属足少阳胆经。《灵枢·经筋》曰:“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
附病例:从下焦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风湿治疗膝痛
大河施谦山,痹痛起于长夏,愈而复作,今又月余。初起手足关节等痛而且肿,此固痹也。湿甚于风,则兼肿。前贤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又有行痛著三痹之别可知,痹症中必当细辨也。今诸处皆愈,惟左膝犹肿挛而难伸,腘外侧之筋时或掣痛,闻木声亦痛,此痹在阳明,而兼少阳也。舌黄不渴,胃钝少纳易汗,脉濡涩,湿盛于风显然矣。宜专治阳明,以通络化湿,兼治少阳,以养络息风,冀其速效,不致纠缠成疾。
潞党参,川牛膝,威灵仙,酒炒归须,生冬术,木防己,秦艽,川黄柏,苡米,豨莶草,木瓜,丹皮,忍冬藤,桑寄生。
光按:
此等证近世多谓之风,杂用白花蛇、蜈蚣等毒药,益以烧针致阴津劫尽,反成痼疾者,比比皆是。
(《千里医案》)
述评:
痹痛起于长夏,经治“今诸处皆愈,惟左膝犹肿挛而难伸,腘外侧之筋时或掣痛,闻木声亦痛。”膝属于下焦,外前廉属于足阳明胃经,腘外侧之筋属于足少阳胆经。木为少阳,“闻木声亦痛”,医者认为也是病在少阳之佐证。故定位于下焦足阳明胃经为主,足少阳胆经为次。“宜专治阳明,以通络化湿,兼治少阳,以养络息风,冀其速效,不致纠缠成疾。”药用四妙散(苍术、黄柏、牛膝、当归)加味。威灵仙、秦艽、豨莶草、桑寄生、木瓜都是治风湿痹痛的常用药;牛膝引药下行,党参健脾以燥湿。从关节肿胀,舌黄不渴,胃钝少纳易汗,脉濡涩,断定显然是湿盛于风。方中大多选用清热利湿药和通经活络药,很少用祛风药。
五一、胫
胫:从膝盖至脚跟的部分。
胫部位经络归属:
内廉:属太阴脾经。《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
外廉:属足阳明胃经。《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又属足少阳胆经。《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
病例1:从下焦足阳明胃经虚弱治疗足三里穴湿疹(参见彩图23)
图23 从足阳明胃经治疗足三里穴湿疹
杨某,女,12岁,2012年6月16日初诊。
主诉:
右腿前皮肤破溃、出水、瘙痒、结痂反复不愈1年。患者小时候有湿疹病史,经治疗近2年未发病。1年前,右小腿前皮肤瘙痒,出现小丘疹、小水疱,搔抓后破溃出水。自擦湿疹药膏,服止痒药片反复不愈。查:右小腿前三里穴处有一块约3cm×3cm大皮损,边缘清楚,覆盖干燥痂皮,痂皮下有少量渗液。素体虚弱,食欲不振,便溏,舌苔薄白,脉弱。证属脾胃虚弱,从阳明胃经外泄发为湿疹。治宜补益脾胃、化湿止痒。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人参6g,炒白术6g,茯苓10g,炙甘草3g,砂仁3g,陈皮3g,半夏3g,桑枝6g,牛膝6g,地肤子6g,苍术6g。7剂,日1剂,水煎取200ml,早晚分服。
二诊:
服药7剂后,局部皮损渗液减少,边缘皱缩、起皮,瘙痒消失。食欲增加,大便每日一次,便溏减轻。舌脉同初诊。前方人参改为党参6g,再服7剂。半年后其母来看病述,服完药后皮肤湿疹完全消失,未再复发。
诊治思路:
小腿属下焦,多湿多寒。皮损发生在足阳明经的三里穴,为下焦胃经病变。结合病人素体虚弱,食欲不振,便溏,病灶处破溃流水,为脾气虚弱,不能消食化湿。脾与胃相表里,脾湿不化,随足阳明胃经外泄。足三里为四大主穴之一,主人体强壮。今体质虚弱,也会从此穴位显现虚弱之象。故采用补益脾胃,兼化湿止痒的治疗原则。方中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和胃化湿,以治脾胃虚弱之本;半夏、陈皮、砂仁、苍术燥湿化浊,芳香化湿,以治湿浊之标。地肤子渗湿止痒,桑枝、牛膝活血通络,引药直达病所,为方中之佐使。
病例2:从下焦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湿热血燥治疗湿疹(参见彩图24)
图24 从下焦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治疗湿疹
陈某,女,58岁,2010年6月23日初诊。
主诉:
左小腿溃烂渗出2年余。2年前,外脚踝上方瘙痒,搔抓破后流水,食鱼虾后加重。曾用药膏、服止痒药片,中药马齿苋外敷,时好时坏,反复至今。查:左足踝外上方约3cm×3cm糜烂面,流黄水或血水,结痂有黑、有白、有红。搔痕、皲裂,干燥起皮,连及以右外踝为中心外小腿、左足背外侧。外下肢轻微肿胀。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便秘。有胆囊炎病史。证属足少阳胆经湿热,合并足阳明胃经血燥。治宜清泻少阳湿热,滋润阳明血燥。方用加味逍遥散、二陈汤加减。
栀子15g,丹皮15g,当归10g,赤芍15g,茵陈15g,茯苓15g,炒白术15g,苍术15g,陈皮10g,半夏15g,黄芩10g,柴胡6g,火麻仁15g,黑芝麻15g。7剂,日1剂,水煎取250ml,早晚分服。
二诊:
服药后,小腿水肿消失,瘙痒、嗳气、便秘减轻,渗液减少,细小皲裂口消失,皮屑增多。上方减黄芩、火麻仁,加石斛、瓜蒌仁各15g。7剂。
三诊:
不适感均消失,心情急躁易怒减轻。皮肤干燥结痂,皱缩。上方改为朝服加味逍遥丸,晚服八珍益母丸。服至2个月后,皮肤基本恢复正常。
诊疗思路:
病发于小腿的外侧,属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下焦多湿,湿郁化热。辨证为足少阳胆经湿热下注引起的小腿湿疹。细察皮损周围皮肤肿胀,皲裂、多鳞屑,延续到足背外侧。足阳明之脉“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说明本病不但有少阳湿热,还伴有阳明血燥。结合病人临床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便秘,有胆囊炎病史表现。因此治用清泻少阳湿热,滋润阳明血燥,加味逍遥散、二陈汤加减。三诊时病情已基本稳定,继续用加味逍遥丸舒肝健脾养血,八珍益母丸助其气血生化之源。其中益母草还有活血化瘀止痒的作用,特别适合老年人的一些血瘀伴有瘙痒的皮肤病。
病例3:从下焦少阳胆经湿热治疗小腿及耳部湿疹
薛某,女,17岁,2016年6月12日初诊。
主诉:
左小腿外侧、耳周围皮肤红斑、丘疹、瘙痒半年。半年来,小腿外侧皮肤开始起小红疹子,瘙痒,搔破出血,面积越来越大,沿小腿外侧向上下蔓延。到皮肤科医院诊断为湿疹,口服西替利嗪胶囊、外用莫米松软膏治疗,时好时坏。近1周双耳周围皮肤瘙痒,出现红斑丘疹。检查:左小腿外踝上方约6cm处鳞屑状斑,呈条状向上下分布。斑片干燥,高出皮肤表面,附有血痂、搔痕、白色鳞屑。左耳周围红斑、丘疱疹、渗出黄水、轻微糜烂,耳垂有小裂缝,伴有口中有异味、烦躁易怒,月经量少,经前乳房胀痛,腰腹坠胀。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证属肝胆湿热,郁久化火,伤及肝血。治宜清肝胆湿热、养血凉血。方用六味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
生地20g,当归10g,白芍15g,赤芍15g,丹皮10g,泽泻10g,山药15g,茯苓15g,柴胡6g,山栀子10g,钩藤10g。7剂,水煎取300ml,早晚分两次服。
二诊:
皮肤瘙痒消失,耳周渗出糜烂减轻。此次月经较前稍多,乳腹胀痛减轻。小腿外侧皮肤干燥起皮。前方减钩藤,加苍术10g。再服7剂。
三诊:
小腿皮肤趋于正常,左耳除耳垂小裂缝外,其他皮损都正常。嘱其早上口服加味逍遥丸;晚上服六味地黄丸。
诊疗思路:
病位在小腿外侧及左耳部,这两个部位均为足少阳胆经所属。胆为肝之腑,肝胆为表里之脏,胆经湿热日久,必伤及肝血。故用四物汤补肝血;六味地黄丸补肝阴;加山栀子、丹皮、钩藤、柴胡清泻肝胆之火;泽泻、茯苓、苍术清利肝胆之湿热。此女月经刚至,天癸未盛,药不易过于寒凉,滋阴即能泻火。
病例4:从下焦足少阳胆经毒热治疗小腿外侧银屑病(参见彩图25)
图25 从足少阳胆经治疗小腿外侧银屑病
杨某,男,35岁,2009年10月12日初诊。
主诉:
皮肤红斑增厚脱白皮瘙痒10年。
现病史:
1年前住工地潮湿,偶发感冒咽痛。感冒治愈后,皮肤出现红色小丘疹,瘙痒,逐渐连成大片,增厚,剥之掉银白色皮屑。10年来经中西医治疗,时有好转,但反复发作,冬春加重。1个月前在大连某皮肤病医院慢性病专科确诊为:寻常性银屑病。近1周来皮损增厚鳞屑增多,瘙痒加重,口苦、便秘、溲黄,今来要求用中药治疗。
查:
躯干、四肢起红色皮疹,表面覆有银白色鳞屑,皮屑易于剥离,剥离后有筛状出血点,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中医诊断:
白疕。证属血热蕴结,郁久化火成毒,血热火毒积聚肌肤而成。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水牛角20g,生地黄30g,赤芍15g,丹皮15g,玄参20g,黄芩10g,黄柏10g,土茯苓30g,地肤子15g,苦参10g,大黄10g,甘草10g,黄连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上方7剂后,大便通畅,略有稀便。口苦、溲黄稍减,皮损无明显变化,瘙痒依旧,影响睡眠,又增心烦易怒。舌质红,舌苔根黄腻,脉缓。细察皮损分布:红斑鳞屑以双下肢为重,且又分布在双大小腿的外侧面,腰以上除两胁下及少腹有少量的皮损外,其他部位只有少量散在鳞屑斑。应用纵横部位辨证:腰以下属下焦,下焦多湿;双胁下及下肢的外侧面为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红斑肥厚,瘙痒剧烈,为热为火;烦躁易怒,口苦、溲赤,舌质红,苔黄腻,脉缓,均为少阳肝胆湿热壅阻之证。证属肝胆经湿热下注,郁久化火成毒,搏结于肌肤。治宜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合二妙丸加减。
龙胆草10g,栀子15g,黄芩10g,黄连10g,柴胡10g,生地30g,车前子15g,泽泻15g,当归10g,甘草10g,牛膝15g,黄柏10g,土茯苓30g,苍术15g。日一剂,水煎服。
服上方1周后,瘙痒消失,红斑变薄,鳞屑减少,口苦心烦、舌苔黄腻减轻。原方再服20剂,皮疹消失,遗有色素减退斑点。
诊疗思路:
本案银屑病主要部位在两小腿外侧。小腿位于下焦,下焦属湿,小腿外侧属于少阳胆经,辨证为下焦足少阳胆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清泻少阳湿热,二妙散清下焦湿热,二方合用力大势沉,使银屑病临床治愈。
病例5:从下焦足少阳胆经湿热治疗带状疱疹(参见彩图26、彩图27)
图26 从下焦足少阳胆经治疗带状疱疹
图27 从下焦足少阳胆经治疗带状疱疹 二诊时
赵某,女,81岁,2012年11月20日初诊。
主诉:
右小腿水疱,疼痛3天。1周前,右腿疼痛,4天后右小腿外侧出现水疱,疼痛加重,致夜间痛醒。检查:右小腿外侧小水疱,疱壁饱满,触之较硬,如绿豆大,互不融合,基部红肿。平素身体健康,近来大便秘结,舌质红,脉弦数。证属足少阳胆经湿热瘀阻,治宜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生地20g,车前子15g,泽泻15g,黄连6g,当归10g,延胡索15g,生杜仲15g,川断15g,瓜蒌30g,红花10g,甘草10g,牛膝15g。
二诊:
服药7天后,疼痛减轻,水疱干瘪,基底红肿减退,疮面结少量痂皮。大便一天一次,夜间时有痛醒。舌质红,脉数。上方7剂续服。
诊疗思路:
小腿外侧,也是外踝的上方,属足少阳胆经。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用龙胆泻肝汤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瓜蒌、红花、甘草,是明朝名医王肯堂治疗蛇串疮的经验方。病人为耄耋老妪,又长期便秘,为防止龙胆泻肝汤攻伐燥烈,加用此方,既能缓中止痛,又能防止苦寒药物伤阴。延胡索止痛,特别对于肝胆经疼痛效果更好,因其入肝胆经也。肝胆湿热,服苦寒燥湿药,没有不伤阴者,生杜仲、川断、牛膝补肝血,护肝阴,通经络而止痛。诸药合用,短时间治愈了老年带状疱疹。
病例6:从下焦足太阴脾经湿热治疗臁疮
蒋仲芳治胡明甫,年五十余,患臁疮三载,瘙痒微肿,色紫黑,用膏药盖之,则流水鞋袜尽湿,去膏药即又燥烈,痒痛难忍。此湿热下流也,人但知燥湿清热解毒,而不知湿热之原,从脾家下陷耳。遂用补中益气汤升举其气,更加黄柏清热,苍术燥湿,茯苓、泽泻利水,盖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外用陈石灰调侧柏汁,以燥湿散瘀清热,稍加火酒为从治,敷之明日疮干,数日而愈。
(《续名医类案》)
述评:
臁疮一般发于小腿,类似下肢溃疡一类疾病。小腿属于下焦,下焦多湿,小腿前臁为足太阴脾经所属,故辨证为下焦脾经湿热。“此湿热下流也,人但知燥湿清热解毒,而不知湿热之原,从脾家下陷耳。遂用补中益气汤升举其气,更加黄柏清热,苍术燥湿,茯苓、泽泻利水。”结合外治法,数日而愈。
病例7:从下焦足太阴脾经湿热治疗小腿内侧湿疹(参见彩图28)
图28 从太阴脾湿治疗小腿内侧湿疹
曲某,女,45岁,2014年5月初诊。
主诉:
右小腿内侧肿胀、流水、瘙痒2月。2个月前,右小腿内侧红丘疹,小水疱,瘙痒。自涂派瑞松软膏,开始好转,再涂加重。到某医院皮肤科诊断为“小腿湿疹”。经西药口服外用治疗,反反复复至今。近1周病情加重,范围逐渐扩大,流水增多。今来我院,要求中药治疗。查:右小腿内侧位于三阴交穴附近红色糜烂斑片,肿胀,渗出,流黄水,结黄白痂,瘙痒。平素身体健康,近2月腰痛,月经量少,白带量多,大便溏,日1~2次。舌苔白,舌边齿龈,脉双尺沉。证属下焦三阴经失调,肝强脾肾弱。治宜温补脾肾,疏肝祛湿。二妙散合六味地黄丸,药用:
苍术15g,杜仲炭15g,牛膝15g,白术15g,车前子15g,泽泻15g,黄柏10g,茯苓15g,菟丝子15g,山药20g,生地黄25g,生熟薏苡仁各15g,地肤子15g。7剂,水煎服。
诊疗思路:
病位在下焦三阴交,为足三阴所经属之地。下焦主湿,湿性趋下,脾虚不化湿则大便溏,白带多,斑块糜烂,肿胀流黄水;肝肾虚弱则腰痛,月经量少。药用二妙散加味清热利湿,健脾燥湿;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滋补肝肾之虚。补虚祛邪,使湿疹速愈。
五二、腨(小腿肚)
腨,腓肠也,俗呼为小腿肚。
腨 部位经络归属:
内廉:属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
外廉: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病例:从下焦足太阳膀胱经风寒湿治疗小腿肚药疹
章某,男,22岁,2012年4月23日初诊。
主诉:
右侧小腿肚起小疹子,瘙痒,搔破出血水1周。1周前感冒,口服中西感冒药多种。3天前右侧小腿肚开始起红斑、瘙痒、搔破出血水,中间稍凹陷色暗。西医皮肤科诊断为固定性药疹。自擦药膏不愈。伴有全身疼痛、咳嗽、无汗恶寒,舌苔薄白,脉浮紧。证属风寒药毒郁于足太阳膀胱经。治宜发散太阳经风寒,通经解毒。方用羌活胜湿汤合皮炎汤加减:
羌活15g,荆芥10g,独活10g,防风10g,藁本10g,金银花15g,生地20g,赤芍10g,川牛膝15g,牡丹皮10g,蝉蜕6g,连翘10g。3剂,水煎取200ml,早晚分两次口服。服后盖衣被发汗,汗透为佳。
二诊:
服药2剂后出大汗,全身疼痛减。红斑肿消,已不痒,遗有色素沉着。
诊疗思路:
发病部位在下焦膀胱经,为风寒湿邪侵袭膀胱经所致,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即可。但因药疹是由于药物毒引起,属于外有表寒,内有热毒之证,故与皮炎汤配合治疗,2剂取汗即愈。凡有表证的皮肤病,一定要先解表,因皮肤位于体表,感冒时正邪交争于体表,表解则皮肤病得愈,可谓事半功倍。皮炎汤为朱仁康老中医所创,由生地黄30g、牡丹皮9g、赤芍9g、知母9g、生石膏30g、金银花9g、连翘9g、竹叶9g、生甘草6g组成。用于治疗药物性皮炎效果很好。如果结合部位辨证加减应用,效果会更好。
五三、腘(腘窝)
腘,膝之后曲处,委中穴处。
腘 部位经络归属:
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又属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兼属冲脉。《灵枢·动输》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
病例:从下焦足太阳膀胱经湿毒治疗委中毒
陈某,左膝后腘中结块赤肿,焮热疼痛,寒热交作。口渴烦躁,腿膝屈伸不利,步履艰难。苔黄腻,脉滑数。症由足跟破损,湿毒循足太阳膀胱经入侵,湿毒日久,已郁成脓。冀毒溃脓泄,拟和营利湿托毒。
当归五钱,赤芍三钱,丹参三钱,防己四钱,萆薢三钱,生薏苡仁四钱,川牛膝四钱,忍冬藤四钱,皂角刺三钱,炒车前子三钱(包煎),炙穿山甲三钱。
二诊:
委中毒,脓已成熟,切开排脓,脓出频多。肿胀疼痛,步履艰难,苔黄腻,脉滑数。湿热余毒未清,筋脉失养。症非轻易,再拟和营解毒,利湿通络为法。
原方去穿山甲、皂角刺,加伸筋草、苍术、白术、丝瓜络。
外用:
金黄膏、九黄丹纸捻线。
原按:
本案委中毒是指生于委中穴的痈毒。由于足跟破损,湿热毒邪循经入侵,气血为毒邪壅塞不通,结于委中而发病。初诊,委中肿块红肿热痛伴见寒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此为痈肿欲脓之势,内消之机已经失去。故顾氏拟和营利湿托毒之法,以促其毒溃脓泄,用当归、赤芍、丹参养血活血;配防己、萆薢、薏苡仁、车前子清利湿热;选穿山甲、皂刺溃疮排脓,通络止痛;牛膝引热下行。二诊,脓已成熟,即切开排脓,并继服和营解毒,利湿通络之汤药。因脓液已排,故去上方中炙穿山甲、皂角刺,加丝瓜络、苍术、白术和伸筋草以加强利湿通络之力,善后收功。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述评:
委中位于下焦,下焦多寒、多湿。委中毒发于足太阳膀胱经委中穴,故辨证为下焦足太阳膀胱经湿热。该部位属于阳中之阴,用药不要过于寒凝。方中防己入足太阳膀胱经,牛膝引诸药下行。病已逆入肉里,膀胱经的解表药禁用。
五四、内踝
内踝位于三阴交穴的下方,胫骨下端向内的骨突起。
内踝部位经络归属:
属足太阴脾经。《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又属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
又属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一般情况下,内踝部位皮肤病变,如果伴有渗出流水,以足太阴脾经为主,因脾主运化水湿也;皮损如果向下延伸到足心部位,或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以足少阴肾经为主,因腰为肾之府,肾虚则头晕耳鸣;皮损干燥,烦躁易怒,以足厥阴肝经为主。肝主藏血,肝血虚不能润泽皮肤,则皮肤干燥也。
病例:从下焦足少阴肾经阴虚血燥治疗内踝皲裂性湿疹(参见彩图29)
图29 从下焦足少阴肾虚治疗内踝皲裂性湿疹
盛某,男,65岁,2010年10月6日初诊。
主诉:
左脚踝内侧皮肤瘙痒、干燥、裂口2年余。2年前,小腿内侧皮肤瘙痒,逐渐加重,搔抓后皮肤逐渐增厚、干燥,冬季加重。外用药膏只能缓解皮肤干燥,近来加重。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脱发严重。舌淡,苔白,脉沉弱。证属肾虚真阳不足,脾虚湿热不化。治宜滋补肾水、通络润燥。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
熟地黄30g,生地黄30g,山萸肉20g,山药20g,泽泻10g,丹皮15g,茯神15g,白鲜皮15g,牛膝15g,枸杞子15g,桂圆肉10g,胡麻仁15g。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
服药7剂后,腰酸腿软缓解,瘙痒减轻,大便通畅,睡眠改善。局部皮损变薄。效不更方,原方再服10剂而愈。
诊治思路:
内踝属于下焦,此案皮损位于内踝的太溪处,逐渐向脚心延伸,为足少阴肾经所属。局部皮肤干燥、裂口,属于肾水不能滋养皮肤。治宜补肾水、润肾燥。肾为水火之脏,补阴亦宜兼补阳。《王九峰医案》中记载:“肾虚真阳不旺,脾虚湿热不化。风湿发于四肢,浸水裂皮,痒多痛少,皆属于虚。年甫四旬,阳不振作,利湿伤阴,祛风耗气,速当固本。六味地黄丸加白鲜皮、枸杞、桂圆肉、大胡麻。”此案遵照先生医案,加牛膝引药下行,且能活血润燥,使久病得愈。
五五、外踝
外踝部位经络归属:
属足少阳胆经。《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又属阳 脉。《难经·二十八难》曰:“阳 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病例:从下焦足少阳胆经风燥治疗外踝部位神经性皮炎(参见彩图30)
图30 从下焦足少阳胆经治疗外踝部位神经性皮炎
夏某,男,65岁,2008年10月25日初诊。
主诉:
小腿外侧瘙痒干裂5年。右小腿骨头高起部位皮肤瘙痒剧烈,干燥,肥厚,搔破出血水。查:双侧外踝至腓骨远端呈片状皮肤肥厚,干裂,皮纹粗糙加深,呈苔藓样变。周边不清,伴有搔痕、血痂。
西医诊断:
神经性皮炎。中医诊断:牛皮癣。证属风湿外袭足少阳胆经,血虚生燥。治宜疏风养血,祛湿润燥。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15g,白芍15g,何首乌20g,熟地25g,生地20g,白蒺藜10g,防风10g,荆芥10g,牛膝15g,黄芪15g,苍术15g,枸杞子15g,生薏苡仁20g,萆薢10g。
诊疗思路:
足外踝属于下焦足少阳胆经。下焦属湿,少阳属风;风盛则痒,湿郁生燥。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当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用当归饮子补血祛风,加苍术、薏苡仁、萆薢渗湿,牛膝引血下行。气血润通,风湿消散而病自去。
五六、跗
跗,足面也,也称脚背。
跗部位经络归属:
中间:属足阳明胃经。《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内廉:属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
外廉:属足少阳胆经。《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
又属冲脉。《灵枢·动输》曰:“冲脉者……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病例:从下焦足阳明胃经湿热治疗足背湿疹(参见彩图31)
图31 从下焦足阳明胃经治疗足背湿疹
李某,男,53岁,2008年7月26日初诊。
病史:
双脚背瘙痒流水3年余。世代以打鱼养殖海产品为生,为工作方便,经常穿湿拖鞋。3年前,发现双脚背红斑,起米粒大小水疱。自以为是感染脚气,购买脚气水涂擦。不但不愈,导致红肿流水更重。到大连某皮肤科诊治,诊断为湿疹,经治疗后缓解,但反复发作,每年夏天阴雨季节更易复发。此次发病已1月余,经内外多种药物治疗,不见好转。今来我院,要求用中药治疗。查:双足背红斑、结痂,少量渗出,皮损边界不规则,抓痕、鳞屑。平素右膝关节痛,常年大便稀溏。证属湿化热,热化风,湿热风三邪合而杂至,蕴积于下焦。治宜清解下焦湿热,佐以疏散风邪。方用四妙散加味:
苍术15g,黄柏10g,牛膝15g,生薏苡20g,防风10g,荆芥10g,泽泻15g,滑石20g,地肤子15g,白鲜皮15g,白蔻仁10g,生牡蛎30g。
7剂,水煎取300ml,早晚分服。嘱咐其不要穿湿鞋,尽量远离潮湿之地。
二诊:
服药7剂后,足背红色减轻,渗出减少,膝关节疼痛减轻。大便稀溏。上方加白术15g,再服7剂。
三诊:
上方加减服药1月后,右膝关节已不疼痛,结痂、鳞屑全部消失,仅见炎症后的色素沉着,临床痊愈。
诊治思路:
足位于下焦,多见于湿邪为病,湿性下趋故也。其湿疹色红,属热属毒也。足面又称为“跗”,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曰:足阳明之脉,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又曰:两跗之上,脉坚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可见此症为湿热风郁滞于足阳明经足跗所致。薛生白曰:“湿滞阳明,易用辛开”“湿滞下焦……以分利为治”,故选用治疗湿热下注的二妙散加味治疗。然湿热之邪,虽盛于下,其始未曾不从中焦脾胃而起,故治病者必求其本。清流者,必洁其源。故用苍术、白蔻仁,辛苦而温,芳香而燥,直达中焦而燥湿健脾。但病既已传入下焦,又非只治中焦能愈。故以黄柏苦寒下降之品,以清下焦湿热;生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以疏导下焦;防风、荆芥祛风,泽泻、滑石利湿;地肤子、白鲜皮清热祛湿止痒;牛膝引药下行,与白鲜皮治疗配伍治疗膝关节湿热痹。曹伯仁说:“牡蛎其性最妙,收湿不伤阴,敛阴不碍湿。”故加用之。
五七、足心
足心部位经络归属:
属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所生病者,足下热而痛。”《灵枢·本输》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病例1:从下焦足少阴肾经阴虚火旺治疗足心痒
郭炳堂如君,二十余岁,体素强。忽然脚心痒不可忍,心里烦躁不堪,自欲投海悬梁。诊其脉,惟左手尺寸略见洪数,此外又不见别病,遍查方书,不识病名。惟忆《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火。知其为火无疑。脚心为涌泉穴,属少阴,想必系肾火下泄为痒,上浮而为烦躁也。欲用知柏八味,则不宜于心;欲用犀角地黄,则恐其引热入荣而为斑疹。遂单用玄参一味,取其直入少阴,用至一两五钱……其痒止,烦躁已退。越日身有微热,再用参、知母、黄连、黄芩,一服而安。后某以为神奇,殊不知症本变幻无穷,意不离于六经,分经治症,万无一失。因忆及孟英案中治阴虚火炎,面赤如饮酒,用一味玄参汤亦即此意耳。
(《雪雅堂医案》)
述评:
病人忽然脚心痒不可忍,脚心为涌泉穴,属少阴经所属,部位辨证为下焦足少阴肾经。肾火下泄为痒,上浮而为烦躁也。如果用知柏地黄丸治疗,其苦寒滋腻,会损伤心阳;如果用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则引热入营血而发生斑疹。联想到王孟英用一味玄参治疗阴虚火旺,脸红的像饮酒一样的医案。于是,单用玄参一两五钱。取其直入少阴肾经。元参又称玄参,色黑味咸,能入肾经;质润沉降,滋阴降火,善治阴虚火旺。虽然只用一味,单刀直入,量大力沉,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学习此经验后,经常用一味玄参代茶饮,治疗下焦如脚心、内踝、小腿内侧部位属肾经阴虚火旺诸证,特别是经过中药治疗一段时后,恢复期的患者更适用。
病例2:从下焦足少阴肾经阴虚血燥治疗脚心皲裂性湿疹(参见彩图32)
图32 从足少阴肾经治疗脚心皲裂性湿疹
黄某,男,68岁,2013年10月16日初诊。
主诉:
右脚心时干燥,时流水,时裂口,时瘙痒2年。2年以前,右足心有一圆形斑片干燥严重,有时瘙痒难耐,有时起小水疱。水疱消失后皲裂起皮。查:右脚心正中一块约3cm×3cm大圆形斑片。无浸淫,边不规则,表面干燥,附有白色角化鳞屑,厚不见底。问知: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曾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属肾之精血不足,血燥失养。治宜补肾滋阴,清热养血润燥。知柏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30g,生地黄30g,山萸肉15g,山药20g,泽泻10g,牡丹皮15g,黄柏10g,知母10g,肉苁蓉15g,牛膝15g,玄参30g。7剂,日1剂,水煎取250ml,早晚分服。
二诊:
服药后,足心未再起水疱、皲裂。热痒感觉消失。原方再服15剂。
三诊:
诸症均有所好转,无不适感,上方继续服15剂。
四诊:
足底斑片已经缩小至指甲大,表面消薄。腹部早晨大便时隐隐作痛,大便稍稀,腰膝较以前有力。前方减黄柏、知母,加茯苓15g。再服15剂。
五诊:
足心皮肤基本正常,有时瘙痒。嘱其用玄参50g,煮水代茶,服至痊愈。
诊疗思路:
足底出水,古称肾漏,因足底为肾经循行之所。病人年已六十有八,肾气早已衰竭,不能滋养肌肤,故患处皮肤干燥起皮,甚至皲裂。肾为封藏之本,肾虚封藏失固,足底经常渗水;肾阳虚日久肾阴也虚,阴虚生内热,则足心发热或瘙痒。治以知柏地黄汤补肾滋阴清热。加生地、玄参以助之,牛膝活血补肾引药下行,肉苁蓉温润肾阳,反佐黄柏之苦寒伤胃,利于补肾药物长期服用。玄参色黑味咸入肾,沉降质润,善治阴虚火旺。用以治疗足心湿疹恢复期甚好。
五八、足跟
足跟又称踵。
足跟部位经络归属:
属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
又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筋》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
病例1:从下焦膀胱经湿热治疗足跟疔
某。对口生疽,足跟发疔,此二处皆属太阳膀胱之络。湿热内聚,风热外侵,勿得轻视。
羌活,防风,连翘,归尾,萆薢,乳香,没药,土贝母,银花,甘草梢,桑枝。
(《王旭高临证医案》)
述评:
对口疽生于脑后,与口相对,故名对口疽,与足跟疔皆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内有湿热,外感风热之邪,内外合邪,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治疗应内外双解。方中羌活、防风、连翘、金银花散风清热以从外而解毒;归尾、乳香、没药、土贝母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从内以消疮;萆薢、桑枝渗湿通络,甘草调和诸药兼解毒。羌活还有引药入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全方总体为清热驱风祛湿解毒,偏于寒凉。
病例2:从下焦足少阴肾经阴虚血燥治疗足跟肿痒痛
大尹陈汝邻,两足跟肿,或赤或白,或痛或痒,后破而或如无皮,或如皴裂,日晡至夜,胀痛焮热。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地黄丸而愈。
(《名医类案》)
述评:
足跟为肾经所属。肾无实证,肾阴虚则不能滋养肌肤,足跟或如皴裂,或痛或痒,破后而或如无皮,阴虚生内热,则日晡至夜,胀痛焮热。治疗应滋阴补肾。八味地黄丸为补肾祖方,兼补肾中阴阳。此症也可以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如果伴有气血虚弱者,也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或十全大补汤合八味肾气治疗。
病例3:从下焦足少阴肾经虚火治疗足底生疡兼鼻衄
王,右足底生疡,溃后不敛,在鼻衄止后起,于今年余。肾脏亏极,故水中之火游行无制。盖鼻衄之来由于冲脉,冲脉根于太冲,名中异而其源则一,故不见于此,即见于彼,医若不清《灵》《素》,何足以知之。
大熟地四两,紫河车一具,黄明胶二两,杞子二两,黄芪二两,料豆皮二两,龟板二两炙,陈阿胶二两,杜仲二两,猪右蹄灰二两,猪脊髓二两米炒,穿山甲三钱,真象皮五钱炙,山药二两,牛膝一两。蜜丸清晨开水送四钱。
(《缪芳彦医案》)
述评:
此症鼻衄属上焦病,足底生疮属于下焦病。细分病因,盖鼻衄之来由于冲脉,冲脉根于太冲。是由于“肾脏亏极,故水中之火游行无制”所致。足底属肾经所属,其生疮也是由于肾虚所致。方中用大量补肾,补冲任之药,加少量止血药。滋补肾水,就能同时治疗上、下二焦之病。在多变复杂的病证中,思路清晰,抓住根本,是谓上工。
五九、趾
趾部位经络归属:
足大趾内廉:属足太阴脾经。《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脾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足大趾外廉:属足厥阴肝经。《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
又属足阳明胃经、少阳胆经。《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又曰:“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第二趾:亦称大指之次指。属足阳明胃经。《灵枢·本输》曰:“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中趾:属足阳明胃经。《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
第四趾:亦称小指之次指。属足少阳胆经。《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灵枢·经筋》曰:“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
小趾:属足少阴肾经。《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灵枢·经筋》曰:“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
又属足太阳膀胱经。《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灵枢·经筋》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
病例1:从下焦肝经血枯脾经湿热治疗足大趾皲裂性湿疹
吴,足大指属厥阴肝经,太阴脾经由此起。今足大指干烂,乃肝经血枯,脾经湿热也。延及数月,防成脱疽。兼上唇麻木,亦脾虚风动。殊非易治。
萆薢,当归,牛膝,枸杞子,苡仁,丹参,川断,茯苓,桑枝。
(《王旭高医案》)
述评:
足太阴脾经从足大趾内侧端起始,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背上丛毛边际起始,因此,足大趾的病变多从肝脾两经辨证施治。足大趾干烂,皲裂性湿疹多见此症。干燥是因肝血虚,不能滋养肌肤。湿烂是因脾虚不能化湿,湿热下注所致也。治宜滋养肝血、健脾利湿。方用当归、枸杞子、牛膝、川断、丹参养肝血,润肤燥;用萆薢、苡仁、茯苓健脾利湿,桑枝、牛膝引药下达足大趾。证属虚实夹杂,用药攻补兼施。此案辨证精确,选药精当,病当速愈。
病例2:从下焦肝脾经湿毒治疗甲沟炎(参见彩图33)
图33 从下焦肝脾湿毒治疗甲沟炎
夏某,女,38岁,1998年2月16日初诊。
左脚大趾甲根红肿疼痛5天。左大趾半年前因鞋小挤压,红肿疼痛,经治疗缓解。5天前因碰撞红肿复发,口服消炎药现好转,到医院外科治疗,予以手术拔甲。因恐惧手术,要求中医治疗。检查:左脚大趾甲根皮肉红肿高起,趾甲与肉间脓性分泌物填充,少量脓性渗液。甲板正常无畸形。平素患有胃肠炎,便溏,日2次以上。烦躁易怒,口苦,白带量多色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数。证属肝经瘀毒,脾经湿热。治宜清肝解毒、健脾祛湿。方用四妙丸加味治疗:
黄柏15g,苍术15g,白术15g,牛膝15g,龙胆草6g,炒栀子15g,当归15g,炒薏苡仁20g,车前子15g,泽泻15g,蒲公英20,黄芪15g,升麻5g,柴胡5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
趾甲根部红肿减轻,脓汁皱缩结黄痂,白带量减少。舌诊脉象无变化。效不更方,再服一诊方10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诊疗思路:
足趾为下焦。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故治宜清热利湿解毒。足大趾甲根部有两个穴位:一个是外侧的大敦穴,是足厥阴肝经的起始穴;一个是内侧的隐白穴,是足太阴脾经的起始穴。这说明足大趾与肝脾经的关系密切。结合临床症状,便溏,白带量多,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的表现;烦躁易怒,口苦是肝火旺盛的表现。因此用苍白术、炒薏苡仁、黄芪、炙甘草健脾化湿,用龙胆草、栀子、黄柏、蒲公英清肝火解毒;牛膝、当归养肝活血;车前子、泽泻渗湿。隐白、大敦是脾肝二经的起始穴,足三阴是从足走腹,上行为顺,黄芪、升麻、柴胡、炙甘草有升举阳气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甲沟炎,如果趾甲因外伤、甲癣等原因已经畸形,还是要采用手术拔甲治疗。如为防止复发,则服中药以清肝健脾为好。
病例3:从下焦足太阴脾经湿热治疗足趾部湿疹(参见彩图34)
图34 从下焦足太阴脾经治疗足趾部湿疹
桥某,女,46岁,2013年8月6日初诊。
病史:
右脚皮肤瘙痒、干燥、起皮皲裂、出水1年。1年前,右脚内侧皮肤瘙痒,出现米粒大小水疱,搔抓破溃后流黄水,然后结痂干燥起皮。反复发作。平素身体健康,只是经常腹泻,服寒凉食物则发作。查:右脚大趾及内侧缘红色鳞屑斑,从趾甲根隐白穴沿脾经向上蔓延。皮损边缘不清,真菌化验(-)。西医诊断:湿疹。证属脾胃虚弱,湿热下注。治宜补脾健胃,清热利湿。方用六君子汤合四妙丸加减:
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0g,姜半夏10g,陈皮10g,苍术15g,黄柏6g,牛膝15g,生薏苡仁15g,地肤子15g,黄精15g,泽泻10g。7剂,每日1剂,常规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
前方服7剂后,皮肤瘙痒减轻,红斑色淡,干燥起皮。腹泻又发作,昨日2次。脾虚未复,遇寒则甚。上方减姜半夏、黄柏,加山药15g,再服7剂。
三诊:
皮肤已完全不痒,红斑消退,表面基本趋于正常。大便一天一次。二诊方减去地肤子、生薏苡仁、泽泻。又服7剂而愈。
诊疗思路:
本案病位在足大趾及足内侧赤白肉际处。足属于下焦,下焦多湿。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纵横部位辨证为下焦脾经湿热。治疗宜清热利湿,用三妙散(苍术、黄柏、牛膝)合五苓散(白术、猪苓、茯苓、泽泻、桂枝)治疗即可。但该患平素脾胃虚寒,经常腹泻,必须补益脾胃以运化水湿。用六君子汤以补内虚,四妙散以治邪实,攻补兼施。二诊时大便稀溏,为黄柏之苦寒、半夏之滑利所致,除减去两味药外,又加山药增加健脾固肠之力。三诊时皮肤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减去清热利湿药,用健脾化湿药以巩固疗效。